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形象比较

十六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艺术和天文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反对教会神学和各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他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代表。他们看似很遥远,却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本书着重刻画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而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骑士业绩的人物形象。在堂吉诃德的身边还有一个讲际的贫穷的村夫桑丘。桑丘作为堂吉诃德的仆人,在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堂吉诃德是一个没落的乡村绅士,本名叫吉哈那,年近50岁,身材瘦削,

面貌清瘦,体格还算强健。他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因为痴迷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去买骑士小说,读得入了迷,竟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得了游侠疯魔症。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西班牙王朝由强盛转衰,骑士阶级日趋没落。骑士文学的盛行正是基于小乡绅阶级这种沉湎于往昔的繁华而缺乏现实感的精神心理状态,堂吉诃德的游侠疯魔症也正是西班牙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冲突,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无奈的悲剧。在他的心目中,骑士道盛世是一种理想社会,那里没有邪恶,没有恃强凌弱,有的只是公道、正义和自由,所以,他要为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地为理想献身的斗士、一个英雄。他开始游侠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看骑士小说着了迷不能自拔而随性地踏上了游侠的旅程,他并没有考虑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只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仅此而已。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只不过当时已不再是骑士的世界,他的行为只是与他的幻想契合而脱离了实际,当他最后醒悟时,对他的外甥女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觉得心里豁然开朗,明白清楚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不及再读些启发心灵的书来补救。……我尽管发过疯,却不愿一疯到死呢。孩子,我要忏悔,还要立遗嘱”,这段颇具悔悟的话,说明堂吉诃德临死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性,而这却是永远无法补救的了。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堂吉诃德善良、忠诚、坚持正义、嫉恶如仇,是和平和谐的化身。是心怀天下的苦脸骑士。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梦想,一个让活在现实中无奈的世人心中不老的梦想。他的疯和死也不仅是骑士小说的作用,也有现实的压迫和残害。堂吉诃德也只有做了疯子,最后也只有死才能保存人间最纯洁的灵魂。他的出现时那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作品中堂吉诃德三次出游不只是悲剧的、苦涩的,他仍有许多喜剧性的东西。他开始像骑士一样地游侠,认为自己被封为骑士,即使不是骑士还给自

己列出很多条款,不能和骑士打斗,用白色甲胄而且决定要求碰到的第一个人封他为骑士。这倒有点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田野里自言自语,在旁人看来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病人。堂吉诃德被封为骑士这一幕更是滑稽可笑。在店里吃完晚饭,跪求店主答应他的请求。或许若店主不答应可能就没有后来有悲有喜的事情了。店主其实也不知何谓骑士,开始胡编乱造起来。给堂吉诃德介绍一种神水,那神水喝下去之后可以使伤口立即痊愈。在第二次游侠过程中,他和他的侍从遭到店主一顿毒打之后。桑丘和他身负重伤,堂吉诃德打算制造圣水,借来了所有的杂七杂八的配料,酒,油,盐,迷香。堂吉诃德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煮了很长时间,他喝了圣水,呕吐难止吐的一干二净,差点没命,睡了三个小时醒来竟说自己轻松极了。而桑丘喝了圣水,恶心半天才吐出一口,弄的浑身是汗,差点昏过去,甚至想到了他寿终正寝。当看到风车是,堂吉诃德对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丘朋友,就有三十个放肆的巨人。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这是正义的战争,从地球表面清除这些坏种是对上帝的一大贡献。”桑丘多次劝阻他说:“那个是巨人,是风车,那些像长臂样的东西是靠风转动的,能够推动石墨。”他的任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他带来了苦果,让他摔得动不了了。

无论怎样,我们却不能忽略他脆弱的模样。他不只是一个疯子,更是一个坚强的凡人。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达到了他的目的,整个王国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中,最后,他也中了毒剑而死。该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室包尔锡诺城堡为背景,描写了平民、王权与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也在他身上闪现。由于他性格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深奥,难以理解,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一形象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

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王国未来的君王。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在中世纪,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中

心,哈姆莱特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那时的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然而,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这时,面对社会的罪恶,他选择了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认识世界,寻找出路,他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力也很准确。他还通过对丹麦的认识得出了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对显示的反常现象和恶人当道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深富哲理性。他开始了新的哲学探讨,包括对人的价值、生存与毁灭,生命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道路……他具有一个思想家的特色。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如何行动。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肯定是悲观的。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是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结果,在他错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杀机毕露,哈姆莱特从主动转到了被动。不过,由于克劳狄斯不肯亲自动手,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这又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的心已然渐渐成熟,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最终,哈姆莱特还是在克劳狄斯的阴谋中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目标,现实在临死的他的眼里还是“冷酷的人间”,他人文主义的理想随之终结。

