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12.80 KB
- 文档页数:1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马铃薯别名土豆、洋芋、地蛋。
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矿物盐、营养丰富,既可作菜又可作粮食、饲料,还可作为食品或工业原料,用途极广。
马铃薯生长期短、产量高、耐运输贮藏,能与玉米、棉花等作物间套,被誉为不占地的庄稼。
在蔬菜上有堵淡补缺的作用,销路极广,国内外马铃薯的栽培面积发展极为迅速。
生物学特征特性马铃薯用块茎繁殖的植株无主根,只有须根,须根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内,入土较浅。
马铃薯用种子直播的实生苗根系入士较深。
马铃薯的茎可以分为地上茎、匍匐茎和块茎三种。
地上茎高20厘米~70厘米,茎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直状或波状茎翼,是识别不同品种的依据。
匍匐茎又称地下茎,呈水平方向伸展,分布在耕作层内,长2厘米~30厘米不等,栽培上宜选匍匐茎短的品种,以利马铃薯收获及与其他作物间套。
块茎是马铃薯的产品器官,由匍匐茎尖端积累养分膨大而成。
块茎上有芽眼,愈近顶端,芽眼愈密。
块茎的皮色有白、黄、粉红及红色。
肉色有黄、白两种。
国际市场上以黄皮、黄肉受欢迎。
叶为奇数羽状单叶。
马铃薯用块茎无性繁殖,在江淮流域许多品种都不开花。
为节约养分促使块茎肥大,开花的品种也应及时将花摘去。
马铃薯为天然自花授粉植物,聚伞花序,花冠漏斗状,花瓣有白、浅红、紫红及蓝紫色,无蜜腺。
果实为浆果,种子呈芝麻状,千粒重0.4克~0.6克,每果含种子80~300粒。
在江淮流域春季能正常开花结实的有丰收白、友谊3号、红纹白、丰收等品种。
马铃薯用种子播种生长期较长,管理费工,现有的马铃薯品种多数是杂种,后代因性状分离,所结薯块大小、形状、皮色、肉色很不一致。
在生产上大量使用有性繁殖,至今尚无成功的实例。
马铃薯喜温怕寒不耐热。
已经渡过休眠期的块茎在4C~5C时发根,5C~7C时发芽,幼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C,茎叶生长以21C为宜。
薯块形成以15C~18C为宜,超过25C薯块生长缓慢,超过30C 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茎叶及薯块长期处于-1C~2C时植株就会冻死,薯块芽眼就会死亡。
马铃薯基础知识一、概况马铃薯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
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高山区,在公元450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到欧洲,传到我国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
目前马铃薯已发展为世界主要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占第五位。
马铃薯块茎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淀粉、糖类、蛋白质,还有人体不可缺少的8种氨基酸和铁、磷、钾、钙等无机盐类。
粮菜兼用,吃法多样,早成为西方人每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他们把土豆没成为“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丰收之神”、珍贵植物等,爱尔兰人认为“婚姻与马铃薯至高无上”。
一的国家每人每年直接消耗土豆80-100公斤。
不仅如此,马铃薯也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支撑点。
有名的科学家预言“随着21世纪人口的增加,耕地的衰减,人类食物将趋于危机。
而马铃薯却一较大的潜力,其单位面积产出的干物质最多。
营养丰富,不仅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健康食品,还将在解决人来食物危机中占重要地位。
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马铃薯不仅有当前的重要经济意义,还有着长远战略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1世纪90年代种植面积4500万亩。
近年由于国外土豆加工及土豆为主的快餐企业涌入我国,加上中国人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以及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土豆又列为“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品种,因此,国内马铃薯需求量日趋增大,从而促进了马铃薯市场的兴旺,极大的带动了马铃薯生产。
因而,全国种植面积不断上升,到目前已达到6000余万亩。
全国平均产量水平也由90年代的769.8公斤/亩,上升到1060公斤/亩。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的还很远。
欧洲的荷兰全国平均产量世界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已达到2768.9公斤/亩。
美洲的美国全国平均产量为2144公斤/亩。
看来我们的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
二、马铃薯的形态特征马铃薯的形态特征直接关系到它的经济性,了解它的形态特征,在栽培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实施农艺措施。
