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声速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22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的测量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介质特性的一种表示,通常用符号v表示。
声速的测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其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和地震学中。
本实验是通过对气体中声波的传播距离和时间的测量,计算出气体中声速的值。
实验设备及原理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计时器,压缩空气的气瓶,可调节的声音发生器和接收器,宽口瓶,水平塑料管和数码万用表等。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沿着被测气体内传输声波的路径测量声波传输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声速。
根据声速的定义:$ v = f \times \lambda $其中,v是声速,f是声波的频率,λ是声波在介质中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发射器会产生一定频率的声波,并通过传声管将声波传递到接收器中。
接收器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发送到计时器上。
实验者使用计时器测量声波从发射器到接收器之间的时间差,然后根据声波频率计算声波的波长,最后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气体中的声速。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连接在气瓶上。
将宽口瓶放置在声波传播的路径上,并将水平塑料管连接到宽口瓶上。
在水平塑料管中放入一定量的水,直至水超过塑料管中心的标记。
将计时器连接到接收器上。
使用数码万用表检查所有连接线路是否连接正确,并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测量实验温度和压力。
在测量声速之前,需测量被测气体的温度和压力。
应根据玻意耳定律对气瓶中的气体进行压力和温度的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理论计算。
根据气体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声波频率的测量值,计算出声波的波长。
波长的计算公式为:$ \lambda = \frac{v}{f}$其中,v是声速,f是声波的频率。
4.测量声波传播时间。
使用计时器测量声波从发射器到接收器的传播时间。
重复2-3次,取平均值。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者需仔细阅读实验说明,并按指南正确操作实验设备。
2.实验者需正确清洁实验设备,并注意消毒。
3.实验者需保持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79编号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实验名称: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声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定频发生器、扬声器、共振管、卷尺、计时器等。
实验原理: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波的波速v与频率f和波长λ有关:v=fλ。
在同一介质中,声速是一定的,而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共振现象是指在某一频率下,振动系统的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当空气某一长度的共振管产生共振时,管内的空气分子震动的频率与发出声波的频率相同,即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与管长及空气介质有关,若以L表示共振管长度,则共振频率与管长L之间的关系为:f=nv/4L,其中n为正整数。
实验步骤:1.通过定频发生器产生固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并通过扬声器将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相应频率的声波信号,声波信号的频率为500Hz左右。
2.将共振管半封闭,调整管长,使共振现象出现。
测量此时的共振管长度L1。
4.记录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5.分别在室内、水中和硫酸乙酯中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共振管长度。
实验数据:实验媒介室内水中硫酸乙酯中室温/℃ 22.5 22.0 22.5相对湿度/% 38.0 40.5 41.0L1/cm 25.5 25.0 16.8L2/cm 12.0 11.5 6.2实验计算:通过实验,我们测得在不同媒介中的共振管长度,根据实验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共振管长度和共振频率计算声速v。
对于室内测量结果来说:共振频率f=nv/4L1,将n取为1,得到v=4L1f=4×25.5×500=25500cm/s。
根据声速的定义,声速v=λf,公式中λ为波长,由此我们可以求得波长:λ=v/f=25500/500=51cm。
同理可得其他媒介下的声速和波长,结果如下。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也熟悉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标是测量声速。
听起来简单吧?但当你深入了解,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声音是一种波动,依赖于介质。
空气、水,甚至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都不一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实验的细节吧。
一、实验原理1.1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的。
简单来说,当你说话,声带振动,产生的波动让周围的空气分子开始跳舞,结果就是声音传到了你朋友的耳朵里。
声速受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想象一下,夏天在海边,声音传得比在寒冷的冬天要快得多。
1.2 声速的测量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声速。
首先,准备好一个发声装置,比如一个喇叭。
然后,在远处放一个麦克风。
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已知的。
当喇叭发声时,麦克风接收到声音并记录下时间。
这就是我们的测量方法,直接而有效。
二、实验步骤2.1 准备设备我们需要的设备包括一个喇叭、一个麦克风、一个计时器和一根尺子。
准备这些东西时,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们把喇叭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确保一切都在最佳状态。
然后,调整麦克风的位置,尽量减少环境噪音。
2.2 进行实验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实验!我打开喇叭,发出清晰的声音。
听,那一瞬间,似乎时间都停止了。
我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计时器,心跳也随之加速。
声音在空气中迅速传播,麦克风记录下了到达的时间。
每次实验,我们都小心翼翼,尽量减少误差。
2.3 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束后,数据收集到了。
根据公式,声速等于距离除以时间。
