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短期访问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6
气候模式模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天气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气候不稳定,暴雨、旱灾、海平面上升等造成的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通过气候模式模拟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变得尤为重要。
气候模式可简单理解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模型,它模拟了大气、海洋、土地和生物等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涵盖了气候现象的多个方面。
气候模式的模拟和研究对我们理解气候变化、解析其原因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模式的应用方面,制定模拟结果可为政府决策和公众行为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全球气候模型已发展到第五代,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欧洲中心(EEC)、日本科学技术局等。
在气候模拟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者致力于提升气候模式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以更全面、精确地描述气候现象,更好地还原真实气候状况。
气候模拟研究中最核心的组成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模式,气候变化的预报被历来一直被认为是气候模拟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际上常用的模式包括CMIP、CCSM等。
其中,CMIP模式主要是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复杂程度高,精度较高,是当前全球气候系统模式中初步接受率最高的一种气候变化模式。
然而,气候模拟研究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相较于海洋、陆地等组成要素,大气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要素的研究仍有待提高。
此外,气候模式多指预测未来气候,而这个预测通常是建立在与未来相似的历史数据上的,如果预测未来的环境和历史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模拟的误差就会很大。
此外,在气候模拟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技术瓶颈。
气候系统具有时空尺度大、非线性、复杂与不确定性等特点,模式的建立和运用相对困难。
在模型的反馈机制、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但建立一个全面而可靠的模拟机制仍需不断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创新和先进的模式和算法,提升气候模拟研究的能力。
尽管还存在挑战和瓶颈,但气候模式模拟研究在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国外几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与分析邓小花;翟盘茂;袁春红【摘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3种再分析资料NCEP、ECMWF、JMA,从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相关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和对比,以便对再分析资料的特点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我国未来再分析工作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为三维、四维变分方法和最优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所选用的数据类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异.此外,还从经验出发简要给出了各类再分析资料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各类再分析资料的选择使用方面提供参考.简单陈述了国内再分析工作的进展,并给出了提高我国再分析工作质量所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038)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NCEP;ECMWF;JMA【作者】邓小花;翟盘茂;袁春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在当前的气候及相关科学研究中,如气候的年际变率、数值模拟等,再分析资料已经成为一种最主要的资料来源。
最初,再分析计划只是美国气象中心气候数据同化系统的一个“副产品”。
后因业务需求,对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的某些参数做了一些改变,却导致了明显的“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参数的骤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掩盖真实的短期气候变化和年际气候变率的信号。
而观测系统及一些观测手段的变更,如新型卫星资料的引入等使得不同时期的资料种类和来源不同,以及采用的同化系统各有不同,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是因为气候本身真实发生变化却又出现“气候变化”的现象。
