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里特和留基波哲学残篇
- 格式:docx
- 大小:14.72 KB
- 文档页数:3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摘要】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自然哲学理论。
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而伊壁鸠鲁则强调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通过理性的活动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在宇宙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永恒不灭的原子和虚空的组合,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宇宙是由无限数量的原子组成。
在人性观和方法论方面,两位哲学家也存在一些异同。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原子论、幸福观、宇宙观、人性观、方法论、差异、比较、总结1. 引言1.1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概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是原子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主张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运动相互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不仅构成了物质世界,还构成了人类的灵魂,人的思想和感情也是由原子的运动和排列所决定的。
在幸福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只要能够控制欲望,追求简朴的生活,就能够达到心灵的宁静。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境界,人应该尽可能追求快乐和愉悦,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宇宙观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无限运动构成的无限空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的运动和排列所决定的。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宇宙的节奏。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原子论、幸福观、宇宙观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也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2. 正文2.1 原子论的区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对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他们的自然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进行简评。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对于自然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
德谟克利特强调了“原子”这一概念,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变化的。
他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原子的运动和组合。
而伊壁鸠鲁则更强调了“原子”和“真空”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无数个不可再分的原子,它们在真空中不断运动和碰撞,从而构成了世界上一切的事物。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是通过理智来实现的,他强调了理智的重要性,主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平静。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通过快乐来实现的,他主张追求身体上的愉悦和快乐,强调了享乐主义的观念。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对于宇宙的起源、发展和结局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存在神的干涉,一切都是通过原子的自然运动和组合而来的。
而伊壁鸠鲁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它有一个起源和一个终结,而且宇宙的存在和运行都受到了神的支配和干涉。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于自然的本质、幸福和快乐、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伦理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使得他们各自的思想都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探索世界和人生的道路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吸收不同的观点和理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公平的裁判---马克思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有感初读马克思这篇博士论文,不得不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纷繁复杂的哲学概念,层出不穷的哲学家译名,种类繁多的哲学名词,使我这个初接触哲学的新人目不暇接。
泛读一遍以后,我对文章大致的结构有了基本了解,但仍然没有成型的所感所悟。
因此,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这篇代表作之一,更深入地探究其哲学意义,我将文章中我所不理解的、一知半解的及多次出现的哲学名词、哲学派别、哲学家生平都在网络上搜集过资料,大致了解了其含义后,再精读一遍这篇文章,就基本上能读通全文了,也有了一些笼统的感悟。
很遗憾,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来自哲学问题上的“茅塞顿开”,而更多地在于我对马克思的立场、文笔的认同。
也许是因为我对哲学实在谈不上有什么了解的缘故吧。
从文章表露的观点,结合当时哲学界的现象,不难发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就像是篮球场上打得火热的两支队伍,然而比赛是在德谟克利特的主场上展开,当时绝大多数哲学家就像观众席上欢呼的德谟克利特的球迷一样力挺本队,而伊壁鸠鲁因其随性的竞技策略不受青睐。
幸而本场比赛有一位公正的裁判员---马克思,不偏袒地对得失分作出判决。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老生常谈的真理,说发生、繁荣和衰亡是一个铁环,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都注定包含于其中,并且必定要绕着它走一圈。
“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极盛之后,接着就衰落了,这也没有什么可惊奇之处。
不过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了肚皮致死不同。
”他认为,发生、繁荣和衰亡是极其一般、极其模糊的观念,要把一切东西都塞进去固然可以,但要借助这些观念去理解什么东西却办不到。
因此,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并不是特殊现象。
它们是罗马精神的原型,具有性格十分刚毅的、强有力的、永恒的本质,以致连现代世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享有充分的精神上的公民权。
第一遍对文章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览时,我感受到了来自马克思笔下的傲气。
德莫克里特、原子论及其影响1、原子论和灵魂的构成德莫克里特在国内大多数的西方文论教材上被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予以介绍。
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他提出了原子说,认为事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关于原子说,我们可以在别人的著作中找到对他的观点的介绍和评价。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作《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中,对他的原子说是这样介绍的: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