马铃薯生长发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一)马铃薯的植物学特征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可分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地上部分有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地下部分有根、匍匐茎和块茎。
1、根马铃薯一般用块茎和芽条繁殖,没有主根,只在主茎的基部紧靠芽眼的部分发生吸收根系,同时在匍匐茎的茎节周围形成不定根,这些不定根大部分分布在土壤表层中(干旱年份,其深度可达到70厘米),水平伸展30厘米左右,一般早熟品种根系入土浅,但耕作措施和土壤水分状况对根系的分布影响很大。
2.茎马铃薯的茎由主茎、匍匐茎和块茎构成。
(1)主茎:主茎是由块茎芽眼中抽生出来的枝条所形成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的茎近似多棱形,其边上有翼,是识别马铃薯品种的标志。
茎高50~100厘米,分枝4~8个。
主茎一般直立,茎上的腋芽能形成分枝。
早熟品种的茎杆细小,节间短,分枝较少且多数分枝在茎的上部。
中晚熟品种植株高大,节间长,分枝多且分枝多在茎的基部。
主茎的地下部分茎节上的腋芽能发生侧枝,称为匍匐茎。
(2)匍匐茎:匍匐茎略呈水平向外生长,入土不深,其形态因品种而异。
播种的深浅、覆土的薄厚、土壤的干湿、培垄是否及时等,都可以影响葡萄茎的形成。
一般地下主茎有6~8节,每节上都能发生匍匐茎,但只有最下边几层匍匐茎的顶端才能膨大成块茎。
(3)块茎:地下匍匐茎的末端节间极度短缩,积累大量养分形成块茎——块茎是茎的变态。
块茎的颜色、形状因品种而异。
块茎上有芽眼,每个芽眼里有一个主芽,两个以上的副芽,主芽先萌发。
副芽受抑制,呈休眠状态,当主芽被破坏时,副芽开始萌发,根据这一特点,可充分利用副芽,提高繁殖系数。
块茎顶部,芽眼密集,富含水分和营养,输导组织发达,有顶端优势,以顶芽繁殖,生育期一般能提前10天,增产幅度10~20%。
块茎表面有周表皮,周表皮外层木栓化,可防止薯块水分、养分和病菌的侵入,土壤过分潮湿,影响木栓化的形成。
块茎内的含氮物质里有一种龙葵素,对人、畜有毒,当100克块茎中龙葵素的含量在20毫克以上时,食用和饲用都会引起中毒。
马铃薯(土豆)一生中,大致可分为6个生长发育阶段。
(1)发芽期(按茎萌发至出苗) 块茎发芽至播到地里长出幼苗为发芽期。
生长中心是根和芽的生长。
此阶段幼苗生长粗壮程度和根系发达与否,直接影响马铃薯(土豆)的后期生长。
(2)幼苗期(出苗至现蕾) 出苗至顶端用内眼看得清花蕾时为幼苗期。
约需20一40天,生长中心是发根和长叶。
这是植株生长非常迅速,出苗后约20天左右,便可看到花蕾,叫做现蕾。
与此同时,地下部的甸甸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开始膨大成幼小的块茎。
(3)块茎形成期(现蕾至始花) 现蕾15~20天后开始开花,什么样的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土豆)生长发育?地下茎的顶端相继膨大形成块茎,直径一船在1~3厘米,此阶段称为块茎形成期。
此时,植株已由单纯的营养生长期过渡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物质积累并行的时期。
由于养分供不应求,地上茎时生长暂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表现出主茎生长缓慢。
如果肥料充足,这种现象约10天左右。
否则,时间延续很长,甚至就此停止生长。
(4)块茎增长期(盛花至茎叶衰老) 从始花块茎形成至盛花末期块茎基本停止膨大为块茎增长期。
此阶段马铃薯(土豆)开花、茎叶增长和块茎膨大同时进行,是马铃薯(土豆)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
其茎叶生长速度、叶面积和茎叶重达到最高峰;块茎增长的速度为块茎形成期的5—9倍,一窝马铃薯(土豆)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天可增加20一50克。
是决定抉茎大小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5)淀粉积累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黄) 末花期,马铃薯价格行情地上茎叶生长基本停止,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衰老变黄,开始枯萎,块茎大小基本定型,进入淀粉积累阶段。
此阶段以淀粉积累为中心,蛋白质和灰分的积累也同时进行,只有糖分和纤维素相应减少。
淀粉积累直至茎叶全部枯死才停止。
(6)块茎休眠期(完全成熟或采收至芽眼萌动) 一般刚收获的马铃薯(土豆)块茎,即使给以适宜的发芽条件,也不会很快发芽的现象,便叫块茎的休眠。
土豆成长的观察日记1. 引言•介绍土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阐述观察土豆成长的目的和意义。
2. 种植土豆的过程•记录土豆的种植过程,包括选择土壤、准备种子、施肥、浇水等。
•论述这些步骤对土豆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3. 土豆的生长阶段•描述土豆的生长阶段,包括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
•论述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对土豆生长的影响,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支持。
4. 观察土豆的外观变化•记录土豆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观变化,如叶子的颜色、茎的高度和粗细等。
•分析这些变化与土豆生长的关系,如叶子的颜色反映了植物的健康状况。
5. 观察土豆的根系发育•描述观察土豆根系发育的方法,如挖掘土豆根系、观察根毛等。
•论述土豆根系发育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性,并提供科学依据。