在那样的时代中,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美和丑是颠倒的,人文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先进人物的斗争必然遭到厄运,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太过于沉重。那么,精神的强力打压和个人的不公平待遇肯定是难以忍受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心造成了他精神痛苦的无比复杂。另外,哈姆莱特自始至终只想到了“我”,虽然他具有无比的智慧和理性,

但独自负担重任是不切合实际的,脱离他人、甚至可以说脱离群众,所以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不失败的。哈姆莱特还是一个明显的宿命论者,直到斗争的最后阶段,他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他被旧的思想给束缚了,这样的重担使他在斗争中贻误战机,消极被动。总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之间大有可比性。他们有许多相同点。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都具有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的行为都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尊敬妇女,主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他主“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并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同样的,哈姆雷特认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理性的!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主平等对人待物,身为王子的他并没有自认为身份高贵,他对仆人霍拉旭说:“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称。”此外,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亦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同时,这两个人都是独自孤独的追寻理想的人。没有人能理解堂吉诃德的行为,就算是些被他“救助”的穷苦百姓也无法赞同他的行为,身边唯一的同伴兼仆人桑丘也是因为利益关系而与之一起;哈姆雷特的身边除了霍拉旭外,再没有其他人了能理解和帮助他了,母亲背叛父亲嫁给了仇人,心爱的奥菲利亚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并单纯无知成为试探他的棋子,大臣们全都向着克拉狄斯。他们都是孤独的奋战着,追求着。

堂吉诃德身上,愚蠢和聪明博学,荒唐和正真善良,无能和勇敢顽强融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可笑但并不可恶,甚至是相当可爱的幻想家。而哈姆雷特的谨慎与冲动,犹豫彷徨与冷静理智,懦弱与勇敢融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性格复杂,忧郁延宕,机智勇敢的王子。一个愚蠢荒唐而又无所畏惧,一个聪明理

智而又忧郁延宕,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形象都有着相同的悲剧结局。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两位主人公都采用了“疯癫”的行为方式。与其说堂吉诃德是因为读“骑士小说”而“疯癫”的,不如说他是对自己理想化中的“骑士精神”而“疯癫”的。堂吉诃德的疯癫是一种境界,然而,正是这种入境的精神让他的行为看起来总是异于旁人并显得不合世俗的可笑。哈姆莱特的“疯癫”是装出来的。所以当旁人看他疯癫的时候,他心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比自己更清醒。”。“疯癫”是他在政治斗争中被迫为自己披上的保护面纱。迷惑别人,保护自己。

当然,他们都是勇敢的,为了追求理想不惜一切代价。堂吉诃德怀着理想,坚定不移的勇敢朝目标迈去;哈姆雷特在彷徨中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归路。他们都是为理想、为目标而拼搏的不朽的勇士。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这两个典型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堂吉诃德是没落的乡村贵族,哈姆莱特是高贵的宫廷王子。前者是喜剧形象,后者是悲剧形象。堂吉诃德乐观,却不合时宜。重视行动,但行动太快,缺乏思考,以至于结果总是令人哭笑不得,让人同情。而哈姆莱特悲观,且充满怀疑,重思考,却又思考太多,行动延宕,以至于给人难以亲近,冷酷无情的感觉。堂吉诃德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爱情方面,哈姆莱特爱上的是一个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都可以看到他的意中人。而堂吉诃德爱上的杜尔西娅是个不存在的虚构的女性,他的爱是理想的,纯洁的理想化到甚至没意识到自己的恋爱对象从来没有存在过。

此外,对于理想与信仰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的是一种信念,他全心全意的忠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而哈姆莱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着怀疑。他一直为自己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他始终进行着省,进行着自我观察。堂吉诃德有明确的目的,而哈姆莱特一直在彷徨。

总之,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无疑他们是成功的,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无论命运的结局是悲是喜,无论各自的性格中有多少闪光点与弱点,他们都是值得人敬佩的勇士,是伟大的理想追求者。体现在这两个文学典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解析知识讲解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解 析

