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83 KB
- 文档页数:3
辅导资料三答案辅导资料三《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注音)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棒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土娄.. (注音并解释) 为类。
⑦悠悠乎.与颢(注音)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⑨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⑾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二、翻译下列句子: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译:;4.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循隐。
译:;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译:;6.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7.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三.分析文中阴影句子的句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之一。
初二时学过他的《》。
2.本文题目中“始得”两个字表露出作者。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层:第一段:(1)写被贬的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预习资料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自余为僇人“僇”通“戮”,(受)刑辱,文中指受贬谪。
二、古今异义。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漫漫..而游古义:任意。
今义: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2、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开。
今义:盖或搭在肩背上。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
今义:所有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5、颓然..就醉古义:喝醉酒摇晃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先前。
今义:介词,朝着。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
8、则凡数州之土壤..古义:疆土。
今义:泥土。
9、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古义:两个词,天空,交会。
今义:天边。
10、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三、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 、其(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连词,表假设如果(2)日与其徒上高山代词,自己的,我的(3)其高下之势代词,那些2、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3)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4)穷山之高而止结构助词,的(5)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
3、而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承接。
4、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是。
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下。
5、以醉则更相枕以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连词,表目的,来6、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不与培塿为类名词,同类。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名词,事理。
佛印绝类弥勒动词,类似;像。
8、际外与天际动词,交会,会和。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名词,边际。
受任于败军之际名词,前后交接的一段时间。
四、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用法和含义。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
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始指.异之()悠悠乎与颢气..()到则..俱()攒蹙累积披.草而坐()始指异.之()莫得遁.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莫得其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翻译句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开释,与万化冥合。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3.填空:(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2)“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意思是(),这个短语的结构是()。
(3)作者登高望远,所见景色有: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4.杜甫的《望岳》诗中,(,)与作者所见所感极为相似。
5.选出下面“然”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颓然就醉B苍然暮色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岈然洼然6.本文作者(),字(),河东人,世称(),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的第五年,是()的第一篇。
我们曾经学过本文作者的游记()、寓言()。
(答案见下页)初三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被屏蔽广告]关键字:初三语文复习试题期末试题语文试题模拟题始西山宴游记参考答案:《始得西山宴游记》答案(一)1、A2、略3、略4、第一句交代了自己的“戮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或宴游西山的背景和宴游前的心情)。
作用:一是表达对贬谪流放的愤慨;二是引起下文的出游。
末句作用有二:一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二是暗点主旨。
5、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如不做井底之蛙等。
(二)1、略2、略3、1)、心胸开阔豁达2)、借代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并列3)、登高望远的句子:“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
”直接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间接概括西山高峻的句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类为类”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或"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C6、柳宗元子厚柳河东柳柳州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黔之驴》。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一、注音僇人( ) 恒惴栗( )( ) 施施而行( )梦亦同趣()斫榛莽( )( ) 焚茅茷( ) 箕踞而遨()衽席()岈然( )若垤( ) 攒蹙累积( ) ()遁隐()萦青缭白()培塿()()灏气()引觞满酌()()二、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①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⑥柳宗元,字_________ ,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后世称其“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
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__________________”。