6. 观察土豆的地上部分生长•记录土豆的地上部分生长的情况,如茎的高度、叶子的形状和数量等。
•论述土豆地上部分生长与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的关系,并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支持。
7. 观察土豆的开花和结果•记录土豆的开花和结果的情况,如花朵的颜色和形态、果实的大小和数量等。
•分析开花和结果对土豆生长的影响,如花朵的授粉和果实的营养储备。
8. 总结与展望•总结观察土豆成长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强调土豆生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望未来观察土豆成长的方向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9. 结束语•强调观察土豆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
•表达对土豆成长的好奇和敬意。
注: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论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马铃薯的一生马铃薯为茄科,属于开花植物家族,被印第安人认为是上苍赐予的礼物,称为“巴巴司”。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南美发现马铃薯并将其带上船队,随后被带到世界各地。
后来它有了很多名字,如土豆,洋芋,还有我们这里叫的红毛番薯。
马铃薯是有种子的,开花后结的,你见到过吗?平时我们吃的,是它的地下块茎。
二、马铃薯是这样成长的马铃薯一般需要130天左右的生长期,下面我们把马铃薯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一起看看好吃的马铃薯如何走过这一生。
第一阶段:第0~30天,块茎发芽我们知道马铃薯一般用上一季的薯块作为种子,因此需要解除休眠,芽眼处开始萌芽、抽生芽条,直至幼苗出土这个过程叫发芽期,一般需要20~30 天。
当前我们可以用组培的方式获得马铃薯的小苗,并把它种在田里,它的好处把原来马铃薯可能携带的病毒给脱离掉,没有了病毒的困扰,马铃薯长起来就会表现得更好。
(脱毒幼苗)(工作人员观察幼苗生长情况)(移栽后的幼苗)当然最常见的是下面这样的种薯,用种薯是当前马铃薯种植中最常见的种子,脱毒苗最后生产的马铃薯大都用于当作种子繁殖后代去了。
作为马铃薯生长的最初阶段,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壮株的基础时期,也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时期。
第二阶段:第30~55天,幼苗长成幼苗期是马铃薯块茎从出苗到植株现蕾(出现花蕾)为止,亦称团棵期,这个阶段历时15~25 天,马铃薯具有速熟特性,是块茎繁殖作物生物学上的重要优点,它有利于争天时、夺地利,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能,所以马铃薯生长时间不长,但产量可以种得很高。
马铃薯幼苗期在种薯内营养供应的支持下,快速完成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逐渐由茎养转为自已养自己后,就开始伴随着匍匐茎的形成、伸长以及花芽分化。
我们说这个时期相当于长个的时候,因此要求吃饱喝足好干活,在管理上要有充足的氮肥、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以及良好的通气条件。
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图第三阶段:第55~85天,块茎形成马铃薯会开花,开花期能持续20天左右。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及生育进程一、马铃薯形态特征:马铃薯根系由初生根和匍匐根两部两组成。
初生根在块茎发芽后于芽基部发生,先水平扩展至30㎝左右,再垂直向下深入土层达70cm,构成主要吸收根系,随着芽的伸长,陆续在芽的各个叶节处匍匐落的两侧及下方发生匍匐根,一般3条,水平生长,长20cm左右。
根系发生及生长的速度和扩展幅度、深度、受品种、土壤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透气性和种薯解除休眠程度芽的影响。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的主茎在形成16片叶子(个别品种12片叶)后以花芽封顶,而于花下发生两个侧枝,构成马铃薯植株的主要同化系统。
主茎上其它各叶腋能发生侧枝,一般早熟品种分枝力弱,分枝数少,种薯退化,干旱、短日照、夜温低等都导致分枝势削弱。
茎的断面为棱形,沿着棱的边缘形成翼状突起,称茎翅,茎的地下部分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
主茎地下部分因品种不同而由明显的6—8个节组成,节上着生鳞片状叶,叶腋间发生测芽,伸长而形成匍匐茎,匍匐茎还能分出地面,会转变成地上枝条。
匍匐茎先端12或16个节间可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叫薯尾或脐部,另一端叫薯顶,表面分布着芽眼及皮目。
芽眼数目与地上主茎的节数相当,基排列顺序与主茎的叶序相同,薯顶芽眼分布较密,发芽较早,发芽势较强,这上现象称顶芽优势,生产上利用整薯播种,以及带着顶部芽眼进行切块,都是发挥顶芽优势的有力措施。
一般每个芽眼由3个芽组成,中央为主芽,两侧为副芽。
主芽也具有顶芽优势。
顶芽优势可以因种薯长期贮藏而消失,为节约种薯和扩大繁殖系数,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种薯密挤栽植育苗,然后拔苗分栽,但这样栽培的秧苗生长势较弱,需加强肥水等管理。
块茎形状有圆球形、长筒形、卵;圆形、椭圆形,皮色有红、紫、黄、粉红等,薯肉有黄、白、浅黄等色。