题目:请分析“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并结合你自己说说他对你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等);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巨作《堂吉诃德》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堂吉诃德。他本是拉曼却地方的一个年逾五旬的穷乡绅,因受到骑士小说的影响,决定外出游侠。一方面,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可笑的疯子,把自己幻想成骑士,以个人游侠的方式欲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中世纪的骑士精神,这一时代错误使他成为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理想者,正义善良,热情忠厚,拥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决心锄强扶弱,替天行道,扫尽人间不平,却屡屡碰壁徒劳无功,这一切又使他成为了悲剧人物。总之,堂吉诃德宁愿牺牲自己,一心要求实现现实世界所不容实现的理想,所以他可笑又可悲,担忧令人尊敬。 他反对专横残暴,痛恨专制,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上前;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甚至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但是,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中也潜藏着高贵理性的因素,他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见解,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理性有道德的绅士。 在屠格涅夫的理解中,堂吉可德有着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定地相信,超越他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须一片赤诚地努力争取方能得到。堂吉诃德为了他信仰的真理,不辞劳苦,甚至牺牲生命。而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性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提倡人文主义,高扬人的 自由、平等和解放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既 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就相似性而言:第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都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第二,堂吉诃德和哈姆 莱特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 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时代;而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则是世界 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上下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第三,在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和追求方面,堂吉诃德向往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的“黄金 时代”,这和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 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他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死去的真相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决心肩负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 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具体实现这一理 想的过程中,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屠格涅夫在其演讲稿《哈姆莱特与堂.吉 诃德》1860中说,“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永久的典型”,“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性,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施转的轴的两极”。具体而言,堂吉诃德和 哈姆莱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从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引发的后果而言 堂吉诃德在决心做骑士后,他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准备了关于“骑士”应该具备的一切 ---破烂不堪、发霉生锈的铠甲,骨瘦如柴、四蹄绽裂的老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并请求旅店老板为他举行了授封骑士的仪式(虽然过程很讽刺),成为了“真正”的骑士。他认为骑士应该“温文有礼,和气勤谨,不骄横,不傲慢,不背后议论人, 最要紧的是居心仁厚”,并且他说:“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实现我信奉的骑 士道,履行我的锄强扶弱的誓愿。”心怀这样的理想,他救了被农夫绑在树上毒打的小男孩,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可是在他走后,小男孩遭到更加剧烈的毒打;他将风车看作三头 六臂的巨人,与之搏斗,结果使自己受了伤;他将羊群认作军队,冲进羊群刺杀几只羊, 遭到买了牧羊人的石子攻击;他解救并释放了囚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 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然而囚犯不仅没有感谢他,还毒打了他??这一系列在常人看似 可笑、滑稽的事情对他自己来说是崇高的、真诚的,是践行骑士道精神,匡扶正义、拯救 世界的勇敢表现。他将现实正常人所看到的平常的事物视为敌人,为了伸张正义、锄强扶弱,他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即使受伤也不会使他退缩。他的直率、真诚和胆量使得他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这是一对奇人。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并且还独富创见地说,那“两口子合起来才算得上是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和桑乔,他们也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的显现;甚至,这俩人在社会学、政治等领域中,都有着喻象层面上的深切涵义。塞万提斯的伟大,就在于他塑造了堂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论文)

喜剧姿态与悲剧精神 ——之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08级汉语言文学(1)班 指导教师: 摘要:《堂吉诃德》是反映西班牙社会文艺复兴后现状的一部百科全书,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描写,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揭露了骑士小说对人的毒害。但堂吉诃德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家对骑士文学的讽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堂吉诃德;骑士;疯子;理想; 目录 一、堂吉诃德的整体形象 (1) 二、堂吉诃德的喜剧形象 (2) 三、堂吉诃德的悲剧形象 (3) 四、堂吉诃德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 五、瘦弱英雄的伟大背影 (5) 六、堂吉诃德形象的意义 (7) 塞万提斯所塑造的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是一个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他所做的事在我们的眼里看来是可笑的,但他身上所显示的是顽强的奋斗精神,是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化身。在他的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在堂吉诃德的喜剧姿态中寻找伟大的背影。 一、堂吉诃德的整体形像 堂吉诃德有五个名字:骑士,疯子,小丑,英雄,堂吉诃德。千百年来这个著名文学形象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就在于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堂吉诃德是一个内在情感丰富、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像武夫一样勇猛顽强,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更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二、堂吉诃德的喜剧形象 堂吉诃德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脱离实际,整日耽于幻想,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受。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在他眼里,到处都是魔法、妖怪、巨人,到处都是他行侠仗义的奇景险境。他把蒙帖艾尔平原上巨大的风车看成是作恶多端的巨人,不顾一切杀将过去,结果被风车巨大的扇叶刮断了长矛,连人带马扫了出去;他把绵羊当军队,奋勇杀去,被放羊人拾起石块当武器,打掉了门牙,打断了肋骨;他认为“人应当是天生自由的”而解救了苦役犯,却命令他们去拜见他的杜尔西内娅,报告他的功绩,结果被犯人们打伤,剥去衣服,狼狈不堪;他模仿传奇中的骑士,单枪匹马到处冲杀。虽然他维护正义,除强扶弱,把消除世界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而且见义勇为,从不怯懦,为主持正义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有时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他人。如搭救被地主毒打的牧童,反使牧童遭到更凶残的毒打。被他当魔鬼打下马来摔断腿的教士说:“你打抱不平,反而害得我一辈子站不平,你为了除害,却叫我终身受害。”他自己也常被讪笑戏弄,断牙断骨,丢了耳朵,削去指头。他纯粹以幻想取代现实的想法,形成了他荒诞无知,偏执顽固,疯癫莽撞的性格特点,着实滑稽可笑。即使这样,他还执迷不悟,认为这种失败是骑士难免的失败,是创立骑士伟业应付的代价,表现了明显的精神胜利法。这时,他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疯子。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他

