脊髓损伤护理常规
- 格式:pptx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30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造成脊髓内出血、水肿、炎症等反应,导致脊髓细胞坏死,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术前】1、情绪稳定,不能过度焦虑和担忧。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提供舒适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3、体位:平卧硬板床,铺软棉絮,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肢体放功能位,预防足下垂。
翻身在医生、护士协助下进行,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滚筒式翻身,条件允许每3小时翻身一次。
4、饮食:加强营养,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油腻。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家禽类等,同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预防便秘。
【术后】1、体位:同术前,可加强翻身。
2、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4-48小时。
3、饮食:视腹胀情况,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再到术前普食。
4、活动:增加各关节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加强手的握力。
【术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1、预防呼吸系统感染: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多饮水,深呼吸锻炼,如缩唇式呼吸,吹气球等,翻身,排背,正确咳痰。
2、预防泌尿系感染:导尿管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面,不应横跨身体侧面,应由大腿间通过。
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锻炼膀胱功能。
多饮水每天3000ml,增加尿量,达到膀胱冲洗目的,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盐水清洁尿道口2次。
3、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浴2次,注意会阴部皮肤,被大小便污染后即时清洗,大便次数增多时用清水洗后用氯霉素软膏保护局部皮肤,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在骶尾部、肩胛部、髂嵴、内外踝、足跟、肘部等长期受压部位循环按摩,每个部位5-10分钟,白天每2-3小时按摩一次,以加强血液循环,减少压力。
勤翻身,穿宽松的衣物。
4、预防便秘: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多饮水,或饭后半小时脐周行顺时针按摩,餐后半小时开始,每次15-20分钟。
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使用血栓泵(气压)治疗每天2-3次。
医院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正常运动和感觉的减退或丧失、大小便障碍。
根据损伤水平的高低,通常把涉及双下肢和部分或全部躯干的损伤称为截瘫,把四肢和躯干部分或全部均受累称为四肢瘫;根据损伤程度的轻重,可分为不完全性损伤和完全性损伤。
一、护理诊断1.自理能力下降:与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2.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有关。
3.舒适的改变:与疼痛有关。
4.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深静脉血栓、呼吸暂停、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自主性反射障碍。
5.焦虑/抑郁:与疾病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有关。
二、护理评估1.脊髓脊髓损伤水平的确定:(1)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2)脊髓损伤水平得确立:运动损伤平面、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2.脊髓损伤程度的区分及功能分级:分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
以骶段感觉运动是否消失未准:即会阴部感觉与肛指检查外括约肌主动收缩是否存在未准。
3.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损伤水平及功能预后。
三、护理措施1.体位护理,患者卧床时注意保持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
2.运动系统护理:通过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作业治疗等增强肌力,维持关节活动度。
3.神经源性膀胱护理。
4.神经源性直肠护理。
5.皮肤完整性损伤的预防护理。
6.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护理。
7.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指导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
8.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注意监测四肢周径,如怀疑血栓形成,患肢应制动、保暖、抬高患肢、严禁按摩,并嘱医嘱用药。
9.疼痛护理10.心理护理四、健康宣教1.对患者及其照顾者教授脊髓损伤的基本知识、自理生活所需的技巧,以提高其独立水平。
2.对感觉障碍患者,加强皮肤保护及护理,以预防压疮、皮肤感染及损伤。
五、康复治疗1.截瘫肢体综合训练2.转移、起立、站立、平衡功能、手功能、轮椅训练、自理能力训练、作业治疗等。
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常规.txt 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常规
简介
脊髓损伤是一种导致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创伤,常常伴随着尿失禁的问题。
正确的护理常规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管理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常规
以下是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常规:
1. 留置导尿管:评估患者是否需要留置导尿管以帮助排尿。
导尿管应定期更换,保持通畅。
2. 定时排尿:建立规律的排尿时间表,促使患者按时排尿。
可以使用闹钟或提醒器来提醒患者。
3. 利用压力:帮助患者学会利用腹压和会阴肌收缩来排尿。
护理人员可以示范和指导患者正确的排尿姿势和技巧。
4. 饮水控制:根据患者的排尿能力和身体需要,合理控制饮水
量和喝水时间。
5. 防止尿路感染:保持导尿管及其周围皮肤清洁,定期更换导
尿袋。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
6.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如咖啡、辣椒等,
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7. 心理支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尿失禁带来的心理压力。
8.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
等方法,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排尿功能。
结论
通过合理的护理常规,脊髓损伤患者的尿失禁状况可以得到有
效管理。
护士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
计划,并与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全面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护理效果。
医院脊髓损伤患者护理常规脊髓损伤(SCI)多因脊柱的骨折与脱臼所致。
移位的锥体向后或骨片突入椎管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车祸、枪伤、刀伤、自高处跌落或被从高处坠落的重物击中脊柱等。
受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部分丧失者称不完全性截瘫。
颈段脊髓损伤后四肢瘫痪者,简称“四瘫”。
一、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脊髓损伤的程度往往与损伤机制有关。
护士收集资料时,应了解受伤的过程,如受伤的时间、受伤的原因和部位、受伤的体位、急救的情况,以及受伤后病人是如何被搬运和运送至医院的。
此外,还应了解病人受伤前是否有结核病史等。
(二)身心状况脊髓损伤的程度可因受伤部位、受伤原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
因此,脊髓损伤后应进行系统的神经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瘫痪平面的升降可反映出脊髓损伤后的恢复情况。
平面下降为恢复的表现,平面上升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的表现。
颈椎部位的脊髓损伤表现为四瘫,第1至第3颈椎损伤可因膈肌及肋间肌同时麻痹而发生窒息,第4颈椎以下损伤因肋间肌瘫痪而致呼吸困难,出现腹式呼吸,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胸椎部位的脊髓损伤表现为胸部、躯干、大肠、膀胱及下肢肌肉的功能完全丧失。
腰椎部位的脊髓损伤则表现为下肢弛缓性瘫痪,丧失深部跟腱反射,尿潴留,大便失禁。
按脊髓损伤的程度可分为:1.脊髓休克(又称脊髓震荡)脊髓受到强烈震荡后的暂时性功能抑制和传导抑制。
伤后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可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常在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恢复,最后可完全恢复。
2,脊髓损伤脊髓受压常为骨折脱位的移位、小骨折片、突出的椎间盘及硬膜外血肿等所致,若及时解除压迫,脊髓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若不能及时解除,脊髓可因血运障碍而发生软化和萎缩,瘫痪不能恢复。
脊髓的挫裂或完全性横断将会造成脊髓的实质性破坏,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痛、温、触、位置觉)、运动和反射(深、浅反射)完全或部分丧失。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一、护理评估1、观察病情变化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2、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呼吸系统感染,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评估患者损伤平面及程度,还有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其它各系统功能的情况。
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二、护理措施1、保持肢体功能位,按时轴线翻身,预防压疮。
2、进行主、被动运动及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痉挛。
3、卧床期保持脊柱平直位,病情许可下逐步抬高床头,行坐位耐性训练。
4、饮食护理:脊髓损伤早期因交感神经功能下降,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缺乏,腹胀等,应静脉补充营养。
待2-3周患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5、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进行床上主动、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
6、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等,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动作、进行有效咳嗽,指导呼吸训练。
7、做好皮肤护理,感觉障碍部位禁用热水袋保暖。
三、健康指导要点1、忌烟、酒、辛辣食物,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物。
2、康复初期:(1)可进行轮椅到床,床到轮椅的转移训练;(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3)患者耐力及残余肌力的加强训练。
3、教育患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目前的残疾状态,充分利用残存功能去代偿致残部分功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加强二便管理教育,一定要使患者学会自己处理大小便,高位截瘫患者的家属学会协助患者处理大小便。
四、注意事项1、患肢皮肤感觉差,防止烫伤,行走训练及使用步行架时应有人陪同,防止跌倒。
2、每日观察压疮好发部位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随着交通和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由于意外导致的颈脊髓损伤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期死亡率为 5.92%。