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漩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水、火、气、土。
这些东西其实是某些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由于坚固,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
太阳和月亮同样是由光滑的原子构成的,灵魂也由这种原子构成;灵魂就是心。
我们能够看见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
(Ⅸ〃7,ξ44-45,此处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47页,商务1981。
)在这一段话中体现着非常明显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经常将下列的话视为他的唯物主义的文艺观的依据: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5页,上海译文1979。
)以上强调的是这一段话和他的学说中偏向唯物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上述引文中,德莫克里特说“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这又难以将其划归唯物主义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论灵魂》中讨论了德莫克里特和他的同志留基波的“灵魂由原子构成的观点”:有些人说,引起运动的东西主要是、首先是灵魂;他们相信本身不动的东西是不能引起别的东西运动的,所以把灵魂看成一种运动的东西。
因此德莫克里特说灵魂是一种火或者热的东西。
原子的形状同原子本身一样是无限多的,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他在种子的混合体中发现了整个自然的元素。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八:原子唯物论哲学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八:原子唯物论哲学公元前5 世纪至前4 世纪出现的原子论哲学学派是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学派思想,试图从运动变化的事物和现象后面寻求永恒不变的因素,并更深层地探讨物质的内部结构问题。
原子论哲学的创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而导其先路者有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
1.原子论哲学的先驱者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 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政治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他是当时工商业民主派领袖人物,曾拒绝接受王位。
他发现空气是实体,预见日蚀是因为月亮的位置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引起的。
他还是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有《论自然》、《论净化》,仅存残篇。
恩培多克勒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四根" 说。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四根" ,即土、水、气、火四种元素。
它们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四种元素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转化。
它们混合而形成万物。
他说:" 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飞禽走兽和水里的鱼,以至常生不死的尊神。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4页。
)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性质之差别乃是由于所构成的四元素量的比例不同。
例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元素混合而成,骨头则是由两份的水、土和四份的火混合而成,等等。
而事物的生灭变化,乃是由于这四种元素的结合和分离。
恩培多克勒的" 四根" 说,已经论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
他认为万物是由作为本原的四根结合而成,这样在巴门尼德那里被割裂的现象和本质又联系起来了。
而且恩培多克勒试图把" 一" (事物)与" 多" (四根)统一起来,并且从元素混合的量上来考察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
德谟克利特简介德谟克利特(lc 460 - c. 370 BCE) 是一位希腊哲学家,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年轻一代,出生于阿卜杜拉(尽管其他来源引用了米利都),他与他的老师Leucippus(公元前5 世纪)是第一个提出原子宇宙。
德谟克利特声称一切都是由称为原子的微小不可切割的构件组成的。
留基普斯鲜为人知,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幸存下来,但他被古代作家称为德谟克利特的老师,显然除了原子论之外还写过许多主题。
德谟克利特被称为“爱笑的哲学家”,因为他非常重视快乐。
他的作品,就像留基普斯的作品一样,大部分已经丢失,但后来的作家声称他写了 70 本书,主题从农业到几何学、人类起源、伦理学、天文学以及诗歌和文学,他的作品片段被引用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斯塔吉拉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是第一个声称人们所说的“银河系”是自然产生的恒星之光而不是众神行为的结果的哲学家,尽管与此同时,他似乎并不否认精神或灵魂的存在。
尽管他的原子理论清楚地表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出于必然——一个事件自然会导致下一个事件——但他坚持认为,人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灵魂的好处,而不是任何其他考虑,而且指导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是自由意志,而不是决定论。
德谟克利特将阿纳克萨哥拉斯的“种子”理论发展成原子宇宙的概念。
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早于并影响了雅典的苏格拉底(l. 470/469 - 399 BCE),直接启发了柏拉图(l. 428/427-348/347 ) BCE)和西方哲学的发展。
德谟克利特对苏格拉底的影响在伦理学的片段中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原子宇宙概念也被认为有助于形成柏拉图对一个不变的、永恒的领域的信念,可见世界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是一种反思,同时他的唯物主义挑战了这个概念。
反过来,德谟克利特也受到了他之前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埃利亚的巴门尼德(公元前 485 年)、埃利亚的芝诺(公元前 465 年)和恩培多克勒斯(公元前 484-424 年)。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自然哲学观点。
本文将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简评,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强调“一切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德谟克利特将原子视为宇宙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虚空则是原子之间的间隙,没有虚空,世界就无法存在。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强调了原子和虚空的存在对于世界的形成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比之下,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则主张“一切都是由原子和空气构成”。
