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观点
- 格式:pdf
- 大小:116.12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要不要做世界的工厂——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文本根据教师录音整理)樊纲教授中国要不要做世界的工厂?为什么还要讲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应该说现在仍然在争论当中,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
但是,很多人瞧不起这个世界工厂,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工厂太低级,我们不要做世界工厂,我们要做世界的研究院,做世界的实验室,要做世界高科技的这些产品的生产者。
有的学者提出来我们要跳跃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不搞重化工业,实现现代化,行不行?我们怎么来看待中国今后几十年发展模式当中的这些问题,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把他分成两大问题。
讲到第一是我们要不要做世界工厂?要不要搞各种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包括重化工业,要不要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做世界工厂。
我想就针对这样二大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不要。
我想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角度呢?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讲,要以人为本,要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三维一体的东西。
我们就从以人为本开始,中国现在为什么以人为本的问题最大?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什么问题最大?我们可以想一想。
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什么人的问题呢?三农问题、农民问题。
然后是低收入阶层的问题,是人的收入差距的问题。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政府每天在谈论这个问题。
国务院开会现在出的新一些政策,都是有关收入分配,都是有关社会平等的一些问题。
上到总理、下到小民,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谈论中国要搞什么产业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这是中国最大的以人为本。
中国现在最大的成就不是人均GDP到了一千多美元,最大的成就是创造了这些就业。
而下一步的问题,仍然是能不能继续创造出就业。
就业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平均每年创造了八百万到一千万的新增就业。
现在我们大概每年创造一千万的新增就业,大概其中两三百万到三四百万是城里人的新毕业生的就业。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褒贬不一。
据称,在国际上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
再往前追溯,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也曾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产品、机器和设备。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掌握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是全球制造中心和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的。
美国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战后的日本则是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
它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可以说,与昔日“世界工厂”相比,当今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
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占5%左右。
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浅谈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之路【摘要】作为一个人口和市场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工业大国,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或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工厂”,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很多争执。
本文首先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上三个不同阶段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现实基础及前景。
【关键词】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优势一、“世界工厂”的定义及其历史变迁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吕政提出:“根据英国、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世界工厂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供应基地。
”简言之,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根据对历史上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三个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考察,要成为所谓世界工厂,必须要有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能力、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等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行业的前列,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而且该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显然,“世界工厂”与工业化不同,它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
二、中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1.中国制造业现状在过去的2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世纪中国步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经济正在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向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加速迈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作者:王兰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向世界打开国门,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中国利用本身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世界各地输送商品。
“世界工厂”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又应采取什么措施。
关键词:“世界工厂”;形成原因;影响一、“世界工厂”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何为“世界工厂”?在经济学文献中还没有对“世界工厂”的明确的定义,研究工业经济的专家对“世界工厂”的涵义做了这样的解释和分析。
“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至今为止,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相继成为“世界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蒸汽机,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工业,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率,源源不断的货物从英国送往世界各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经济腾飞,国家强盛,一时间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内都位居世界前列,强大的制造业带动了美国的经济,美国也成为经济大国,至今美国依然占据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继美国之后,日本凭借其机械电子产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现今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承载着“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在各国流通,中国的经济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1.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一点吸引了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来华投资建厂。
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工厂,用来组装和生产产品,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全球。
在外资企业的投资下,中国的产业开始复苏,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也就代表人们对工资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减小,近年来外资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红利: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这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过去几十年中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人口增长率,从而有效地利用了人口红利。
低成本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
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供低成本的土地、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供应链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到出口贸易,形成了高效的生产模式和产业链条。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制造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不断提升,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
以上是导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规则等,也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作者:刘炎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中国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贸易量激增,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广为人们所讨论。