说不尽的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

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暨南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2003 乐琦 【摘要】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两大艺术典型,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本文试从思想与行动、信仰、爱情、影响等方面以对立比较的方式探求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比较人物形象典型意义 一六零四年,莎翁的得意之作《哈姆雷特》正式出版了,第二年,独臂巨匠塞万提斯也写出了传世名作《堂吉诃德》,这两部巨著几乎同时出现,相应生辉,共同成就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两座顶峰”!文艺女神缪斯从巴尔那索神山走出,降临了凡世人间,谱写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优美诗章。一个“忧郁的复仇英雄”,一位“疯癫可笑的骑士”,成了人类共同精神命题的两大典型!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海涅也说过,他每隔五年读一次《堂吉诃德》,印象每次都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对他们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与诠释,甚至同一读者在经过多次阅读之后,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海涅)。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新鲜,给人以启迪。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评论不计其数,时至今日,还有新的理解与阐释层出不穷,且不断深化,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这两个形象凝聚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不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以及典型意义。 一、思想与行动 “堂吉诃德们在寻找,哈姆雷特们在探讨” -―屠格涅夫 在游侠的路上,堂吉诃德始终在寻找对手,一旦遇上“对手”,就不假思索地时刻准备出击;而哈姆雷特实际上已经知道对手,却拖延着迟迟不肯动手,进行着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过了时的骑士。在远离建功立业的时代里,他不可能找回那种提枪纵马的生活,可他始终坚持着锄强扶弱的骑士道理想,并为此而孜孜不倦地寻找对手。他的思想很单纯,单纯得令人发笑,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奋斗、他的追求,他知道自己的事业是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他要做什么!看见“巨人”,他举枪便刺;看见“军队”,他立即加入羊群开始“人羊大战”,虽然“巨人”、“军队”只是他的幻觉。而哈姆雷特呢,他绝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他有着“如此深刻而细致的头脑”,有着“那样一双充满怀疑的忧郁的眼睛”,他不会去和风车搏斗,不会相信有巨人的存在,更不会把羊群当作军队。堂吉诃德的所为看似荒唐,令人忍俊不禁,可是这荒唐的背后,却不由让我们思索:如果有谁在牺牲自己以前,先拖延时间,大费周章地把自己所有的行为和后果、一切可能得到的益处和失去的东西考虑得面面俱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个人未必就真能牺牲自己,全心付出!如果娜拉在出走前左思右想,拖延犹疑,就不会引发社会对妇女出路的思考与关注;如果鲁迅当年在日本学医时没有果断地弃医从文回到中国,而是犹疑不决,那么我们现在很可能就读不到那些“如匕首、如投枪”的文字!哈姆雷特经常因为细小的失败而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09021204 张丽筱一套滑稽的装扮,一匹瘦弱的老马,一个脱离现实的人物,一条不向现实妥协、追求理想的悲情之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笑又可怜,拥有理想,为理想奋斗却又悲情收场的游侠骑士。 一、滑稽可笑的疯癫骑士 这是一个有着滑稽外表,可笑行为的骑士,这也是一个装满幻想,脱离现实的疯子。 一个五十开外的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整日沉迷于骑士文学,决计要做名垂千古的游侠骑士,穿着祖上传下的衣服,戴着残缺不全的盔甲,握着一柄生了锈的长矛,骑着一批瘦弱的老马,开始了自己游侠之旅。他,就是堂吉诃德。 这样的描述,显然和印象中英俊强壮、盖世无双的骑士形象相差甚远,在火枪盛行的时代,他的行为和他的这身装扮一样,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桑丘·潘沙的农民做他的侍从,选了邻村一位养猪姑娘作为自己献身的“意中人”,取名叫“杜尔西内亚”。开始游行之后,他又闹出了一系列笑话:他将乡村的小客店当做了一座城堡,认为老板就是这里的国王,让老板加封他为骑士,结果被店老板捉弄;自以为受到骑士封赏后,他将正在旋转的风车看作是一个巨人,冲上前去进行了一次惨烈的战斗,结果满身是伤;他将羊群看作一列军队,冲上去展开厮杀,结果让放羊的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齿……堂吉诃德的这些荒唐行为是世人所无法理解的,因而他总是受世人的嘲弄。 这些滑稽可笑的行为源自于他对骑士小说的迷恋,在他的脑海里,装满了骑士幻想,这让他成为了一个脱离现实,没有现实感觉的疯子。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处处模仿骑士,在他的眼里到处都是妖魔鬼怪,到处都有他行侠仗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无论什么事物到了他脑子里都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而变得离奇古怪,他总是对着想象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一顿乱劈乱刺。结果,他出于真诚善良动机的行为却让人们认为碰上他就是灾难临头。正如他第二次见牧童时,牧童说的“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资料报告