因此,极有必要利用同一套再分析系统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同化,并延续下去。
只有运用这样一套长时间段内未发生变化的数据同化系统,气候研究者才能通过相关对比,来判断当前的气候是否确实异常。
WRF短期气候预测实验介绍2.1 WRF模式简介:WRF模式是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等美国的科研机构为中心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
WRF 模式系统具有可移植、易维护、可扩充、高效率、方便等诸多特性,各模式下端应用行业可以便捷地将各自的行业业务预测模式耦合链接于该模式。
由于该模式集成了过去几十年所有中尺度模式研究的成果,在数值计算、模式框架、程序优化等方面采用了当前最为成熟和最优的技术,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用该模式作为中尺度预报模式应用业务和科研[13]。
在软件设计方面,WRF模式应用了继承式软件设计、多级并行分解算法、选择式软件管理工具、中间软件包(连接信息交换、输入/输出以及其他服务程序的外部软件包)结构,并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数值计算和资料同化技术、多重移动嵌套网格性能以及更为完善的物理过程(尤其是对流和中尺度降水过程)。
因此,WRF模式在天气预报、大气化学、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和其他的中尺度模式比较,该模式具有许多优越性。
2.1.1 主要特点(1)适用于全球各地,灵活的设置选择(2)是一个完全可压的、非静力模式(3)资料输入方便(4)采用了成熟和新的物理参数化方案(5)新的积分方案和网格形式(6)后处理方便(7)可在多操作平台、不同UNIX、Linux环境下运行2.1.2 模式基本方程组及差分方案方程取地形追随静力气压垂直坐标,即垂直质量坐标,形式为:η=(p h-p ht)/μ其中μ=p hs-p ht 。
由于μ(x,y)可看作是区域内(x,y)格点上的单位水平面积上气柱的质量,预报量和守恒通量都可写成近似的通量形式。
水平空间差分格式采用Arakawa C跳点格式,热力学变量和水汽变量定义在整数格点上,而υ、ν、ω交错排列与0.5dx、0.5dy、0.5dz上,这样ω与υ、ν在垂直方向上相差半个格距,使得连续方程求解ω时的计算精度更高,而T 与υ、ν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半个格距以提高Φ的精度,而减少了由于地形引起的误差。
关于中国雷达数据质量问题的思考--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修的体会王秀明【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6(006)003【总页数】1页(P147-147)【作者】王秀明【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者于2015年7月—2016年1月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研修,访问任务为基于国内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地面加密资料,利用NCAR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VDRAS)进行华南大风等灾害性强对流案例的数值模拟实验。
研修有期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处理雷达资料质量控制问题。
通过此次雷达资料处理,深刻体会到国内雷达数据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以下列举几个雷达数据质量问题:(1)梧州雷达的挡角问题,在1.5°仰角上非常清晰的强回波在0.5°仰角上基本不可见。
在1.5°仰角上亦有明显挡角,雷达站南侧的此强回波带由于挡角出现了时间上不连续的问题。
(2)广州雷达站的雷达径向速度数据的质量问题,有很多非气象回波造成的不连续的径向速度孤点,VDRAS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把这些孤点剔除,剔除后的速度图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进而导致速度退模糊出现问题。
(3)两个雷达探测的同一强对流回波的组合反射率因子显示两者的回波强度有显著差异。
后两个问题显示的雷达数据问题源自雷达硬件参数设定。
基于中国多普勒天气雷达质量问题较多,雷达资料质量控制难度大,一些在美国业务应用的数据质量控制模块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雷达数据质量问题。
以科研为目的,用某些特别设计的处理方案,针对某一个或一类雷达的问题,确实可以解决某一雷达的质量问题。
但当同化多个雷达时,每个雷达的质量问题各不相同,一套资料处理软件常常无法完成所有的问题,而且即使完成也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而预报时效短本就是雷达变分同化业务化的难题之一,因此,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增加了雷达数据同化及其业务应用的难度。
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是由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制作的,他们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和完善的数据库,对各种资料来源(地面、船舶、无线电探空、测风气球、飞机、卫星等)的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同化处理,获得了一套完整的再分析资料集,它不仅包含的要素多,范围广,而且延伸的时段长,是一个综合的观测资料集。
