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南平一中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其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2)提问:“细胞膜是如何实现功能的?”,“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如何?”;(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师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2)通过多媒体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让学生直观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等。
3.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应用。
三、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2. 写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辅导1. 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2.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3.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兴趣。
1.1.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在细胞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1.3 帮助学生建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1.1 流动镶嵌模型是指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相对运动。
2.1.2 流动镶嵌模型体现了生物膜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2.1.3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2.2 流动镶嵌模型的证据2.2.1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2.2.2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分布不均匀,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2.3 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如细胞的形态变化、物质的跨膜运输等。
2.3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2.3.1 流动镶嵌模型揭示了生物膜的动态结构,有助于理解生物膜的功能。
2.3.2 流动镶嵌模型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生物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3.3 流动镶嵌模型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基本内容3.1.1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3.1.2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存过程的关系。
3.1.3 探讨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中的价值。
3.2 教学拓展内容3.2.1 介绍生物膜的其他模型,如静态模型、蛋白质通道模型等。
3.2.2 分析不同模型对生物膜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3.2.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准确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4.1.2 学生能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4.1.3 学生能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PPT课件;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物模型。
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或教学参考书;2. 互联网资源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介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的讲解(15分钟)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可以通过示例或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实例分析(5分钟)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例,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吐等现象,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4. 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和性质。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2. 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南平第一中学林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理解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情感目标:探讨生物膜模型建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2、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探讨生物膜模型建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理解科
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从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学方法
采用“提供资料→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配合使用引导启发、动手操作、联系实例等方法,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教具
自制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堂学生活动
班级姓名座号
活动1: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
空气
水
活动2:画出“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
活动3:画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分子上的排布”,并注明排布方式活动4:在活动3的图中,画上糖类分子
活动5:绘制生物膜的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