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发源地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基本特征:①思想上,主人公多无业游民,不幸命运,为生活所迫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及消极反抗情绪;②取材上,现实生活,市民平民生活;③结构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足迹经历生活安排场景。 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无名氏的《小赖子》(《托马斯和上的小拉撒路》)。主人公拉撒路。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作家,现代小说之父。“雷邦托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西方长篇小说奠基之作。(堂:贵族标志)漫游的形式。 创作愿意:本意是看起来似乎是“要把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并“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并且实现了。《堂吉诃德》大于作者原想法,他把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逼真再现了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欧洲第一个悲喜剧双重因素的形象,底色为喜剧人物。 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作者通过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的可怜的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像,告诉人们读骑士小说的可怕。这种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含

义。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全部美好的感情。人们从荒唐事中可看到堂吉诃德锄强扶弱、维护正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与风车搏斗,是因为这些在他眼里是社会恶势力。他的骑士职责便是争取自由平等,并为理想去赴汤蹈火。这是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已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了。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人的意志的言论是有理的、铿锵有力的,对人类美好未来有着坚定地信念。从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沉含义。 桑丘:仆人和主人公相对应,外表和在都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不可分割。桑丘善良朴实、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在与堂吉诃德行侠中,受堂吉诃德感染,心胸渐宽阔。 艺术手法: ①巧妙运用一对对矛盾且紧密交织,是小说层次分明人物性格突出,这里更加深刻含蓄; ②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新观念; ③全面揭示不确定性,这是对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骑士文学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形象比较 十六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艺术和天文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反对教会神学和各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他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代表。他们看似很遥远,却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本书着重刻画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而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骑士业绩的人物形象。在堂吉诃德的身边还有一个讲际的贫穷的村夫桑丘。桑丘作为堂吉诃德的仆人,在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堂吉诃德是一个没落的乡村绅士,本名叫吉哈那,年近50岁,身材瘦削,

怎样理解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

怎样理解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不仅对那以后的欧洲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出版近400年来仍有着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捡曼查地区的一个年龄为五十岁左右的身材瘦高,面容清瘦的老式乡绅。他经济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单调。他整天沉浸在骑士小说里,梦想要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打尽世间不平。并且他亲身体验了骑士的生活,有了三次出行经历。虽然每次都是躺着回来,但也算是完了他的骑士梦。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神志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另一方面他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品德也越鲜明.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荒唐可笑的伪骑士 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这部小说是一部讽刺性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的一个很荒唐的伪骑士。他准备了一副盔甲——头盔是硬纸板拼起来的;备了一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叫驽马辛难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不愧骑士角色的名字:堂吉诃德;之后确定了一个村姑作意中人,称“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在第一部第七章里作者又让堂吉诃德补齐了骑士必不可少的侍从——“没有什么脑子”,体形矮胖的农夫,桑丘·潘沙。于是他的骑士轮廓出来了,游侠过程中,他的抱打不平的机会来了。只是他所做的事在我们看来都是傻事,如他把风车当成巨人,并与之战斗,结果他连人带马被摔得遍体鳞伤;他把修士当成妖魔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更可笑的是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羊群时,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这一切都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荒唐的主观主义者,他只注重事物表象而无视其实质。他把一切都想得很简单,他以为凭着单枪匹马就可以扫尽世间的丑恶与不平。他总是沉浸在幻想中.......从这可以看出堂吉诃德形象中荒唐,滑稽,可笑的一面,他是一个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疯子。 真骑士精神 塞万提斯曾说,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要扫除它们的流毒。他做到了,但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骑士的真正的精神,在堂吉诃德整体形象上展示出来的另一面,我称他为真正的骑士精神。是的,堂吉诃德在成为“骑士”的过程和他的三次出行都充满了荒唐的闹剧,但是在这些闹剧中,在他的一次次失败中我们却发现了他的真骑士精神。 他本性正直善良,嫉恶如仇。生活在十六、七世纪的西班牙,企图以中世纪骑士行侠的方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摘要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主要通过二者的精神特质、性格特征、心理特点、人文特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异同,以期对两个人物形象的人文特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体认。 关键词: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在世界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极广的传播度。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无论从精神特质、性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点、人文情怀,都具有可资研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深入体悟。 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精神特质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都有过激烈的反应,为了捍卫自我尊严,面对恶俗势力,他们都表出了非常的勇气。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都是追寻理想的孤独者,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哈姆雷特是一位孤独的王子,他所