我们把记录的数据代入公式,经过几轮计算,最终得出了声速的近似值。
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让人心潮澎湃。
计算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这让我倍感欣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数据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几组数据。
虽然有一些小的误差,但总体趋势很明显。
声速在空气中大约是340米每秒。
这一数字在心中回响,让我感到无比神奇。
声音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它的速度。
实 验 报 告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
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 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
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 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 f λ=⋅ (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
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 /v L t = (2) 表 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 和传播时间t ,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和为压电晶体换能器,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
当和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 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__D_时,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处差(n=1,2 ……),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说是波腹。
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__D_Dd__________ÿĝϨϨ________________ _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
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2.相位比较法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
沿波传播方向的任何两点同相位时,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的整数倍。
⼤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声速测量⼀、实验项⽬名称:声速测量⼆、实验⽬的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中的传播速度的⽅法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3.学会逐差法进⾏数据处理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仪器的能⼒三、实验原理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波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可见,只要测出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即可求出声速。
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得到,因此,实验的关键就是如何测定声波波长。
根据超声波的特点,实验中可以采⽤⼏种不同的⽅法测出超声波的波长:1. 驻波法(共振⼲涉法)如右图所⽰,实验时将信号发⽣器输出的正弦电压信号接到发射超声换能器上,超声发射换能器通过电声转换,将电压信号变为超声波,以超声波形式发射出去。
接收换能器通过声电转换,将声波信号变为电压信号后,送⼊⽰波器观察。
由声波传播理论可知,从发射换能器发出⼀定频率的平⾯声波,经过空⽓传播,到达接收换能器。
如果接收⾯和发射⾯严格平⾏,即⼊射波在接收⾯上垂直反射,⼊射波与反射波相互⼲涉形成驻波。
此时,两换能器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其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
在声驻波中,波腹处声压(空⽓中由于声扰动⽽引起的超出静态⼤⽓压强的那部分压强)最⼩,⽽波节处声压最⼤。
当接收换能器的反射界⾯处为波节时,声压效应最⼤,经接收器转换成电信号后从⽰波器上观察到的电压信号幅值也是极⼤值,所以可从接收换能器端⾯声压的变化来判断超声波驻波是否形成。
移动卡尺游标,改变两只换能器端⾯的距离,在⼀系列特定的距v f fv λ=f λf离上,媒质中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此时,两换能器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只要我们监测接收换能器输出电压幅度的变化,记录下相邻两次出现最⼤电压数值时(即接收器位于波节处)卡尺的读数(两读数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半波长),则根据公式:就可算出超声波在空⽓中的传播速度,其中超声波的频率可由信号发⽣器直接读得。
2.相位⽐较法实验接线如下图所⽰。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
在超声波段进行 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 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
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 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 f λ=⋅(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
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v L t =(2)表 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 和传播时间t ,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S 1和S 2为压电晶体换能器,S 1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S 2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
当S 1和S 2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 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L =n ×λ2, n =0,1,2, (3)时,S 1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S 1处差2nπ(n=1,2 ……),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S 2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说是波腹。
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λ/2,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
