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8届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16.44 KB
- 文档页数:7
第1课文化与社会1.在大马士革,堵车是家常便饭。
但贯穿马扎区的主干道由于路面宽阔,成为城区为数不多的“畅通路段”。
最近,多数车辆在经过此道路中段时会不约而同地减速,因为在路旁的人行道上,矗立了一面长长的壁画墙——“生活的韵律”。
从文化的特点看,材料说明( A )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解析] 题干要求从“文化的特点”来看,材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符合题意;B、C、D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方面表述的,均不符合题意。
2.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
可见导学号 92972237( A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③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3.“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C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解析]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
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单元质检卷十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表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这告诉我们( ) ①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④要优先开发传统村落,带动农村产业不断升级转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 )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近三十年,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
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
课时1 文化与社会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2016年,“蓝瘦,香菇”、“小目标”、“洪荒之力”、“吓死宝宝了”等大量新词、热词层出不穷,这些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社会的繁荣。
这表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新词、热词提升了我国文化实力C.新词、热词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解析:A、B与材料无关;新词、热词反映的是当下的现实生活,与时代是否进步无关。
答案:D2.暑期小强、小亮、小光、小东四位同学到博物馆的档案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一天,他们的任务是为当地新出土的蕨类植物化石档案归类,但这些化石是该归入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四个人有了不同看法。
四人的观点中正确的是()①小强认为它们是人类保护的化石,应归入文化遗产②小亮认为这些化石是纯自然的东西,应归入自然遗产③小光认为这些化石是精神现象的物质载体,应归入文化遗产④小东认为这些化石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应归入自然遗产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这些化石是纯自然的东西,也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属于自然遗产。
答案:B3.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臣下当上皇帝。
这些服装文化字眼折射出(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人的服装穿着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①入选;材料中的“布衣"“白丁”等服装文化字眼,是群众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④入选;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都不选。
答案:B考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4.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约占GDP的3%,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可达到10%~12%,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文化生活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道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幽幽书香,百年沧桑。
隐匿于云南边陲古镇内的和顺图书馆就像一部古老的史书,触目尽是乡愁,咀嚼全是文化。
这座乡村图书馆建馆92年,藏书10万多册,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内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久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和顺人坚守对文化的执着,谱写出一部边陲古镇的儒雅传奇,是因为()①优秀文化浸润心灵,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乡村发展积蓄强大物质力量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利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育文明乡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抒发爱国情怀,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某市举办中小学生经典朗诵比赛。
这体现了()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与享用文化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强制的、有形的④主旋律文化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由此可见,“媒体融合”()①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共享文化②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③能借助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其成功申遗填补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一、文化与社会[基础知识梳理]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①从文化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后天的文化素养,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从文化的载体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考点对点训练]1.(2016年4月浙江高校选考,22)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这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一尊青铜器的铭文,引发无限遐思,这既说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在社会生活中享受的,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②正确;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③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④排除。
] 2.(2017·嘉兴市七校期中联考)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政治卷(B)专题十一文化与生活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发生5.0级地震B.商务部网站发布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C.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黄冈市委组织“三严三实”专题交流会【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概念。
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A是自然现象;B和D分别为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C正确。
【答案】C2.每年冬至来临,天气会愈加寒冷。
从古代农业社会开始,在饮食、游戏等方面,我国民间围绕冬至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
就饮食方面来说,老北京人讲究要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
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这表明()A.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保持稳定C.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D.古典文化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产生。
材料强调传统习俗吃馄饨的由来,说明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C强调经济、政治对文化的作用,与题意无关。
选项B与题意不符合,且说法不合理。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选项D表述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如今早已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综合测试第Ⅰ卷(本卷共计8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改革开放30年来,约有数万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北京奥运会、构建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等。
这一事实说明A.人类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文化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C.人类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D.人类文化先于人类实践活动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因为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③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④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我们工作重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多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如果是强势文化片面强调自己的优越性,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同化其他文化。
这必然导致A.文化霸权主义 B.文化的一元化C.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D.不同文化实现共同发展4.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
为此,我们应该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B.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5. “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政治进步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6.“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哺育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宽厚包容,又彰显正义。
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A.特定的文化环境 B.特定的文化活动C.特定的文化遗产 D.特定的文化传播7.现在,每当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
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3文化与生活分类汇编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3化与生活分类汇编 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3化与生活分类汇编
5 c 化与生活
1(2018 天津)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
由于加入了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这体现了A
A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c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解析 A。
本题考查化与经济的关系。
根据材料,台湾果农的做法不仅是将不同原料的东西放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给该商品取了有着中国浓郁化特色的名称。
A项入选,体现了化与经济的关系;B与题意不符,不是侧重讲化对社会实践的作用;c说法错误,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能说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说法与题目无关。
本题选A。
2.(2018 江苏)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化和附加条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
该材料告诉我们 B
①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司促进了资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输出产品属于经济行为,影响或者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既是化现象又是政治现象。