挚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便与他的叔叔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乱伦事件;他所热恋的奥菲莉娅也只不过是她家人、她父亲手中的棋子;他身边的朋友、周边的朝臣,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真心难留的权谋争利之徒;即使有霍拉旭这样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但也只能是可与之交谈、不可与之交心之人。哈姆雷特的孤独是现实与精神双重失落的孤独。相较之,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不同,他的现实生活平静而友爱,他身边的人都是真心爱他,无论桑丘还是外甥女,无论神父还是参孙学士,无论管家婆还是尼古拉斯理发师,他们的爱是主仆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独独缺乏了精神理解之爱,堂吉诃德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即使天天侍奉在旁的桑丘也无法触及堂吉诃德理想追求的高度,无法给予其精神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孤独成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共有的精神特征,正因为如此,两位人物在精神追求深陷困窘时,都选择了关闭心门,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努力与世俗世界沟通,而是以自我特立之精神、孤独地追求理想之路。而在外在表现上,他们也都呈现出了所谓“疯癫”“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是装“疯癫”的,但是他自己明白,没有谁比他更清醒,更明了,“疯癫”是哈姆雷特被迫为自己伪装的保护面纱。而堂吉诃德,表面看来是因骑士小说而“疯”,实质是为追求他心中的骑士精神而“疯”,

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分析 “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看过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禁对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堂吉诃德的种种臆想,使他做出了很多可笑之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愚蠢和滑稽,而他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和牺牲,又使我们自惭形秽。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塞万提斯的杰作《堂吉诃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堂吉诃德,其形象丰富而生动,复杂而矛盾。他一会儿以荒诞不经的梦想家面目出现,一会儿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觉得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又觉得他既庄严又崇高。所以说,堂吉诃德的性格是诙谐滑稽与庄严崇高的二重组合,蕴涵着喜剧和悲剧两种因素。 来看看这位骑士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都干了些什么蠢事吧: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公主。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他所做的一切不仅算不上功绩,谈不上是帮助被压迫者脱离苦难的高尚行为,相反地,他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让自己受尽的是苦头。 堂吉诃德是一个爱用幻想代替客观现实,并用幻想指导自己行动的喜剧典型。虽然心里很想锄强扶弱,维持正义,但是理想和现实脱节了,也就使得所作所为适得其反了,恰如一个拉着历史前进车轮却开着历史倒车的人物。他总是执迷不悟,硬把每次失败都归咎于魔法师的作对,而没有好好地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错,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荒唐的行为。所以,人们都认为碰上堂吉诃德就是遇着“最大灾难”,居民都祈祷上苍:“对不论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世上的一切骑士都加以惩罚,不给他们恩典。”于是,这位可怜的骑士,就一路上挨人毒打,受尽世人的揶揄和讽刺。由于他总是脱离现实,沉迷幻想,不自量力地一味蛮干,做出一连串可笑荒诞的行为,故他行侠仗义活动显得十分荒唐,滑稽可笑。 他虽然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他有着更加可贵的品质,有着无畏的精神、正直的心胸、对正义的笃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也许小说最大的亮点也是最令人无法释怀之处就在于此吧,有着旁人没有的高贵品德,却做着令人捧腹的可笑之事。“《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拜伦是这样评价他的。“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是啊,是他的正直善良、嫉恶如仇,是他的单纯无知,天真幼稚使他发了疯。那些对骑士精神的膜拜,那些独自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念头,那些对美好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些令人捧腹的举动,那些执拗得有点可怜的坚持,皆是出自于堂吉诃德的正直和单纯。正直和单纯,无论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形态下,都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但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品质,就注定他的一生不会平坦和顺利。因为正直,所以眼里容不得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狡诈。因为单纯,所以不能忍受那些受害者的沉默和旁观者的冷漠。他恨不得铲除人间丑恶,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甚至粉身碎骨。也许今天,似乎有很多人都能比堂吉诃德活的更加明白。他们一个个都是从加工厂定量批发出来的,相同的容貌,相同的嘴脸。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不愿为这些公义付出自己的,哪怕一丁点的努力。他们活着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没有自己的性格,他们没有自己的信念,他们不知为谁而活,在他们眼中,公义只不过是一个为自己生活的更好的一个借口和工具,只要不伤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置公义于一旁,甚至利用别

浅探堂吉诃德的形象特征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探堂吉诃德的形象特征 姓名:李杰超 学号: 学习中心:广西玉林市商业干部学校奥鹏学习中心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皮海兵 二〇〇九年五月