他认为世界是由无限多的原子和空气组成的。
与德谟克利特相似的是,伊壁鸠鲁也将原子视为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但他将原子与空气进行了结合,认为世界是由这两种物质构成的。
伊壁鸠鲁也认为原子和空气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世界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对待原子和空气的理解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一些差异。
德谟克利特强调了虚空在世界构成中的重要性,而伊壁鸠鲁则强调了空气的作用。
这一差异在对世界的整体构成和形成过程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在对待人生观和伦理道德方面,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也存在较大差异。
德谟克利特强调了人的内心和心灵的力量,认为人应该通过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感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他主张“避免过度的烦扰”,认为这是追求幸福的关键。
而伊壁鸠鲁则更加关注外在的境遇和人际交往。
他认为人应该寻求属于所有人的幸福,同时主张友谊和公正。
他相信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加持久和真实的幸福。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在对待原子和空气的理解,以及人生观和伦理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充分展现了两位哲学家在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上的不同观点。
通过比较和分析他们的自然哲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们都对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两位哲学家对自然哲学的理解和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简要评述,并对两位哲学家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70)是前苏维埃联邦一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他是著名的原子论者,提出了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质单位,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宇宙的变化和运动。
在他看来,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所有的变化是由原子之间的运动和碰撞所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强调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伊壁鸠鲁(前341年-前270年)是古希腊伟大的伦理学家和原子论者。
他也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主要包括了对快乐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解释。
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的运动和组合导致了物质的变化和世界的多样性。
伊壁鸠鲁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和理解,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推理,人们才能理解宇宙的规律和原理。
他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强调了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重要性。
两位哲学家的自然哲学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原子论者,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他们都强调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对原子的理解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存在一些差异。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毁灭的物质单位,它们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它们通过运动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和现象。
这两种观点在原子的性质和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对宇宙的观察和解释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自然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提出了自己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但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简评,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实体,它们在空间中组成了一切事物。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空间中以不同的形式和位置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他强调了原子的永恒和不可更变性,认为一切变化都是由于原子的不同组合和运动造成的。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强调了物质的本原性和客观性,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原子的运动和组合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原因。
相比之下,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更加关注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虚空是原子之间的间隙,而原子则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之所以会痛苦和不快乐,是因为对于自然和事物的错误认识和对于欲望的过度追求导致的。
他提出了“避忧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过消除对于自然和事物的错误认识和适度满足欲望,人类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和快乐。
从这两种自然哲学的差异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注重的是物质和事物的本原性和客观性,而伊壁鸠鲁则更加关注人类的内心和幸福。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更加强调了宇宙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他认为一切变化和运动都是由于原子的不同组合和运动造成的。
而伊壁鸠鲁则更加关注人类的内心和心灵的平静和快乐,他认为通过正确认识事物和适度满足欲望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快乐。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和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认识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伊壁鸠鲁则提出了以人类幸福为中心的伦理理念,对于后世的伦理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简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哲学家对于自然和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和他的老师留基波在继承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和阿那萨戈拉的种子说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已经积累的经验科学知识,提出了原子论哲学。
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合称为希腊哲学的三大体系。
