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95.56 KB
- 文档页数:3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研究的综述关键词:县域经济增长;特色经济一、前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不言而喻。
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挑战,各地区都竞相给出大量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其中不乏从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重、能耗高的。
这对县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为了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性。
县域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体现为本区域特色的经济。
而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竞争优势,必须更多依托自身特色。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
立足地方县情,培育、开发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休宁县域状况分析(一)区域特色状况从地域上,休宁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与浙赣两省接壤,是典型皖南山区县城,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盛产木材、茶叶等农作物。
县内有着众多茶叶品牌,被誉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此外,休宁县毗邻黄山市区和黄山风景区,环境优美,境内有着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
从历史发展上,休宁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有着浓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孕育着“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
在浓厚的徽文化熏陶下,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休宁休宁自宋嘉定十年至清光绪六年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二)经济基本状况休宁县20XX年全年生产总值为亿元。
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为15115元(折合2240美元),低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82美元,也低于黄山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846元(超过3100美元)。
其中,旅游收入、农业收入(不包括林畜渔业)为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近50%的比重。
最新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优秀8篇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开放、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是我县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发展比较协调、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几年。
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县经济快速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8.7亿元,同比增长16.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1.3%。
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3.4、8.2、4.4个百分点。
民生继续得到改善。
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8万人;完成了20所农村学校的校安工程,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率达100%;全面完成了今年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7个,新建村级卫生室3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着力开展“阳光行动”,落实农村低保对象2.6万人,五保供养标准较去年提高200元,新建农村敬老院、五保之家等11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共参保43250人,新增4348人;解决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共497套,新建农村沼气池6208口。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23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1.1亿元。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6.81千公顷,同比增加1.39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69千公顷,同比下降14.1%;全年粮食产量54.76万吨,同比同比增长0.37%,其中:秋粮产量28.64万吨,同比增长1.92%。
油料产量1.78万吨,同比增长13.6%;茶叶产量0.19万吨,同比增长0.3%;养殖水产品产量9.36万吨,同比增长5.4%。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温氏集团、春云科技等产业化项目。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县域经济发展又是整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某县域经济状况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以期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二、县域地理资源与产业基础该县位于某省,地处山区之中。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和石灰石等。
同时,该县地势险峻,气候宜人,适宜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在产业基础方面,该县近年来注重发展农业,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进行果蔬种植业。
而工业方面,主要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主,虽然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该县农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
然而,农业在种植模式、品牌建设和农业科技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2.工业工业方面,该县主要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依托。
近年来,煤炭行业经历了低谷期,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持续发展,该县需要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3.旅游业由于地势险峻,该县具备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潜力巨大。
然而,该县的旅游业发展尚未充分发挥优势。
需要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推广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增加旅游项目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
同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该县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资源,吸引力大大提升。
挑战方面,一方面,该县经济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该县的工业发展过于依赖传统能源和资源型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应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农业产业化与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带,是中国重要的边境经济开放合作区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之气候条件适宜,资源丰富,培育了丰富多样的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首先,云南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粮食、油料、糖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种植为主要农业产业。
特别是在气候条件独特的滇池平原地区,以及边境地区的高原农田,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云南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之一,农产品出口以波尔多葡萄酒、咖啡和花卉为主。
其次,云南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云南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和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大理洱海、元谋猿人遗址等。
云南县域经济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特别是在云南举办的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带动下,旅游业发展蓬勃。
此外,云南也有一些特色的产业发展了起来,如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等。
云南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锌矿、钛矿等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云南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光热资源,特别是在云南西部地区,有较多的水电站和光伏电站正在开发。
云南省还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云南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不便,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
其次,高昂的人力成本和资源短缺,制约了一些产业的发展。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云南省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了推进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其次,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加强县域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总而言之,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农业、旅游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对某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县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该县域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GDP年
均增长率达到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
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该县域的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新兴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调研结果还显示,该县域在农业方面仍具有显著优势。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率高,农产品质量优良,市场竞争力强。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该县域已经开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尝试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然而,尽管有这些进步,该县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
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加大投入扶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该县域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其次,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注
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信息等方面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该县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的措施,相信该县域在未来将能够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
从2019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01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19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19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 2019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
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 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
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
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
2019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19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19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19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9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9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
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
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县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就县域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以及现阶段存在问题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建立相关科学理论及实践模式。
关键词: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发展状况、问题剖析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
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
自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起,便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
“郡县治,天下安”。
区域经济理论和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证明,培育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1】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