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郭沫若的《天狗》在思想艺术上的特色,说明郭沫若...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资料整理于2015年7月,适用于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学员期末考试)1.“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会稽”,指今(A)A.绍兴市2.老舍《茶馆》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B)B.百日维新3.曹禺《日出》中“不足者”的形象是(C)C.黄省三4.有着《代后记》或《废话》别名的散文是(D)D.《隐身衣》5.“假如我们看书被他们看到了,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
”此语出自(C)C.《思维的乐趣》6.“真正有了爱情的,是不会吃醋的;真正没有爱情的,也是不会吃醋的。
”此语出自(B)B.丁西林《酒后》7.下列诗歌以乐器为题材的是(D)D.《尺八》1、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A.爱、自由、美2、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____。
A.《死火》3、“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是《野草》中____一文的主旨。
C.《腊叶》4、《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____。
B.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5、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____。
B.叭儿狗6、“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____。
C.河水鬼7、周作人的《苦雨》表现的是____。
A.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8、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____。
B.旧地闲游的“惘惘然”9、关于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较正确的分析是____。
C.《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意而成。
10、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____。
A.比较清朗11、下列作品,不属于废名的是____。
D.《钓台的春昼》12、下列作家,均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作家是____。
生命的律动——《天狗》赏析本不成一句话。
——《咬文嚼字》由上述咬文嚼字的例子可知,名家的作品也是可以质疑的,请本着咬文嚼字的态度,思考并交流你认为《天狗》可以改进的地方。
示例:1.部分诗句语句不够简洁,读起来缺乏流畅感。
2.第三节的“飞奔”可以换成“飞跑”,让飞跑得到更好的强调。
3.在文字选用上使用了“energy”“电气”等词语,使整首诗的文字有点不和谐。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没有争鸣的文学,将是跛脚的文学。
假如没有了争鸣,长此以往,文学创作将走向衰退。
”所以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五、拓展训练1.林夕《我》歌词修改。
开课前,我们曾介绍过张国荣的歌曲《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这句词后面紧接着的歌词是“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歌词中的我虽然在不断自我肯定,但也难免留露出消极情绪:“烟火”“泡沫”这两个意象都是虚幻易消失的,所以这首歌还充满了感伤基调。
这首歌的填词人林夕在张国荣自杀后这样说:“我忽然很内疚,写下了那么多勾引听众眼泪的歌词,究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自此,林夕的歌词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林夕说:“我以后可以写悲伤,但始终要有温暖”。
同样有自我肯定,相对于林夕的《我》来说,郭沫若的笔下张扬狂放的天狗显然是积极乐观的。
请同学们帮林夕修改一下歌曲《我》中歌词的主要部分,并小结“我”的特点,用你的阳光和快乐为这首歌涂上亮丽的生命色彩。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就是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目的: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
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
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天狗》教案1学习要点1.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 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3.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作品背景《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〇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
《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
《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
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的一样。
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
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吃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
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
《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天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天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1.对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
以恢弘的气度和极度的夸张,突显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期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B.第一节极写“天狗”宏大的气魄。
以“吞”为关键词,展示出一条“天狗”吸纳世界万物的生命特性。
这“天狗”其实就是指郭沫若自己。
C.第二节顺应第一节的气韵,写“天狗”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
它吸收宇宙间一切的光源,融汇了“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成为宇宙的主宰,大有扫荡一切、重建未来的气度。
D.第三、四节中,汇聚了“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它“飞奔”“狂叫”“燃烧”,并且无情地“剥”“食”“吸”“啮”自己的肉体,最后,“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表现出“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毁灭的革新精神。
E. 《天狗》是“五四”时期奏响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它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革新精神的再现。
郭沫若天狗评价赏析知乎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其中,他的著名作品《天狗赞》被认为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对郭沫若的《天狗赞》进行评价和赏析。
《天狗赞》是郭沫若于1920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五千六百余字,通过描绘一个诗意而又独特的天狗世界,以及天狗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表达了郭沫若对人类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追问。
首先,郭沫若的《天狗赞》独特的创作形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将天狗的形象具象化,赋予了他们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天狗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种种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对比和对照的方式,让读者思考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其次,《天狗赞》中的语言运用也是郭沫若的一大特色。
他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整篇诗歌充满了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画面。
同时,他也运用了音韵的变化和押韵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节奏感强烈,朗朗上口。
这种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另外,郭沫若的《天狗赞》中融入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和社会批判。
他通过天狗的视角,对人类的种种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反思。