1.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供者:NOAA-CIRES Climate Diagnostics Center载体和容量:硬盘80GB覆盖时段: 1948~2003年覆盖地区:全球 (2.5º*2.5º)内容简介:NCEP/NCAR 逐日再分析资料有变量71个,全部资料数据按性质和变量归类,按年代排列,分为五大部分:(1)等压面资料7要素(2)地面资料11要素(3)地面通量资料39要素(4)对流层顶资料2要素(5)其它通量资料12要素详见资料通讯第22期2.NCEP/NCAR 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提供者:NOAA-CIRES Climate Diagnostics Center载体和容量:硬盘270GB覆盖时段: 1951~2003年覆盖地区:全球 (2.5º*2.5º)内容简介:NCEP/NCAR 一日四次(00,06,12,18)再分析资料数据集的要素内容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类同,包括:(1)等压面资料7要素(2)地面资料11要素(3)地面通量资料,42要素详见资料通讯第23期3. 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提供者:NOAA-CIRES Climate Diagnostics Center载体和容量:硬盘5.5GB覆盖时段: 1948~2003年覆盖地区:全球 (2.5º*2.5º)内容简介: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内容包括气候日、月平均,历年各月平均,标准差,四季昼夜距平,要素场正交展开的主分量等。
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天气预报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准确预测天气条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成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的作用1. 提高预报精度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巨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来提高预报精度。
超级计算机计算的精度是一般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其中每一个计算数值的精度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样的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真实情况的误差更小。
2. 提高预报速度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提供准确的预气报告成为了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
使用超级计算机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把经过处理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预报数据。
这种让计算机来代替人类进行数据处理的方式,只需要极少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天气预报的速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超级计算机应用在天气预报中的发展历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级计算机就开始在气象预报中得到应用。
最早是使用第一代计算机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器)进行天气预报的尝试。
但是,当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极为有限,只能在一天之内进行一次较为简单的预报。
60年代后期,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计算气象学研究所(CCMRS)。
在此基础上,NCAR又开发了以CRAY-1为代表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这大大推动了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个国家纷纷开展自己的气象计算机研发工作。
1989年,随着我们国家研发成功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一号的问世,中国气象界在气象领域也迈上了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之路。
三、超级计算机在中国气象智能化建设当中的应用中国气象局应用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等新技术,推动智慧气象的发展,通过气象预测、实时监测等多种手段,为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
影响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的大气背景场差异分析作者:靳鑫桐周波涛谢文欣胡跃鹏范怡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首先识别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年份,对比分析了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大气背景差异。
结果表明,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华北北部和中南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重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的增加更为明显。
对应华北重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东亚中纬度地区为准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华北地区位于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东南部。
在该异常环流背景下,华北地区上空呈现异常下沉运动、云量偏少、大气整体偏干。
