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农村社会学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7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
应当说,在任何社会中,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都要经历某种门槛。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化的原因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有生物原因和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这些本来是先天性的因素在某种条件下却成为社会地位差别的来源。
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政策和制度、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他集团的区别,它们对人们地位的影响是直接的。
2.社会分层的涵义、类型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层。
社会阶层应该是社会成员聚集成有明显差别的层级。
在社会的纵向结构中,不但可以划分为作为其有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阶级,而且可以划分为没有对立,但有差别的阶层。
3.韦伯的分层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它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韦伯很看重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作为一种支配关系,权力分配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由于人们占有的权力资源不等,在社会结构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声望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身份群体,而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第一,收入。
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二,职业。
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与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农村社会学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 课程定位 (1)2 课程介绍 (1)2.1 学习目标 (1)2.2 课程内容介绍 (1)3 课程学时安排 (1)4 学习日程安排 (2)5 课程考核说明 (4)5.1 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组成 (4)5.2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4)5.3 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5)5.4 课程考核时间安排 (5)6 学习方法建议 (5)7 理论学习指导 (7)8 实践学习指导 (12)9 互动教学指导 (13)10 移动学习指导 (13)11 其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13)12 课程栏目介绍 (14)12.1 课程介绍 (14)12.2 理论学习 (14)12.3 实践学习 (14)12.4 案例集锦 (15)12.5 模拟试题 (15)12.6 相关资源 (15)12.7 课程评价 (16)12.8 课程地图 (16)13 学习支持服务 (16)网络课程学习指导1课程定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2课程介绍2.1学习目标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2.2课程内容介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它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综合、整体的分析。
既有社会结构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也有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分析,课程涵盖了绪论、农村社会成员、农村社区、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农村文化、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11章的内容,它们相互交叉、密切联系。
第二讲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一、农民的界定*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认为:“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思。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
《辞海》中说“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第三讲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一、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1、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婚姻通常是指男女按照社会风俗和法律的规定建立的关系。
2、择偶越是传统的婚姻,越接近安排婚姻,越是现代的婚姻,越是接近自由婚姻。
二、农村家庭1、家庭的分类:把家庭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
2、农村家庭功能传统农村社会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性生活功能。
3、农村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形态有宏观的家庭关系,微观的家庭关系。
三、农村家庭网络1、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前提*农民有了自主的同外界进行交往、自由的选择交往合作对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家庭网络建立的前提条件。
2、农村家庭网络的联结*以血缘、因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其中人们之间的相互的利益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3、农村家庭网络的特征*以亲属关系为主干的网络系统,女系关系占重要地位。
第四讲农村社会组织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1、秦以前的农村组织2、秦汉至隋唐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结构3、宋至清末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4、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6、两点启示:A、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