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S 2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
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速。
2、了解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加深对波动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驻波法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
通过测量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声波的波长,进而求得声速。
设声源的振动频率为 f,波长为λ,声速为 v,则有 v =fλ。
在驻波法中,我们使用超声换能器作为声源和接收器。
当两个换能器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接收端的信号幅度达到最大,此时两个换能器之间的距离 L 与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L =nλ/2(n =1,2,3,)。
2、相位法声源和接收器作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在相位法中,我们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声速。
设声源的频率为 f,声源和接收器的相对运动速度为 v',接收器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为 f',则有:f' = f (1 + v'/v) 。
当声源和接收器相向运动时,v'为正;当声源和接收器相背运动时,v'为负。
通过测量声源和接收器的相对运动速度 v'以及声源的频率 f,就可以计算出声速 v。
三、实验仪器1、声速测量仪2、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四、实验步骤1、驻波法测量声速(1)按照实验装置图连接好仪器,将超声换能器 S1 和 S2 分别连接到声速测量仪的发射端和接收端。
(2)打开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稳定的正弦波。
(3)缓慢移动 S2,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幅度变化。
当信号幅度达到最大时,记录此时 S2 的位置 L1。
(4)继续移动 S2,当信号幅度再次达到最大时,记录此时 S2 的位置 L2。
(5)重复步骤(3)和(4)多次,测量多组数据。
(6)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声波的波长λ,进而求得声速 v。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1)
实验目的:
测量声速的值
实验原理:
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在一定温度下,介质固有性质决
定了声速的大小。
本实验采用了共振法,即利用管内的声波共鸣现象
来测量声速。
实验步骤:
1. 实验装置:
需要的装置包括波形发生器、音叉、水垫管、水桶、尺子、万用表等。
2. 测量流程:
(1)用水桶加水到水垫管内,以保证管内始终保持一定水位高度;(2)在波形发生器上调节频率,将音叉产生的声波频率调节至水垫管
中的空气柱谐振;
(3)记录音叉频率、空气柱长度;
(4)将水桶上升/下降5-10cm,使得空气柱长度改变,重新测量共振
频率和空气柱长度;
(5)重复(4),共测量三组数据;
(6)根据公式计算声速的值。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声速的值:
v=2lf
其中,v为声速,l为空气柱长度,f为共振频率。
最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数作为实验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
1. 调节频率时,注意保持频率稳定不要超出音叉的工作范围;
2. 测量频率时,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小误差;
3. 水垫管的水位高度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否则会影响声波的传播;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装置,尤其是水垫管内的水务必要清理干净。
实验总结:
本实验采用共振法测量声速值,实验数据相对较便捷且精度较高。
在实验中需注意保持实验装置的干净及频率的稳定。
通过实验,不仅加深了对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V1测量声速是物理实验中非常基础的实验之一,这篇文章将介绍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而得出声速的实验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同时,通过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对声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计算公式为v=s/ t,其中s为声波传播距离,t为声波传播时间。
在实验中,声速可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来计算。
三、实验器材1.反射式测量声速仪器;2.音频发生器;3.示波器;4.计时器;5.水槽。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反射式测量声速仪器放置在水槽上,调节水深,保证水面与发光口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2.发生声波:打开音频发生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声波,声波经发光口射入水中;3.测量声波传播时间:从示波器上读取声波传播的时间t1;4.调整反射角度:调整反射角度,使声波经声传感器回射回来,并以反射光的方式经过接收光口,再次测量声波传播的时间t2;5.测量声波传播距离:通过反射角度、声波入射口到反射光口的水平距离和测量水深,计算出声波的传播距离s;6.计算声速:利用公式v=s/t计算声速。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测得声速的平均值为340m/s;2.根据理论值,声速在室温下一般为343m/s,通过比较实验值和理论值,可以发现二者很接近,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3.通过实验,加深了我们对声学基础概念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测量声速的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比较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同时,着重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修正与更新,才能在科学理论中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的测量第五章大学物理拓展实验实验一声速的测量【目的与任务】1、继续学会双踪示波器的调试和使用,观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和利萨如图形;2、学习用相位比较法测声速:?用波形比较法测声速;?用利萨如图形法测声速;3、用空气中的声速求空气的比热容比γ。
【仪器与设备】双踪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声速测量仪。
【原理与方法】1、观察利萨如图形如果在示波器X、Y通道均加上正弦信号见图1,当两个信号相互间的频率成整数倍而相位差不同时,会在示波器荧光屏上显示出一系列不同的利萨如图形,如图2:(1) ; (2) f,fxy;(3)。
若将该图旋转90?,则变为:(1);(2);(3)f,2ff,3ff,ff,2fxyxyyxyx。
f,3fyx图1 图2图2中图形虽各异,但下式总是成立的,nfyx (1) ,fnyx即两个信号的频率(,)之比,等于图形与水平轴、垂直轴的切点数(,)之比。