他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讽刺了人类的虚伪和自私。
通过对人类的批判,他希望唤起人们的自省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的融入,使得《天狗赞》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最后,《天狗赞》的题材和主题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郭沫若巧妙地将天狗作为主题,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天狗的形象,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这种题材的选择,使得《天狗赞》不仅仅是一首个人的创作,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天狗赞》通过独特的创作形式、丰富的语言运用、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独特的题材选择,赋予了这首诗歌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00529文学概论(一)2022年10月自考真题和答案2004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文学概论(一)试卷(课程代码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绘画、音乐相比,文学的长处在于()A.善于描绘空间形象B.有极强的节奏感C.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D.能直接呈现人和事物的形象2.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A.“风骨”说B.“自然”说C.“童心”说D.“境界”说3.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这句话是指()A.语言是小说的全部B.语言是小说的本体C.语言是小说的工具D.语言是小说的源泉4.“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此语出自()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顾炎武5.林语堂说中国散文具有“可吟唱性”。
这是指()A.中国散文必须配乐B.中国散文应当押韵C.中国散文具有节奏感和平仄交替D.中国散文适合于歌唱6.现代派艺术中大量出现荒诞、丑怪的艺术形象,这表明()A.文学形象不必具备美的属性B.现代派艺术不再体现美的理想C.“丑”可以直接进入艺术作品D.“丑”经过艺术家的审美评判和改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7.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A.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B.典型人物就是类型性格的代表C.只要把某种性格描写推向极致就能创造出典型D.多样的性格组合才构成典型8.在创作原则的问题上,浪漫主义特别倚重()A.理性B.情感C.直觉D.象征9.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A.以叙事文学为主导B.以抒情文学为主导C.以雅文学为主导D.以俗文学为主导10.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A.意象B.意境C.肌理D.格调11.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象征主义12.叙事的三个层面是()A.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B.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C.故事、人物和结构D.事件、情节和情景13.“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A.风格相似性的表现B.风格独创性的表现C.风格替代性的表现D.风格一致性的表现14.文学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叫做()A.艺术直觉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D.艺术想象15.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郭沫若天狗读后感郭沫若天狗读后感《天狗》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时起的时代精神。
以下是郭沫若天狗读后感,欢迎阅读。
郭沫若天狗读后感1然而,反复阅读这首被广为称颂的诗篇,我不禁对许多作家,评论家对此诗的评价产生了疑惑。
可对于这样一首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诗作,我犹豫了。
可想到老师所说的各抒己见,自由表达,我不由得轻松下来。
作为一千个读者中的一个,我应有足够的理由写下我自己看到的哈姆雷特吧?基于这种观点,我写下了对郭沫若所作《天狗》的质疑。
郭老的《天狗》,借以民间“天狗吃月”的传说,以天狗作喻,塑造了一个特异的自我形象,题材新颖。
在第一节中,诗人开篇便写天狗吞了日。
月。
甚至宇宙,如此这班,“我便是我了”,寓意着一场革命的爆发,日。
月。
宇宙是旧的封建秩序的代表,天狗则是革命者,他毁了宇宙,也便冲毁了封建秩序,体现了当时革命打破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
是当时思想界的一声响雷,的确在唤醒仍沉睡的人们的思想上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而后,诗人进而将天狗比作“光”“全宇宙的总能量”。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天狗”的欲望开始膨胀了!刚刚才吞噬宇宙的天狗,还为来得及消化,就开始妄想成为世界的主宰了,自己成为了宇宙一切的能源也就能控制整个宇宙了!世间一切也自然就得听从他的派遣!事实上,这不过体现的就是个人欲望的膨胀。
在得到解放后,他所做的不是构想一个新的。
进步的宇宙,而只是受野心的驱使,一味的想要控制宇宙。
这“天狗”似乎胃口奇大,但其野心却更大!胃口不足为患,野心膨胀就让人惊恐了。
要是人人都如那天狗般,报着做世界主宰的心态去革命,那革命后的社会到底是会进步还是倒退似乎更让人担忧了!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在成为“全宇宙的总能量”之后,“天狗”的欲望似乎达到了巅峰。
他完全被欲望所控制了,所以他癫狂了,他“剥自己的皮”“吸自己的血”,他完全散失了理智,似乎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所以说“我便是我呀!”实质上是一个对自己的疑问,因为他不再认识我。
《天狗》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的《天狗》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郭沫若的《天狗》进行文本阅读与分析,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掌握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激情与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天狗》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天狗》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天狗》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天狗》诗歌打印稿、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代诗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天狗》。
2. 初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天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了解诗歌的主题。
3. 文本分析: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天狗》中的一句诗句为例,详细讲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巩固所学。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时代精神。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天狗》诗歌全文2. 黑板右侧:a. 诗歌背景、作者简介b. 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c. 诗歌主题、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天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天狗》,让学生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激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4. 汇报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天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1.2 简介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生字词,理解诗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难点。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欣赏与评价5.1 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分享欣赏心得。
5.2 师生共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学生谈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7.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欣赏与评价:评估学生在诗歌欣赏和评价方面的能力,了解他们的审美观点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狗》原文及注释。
2024年高中语文《天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诗歌:抒发激情与思考哲理》中的《天狗》。