在病程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对于维持生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压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处理颈脊髓损伤最有效、确切的方法。
目的在于:使颈椎恢复解剖位置并永久稳定;解除脊髓压迫。
减轻脊髓水肿及继发性损害;避免脊髓进一步受损。
1.1手术时机损伤后长期卧床可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文献报道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神经恢复的效果。
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
1.2 手术方法前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前部损伤,包括压缩型骨折、屈曲型骨折、爆裂型骨折、椎间盘破裂以及前纵韧带过伸性损伤。
后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后前部损伤,包括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关节囊与黄韧带断裂。
2并发症护理1呼吸系统并发症2.1-1呼吸道感染是颈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之一。
下颈脊髓损伤肋间肌麻痹,上颈脊髓损伤全呼吸肌麻痹.患者可出现无自主呼吸,很快死亡。
下颈脊髓损伤后,可因脊髓上升性水肿导致全呼吸肌麻痹,咳嗽反射被抑制,尤其是有吸烟史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肺感染。
鼓励并指导帮助咳嗽、排痰。
嘱患者行腹式呼吸,先深呼吸5—6次,于深吸气末屏气,继而咳嗽,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
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口。
根据排除气道异物腹部冲击法的原理,应用在排痰护理中,并与常规排痰法进行比较,效果好。
对于高位截瘫而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咳嗽无效由护士给予吸痰并常规给予静脉化痰药物。
2.1.2颈部血肿颈前路手术后48 h .尤其是在12 h内,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密切注意颈部外形是否肿胀.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量,有无呼吸异常,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警惕血肿压迫气管引起窒息。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执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2)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是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给予氧气吸入,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给氧浓度、流量和持续时间;及时处理肠胀气、便秘,以免影响患者呼吸;遵医嘱给予减轻脊髓水肿药物;已发生肺部感染者应控制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时翻身叩背,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促进肺部膨胀和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行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时,应严格遵医嘱按要求输液,同时必须使用心电监护和输液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做好留置导尿期间会阴护理,根据病人病情训练膀胱的反射排尿功能;鼓励患者每日饮水量最好达3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
一旦发生感染,应抬高床头,增加饮水量和输液量,持续开放尿管,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
(5)指导患者术前、术中需要的体位训练:若行颈椎前路手术者,术前指导患者行气管推移训练;若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前指导患者行俯卧位训练。
术后护理(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2)瘫痪肢体保持关节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屈曲、过伸或过展。
可用矫正鞋或支足板固定足部,以防足下垂。
(3)脊髓受手术刺激易出现水肿反应,应严密观察患者躯体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当出现瘫痪平面上升、肢体麻木、肌力减弱或不能活动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4)颈脊髓损伤患者应注意体温监测,如室温高于32℃或未有效保暖,患者可能出现高热(>40℃)或低温(<35℃),应调节合适室温。
对于体温升高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低温患者以复温为主,但要防止烫伤,同时注意保暖。
(5)观察和处理并发症:颈脊髓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声音嘶哑,呛咳、吞咽困难等异常情况。
(6)脊髓受手术刺激易出现水肿反应,遵医嘱给予减轻脊髓水肿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液体,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术后6小时可行雾化吸入,改善呼吸道状况。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常规一、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4%,其中胸腰段骨折最多见。
脊柱骨折可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特别是颈椎骨折一脱位合并有脊髓损伤最高可达70%,能严重致残甚至丧失生命。
每块椎骨分椎体与附件两部分。
从解剖结构和功能上可将脊柱分成前、中、后三柱。
中柱和后柱组成椎管,容纳了脊髓和马尾神经,该区的损伤可以累及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柱损伤,碎骨片和髓核组织可以突入椎管的前半部而损伤脊髓,因此对每个脊柱骨折病例都必须了解有无中柱损伤。
胸腰段脊柱(To〜1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也是常见骨折之处。