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 ___________________ ”。
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選讀‧始得西山宴遊記‧分析與探究(參考2013年閱讀題1)1 課文分四個自然段,按內容又可分成兩個部分,試填寫下表。
(3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大意。
2 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和課文第1段內容,作者居永州之後,為甚麼終日遊山玩水?(2分)永州景色奇特。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表示有奇特景色。
抒解不安情緒。
「恆惴慄」有不安意思。
● 考察風俗,以利施政。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 職務輕鬆,遊山消閑。
「其隟也」表示有閑暇,題解也提及他遭投閑置散。
⏹ 向政敵表明無意再爭名逐利。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A 、 、●B 、 、❍C 、●、⏹D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課文的內容緊扣住文題「始得西山宴遊記」發揮,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始」字在文中多次出現,但意思卻不盡相同。
試選出下列各句中「始」 字的意思。
(3分) A 開始 B 曾、嘗 C 才 D 當初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1段) B 始‧指異之。
(第2段) C● 遊於是乎始‧。
(第4段) A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A B C D ○ ● ○ ○(2) 以上哪一句的「始」字跟文題的「始」字意思相同?(1分)答:遊於是乎始。
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3) 課文哪些內容回應文題「宴」、「遊」二字?試摘錄原文,填寫下表。
(6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
(參考2013年閱讀題18)(4) 作者「遊西山」的「宴」、「遊」,跟「遊西山前」的有甚麼不同?(4分)「宴」:「遊西山前」和「遊西山」作者都痛飲至醉,但「遊西山」時他飲至頹然倒下,(1分)而且連快要日落也沒有注意,即使發覺後也不欲離去,可見作者更為放開懷抱、寫意盡興。
(1分) 「遊」:「遊西山前」,作者的「遊」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遊西山」時,作者坐.遠眺,感到西山的景色廣闊壯觀,彷彿跟大自然一同遊覽,不知它的盡頭。
(1分)作者還覺得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大自然暗暗相合。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始得西山宴游记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始指异之(才)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D.攒蹙累积攒:聚集【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B.梦亦同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解析】际:交会。
【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B项,写作;对,向。
A项,从前。
C项,沿着。
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复习检测题(附答案)一、选择题(24分)1.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一、根底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
①惴栗( ) ②衽席( ) ③颓然( )④冥合( ) ⑤灏气( ) ⑥榛莽( )⑦垤( ) ⑧岈然( ) ⑨攒蹙( )2.填空。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
____代散文家、诗人。
与____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出色的散文家之一,被列为“____”之一。
其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著名,代表作《____》,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寄寓着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悲愤抑郁。
本文便是其中的第一篇。
3.给形似字组词。
惴( ) 栗( )湍( ) 粟( )溪( ) 缭( )蹊( ) 潦( )4.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是州,恒惴栗是:________恒:________②其隙也,那么施施而行隙:________③日与其徒上高山日:________④人深林,穷回溪穷:________⑤始指异之异:________⑥缘染溪,斫榛莽缘:________⑦到那么披草而坐披:________⑧萦青缭白青:________白:________⑨外与天际际:________⑩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________5.以下句中加点“之”的意义或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皆在衽席之下C.不知日之人 D.其高低之势,岈然洼然6.以下句子停顿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到/那么披草而坐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D.是岁/元和四年也7.按要求默写。
①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写作者平时跟朋友踏遍永州山水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表达作者喜欢西山风光而不愿意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自余为谬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那么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
案)
柳宗元的山水文,是前人一致称赞的,他不是客观的为了欣赏山水而写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的感情,寄托到山水里面去,大家理解了吗?现在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来检测一下吧!
一、下列各句“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苍然暮色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颓然就醉
D.岈然洼然
二、解释下面字的含义。
1.披草而坐 ( )
2.意有所极 ( )
3.外与天际 ( )
4.箕踞而遨 ( )
5.穷回溪 ??? ( )
6.故为之文以志。
( )
三、填充题。
1.第一段中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登高望远所看的景致是
知其所穷。
四、⒈ 是为了交代作者寄情山水的动机——聊以忘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述。
⒉ 西山景物的特点是:怪特。
作者写景主要写山峰高耸和气势博大,但他又没有直接写山的俊俏挺立,也没有直接写山气吐纳万物,而是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从作者的主观感受虚写万千气象。
用的是间接描写的角度。
初三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被屏蔽广告]
关键字:初三语文复习试题期末试题语文试题模拟题始西山宴游记(一)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回溪B.日与其徒上高山
复前行,欲穷其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C.醉则更相枕以卧D.施施而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不知而不愠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通(),意思是:()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③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4.本段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幺?本段末句有什幺作用?5.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3 分)(二)阅读文章第二段。
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