详细内容包括郭沫若的诗歌《天狗》全诗解析,通过对诗中描绘的“天狗”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天狗》的文学形象,体会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形式美和内涵美。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思考个性解放和民族精神觉醒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天狗》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方面深入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天狗的画作,引发学生对“天狗”的好奇,从而导入新课。
2. 诗歌朗读(5分钟):全班同学齐读《天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天狗”的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例如:“‘我是天狗,/我是万物的主宰。
’这两句诗表现了天狗怎样的精神特质?”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模仿《天狗》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短诗。
6.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天狗》2. 诗歌结构:象征、抒情、哲理3. 重点词汇:天狗、万物、主宰、自由、觉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天狗》中的象征手法,并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2. 拓展阅读: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天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散文天下”中的《天狗》。
文章详细描绘了一只威风凛凛的天狗在山间自由奔跑的壮观画面,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领悟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要求学生仿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象的文字,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天狗》2. 作者:郭沫若3. 课文内容概括:描绘天狗形象,赞美大自然力量4.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天狗的形象;(2)运用象征手法,仿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象的文字。
2. 答案示例:(1)天狗形象:威风凛凛、自由奔跑;(2)仿写: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如同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宽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郭沫若《天狗》解读在狂飚突进,冲决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
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
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全诗四节,第一节极写“天狗”宏大的气魄。
诗人借助古代天狗吞食日月的故事,在奇特虚幻的境界中奔驰的想象,并以如椽的巨笔描画了“天狗”气吞日月星辰,囊括自然万物,以无限膨胀的“自我”,雄居宇宙中心的硕大形象。
“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其万钧之力,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
第二节顺应第一节的气韵,写“天狗”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
正因为“天狗”有气吞一切的气概,于是,它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了无比的能量,它吸收宇宙间一切的光源,融汇了“全宇宙的能底总量”,成为宇宙的主宰,大有扫荡一切,重建未来的气度。
诗人在《湘累》中借屈原之口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我萃之虽仅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
”这完全可视为对五四时代那种大胆毁灭一切,创造一切的果敢、决断精神的生动写照。
正因为如此,第三节中,这汇聚了“全宇宙的能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它“飞奔”、“狂叫”、“燃烧”,“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地飞跑”,并且无情地“剥”、“食”、“吸”、“啮”自己的肉体,毁灭自己旧的形骸,进而渗透入自己的精神细胞,在内在本质上更敏锐、更自觉地把握自我意识。
最后,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收束全篇,将“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革新精神,以奇异的光彩描画出来,从而使整首诗在主题意向上统一到郭沫若式的“涅磐”精神的基调中。
1、通过郭沫若的《天狗》在思想艺术上的特色,说明郭沫若的诗歌怎样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2、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通过徐志摩诗歌与郭沫若诗歌的比较,进而说明徐志摩及新月派诗人“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努力与贡献。
3、闻一多的《发现》在艺术构思上有何特点?谈谈这首诗怎样体现了闻一多“建筑美”的追求?
4、可以把戴望舒的这首《乐园鸟》看作是现代人的“天问”,仔细琢磨诗中的“五问”,想一想:诗人对人(自己)无休止地的理想追求提出了怎样的疑问,这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怎样一种矛盾的心境?
5、卞之琳的《断章》只有短短四行,却可以引发出读者与评论者的多样阐释。
有读者将本诗读解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装饰”。
也有人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情诗”,或者说是“想写的情诗中的片断”,请细细捉摸本诗,对前述“释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另作解读。
6、试比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黎明的通知》的不同。
谈谈《黎明的通知》中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历史黎明期的欢乐感是怎样表现的。
7、通过阅读《十四行集》,《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原野的小路》、《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深夜又是深山》、《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等篇,谈谈你对冯至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
8、阅读穆旦的《赞美》,在总体把握全诗的思绪、情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
9、通过阅读《赞美》、《出发》、《诗八首》或选读《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五月》、《还原作用》、《控诉》、《幻想的乘客》、《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冬》等篇。
尝试写一篇《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比较》。
10、通过对北岛《走向冬天》、《古寺》、《走吧》、《红罂粟》等诗歌的阅读,谈谈北岛诗歌的风格特色。
11、阅读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选择几个段落,分析诗中如何使用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看看这些修辞方式是怎样传达出叙述者的曲折情感。
12、翟永明的《母亲》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
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结合《女人》组诗,并细读《母亲》这首诗,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13、阅读海子的《麦地与诗人》,仔细体味“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分析诗句如何把单一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主观情境。
这首诗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联系最后一句“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思考麦地所问的是什么,而诗人的回答又是什么。
14、阅读于坚的《尚义街六号》,对于这种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纳入到诗歌写作的诗,你认为和你所读到的许多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在所传达的“诗意”上有什么不同?
15、阅读丁西林的《酒后》,要抓住本剧精巧的戏剧结构——“妻”与“夫”主要冲突双方外,又出现了在剧中几乎不说话,对所发生的一切处于完全无知状态的“客人”,构成一个“三元结构”。
想想“客人”在剧中起了什么作用?
16、曹禺的《日出》中作者显然要批判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为什么要着力于描写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阅读老舍的《茶馆》全剧,谈谈你对“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