目录摘要 (1) 前言 (1) 一、堂吉诃德形象 (2) 二、堂吉诃德的典型特征 (4) 三、透过学者看堂吉诃德 (6) 结语 (7)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浅探堂吉诃德的形象特征 摘要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关键词:二重性神智不清疯狂可笑 前言 《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蹶不振。 《堂吉诃德》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沉溺于幻想,脱离实际的人物,他爱读骑士小说,羡慕骑士作派,赞赏骑士精神,于是就想当骑士,在装备,服饰,举止,行动上,处处模仿骑士,亦步亦趋,完全沉浸在骑士小说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当中。固执的在被日常生活逻辑支配的现实世界中按照幻想世界的逻辑行动。 堂吉诃德想恢复骑士道,通过行侠拯救世界,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脱离了现实也脱离了时代。说他脱离时代是因为在16、17世纪西班牙,就是塞万提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枪炮已 经被广泛运用在军事中,骑士逐渐的失去了他的作用,而且骑士精神已经式微。在这种局面之下,堂吉诃德仍然想提着一杆锈烂的铁枪去征战立功,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就此而言,堂吉诃德作为骑士的形象,就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也是对西班牙现实政治的讽刺。 历史原因 骑士小说繁荣于15、16世纪的西班牙,但是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这些 骑士小说不外乎是写骑士征战冒险、英雄救美这样的故事。在15、16世纪在其它欧洲国家 骑士小说已经衰落的情况下,独独在西班牙走向繁荣,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这主要是因为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通过连续的战争和殖民的征服,建立起了地跨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的强大的帝国一一西班牙帝国。欧洲的崛起是一系列的列强的崛起。最初是葡萄牙、西班牙,后来葡萄牙、西班牙走向衰落,然后是英国法国的崛起。西班牙是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国力达到了顶点,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出现了繁荣强盛的局面,这样的一种帝国的出现,激发了一种国民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冒险扩张、建功立业的冲动。封建专制政权也乐于以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来迷惑人民,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描写骑士游侠冒险、包打天下的这种小说。正好迎合了统治者和民众的这样一种心态。但是西班牙国家强盛的快,发达的快、衰落得也快。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 当然这个打败不纯粹是英国海军有多么的强大,西班牙很多战舰是遭遇风暴之后自己倾覆的。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败为标志,西班牙急剧的走向衰落。这正是塞万提斯生活的时代。走向衰败之后,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仍然沉醉在盲目乐观自大的幻觉当中,而无视日益临近的危机。塞万提斯本人也曾经豪气干云想要创一番丰功伟绩。只是在经历了多次的打击之后,塞万提斯才清醒过来。他清醒过来之后,在他看来,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西班牙人就像受同样脱离实际的骑士小说毒害的人一样,是可笑的,是可悲的。于是塞万提斯就通过创造堂吉诃德的形象,通过他可笑可怜的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讽刺画,他讽刺骑士小说脱离实际。借此对西班牙人给于警示和棒喝,让他们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清醒过来。这便是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特质,以及他这种特质意义所在。 复杂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他是一个可笑,荒唐的人物。他承担了作者对西班牙帝国衰落时代盲目自大,乐观的民族心态的一种讽刺。但另一方面,

比较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疯癫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期末论文 比较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疯癫 学院:2010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刘万勇 姓名:李宜洁 学号:1018019 2011年6月6日

当理想遭遇现实,是否疯癫是内心的呐喊与信仰唯一的出口? 骑士与王子相遇,一人满腔热情,乐观奋进,怀揣着理想斗志昂扬;一人失意痛苦,绝望彷徨,纠结于生死的权衡取舍。他们如同两座完全不同的塑像,形态挣扎地立在那里,任由疯癫为自己蒙上一层古铜的漆色。 同是疯乱,同是癫狂,二者虽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却更有同出一源,殊途同归的相似。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塑造了一种飞扬着童真意识的疯癫,它源于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它成长于一厢情愿的求索追寻,却死于幡然醒悟后的悔恨。而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刻画了一种充溢着悲情色彩的疯癫,它亦是理想与现实冲撞出的苦果,却始终贯穿着无处宣泄的痛苦,犹豫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在终结之时才爆发出最后的威力。这两种疯癫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体现了浓厚的理想主义和自我主观精神,后者则是对“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完美诠释。 年少时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的看不起。如今再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那位瘦骨嶙峋、面孔清戄、留着尖胡子的游侠骑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在他破旧不堪的铠甲下,跃动着一颗淳朴的灵魂,让疯癫带着自己回归到自由