在异常下沉绝热增温的同时,晴朗干燥的配置有利于更多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相应的向上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增加,进一步加热近地表大气。
在华北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高发年,华北位于异常反气旋(东南侧)和气旋(西北侧)性环流之间,主要受异常西南风控制。
异常西南风向华北输送暖平流加热大气的同时,增加了华北上空的水汽。
偏多的水汽捕获更多的长波辐射并反射至地表,利于气温升高。
关键词重度高温热浪;轻度高温热浪;华北;大气背景;动力水汽条件;热力条件近几十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显著升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较工业化前增暖约1.09 ℃(IPCC,2021)。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周波涛和钱进,2021)。
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明显增加(IPCC,2021),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重要影响(Dunne et al.,2013;Porfiriev,2014;Orlov et al.,2019;Ebi et al.,2021)。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9年第2期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C A R)短期访问总结程兴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概况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 于卫星资料同化及W R F云-辐射耦合 模式的太阳能模拟和预报改进方法研 究”工作的需要,应美国国家大气研究 中心(N CAR)中尺度微尺度气象研究 实验室(MMM)刘志权博士邀请,2018 年5月15日至10月31日,中国气象 科学研究院程兴宏赴N C A R进行了 短期合作研究。
在美期间主要开展了 以下工作:(1) 了解N C A R大气化学 模式和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同化最新 研究进展*2)初步发展了基于敏感性 分析和三维变分的污染源同化方法;(3)初步研究了基于C R T M辐射传输 模式的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同化。
2 N CA R大气化学模式和资料同化在美期间参加了由N C A R主办 的2018年W R F模式学术研讨会和大 气化学模式基础培训会,了解了由N C A R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 O AA)为主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报模 式W RF-Chem和下一代大气化学模式 MICM (Model-Independent Che-mistryModule)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与 N C A R相关专家交流了气溶胶激光雷 达 同。
2.1大气化学模式最新研究进展2018年6月发布的最新版本WRF-Chem v4. 0模式主要更新内容包括:①发展了基于平流层臭氧计算的位涡参数化方案;②更新了 m o s aic气溶胶化学机制; ③更新了MO-Z A R T臭氧和相关痕量气体的气相化 学机制;④增加了与气溶胶热动力模式ISO RRO PIA耦合的非均相气相化 学机制选项;⑤增加了积分反应率诊断选项;⑥在辐射传输方案中增加了气溶胶-辐射反馈诊断项。
进 行 WRF-Chem 模 式改进工作包括:①发展大气化学数据同化研究测试平台W RF-Chem/ D A R T;②发展W RF-Chem伴随模式;③发展臭氧示踪方法;④发展RACM2气相化学机制,以便更好地模 拟二次气溶胶;⑤发展适用于W RF-Chem模式的全球人为源排放清单处理工具;⑥基于卫星遥感火点辐射功率数据反演火点排放源和模拟烟羽抬 升过程。
另外,N C A R目前正与N O A A 等一 气化学模M ICM,该模式可与 和区域气象模式自由耦合,提供短期、中期和季节空气质量预报。
N C A R新一代 气化学模式M IC M总体框架如图1示。
图1 N C A R新一代大气化学模式M IC M总体框架(摘自M aryB arth在2018年9R F研讨会上的报告)2.2气溶胶雷达资料同化研究进展NCAR 主要以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 同化系 统为主进行大气化学同,该系统包含多种卫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 PM!.5、PMx〇同功能,但对气溶胶激光达 同较少。
奥地利气象与 动力学 (ZAM G)与 NCAR学 作基于G S I系统的气溶胶激光雷达 卜同$G S I同化系统是以C R T M辐射传输模式为 子进行 气溶胶AOD同化,该模式可靠性,目前已完成基于C R T M模 和N ASA M ERRA-2卫星遥感大气再分 中气溶胶浓度计勺A O D与 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 卫 AOD、M ERRA-1和M ERRA-2卫 AOD,以及全基气溶胶(AERO-N E T)A O D产品 比分 作(图2)。
下一步将采用Gasteiger和W)g-ner(2018)最 多种气溶胶粒子 模拟光学特性MOPS-M A P进行气溶胶激光雷达同,包括MOPSMAP的A O D计算结 、基于MOPSMAP气溶胶激光雷达 同丨线性和 模 、基 和 基 气 溶胶激光雷达 同和 ^作&0.0 0.2 0.4 0.6 0.8 1.0 1.2AERONET A0D•MERRA-2 •CRTM(MERRA-2)图2 基于C R T M辐射传输模式计算的气溶肢光学厚度(AOD)、M ER R A-2卫星遥感A O D与地基A E R O N E T观测A O D的散点分布(摘自2018年10月Barbara在NCAR 研讨会上的报告)3合作研究工作内容3.1污染源同化方法N C A R工作期间,初步发展了 基于敏感性分析和三 分的污染源同&N C A R主要以 ^尔曼滤波为主进行污染源同 f ,取得了一 进效果,该是 子隐含在同化过程中,无示 ,另外可避免编写性 和 模式,但该 排放 ^差扰动和偏差订正模建要求较,而且 成员数较多计算量 巨大。