原子论对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萨戈拉,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不过,他的原子论思想是直接从留基波那里继承来的。
留基波的生卒年已不可考;有的史料说他是米利都人,也有的史料他是爱利亚人。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
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原子与虚空: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所谓虚空,就是指空虚的空间。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运动的原因。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
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分离时,事物就消亡。
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
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
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
次序是指原子结合的顺序,位置是指原子运动与结合的方向。
用希腊字母表示,A与N就是形状不同,AN 与NA就是次序的不同,I与H就是位置的不同。
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
德谟克利特 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中文名: 德谟克利特外文名: 希腊语:Δημ?κριτο?出生日期:前460年 逝世日期:前370年或前356年 职业: 哲学家,学者主要成就: 原子论 代表作品: 《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 学派: 前苏格拉底哲学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物理学 著名思想: 原子论 受影响于: 留基伯、墨利索斯 英文: : D emokritos/Democritus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
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人物思想 原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
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
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
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
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
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
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
简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 引言1.1 简介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在自然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德谟克利特被认为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由原子构成的。
而伊壁鸠鲁则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快乐的实现依赖于理智的运用和对自然法则的理解。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虽然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贡献。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概述,然后重点讨论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总结比较和得出的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位哲学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影响。
1.2 研究背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都对自然哲学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而伊壁鸠鲁则是伊壁鸠鲁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快乐是最高善的理念,主张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学者们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有着诸多异同之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辨和价值观念。
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他们的理论体系,理解他们对世界本质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启示和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简评,探讨他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2. 正文2.1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概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原子论和虚空的理论上。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构成,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而虚空则是原子之间的间隔。
他认为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根源,所有的变化和运动都可以用原子的运动来解释。
西方哲学史之古典哲学第09章原子论者第09章原子论者原子论的创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两个人。
这两个人是很难区别开来的,因为他们通常总是被人相提并论,而且显然地留基波的某些作品后来还被认为是德谟克里特的作品。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约当公元前440年①,他来自米利都,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哲学。
他受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以致于有人认为伊壁鸠鲁(德谟克里特后期的一个追随者)曾经断然否认过他的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学者还重新提出这种理论来。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神话而竟然会出现这么多的引征(包括对原文的引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难于置信的了。
德谟克里特则是一个更加确定得多的人物了。
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于他的年代,他曾说过阿那克萨哥拉年老的时候(可以说约当公元前432年左右)他还很年青,所以人们认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
他广泛地游历过南方与东方的许多国度,追求着知识;他也许在埃及渡过相当的时间,他还一定到过波斯的。
然后他就回到阿布德拉,终老于此。
策勒尔称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的哲学家"。
德谟克里特是苏格拉底和智者们同时代的人,因此根据纯粹编年的理由,就应该在我们的这部历史里放在稍后一点,但是困难在于他是很难和留基波分开的。
根据这种理由我就要在苏格拉底和智者以前先来考虑他,虽说他的哲学有一部分就是为了答复他的同乡而且是最杰出的智者普罗泰戈拉的。
普罗泰戈拉访问雅典的时候,曾受到热烈的欢迎;而另一方面德谟克里特却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