本真的状态。 堂吉诃德的疯癫是无意识的,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骑士世界里,并且总是有办法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受尽嘲笑。他钟情于骑士小说,“每夜从黄昏读到黎明,每天从黎明读到黄昏……”;他偏执的相信那些书中的故事是真实存在,千真万确的,“谁想证明世界上从来没有阿马狄斯,小说里那许多游侠骑士都是从来没有的,那就仿佛要人相信太阳不放光,冰霜不寒冷,大地不滋润一样。”他的疯癫来自于内心纯纯粹粹的信仰,疯癫是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种境界,所以他敢怀着一腔热血去打抱不平;敢与风车搏斗显示侠士之骨;敢把邻村的一位村姑想象为天下无双的绝代佳人,成为他勇往直前的动力;敢把狮子视为可以与之共舞的对象……他三次外出历险,以享受的心态对应着各种磨难,最后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失望而归,病重而死。假设一下,如果塞万提斯的笔停在这里,让他依然带着对骑士精神的信仰死去,那堂吉诃德的疯癫就是美好的,它带给他追寻的快乐与安慰。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塞万提斯的笔对堂吉诃德是残酷的,他让他在临终之时,醒悟到了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悔恨终了。他的疯癫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信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却最终被蒙上了悲情的色彩。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堂吉诃德讲稿》里说,“(《堂吉诃德》)描述那位著名的骨瘦如柴的骑士经历的一系列残酷事件,却依然葆有荣誉的天真。”的确,堂吉诃德的疯癫是走向真理的途径,不是用来聊以自慰的希望。他试图打破文明的惯例,砸碎自由的枷锁,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14 世纪至17 世纪初,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这期间,一大批文学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凸显人文主义思想,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正因如此,他们在捍卫生命的尊严不受恶俗践踏时,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他们都是追求理想的孤独者,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不被人理解。在一个黑暗势力当道的社会,英雄总是孤独的。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哈姆雷特为了复仇重整乾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堂吉诃德则在他自己虚构的骑士道路上身心俱惫。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装疯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堂吉诃德则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这促使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可悲又可笑的。哈姆雷特看似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身边却连一个能够真正交心的对象都没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虽然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就对待自我和自我的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 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光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自我既是哈姆雷特的出发点,也是他怀疑和审视的对象,他始终进行着内省,进行着自我观察;在对待女性和爱情的态度上,堂吉诃德爱上了杜尔西内娅这个不存在的“虚构”的女性,他的爱是纯洁的,是理想化

堂吉诃德的形象浅析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堂吉诃德形象浅析 作者姓名:苏社平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_______ 准考证号: 262411100643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霞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6年 10 月 8 日

论文标题堂吉诃德形象浅析 论文作者(苏社平)论文作者(susheping)

目录 一、堂吉诃德的喜剧性 (3) 二、堂吉诃德的悲剧性 (5) (一)性格与命运的冲突 (5) (二)行动与现实的冲突 (6) 三、结束语 (7) 四、参考文献 (7) 五、致谢 (7) 2

堂吉诃德形象浅析 苏社平 摘要: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堂吉诃德》之所以被世人评为世界最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巨大成功。他蕴含着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穿透历史的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关键词:堂吉诃德悲剧性格人文主义多于人 《堂吉诃德》我初看是喜剧,再看是悲剧。而书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本身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其性格也充斥着喜剧性与悲剧性。先从喜剧性来说,什么是喜剧性?“喜剧性”的美学内涵是:内在的不完美而又妄自标榜为完美。也可以说,思想行为不合乎现实的东西硬要冒充新的合理的东西。堂吉诃德正是这样一个丧失了现实感受能力的具有喜剧色彩的人。 一、堂吉诃德的喜剧性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理解为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人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以笑为标志的重要审美就是喜剧性。外表形式中,有形体,言语,动作三个方面,构成人的喜剧性。形体上看,形体的夸张或扭曲常常引人发笑。他那可笑的装扮: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纸糊的头盔。从言语看,它的喜剧行表现在滑稽与幽默上,至于动作和行为,也常常以它们的荒谬性和滑稽性产生喜剧效果,真正的喜剧性,诞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异比,扭曲。诞生于把异化的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加以夸张和炫耀,造成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性,矛盾百出,引人嘲笑和讽刺。 主人公堂吉诃德一直幻想自己是真正的骑士在游侠的过程中余勇可贾,结果笑料百出令人捧腹。进而给小说增添了喜剧性。 堂吉诃德游侠开始前布置好一切给马起名。给自己起名,还认为在一个骑士的时代里,一个骑士如果没有赢得一个美丽女人的爱情,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骑士;同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如果没有一个骑士不惜为了她的美丽一战,那她的美丽就是值得怀疑的。虽然《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牧猪女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这是一对奇人。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并且还独富创见地说,那“两口子合起来才算得上是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和桑乔,他们也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的显现;甚至,这俩人在社会学、政治等领域中,都有着喻象层面上的深切涵义。塞万提斯的伟大,就在于他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乔滑稽可笑的形象中渗入了许多深刻的寓意。当某一种特定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一形象就会逐渐演化成一种象征符号,年代越久远,象征符号所蕴藏的涵义就会越突出;再经过后人眼光的审视,会添加出更多的时代所赋予的后缀意义。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杰作,不光是因为它本身寓意丰富,还因为它是一个容器,能容纳更多后人的阐释。《哈姆雷特》、《浮士德》、《变形记》如此,《堂吉诃德》更是如此。因而,面对这样一部有着巨大阐释空间和启示意义的作品,会忍不住地要去一再关注它。 (三)《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将这两人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诸如,他们命运都具有悲剧性;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又都是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及孤独、不被人理解等。宛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他们对一切事物彻底蔑视/仿佛已遭受不幸的极点/他们是生者中的异类/思想从另一世界降临”。 也许,将这两人身上的一些优点挑出来重新组合,或可发现新的理想原型。诸如,既富有思想,又勇于行动;能将智慧和勇敢结合于一身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