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开放政策及影响。
3.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一及影响。
3.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
主题三: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发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地区的开发及影响。
3. 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初步掌握。
3. 合作探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点评,并进行课堂讲解,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5.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中国历史教案(七下)- 1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目录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 -- 3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1-5课复课。
作为复课,主要运用研究即温故知新、找联系、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系统,学会历史复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1、在学生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等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复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并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2、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3、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研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复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科举制的诞生、影响。
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及汗青复的基本办法。
【教学办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复课[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干多媒体、大运河图【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复学案,学生在自己单元复基础上,从单元复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和角色扮演计划;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把本单元1-5课分为五个模块,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1A、XXX政绩XXX组B、XXX政绩XXX组C、XXX政绩XXX组D、XXX政绩XXX组E、XXX政绩XXX组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探究性的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书的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新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历史(下)全册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记忆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复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4.的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下)全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掌握知识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改革,开创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2、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于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唐诗的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4、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各民族“和同为一家”友好诗篇。
5、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外交往活跃,与亚、洲、非一些国家都有密切往来。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的见证。
玄奘西游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找出隋唐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民族融合的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隋朝短命而亡到唐朝全盛,史论结合分析明君兴国,暴政亡国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正确认识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作用,结合当前实际,分析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发挥历史课程的学以致用功能。
教学过程1、识记: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内容: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开科举先河,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科举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意义:①为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有利于朝廷选拔和笼络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对后世和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
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第一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再认和再现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基本史实,学习用历史唯物观和现代视角去分析研究历史,以历史的眼光去比照现实,领会宋朝“国富兵弱”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能力:①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展示和再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讨分析,寻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宋朝的社会特征,并从中获得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启示,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材分析】教材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
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剖析了宋代的社会风貌;最后展现宋代的科技成就。
然而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教材却没有把这一历史现实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南北宋的社会特征——“国富兵弱”。
【学情分析】本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了直观性,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整合,增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宋代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成就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对宋朝历史时代特征的整体认识,而后认识“国富兵弱”的基本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唯物观的意识。
【教学重点】宋朝的时代特征——“国富兵弱”。
突破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影音等资料引导学生再现和再认宋朝的历史,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之中探究问题,寻找史实作为依据来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体系,概括宋代基本特征——“国富兵弱”。
【教学难点】宋朝“国富兵弱”原因的探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隋朝运河示意图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唐朝与各族关系示意图唐朝工商业发展示意图隋唐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时间 6.4 课题复习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课时)课型复习修改完善【教学目标】1、巩固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经济、安史之乱、唐朝灭亡。
2、认识封建王朝盛世原因及灭亡原因。
3、认识隋唐时代特征。
【重点与难点】盛唐气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施教。
【教学准备】市发知识点解读、《单元练习》、课堂笔记等修改完善【教学过程】1、课前展示阅读分享生:课代表负责组织,按座次轮流展示;师:适当鼓励评价。
2、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略)3、明确目标激发兴趣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流程与方法,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压力感。
修改完善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依据学习资料(教材、综训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内交流找出每一部分的知识要点,准备随后在全班的展示,鼓励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知识要点;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鼓励学生之间讨论问题及向老师询问问题。
复习要点透视:(略)5、展示交流资源共享学生:在组内展示交流后再在班内展示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共享;老师:巡回指导,掌控班内交流情况,了解问题集中点,为后教做准备。
修改完善6、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师:依据学情总结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反馈问题集中点进行集中讲解;师: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精讲(总结归纳、拓展延伸、重点难点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做笔记进行适当记录。
附:知识体系总结易错易混点:1.隋朝建立时间是581年,统一全国是589年。