他的哲学在雅典有很长的时期是为人忽视的;伯奈特说"我们不清楚柏拉图是否知道有关德谟克里特的任何事情……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很知道德谟克里特的,因为他也是一个来自北方的伊奥尼亚人"①。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及附录[44]献给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政府枢密顾问官特利尔的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先生借以表达子弟的敬爱之意作者我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请您原谅我把我所爱慕的您的名字放在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的开头。
我已完全没有耐心再等待另一个机会来向您略表我的一点敬爱之意了。
我希望一切怀疑观念的人,都能象我一样幸运地颂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老人。
这位老人用真理所固有的热情和严肃性来欢迎时代的每一进步;他深怀着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唯有这种理想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心灵的真理;他从不在倒退着的幽灵所投下的阴影前面畏缩,也不被时代上空常见的浓云迷雾所吓倒,相反的,他永远以神一般的精力和刚毅坚定的目光,透过一切风云变幻,看到那在世人心中燃烧着的九重天。
您,我的父亲般的朋友,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证明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身体的健康,我无需为您祈求。
精神,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
[注:这一段话原来是这样写的:“我希望随着我寄给您的这个表示敬爱之忱的献词去到您身边,和您一起再度漫游我们风景如画的山野和森林。
身体的健康,我无需为您祈求。
精神和自然,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
”——编者注]注释:[44]《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是马克思在1839年计划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史进行全面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写了预备性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见本卷第25—175页),并在写这篇论文时加以利用。
1841年初马克思将此文作为应考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
4月15日他被授予博士学位。
同时马克思还打算在报刊上发表他的论文。
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标明的日期是1841年3月。
虽然马克思于1841年底和1842年初又有此打算,但论文未能发表。
作者的手稿未找到。
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份不知由何人抄录的不完整的副本,内有马克思亲笔作的修改和补充。
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盛年约公元前。
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他的寿命很长,一直活到柏拉图非常活跃的时代。
他周游各地,著述丰富,内容涉及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学,数学也很出色,但基本上都亡佚了,只保存下来少数残篇。
哲学史上人们把他看作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留基伯的学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原子论者着重讨论的也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成是永恒变化的,认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例如火有时变成水、气、土等。
爱利亚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因此发问:一种东西如何能够改变它的性质,成为另外一种事物?从逻辑上说,存在者”不能够“不存在”,因此,如果存在者发生变化,就不是来自于“不存在”(“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存在自身。
存在自身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说:“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因此,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连续的存在,存在不能生成或消失。
我们所思考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
巴门尼德这里提到的存在(being )成为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
这种存在是什么?意义何在?巴门尼德之后的原子论者认为:这种存在是原子。
他们认为,原子(实在、存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和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原子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数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它有广延。
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是物理学上不可分的东西。
原子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不生不灭,性质上没有差别。
原子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又构成万物。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存在,虚空又叫非存在。
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原子来说它没有充实性。
存在和非存在同样都是实在的。
虚空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
宇宙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位置不同所造成的。
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1.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持有的观点:事物的基本元素有充满的和真空的两种。
他们称其为存在和否定存在。
存在是充满的和实心的,否定存在是真空的和稀薄的。
因为真空并不比物体少,所以否定存在并不比存在少。
这两者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事物。
他们说,事物之变更在于某一事物产生其他事物,他们假设,稀薄和聚合是变更的起源。
他们说,原子的不同是有其他事物的原因。
他们声称这些不同在于:三维外形,排列,位置。
不同在于:节奏,接触,旋转。
即节奏是外形,接触是排列,旋转是位置。
即A和N的外形不同,AN和NA的排列不同,I和H的位置不同。
2.德谟克利特将空间说成是真空,什么都没有和无限的。
他认为原子太小了,以至于混淆了我们的感官,但是这些原子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外形和尺寸。
3.他们说,第一基本原则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他们认为那些所谓的第一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割的原子,他们的内部没有真空。
4.留基波认为,世界的整体是无限的,他的一部分是充满的,一部分是真空的。
世界的形成如下:许多物体由无限中分割出来,进入真空中;他们一起出来,并旋转着,其内部互相碰撞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然后开始分离。
但是当他们大量形成后,因要保持平衡而不再旋转,他们中好的就进入了真空中,而余下的互相忍受在一起,互相缠绕在一起,将运动合成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球形结构。
这一结构就像薄膜包围着其内部的实体,当他们旋转时,因为中心的抵抗,外围的薄膜变得更薄了,而临近的原子因要协调于旋转,而不断地流动到一起。
所以大地由此形成,在中心产生的原子缠绕在一起。
附着在结构上的实体,最先是潮湿的,而随着其不断地旋转,其变得干燥,然后点燃了天空中的物体。
5.德谟克利特持有和留基波相同观点关于:元素,充满和真空的。
他说道,事物在真空中持续地运动着,有数量不可数的世界,在尺寸上是彼此不同的。
6.每件事根据需要而发生,因为所有事物在旋转中生成的原因。