为了构建计确高效、可应 环境气象业务预报的污染源同化,笔者与NCAR作,基于C M A Q模式敏感性分析模块构建了污染源与受体浓度之间子,NMC建了污染矩阵,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三分污染源同r 法,并以2016年12月27—31日京津冀 典型霾污染过程进行了同化模拟试验。
3.1.1同化方法简介三 分污染源同化的目标泛函 可写为!J"—eh)T B1"—eb# (1(H e-c)TR^(H e-c)(1)式中:e%为排放源背景场,B为对应于e%“为量,R为 ,)为 子,e为最终 得到的排放源同化分析场。
求该 函梯度 是计 L测子和 矩阵$建下。
(1) 基于排放源不确定性分] B矩阵构建 &国内外的最结果确定2012年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 EIC)SO2排放源量的不确定性范围,然扰动 成各月30组0. 25°X0. 25。
SO2排放源,S M O K E模和 分配系数对上述扰动排放源进行处理,分别得到各月30组 三 排放 $最 预报方法(N M C,Parrish 和 Derber,1992) 计 得到各月 排放矩阵。
计 下!B =e h $e t))eh $et)T(2)中:e%为排放 场,"为排放源扰动场。
(2) 基于源-受体浓度敏感性分析§v MH 3/ C S I-VM3W子矩阵构建方法。
CMAQ 模式敏感性分析模块(DDM3D)是在 模拟污染物浓度计算过程中同[解一系列灵敏度 ,得到污染物浓度对多个 数(如排放、初始浓度、边界浓度、化学反 率等)的局部灵敏度,灵敏度 从模 控制方来。
基本计 下!0dC_dC-#F j d P.~Fj !"/.)—(3)中:S,为污染物. 数的灵敏度,C为污染物.的浓度,P,为该污染 初始排放源,"为排放源扰动系数。
从 上讲,DDM3D可真反 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对排放 灵敏度,度非线性的污染和 扰动情况下的计算结果更为确。
基于上述DDM3D计 建立污染与受体浓度之间系式,即排放源与受体浓度之间 子矩阵。
其计算公式如下:中:H为 子矩阵,£为排放源同化分析场,K为初始排放源。
1一次排放源S02和N02而言,S,为一 阶敏感性,则H为源-受体浓度之间的线性观测算子;对于PM2.5、03等二 次污染 言,S.为阶敏感性,则 H为源-受体浓度之间的非线性J 子。
基于上述排放源不确定性和敏感 性分析结果,初 了三 分污染源同 ,;框架如图3示。
3.1.2 同化试验结果采用2016年12月27—31日京 津冀 45个 S02浓度逐和上 三 分污染 同,分 302初排放源进行00:00—23:00逐小时同化,并对各时 次的同化排放源进行污染时段平均,分析场X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MEIC2012排放源不确定性分析SMOKE模式NMC方法三维网格初始排放源场污染源同化观测算子尺图3 基于排放源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的三维变分污染源同化方法总体框架得到该污染过程的24个时次最终同化反演源。
采用W RF-CM AQ模式和 同化反演源,分别模拟了 2016年12 月28—30日京津冀地区5kmX5km 三维网格S02浓度,并与实测值对比 分析。
其模拟结果显示(图略#采用 同化反演源模拟的r a2浓度空间分布 更接近于实测值,尤其是山西南部、山东中部改进较明显,但同化后河北南部模拟值偏大,这可能与该地区C M A Q模式敏感性计算不确定性和同化过程中S02实测浓度数据质量控 制有关。
基于同化反演源模拟的S02浓度时间变化趋势与实测值较一致,而基于初始源模拟的S02浓度明显低 于实测值(图略#3.2雷达资料同化方法初步研究了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 资料同化方法。
目前我国环保和气象 部门部署了多部气溶胶激光雷达,但 如何将其后向散射系数或A0D观测 数据应用于气溶胶三维场生成和空气 质量预报业务中仍是大气污染防治工 作的关键和难点之一。
针对气溶胶激 光 达 同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笔者 与N C A R相关专家合作,基于CRTM 辐射传输模式初步研究了三维变分气 溶胶激光 达 同,2018年3月13—15日北京地区一次霾 污染过程进行了同化模拟试验。
3.2.1三维变分同化原理三维变分同化通过定义目标泛函,将同化问题转化为泛函的极值问题,并利用变分方法迭代求解目标泛函(Lorenc. ,1986; Parrish 和 Derber,1992#—般情况下,目标泛函可定义 为一个以分析值和背景值以及分析值 和观测值之间的距离平方成正比的函数:!(2) # 2(2—2%#'$1(2 —2%)(2()工—3#+-1()工—3)")式中2%为模式背景场,'为对应于2%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3为观测向 量,)为观测算子,2为最终求解得到 的最优估计场,也就是同化分析场。
三 维变分同化实际上是求解方程(5)所定 义的最小值问题,即求出!(2)的极小 值,从而确定其对应的同化分析场2。
气溶胶激光 达 同$WRF-Chem模 模拟得到各垂直高度层的4个粒径段8 种气溶胶组分浓度,然后通过CRTM 模式的正演模式计算得到模式每层高 度的A0D,并通过C R T M模式的Ja-c o b a n函数模块计算目标函数值,最 后通过极小化计算将A0D同化增量 分配到模式各气溶胶组分浓度的三维 廓线上,从而得到同化更新后的模式度层气溶胶 分浓度$以为初 场进行 气质量预报。
同图4 示。
3.2.2同化试验结果由同化前W RF-Chem模式模拟的PM2.f浓度与实测浓度的空间分布(图略)可以看出,W RF-Chem模式可 模拟出PM2.5浓度的高低值分布特征,但模拟值明显低于实测值,尤其是北 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重点城市模拟值明显偏低。
图K基于C R T M辐射传输模式的气溶肢激光雷达三维变分同化流程4个气溶胶激光雷 达 (海淀、南郊、延庆、房山站)数据和上述同化系统进行了 2018 年3月13日12:00(U T C)的同化模拟 试验(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