【分类】(一)颈椎骨折分类1屈曲型损伤指颈椎在屈曲位时受暴力所致,表现为前柱压缩、后柱牵张损伤。
2,垂直压缩型损伤颈椎在直立位时受到垂直应力打击所致,无过屈或过伸力量,如高空坠物或高台跳水。
3.过伸损伤(1)无骨折-脱位的过伸损伤:常因跌倒时患者面部着地,颈部过伸所致,其特征性体征是额面部有外伤痕迹,这部分患者常有颈椎椎管狭窄,因而在过伸时常造成脊髓受压,也可发生于高速驾驶时,因急刹车或撞车,由于惯性作用,头部撞于挡风玻璃或前方座椅的靠背上,并迫使头部过度仰伸,接着又过度屈曲,使颈椎发生严重损伤(也称为“挥鞭损伤”-WhiPTaSh损伤)。
(2)枢椎椎弓骨折:暴力来自须部,使颈椎过度仰伸,在枢椎的后半部形成强大的剪切力量,致枢椎的椎弓发生垂直状骨折。
以往多见于缢死者,故又称缢死者骨折。
4.齿状突骨折机制还不明确。
暴力可能来自水平方向,从前至后,经颅骨而致齿状突。
(二)胸腰椎骨折的分类1根据骨折的稳定性(1)稳定性骨折:轻度和中度的压缩骨折,脊柱的后柱完整。
单纯横突、棘突和椎板的骨折也属于稳定骨折。
(2)不稳定性骨折:①三柱中有两柱骨折。
②爆裂骨折:中柱骨折后,椎体后部骨折块突入椎管,有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③累及前、中、后三柱的骨折一脱位,常伴有神经损伤症状。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一、定义定义: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
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二、按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执行三、专科护理(一)术前护理1、术前准备: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2、颅骨牵引时,要保持有效的牵引: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完好,牵引针是否移位,牵引弓是否脱落,头脚不能抵床栏,牵引方向与肢体长轴成直线,牵引绳不应有其他外力作用,牵引重量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锤要悬空,床头抬高15-30cm。
预防针眼部位感染,每天护理2次。
(二)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观察每小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体位全身麻醉,去枕平卧,颈椎手术患者颈部垫颈托,各肢体处于功能位,防垂足。
3、神经功能观察:术后48h内每1-2h观察肢体感觉、活动情况,48h后每4h观察记录1次。
4、肢端血运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患肢活动、肿胀、神经感觉,皮肤温度。
颜色、末梢循环、动脉博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一般放置48小时,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6、疼痛护理(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程度以及疼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巧,必要时给予镇痛剂缓解疼痛。
7、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1)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多发生于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剧烈头痛、头晕、大量出汗、汗毛竖起。
预防:解除不良刺激因素,如体位改变,尿潴留,大便嵌塞、疼痛等。
处理:端坐体位,使用降压药物,去除诱因。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由于不同的治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评估】1.脊髓损伤水平的确定2.脊髓损伤程度的区分及功能的分级3.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损伤水平及功能的预后4.心理评定5.ADL评定【护理问题】1.自理能力下降2.排便模式的改变3.舒适的改变4.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深静脉血栓;呼吸暂停;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自主性反射障碍5.焦虑/抑郁【护理措施】1.体位护理患者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防止肩内收挛缩、足下垂等。
2.运动系统护理增强肌力;维持关节活动度;垫上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转移训练;轮椅训练;作业治疗;ADL能力训练等。
3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根据病情给予留置保留尿管或者清洁间歇导尿。
4神经源性直肠的护理通过饮食的调整、液体量的摄入、灌肠疗法、药物的使用、排便反射训练等方式,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5.皮肤完整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6.坠积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度适宜;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进行呼吸训练;体位引流等7.自主性反射的预防及护理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手工清除大便时动作要轻柔;及时排空膀胱,插尿管时动作应轻柔。
一旦怀疑自主性放射发生,应立即太高床头以降低血压缓解头痛、并检查和排除一切可能的诱因。
8.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起立时应逐渐增加角度,严密观察患者反应;低血压时可抬高双下肢,使用弹力袜及腹带。
9.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压力治疗克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0.疼痛可通过理疗等方法缓解11.心理护理树立患者生活及工作、社交等方面的信心。
【健康指导】1.饮食调节制定合理膳食,保证蛋白质、纤维素、水、钙等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2.皮肤护理教会患者自己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可使用气垫床,每小时用双手支撑抬臀,经常翻身,更换体位。
3.心理调适教育患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自身疾病,以良好的心态取面对困难,尽最大努力去独立完成各种生活活动,成为一个身残志坚、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