7.没有什么事物是随机发生的,每件事都因为发生的需要而有其原因。
8.当德谟克利特说,旋转由世界整体分离开来,形成各个形态,他没有说其是怎样和通过什么原因而造成的,他看上去认为其产生是偶然的。
9.德谟克利特由尺寸来区分,重的和轻的。
他说好的东西是轻的。
10.德和留说,他们的身体在真空中不停地运动着。
他们应该区分这是什么种类的运动。
The atomists: Leucippus and Democritus1.Leucippus and his associate Democritus hold that the elements are the full and the void; theycall them being and not-being respectively. Being is full and solid, not-being is void and rare.Since the void exists no less than body, it follows that not-being exists no less than being. The tow together are the material causes of existing things. And just as those who make the underlying substance one generate other things by its modifications, and postulate rarefaction and condensation as the origin of such modifications, in the same way these men too say the differences in atoms are the causes of other things. They hol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are three-shape, arrangement, and position; being, they say, differs only in “rhythm, touching, and turning”, of which rhythm is shape, touching is arrangement and turning is position: for A differs from N in shape, AN from NA in arrangement, and I from H in position.(Aristotle, Metaphysics 985b 4)2.Democritus calls space by these names-the void, nothing and the infinite, while eachindividual atom he calls…. The compact, and being. He thinks they are so small as to elude our senses, but they have all sorts of forms and shapes and differences in size. So he is already enabled from them, as from elements , to create by aggregation bulks that are perceptible to sight and the other senses.(Aristotle, On Democritus apud simplicius, de caelo 295, 1)3.They said that the first principle were infinite in number, and thought they were indivisibleatoms and impassible owing to their compactness, and without any void in and in them;divisibility comes about because of the void in compound bodies. (Simplicius, de caelo 242 ,18)4.Liucippus holds that the whole is infinite…part of it is full and part void…hence ariseinnumerable worlds, and are resolved again into these elements. The worlds come into being as follows: many bodies of all sorts move by abscission from the infinite into a great void;they come together there and produce a single whirl, in which, colliding with one anotherand revolving in all manner of ways, they begin to separate apart, like to like. But when their multitude prevents them from rotating any longer in equilibrium, those that are fine go out towards the surrounding void as if shifted, while the rest “abide together”and, becoming entangled, unite their motions and make a first spherical structure. This structure stands apart like a membrane which contains in itself all kinds of bodies; and as they whirl around owing to the resistance of the middle, the surrounding membrane becomes thin, while contiguous atoms keep flowing together owing to contact with the whirl. So the earth came into being, the atoms that had been borne to the middle abiding together there… some of the bodies that get entangled from a structure that is at first moist and muddy, but as they revolve with the whirl of the whole they dry out and then iginite to form the substance of the heavenly bodies.(Diogenes Laertius ix 31)5.Democritus holds the same view as Leucippus about the elements, full and void… he spokeas if the things that are were in constant motion in the void; there are innumerable worlds, which differ in size.(Hippolytus, Ref I 13,2)6.Everything happens according to necessity; for the cause of the coming-into-being of allthings in the whirl, which Democritus salls necessity. (Diogenes Laertius ix 45)7.Nothing occurs at random, but everything for a reason and by necessity. (Leucippus, Fr. 2)8.When Democritus says that” a whirl was separated off from the whole, of all sorts of shapes“ and he does not say how or through what cause, he seems to generate it by accident or chance. (Simplicius, phys. 327,24)9.Democritus distinguishes heavy and light by size…nevertheless in compound bodies thelighter is that which contains ,ore void, the heavier that which contains less. Sometimes he expressed it thus, but elsewhere he says simply that the fine is the light.(Theophratus, de sensu 61)10.So Leucippus and Democritus, who say that their primary bodies are always in motion in theinfinite void, ought to specify what kind of motion- that is, what is the motion natural to them(Aristotle, de caele 300b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