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23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1一、说教材《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
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俄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老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困境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桥边的老人》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桥边等待儿子的事件。
故事情节简单,但富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有效的口语和书面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桥边的老人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老人在桥边等待的原因和心情。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和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总结,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考。
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录制视频或者进行表演,展示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自我提升。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5.2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扩展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分析《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如描述、分析、比较等。
1.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桥边的老人》的阅读与理解。
2.2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2.3 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老人是否应该让年轻人先走。
2.4 探索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4 文化探索:通过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4 文化探索报告:评估学生对故事背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桥边的老人》。
5.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如历史书籍、文化背景介绍等。
5.3 阅读理解测试题。
5.4 小组讨论报告模板。
5.5 文化探索报告模板。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桥边的老人》。
6.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情节,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
6.3 第三课时:探索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文化探索成果。
6.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进行阅读理解测试。
第七章:教学建议7.1 在阅读课文时,鼓励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问。
7.2 在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明确第一单元要求(一)本单元的要求是: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关怀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概述:介绍小说《桥边的老人》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
3.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小说文本。
2.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学习。
2. 情节概述: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给予学生反馈。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小说情节,补全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并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解释你的理由。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战争背景的小说或文学作品,比较其与《桥边的老人》的异同。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故事道理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人性思考。
2. 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辅导资料:相关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的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情节: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发展。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老人、儿子等。
5. 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类似道德问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九、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道德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阅读相关辅导资料,加深对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社会现象,结合课文所学,进行分析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和理解。
2. 老人形象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揭示。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分析老人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老人在战争中的抉择。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桥边的老人》2. 相关资料:关于战争背景和人性的文章、视频等。
第一章:故事背景介绍1.1 讲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让学生了解战争背景。
1.2 分析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理解老人形象做铺垫。
第二章:老人形象分析2.1 分析老人的外貌特征,如年纪、衣着等。
2.2 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坚韧等。
2.3 讨论老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
第三章:战争对人性的影响3.1 分析战争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如家庭、亲情等。
3.2 讨论战争对老人人性的考验,如生存与道义的选择。
第四章:老人的抉择4.1 分析老人在桥边的抉择,如留下还是离开。
4.2 讨论老人的抉择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体现。
第五章:课文深层次含义探讨5.1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重建。
5.2 分析老人形象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5.3 讨论如何从课文中汲取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反思。
六、教学过程:6.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战争背景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
6.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6.3 情节概括: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老人经历的困境。
6.4 老人形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6.5 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深入探讨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7.1 学生展示:学生就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话题,进行展示和分享。
7.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桥边的老人》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是一首温馨而感人的诗,可用于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课程的教学。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风采,培养学生感恩爱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桥边的老人》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学习《桥边的老人》的意义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能力;3.发现文本中诗歌的内容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亲人、老师等人,关爱他人,建立道德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将一段关于毛泽东的简短介绍投影展示给学生,同时提问“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你们是否听过他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呈现词句教师播放《桥边的老人》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倾听音乐和声音,感受诗歌的和谐与美。
接着,教师根据诗歌的韵律、情感等要素,整体呈现诗歌的内容,如:“黄昏时我常常在天桥上,会见一个老人孤独地坐着,我们是陌生人,他可能不会再见我,我也可能不会再见他,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讲解诗歌要素基于学生已经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韵律。
针对学生的认识程度,教师适度讲解诗歌的要素,如诗歌的韵律、节奏感,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意义等。
4、小组朗读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和朗诵诗歌。
小组中,每名学生都要朗读一段诗歌,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听取、辨析每一段的声音、情感和韵律等。
通过小组协作合作,学生能够获取其他组员的反馈和建议,并借此培养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个人创作教师发放笔和纸,让学生自由地写一篇感谢父母、亲人或老师的文章。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写完后,提醒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班级分享会上,供其他同学阅读。
6、结尾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次教学过程,总结所学,并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和作业,如:“为什么我们要感恩他人?”“你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想过老师、朋友或亲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