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初探(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浅析中药学的教学方法浅析中药学是药剂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阐述中药的性能、炮制方法、功效和用法用量等知识。
因为中药学中收录的药物数量较多,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大,且很多学生对中药学这门学科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学习中药学时总觉得内容多而复杂,特别容易混淆而且不容易记住。
因此,保证中药学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课前准备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1.1 学生预习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起到辅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说下次课要上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知识,可布置学生回去查询中药标本词典来认识这些药物,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图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查询好的资料来上课,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 备课上好一堂课的首要基础是备好课,备课就是要备内容、备方法、备学生。
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和文献备好一堂课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备好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思考和想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科书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而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按部就班,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最后导致厌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查阅相关的大量资料,做好足量的准备让学生了解药物的最新动向以免误导学生。
备课越仔细越充分,课堂讲解就越顺畅,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
2 课堂教学2.1 兴趣引导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上中药学的第一堂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想要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吓到学生,让学生带着压力去学习。
中药学教学初探在中等职业卫校教学中,中药学是《中医学基础》讲授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中药学内容繁多、复杂,单纯按课本讲授,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在十余年的教学中,我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分析学生心理,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出一些规律。
一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能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起着沟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作用。
而且它又是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依据。
药性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即使辩证立法准确无误,如果药性把握不准,把寒证误用寒性药,热证误用热性药,不但不治病,而且还致病,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例如:民间常用艾叶治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症,如果属虚寒性的,则效果可观,如果属血热妄行类的,则有极大危险性,因为艾叶是温性的,越用出血量越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恶果,这就是劳动人民只知艾叶有止血的作用,而不知疾病有寒热,药性也有寒热的结果。
这样讲授学生听之有趣,知之有用,积极性高,为学好这门课程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采集标本,构成表象即通过感觉知觉,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构成正确的表象。
表象的深刻、丰富与否,对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
1.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
比如本校院内种有杜仲、木瓜、槐树等药材,因陋就简,带领学生导现场教学,并讲明观察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杜仲、木瓜、槐树的观看,加强对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的记忆。
其他则尽可能地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教学,也可以用无色玻璃瓶装些中药饮片,尽可能达到直观教学。
这样既打破了一张嘴、一支笔和一块黑板的常规教学法,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灵活地采集药物标本,我们地处平原,地理位置决定了生长的药用植物不多。
但当地也生长一些药用植物,如:蒲公英、地黄、马齿苋、夏枯草等,根据季节到田野里去采集,指导学生自制标本,开展竞赛并进行展览。
这样既有助于学校勤俭办学,又有利于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谈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功效对应、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如何层次递进地系统地教授这些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谈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展开讨论。
一、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药学的教学应从基础知识出发,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应该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特点等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病证对应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应该学会分析中药的功效与功效对应。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的功能作用及其相应的适应症,帮助他们建立对中药的认知框架。
学生应该学会掌握中药的药材性能、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应用等知识。
通过讨论、实验、实习等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中药的理解,提升对中药的运用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中药学的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例分析、处方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临床辨证和处方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药物性能、病证诊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药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擅长方面,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Probe into the Separated Teaching Pattern of
Chinese Medicine
作者: 华碧春;邱颂平
作者机构: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建福州350004
出版物刊名: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中药学》课程;分段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温病学》课程;《伤寒论》课程;《金匮要略》课程;中医药教育
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药学》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石。
当今,中药学的发展又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关口,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中药学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在中药学教学中,课堂讲授是重要的一环,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系统的、完整的、有机的教学,并结合实践、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从而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知识。
除了课堂讲授外,实习和研究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实习是中药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药学中药材的种类、性状以及其应用。
同时,实习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药材的提取、制备等知识内容,以及中药的副作用等。
此外,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将研究纳入教学安排中,让学生参与到中药学的前沿研究中,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中药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即网络教学。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教学也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学习更加轻松、高效。
网络教学可以及时地更新和传播最新的中药学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注重课堂讲授、实习和研究以及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从而发展科学素养,提高中药学知识水平,为中国中药学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法初探1、中药学的教学特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主要表现在总论部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各论部分药物种类繁多,性能、功用各自有别,又相互交叉。
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往往感到本门课程知识零散、逻辑性较差,内容难以把握,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欠佳。
2、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中药学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并适当延续教学时间和空间,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调动主动求知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本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贯通理法方药,通过生动、启发性的训练,深化学生的中药知识水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
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观念。
2.2归纳比较教学法本法强调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求同比较中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基本功用;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共同的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为脉络择要而比,把零乱繁杂的中药学知识连珠成串,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
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把归纳比较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前后纵横、多角度、多方位比较,使原本枯燥内容,看似重复的中药学教学变得鲜活,有了生机。
开阔学生的思路,改变某些同学“死读书、读死书”的格局。
把课本读薄、读透,抓住精髓所在,使之系统化。
谈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
中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进行中药
学的层次递进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1. 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
括中药的来源、分类、性味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基
础知识,如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药效成分等。
通过系统的讲解
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
2. 实验技能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中
药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这包括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实
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中药质量评价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学习。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掌握中药学实验技能,并且加深对
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3. 临床应用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可以进行临床应用教学。
这包括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剂
型选择、配伍禁忌等内容的教学。
通过临床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
可以将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加深对中药学的
理解和掌握。
4. 综合实践教学,最后,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中药的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全过程,从而全面了解中药的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药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药学的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应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浅谈【摘要】本文主要以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引言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讨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性,指出了功效分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学内容设计和案例分析。
也探讨了实践应用的环节。
在总结了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法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中药学》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学、功效、教学法、传统中医药、分类、内容设计、案例分析、实践应用、优势、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功效分类和实践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功效特点,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传统中医药理论更加具体和实用化,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当下医学教育领域中,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中药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提供重要支持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旨在探讨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在中药学习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药性、功效及用药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和学术水平。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探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性,分析功效分类的必要性,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验证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法在中药学习中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法的优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中药学教学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学》教学法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中药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厚而复杂,全面理解中药的功效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试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初探(一)
论文关健词:中药学教学法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
《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
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
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
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
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着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
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
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
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
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
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
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
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