因此①③正确,入选。
这些现象不是世界多极化现象,也不是强调资的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②④不选。
答案B。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文化与生活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选好十九大代表,是开好这次大会的重要基础,素质优良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重要条件。
对十九大代表的这一要求主要体现了( ) A.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B.文化与政治日益相互交融C.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解析:“素质优良是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交融,选B;材料并未说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A不选;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表述错误,排除;D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选。
答案选B。
答案:B2.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原本是大龄单身青年自嘲的“光棍节”,自2009年被电商成功运作成了网络购物狂欢节。
2016年“双十一”的全球疯狂购物狂欢创下了1207亿元的成交新纪录。
这表明( )A.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电商能充分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激发人的非理性购物C.“互联网+”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解析:“双十一”的全球疯狂购物说明了科技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双十一”疯狂购物未必都是非理性购物;C、D观点片面。
答案: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文化与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解析:“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无声地融入”说明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①③符合题意;②没有区分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不选;④观点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模块三综合检测文化生活一、选择题1.(2017·山东日照模拟)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
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
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D 汉字来源于两个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①④说法正确。
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故本题答案选D项。
2.(2017·山东济南模拟)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
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B 禅文化“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说明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②符合题意;禅文化“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说明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观念创新以及禅文化的新价值,排除;④说法不科学,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项。
3.据研究表明,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以南至台湾、海南及东南亚,都广泛分布着古越人。
闽西地处山区,是古越人居住的重要地带,闽西出土的这些文物,证明了古代闽西越人与台湾古越人属同种、同源和同文。
这与台湾古越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台湾文化融于中华文化之中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D 材料表明台湾古越人与大陆在许多方面有联系,体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①④当选;②错误,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③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
4.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
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
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
这说明了(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③要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④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 “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说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②符合题意;“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从古代传承到现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选C 项。
5.《我想和你唱》是湖南卫视的一档大型互动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每期会邀请三位歌手与爱好者合唱,爱好者们可通过芒果TV、唱吧等软件参加合唱,并有机会参与现场录制,和明星同台演唱。
这一节目播出之后收到了几乎零差评的良好效果。
其成功在于( )①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拥抱新媒体②以创新为基础,摒弃传统,革故鼎新③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④立足市场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A “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排除②;材料未体现经济效益,排除④;节目通过媒体软件等媒介吸引普通百姓展示自我,体现了其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以及面向广大人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①③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A项。
6.“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
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
这表明(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选B 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①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不选;“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也体现了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正确。
故选B项。
7.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 成分。
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启示我们(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②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④文化是世界的,要推动各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 材料中“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要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②正确,选A项;③④与材料主旨无关。
8.(2017·北京海淀区一模)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
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解析:选D “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也就是具有包容性,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表现,①③符合题意;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②错误;题中未体现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D项。
9.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根据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题材创排的话剧《起飞在即》,聚焦国产民用客机设计制造的种种努力和艰辛,真实反映出“中国制造”的精神与发展的质的飞跃,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
《起飞在即》能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主要是因为它( )①反映时代生活,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②重视社会效益,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③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勇于开拓创新,用高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发展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选B 文艺工作者根据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新鲜题材创作话剧,反映了时代生活和民族精神,①符合题意;《起飞在即》能增强中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展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正确;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通过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来保障的,②不符合题意;《起飞在即》的内容是反映高科技产业的,但话剧本身不是高科技,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在央视一套晚八点亮相。
节目围绕“先辈的旗帜”这个主题,邀请多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向孩子们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给全国中小学献上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第一课。
长征精神( )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推动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②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③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④体现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品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①正确;②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排除;革命的思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③正确;④说法错误,因为长征精神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项。
11.(2017·山东临沂模拟)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力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同时,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
对此我们的正确理解是(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④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说明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①符合题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对网络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味抵制,排除;④说法错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项。
12.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 )①凝心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②引领思潮,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公民品格③强基固本,提升我国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④弘扬主旋律,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影响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思潮,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公民品格,有利于强基固本,提升我国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心聚力,但不能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但不能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①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