2.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大运河的开凿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但开通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3.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唐高祖退位后,李世民继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章复习教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复部编版历史下册第一章的内容。
以下是复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
复内容
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帝国主义侵略
- 学生需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 学生需要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如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等。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 学生需要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如各级官僚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农民疾苦等。
3.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学生需要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教学活动安排
1. 小组讨论
-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问题,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2. 视频观看
- 播放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
3. 课堂讲解
-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4. 小组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展示,主题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和革命,让学生能够通过展示深化对这一时期的理解。
5. 总结讨论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回顾所学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章的复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并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希望本教案能够提供有效的研究指导。
(Word count: 198)。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掌握以下内容: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隋唐科举制度、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等。
通过复习,记住这些内容,并且运用所复习的内容,分析历史问题,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现实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知道我国从东汉末年开始分裂,一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直到隋朝才再一次走向统一?前面我们复习了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部分内容,又学习了北魏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内容,正是有了这两个条件,才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隋朝的隋炀帝实行暴政,所以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今天我们就从他的贞观之治开始复习。
请同学们根据目标,在课本上标出复习内容。
(二)依据导学提纲,自主复习,找出以下内容(找出后,相邻同学相互交流,确定正确全面的答案):1、大运河的开通:目的、概况(三个点、四个河段、五条大河)作用?2、贞观之治的局面之所以出现的原因、表现?3、开元盛世的局面之所以出现的原因、表现?4、隋唐科举制度的目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影响?5、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交往的史实、及其影响?(三)进行背诵记忆,同为互相检查,老师巡回检查。
(四)反馈自主复习情况。
(五)合作探究1、你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由此,得出怎样的启示?3、本单元的题目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与开放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六)反馈探究情况(七)回顾本课学过哪些内容?绘制知识树。
(八)课堂达标:选择题1、关于大运过河的开通表述错误的是()A该工程是唐太宗下令开凿的B开凿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C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D它的开通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历史时期是()A.“文景之治”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C.“开元盛世”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3.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七下--一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任课教师:郝亮年级:九年级课标要求: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七年级两册学考内容的重点,间隔时间较长,学生遗忘严重,教学要以学生为重心,训练为主线,充分设计好学案,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突出唐太宗等重点内容。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兴修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 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农具改进: 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商业: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坊和市。
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朝衰落。
907年唐朝灭亡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荣关键人物: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措施武则天增加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作用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①
遣唐使:早在________朝代,中日就有交往。
________(皇帝)时,鉴真_____次东渡日本. 。
鉴真东渡: _________________ 称为“________”。
第四步:探究释疑(5分钟)
1、经过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2、讨论:汉朝时也出现过类似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点有哪些?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第四步:拓展探究(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拓展升华你从玄奘、鉴真法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我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区别?
都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传播佛经的精神。
为了理想不畏艰险,值得学习唐僧翻雪山过大漠,经历重重险阻,终取回真经。
鉴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六次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都为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步:巩固小结(2分钟)
第六步:当堂检测(独立完成,限时:8分钟)
1.隋朝在历史上重新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它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其统治类似于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1-5课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系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的原因等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并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
2.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
3.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获取经验和启示。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科举制的诞生、影响。
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及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复习学案,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
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和角色扮演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把本单元1-5课分为五个模块,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
A.隋文帝政绩隋文帝组
B.隋炀帝政绩隋炀帝组
C.唐太宗政绩唐太宗组
D.唐玄宗政绩唐玄宗组
E.武则天政绩武则天组
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探究性的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课,自主复习,完成知识梳理
2.请同学们皇帝的身份进行角色表演:(介绍各自主要政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A.我是隋文帝
B.我是隋炀帝
C.我是唐太宗
D.我是唐玄宗
E.我是武则天
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评出最佳皇帝,最佳小组。
3.导游活动:引发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每组的导游,设计一个旅游计划,(主要说出本组要带领同学复习哪一知识模块)。
并选出导游带领全班学生去你的“旅游胜地”(即本组的知识模块)。
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的旅游计划,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有无违背历史事实,整体表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评出最佳导游,最佳小组。
4.教师设问展开互动学习活动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5.小结:
让学生发表对本节教学看法(收获、建议)
【反思】
这样的复习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课标教学理念。
不过教师还是有必要在复习中向学生强调基础知识,最好能有较完整的基础知识、单元线索等的归纳,也就是把以前的传统的复习思路与现在的新理念结合起来。
除本节复习设计,也给学生较详细的复习提纲,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知识,化繁为简,把握内在联系。
尽量应试与历史素质培养都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