马铃薯的叶由顶生小叶及其下4—5对侧生小叶,以及小叶柄上和小叶之间中肋上着生的裂片叶所构成,叶柄基部两侧着生一对托叶,形成似小叶,或似镰刀。
第一部分概述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全和耐贮藏等特点,是重要的宜粮、宜菜、宜饲和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
块茎中淀粉含12%~22%,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
块茎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提供的食物热量高于所有的禾谷类作物。
因此,马铃薯在当今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铃薯可以制作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
马铃薯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
在间作套种、轮作制中马铃薯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一)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及南美洲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
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
马铃薯在世界上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
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
主产国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
五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
世界马铃薯主产国家中荷兰生产水平最高,单产约为45t/hm2,而且是世界上重要的种薯出口国家。
我国马铃薯生产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其栽培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
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其次是贵州省。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按照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
1、北方一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愠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一年只栽培一季,也是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2、中原二作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马铃薯生物学特性(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马铃薯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经济性状是密不可分的。
一棵马铃薯由根、茎(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块茎)、叶、花和果实等组成。
1.根马铃薯的根是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器官,同时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不同繁殖材料所长出的根不一样。
用薯块进行无性繁殖生的根,呈须根状态,称为须根系;而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生长的根,有主根和侧根的分别,称为直根系。
生产上一般是用薯块种植,因此重点谈一下须根系。
须根系分为两类。
一类是初生长芽的基部靠种薯处,在3~4节上密集长出的不定根,叫做芽眼根。
它们生长得早,分枝能力强,分布广,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虽然是先出芽后生根,但根比芽长得快,在薯苗出土前就能形成大量的根群,靠这些根的根毛吸收养分和水分。
另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中上部节上长出的不定根,叫做匍匐根。
有的在幼苗出土前就生成了,也有的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培土后陆续生长出来。
匍匐根都在土壤表层,很短并很少有分枝,但吸收磷素的能力很强,并能在很短时间内把吸收的磷素输送到地上部的茎叶中去。
马铃薯的根系是白色的,老化时变为浅褐色。
大量根系斜着向下,大部在30厘米左右的表层。
一般早熟品种的根比晚熟品种的根长势弱,数量少,入土浅。
马铃薯根系的多少和强弱,直接关系着植株是否生长得健壮繁茂,对薯块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根系生长状况如何,除不同品种不一样外,栽培条件是决定的关键。
土地条件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翻得深耙得细,通气透气好,墒情及地温适宜,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加强管理,配合深种深培土,及时中耕松土,增施磷肥等措施,也都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尤其是对匍匐根的形成和生长特别有利。