本文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出发,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模型考量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比了中国世界工厂与英国世界工厂的差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思考中国工业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工业革命一、什么是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是指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第一个有世界工厂之称的是英国。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和历史阶段不通过,作为世界工厂的每个国家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但是每个世界工厂都有一般的特点。
1、加工制造业发达,加工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
2、净出口额保持增长,常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3、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工业制成品总额比重大。
4、国民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国家经济为外贸导向型。
二、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假设:1、产品在生产中只是用一种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以国之内可以自由流东,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务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5、规模收益是不变的,产出与劳动之间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劳动生产率是常数。
6、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7、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的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假设中国和B国,两国国内生产两种产品。
中国X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1,单位X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1。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利大于弊本资料由辩论中国网收集制作———————————————————————1、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集中的国家,而且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2、成为世界工厂,从时间上来看指的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成为,而不是永久的成为,从辩题的现实意义来看,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是指中国在本世纪中叶以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前)从空间和经济结构来看,并不是全中国都搞制造业,是是要在中国广大地区发展制造业,从而让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并不表示中国要放弃发展高技术产业。
这个就好象工业国家并不表示就完全放弃农业和信息产业一样。
3、中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工厂,是利大于弊的。
理由:A、从哲学上来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当今国际社会是全球化的,任何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获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化的经济分工中是否具有自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因此,中国在国际经济的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利,就要看这个角色是否是自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而不是以某种特定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为目标来模仿。
B、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看,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市场的前提。
中国的特点是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大量地区人口生活水平较低、大量劳动者素质尚待提高。
在这个前提下,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力需求大的制造业无疑可以在中国大量发展,而中国无论从什么条件来看,都有大量发展制造业的条件。
这个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此为利一C、从过程中来看,中国如果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自然就成为了全球化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因此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有利的地位。
生产汽车的国家并不见得比生产电脑的国家低贱,正如福特公司不比微软低贱一样D、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在特定历史阶段,依靠对知识、技术要求不高的制造业,可以为中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打下经济积累的基础,让那里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教育、提高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的弊端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时至今日,印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大面积的占领国外市场,这是值得国人自豪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目前这个简单的世界工厂是有欠缺的,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是短期或者说是局部的。
首先,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过多的依靠外来投资,外商看中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国家也给外商提供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给予外商国民待遇),这在前期对带动GDP增长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尽管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是很低的,但已经高于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印度)。
另外,给予优惠政策问题已经被国人质疑,这对民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给予外商多年免税减税的优惠使那些竞争力本来就高于国内企业的外企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在这样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和外企争夺国内外市场,难度之高,显而易见,也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的。
国家似乎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局部地区已经决定取消对外商的一些优惠政策,这使得外商的投资成本日益增加,加上先前谈到的与日俱增的国内人力成本,使外商投资的成本和风险陡然增加,遏制了外来投资的积极性,试图依靠外商投资来长期拉动GDP 增长,这本身是行不通的!其次,长期依靠境外市场的国内企业,势必会对境外市场存在依赖性,一旦国际时局变幻发生战争,内战或者其他对中国不利的情况,国内企业小则利润缩水,企业亏损,对那些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这里有个例子,前几年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的大蒜,木耳等农产品的倾销之争使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和无数农民遭受损失,由于完全依赖上述两国市场,使这些企业在出现问题时完全没有回转的余地。
当然,弊端不仅仅这两点,还有在高端产品上,中国的差距太大了。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大公司,竞争力和世界一流水平都相差甚远。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世界经济形式变化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如何实现突破、打开瓶颈,通过走新型工业道路实现打造“世界工厂”的目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全球化;技术[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0)02-0019 ―03[作者简介]张翠凤,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企业管理。
( 河南濮阳457000)一、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深,中国经济渐渐融人世界,其取得的成绩堪称是举世瞩目,特别是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正逐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中国就被一些国家开始称为“世界工厂” 。
中国的企业要真正融人到全球的制造业当中就必须走出国门,而加入WTO 正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国际性大舞台。
加入WTO 以来,众多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强化了竞争机制,激发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然而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沿海一带城市的制造业开始显现,众多加工企业纷纷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一部分企业倒闭或濒于倒闭。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称谓质疑之声四起。
面对这些,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国要不要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要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工厂”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所在(一)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目前,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仅占5%左右。
据中国科学院统计:中国数字设备进口程度:光纤设备进口率100%、高端医疗设备进口率95%、集成电路设备进口率95%、石化设备进口率85%、纺织设备进口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