2.茎马铃薯的茎,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和不相同的作用,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4种。
(1)地上茎马铃薯地上茎的作用,一是支撑植株上的分枝和叶片;更重要的是把根系吸收来的无机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到叶片里,再把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机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到块茎中。
马铃薯各生育期需水情况一、马铃薯生长发育时期及特点1、发芽期:种薯播种至幼芽出土。
此期以根系及芽生长为中心,持续时间与土温有关,当土温达8-9℃时需35-40天,13-15℃时需25-30天,16-18℃时需20-21天。
此期是构成壮苗的基础。
2、幼苗期:出苗至孕蕾。
此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中心,历时约10-15天。
此期是根系吸收能力及块茎形成多少的基础。
3、块茎形成期:从孕蕾至开花初,历时约20-30天。
此期是决定结薯多少的关键时期。
4、块茎增长期:盛花至茎叶衰老。
此期是决定块茎产量和大、中薯率的关键时期。
5、淀粉积累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萎。
此期是以淀粉积累为中心,淀粉积累可一直继续到叶片全部枯死以前。
二、需水规律马铃薯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同,苗期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15%,块茎形成期20-30%,块茎增长期50%以上,淀粉积累期10%左右。
从马铃薯需水规律及当地气候来看,需要关注的是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
三、马铃薯节水灌溉技术要点(一)马铃薯各生育期灌水要求1、发芽期不灌水。
2、幼苗期在4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
3、块茎形成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宜。
该期严重缺水的标志是花蕾早期脱落、植株生长缓慢、叶色浓绿、叶片变厚等。
4、块茎增长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宜。
如早熟品种在初花、盛花及终花阶段,晚熟品种在盛花、终花及花后1周内,应根据降雨情况来决定灌溉措施。
勿灌水过多,以免引起茎叶徒长。
5、淀粉积累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
6、成熟收获期不灌水。
收获前15天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便于贮运。
(二)灌溉决策根据土壤田间持水量决定灌溉,土壤持水量低于各时期适宜最大持水量5%时,就应立即进行灌水。
每次灌水量达到适宜持水量指标或地表干土层湿透与下部湿土层相接即可。
种植技术-马铃薯苗期管理要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可分为休眠期、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和成熟期6个时期。
休眠期: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在适宜的条件下必须经过一定时期后才能发芽,这一时期为休眠期,这种现象为休眠。
在生产上从茎叶衰败后收获时看作进入休眠期,休眠期长短从块茎成熟收获到芽眼开始萌发幼芽的天数计算。
休眠期的长短由品种特性和贮藏的温度决定。
发芽期:从种薯解除休眠,芽眼处开始萌芽,直至幼苗出土为发芽期。
幼苗期:从出苗到第8叶或第6叶平展为幼苗期,也称团棵。
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从团棵到主茎形成封顶叶(第16叶或12叶展平)为发棵期。
结薯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茎叶和块茎的干物质含量达到平衡时,便进入了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
成熟期:当50%的植株茎叶枯黄时,便进入成熟期。
此时马铃薯地上、地下部分均已停止生长。
马铃薯处于苗期时管理很关键,主要措施有:1.及时培土保全苗。
马铃薯田块土壤大部分为黄壤土,土壤颗粒大,持水力差,土壤水分蒸发快。
目前由于干土层为10-15厘米,而马铃薯种薯大小就达10厘米左右,出苗后会受旱灾影响。
对这类苗,出苗期要及时进行浅中耕培土,加厚覆盖土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缓水分蒸发速度,延长幼苗存活时间,尽力保全苗。
覆土时间掌握在30%幼芽顶土时。
2.及时施肥促壮苗。
高海拔地区有部分夜潮土,主要为壤土类型,土壤颗粒小,土壤保水力强,目前土壤墒情较好。
对此类田块出苗后要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迅速提苗,保壮苗。
施肥方法是撒施于苗间,然后中耕、培土。
3.叶面喷施抗蒸腾剂。
马铃薯叶片充分展开后,可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
抗蒸腾剂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缓水分蒸发。
抗蒸腾剂可选用亚硫酸氢钠,腐植酸,氯化钙,黄腐酸(FA)、三唑酮、冠醚等,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4.查苗补种。
缺苗超过30%以上的地块,可点种早熟玉米、云豆等作物,通过局部间作套种,提高田块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