切点ffnnyyxx1数的读法参阅图3。
由此,若已知其中一个信号的频率,就可推算出另一个信号的频率。
利用利萨如图形测频率时,要尽量使图形稳定。
这是因为两种信号的频率不会非常稳定和严格相等,所以得到的利萨如图形也不很稳定,一般会上下左右来回地地滚动。
而且,图形翻转越快,误差越大。
测量时可按下述方法进行调节:调节频率微调,使图形翻转的速率逐渐变慢,直到翻转的方向刚好改变时,对应的频率就是准确值。
图32、测量两个正弦信号的相位差频率相同的两个正弦信号的固定相位差可用如下两种方法测得。
(1) 双踪示波法。
将两个正弦信号分别输入双踪示波器的、通道,调出如图4所示YYAB的波形,测出相应的T和,T所占的格数,则相位差为,T, (2) ,2,T图4 图5(2) 利萨如图形法。
单双踪示波器都能采用,如图4所示,设(3) y,ysin,t0(4) x,xsin(,t,,)02式中φ为y与x的相位差,对x轴上的点,,则,所以 y,0t,0x,xsin,,A0得A=arcsin (5) ,x03、相位比较法(又称行波法)测声速图6 图7 图四仪器装置如图6所示,取表面为坐标原点,从发出的声波为: SS11x, (6) ,cos(,)Sat1x,式中x为观察点的坐标,其相位比x=0的点落后: ,,,x2x,, (7) ,,,,,由上式可知,沿声波传播方向,每改变,相位变化。
实 验 报 告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
在超声波段进行 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 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
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 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 f λ=⋅ (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
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 /v L t = (2) 表 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 和传播时间t ,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和为压电晶体换能器,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
当和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3)时,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处差(n=1,2 ……),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说是波腹。
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
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
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2.相位比较法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
沿波传播方向的任何两点同相位时,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的整数倍。
由于本实验中,声速和波长的函数关系可表达为多项式形式,波长和所测得距离也为比例函数,且在实验测量的过程中自变量为等间距变化,因此采用逐差法测量数据。
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而求得所需要的物理量,提高测量精度。
一、共振干涉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由干涉理论可知,ΔL=λ/2,V=fλ=2fΔL这两组线性关系。
实验中等间距的出现波腹或波节,相当于游标卡尺的位置也是等间距来变化的,对测量的数据进行逐差法处理数据。
共振干涉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已知谐振频率f o=,T0=300k)测量次数i 位置L i/mm逐次相减ΔL i=L i+1-L i/cm 等间隔对应项相减ΔL5=L i+5-L i/cm12345678101910由逐次相减的数据可判断出iλ的线性关系,当然也可看出实验过程中,有些数据的测量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的,可以进行重新测量作进一步的修正。
因此有ΔL平均=,ΔL平均=,V=fλ=2fΔL平均=,并且此速度是在温度T0=300K测得。
二、相位比较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实验中采用测量两个相同李萨如图像的位置点来测量波长。
选取的李萨如图形是=时相位比较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测量次数i位置L i/mm逐次相减Δl i=l i+1-l i/cm 等间隔对应项相减Δl5=l i+5-l i/cm12345671228910由逐次相减的数据也可判断出Δl i基本相等,验证了ΔL与λ的线性关系,当然也可看出实验过程中,有些数据的测量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的,可以进行重新测量作进一步的修正。
因此有ΔL平均=,ΔL平均=,V=fλ=fΔL平均=,并且此速度也是在温度T0=300K测得的。
三、时差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时差法测量水中的声速(已知谐振频率fo=,T0=300k)测量次数i 位置L i/mm时刻t i/us逐次相减Δt i=t i+1-t i/us等间隔对应项相减Δt5=t i+5-t i/us16028080310041205140616071808200922010240由逐次相减的数据也可判断出Δt i基本相等,验证了Δt i与V的线性关系,当然也可看出实验过程中,有些数据的测量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的,可以进行重新测量作进一步的修正。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波!如何测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声波:弹性媒介中传播的机械纵波,理想气体中理论近似值:()01273.15t C v v ︒=+20Hz ~20kHz与f 无关其中v 0为0℃时的声速,v 0=331.45m/s超声波fv ⋅=λ相位比较法驻波共振干涉法实验方法声速测量方法?s v t=目)cos(x t A y λπω21-=入)cos(x t A y λπω22+=反两相邻波腹间的距离λ/ 2。
λ/ 2一、何为驻波共振干涉法?tx A y ωλπcos cos22=驻波(干涉)实验中驻波的形成S 2反射S 1发射L反射声波入射声波干涉?2λ2λ2λ2λ2L λ=驻波条件: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Tg E ⋅=Ud S ⋅=交变电压→声压信号声压信号→交变电压☞逆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S 2反射S 1发射信号源示波器声压信号交变电信号交变电信号声压信号实验中驻波的形成2λ2λ任务1、驻波共振法测声速;S 1声源S 2反射面112l λ=⨯332l λ=⨯442l λ=⨯222l λ=⨯212l l λ-=测多次二、相位比较法交变电信号S 2反射S 1发射交变电信号李萨如图形XY2xπϕλ∆=∆△x二、相位比较法f1:f2=1李萨如图形步交变电信号S 2反射S 1发射交变电信号李萨如图形XY2xπϕλ∆=∆△xfv ⋅=λ2xπϕλ∆=∆2ϕπ∆=x λ∆=任务2、相位法测声速。
声速测定仪声速测定仪信号源示波器一、调试压电陶瓷换能器的测试频率工作点(谐振频率☞调整函数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使接收头输出的电信号幅度最大。
f 0f 谐振频率二、驻波共振法测波长☞调节S 2位置,记录波形相继10个极大值时的坐标;l/mml’/mm162738495102l λ∆=fv ⋅=λ5'l l l∆=-逐差法S 2l/mml’/mm16273849510l λ∆=fv ⋅=λ5'l l l∆=-逐差法三、相位比较法测波长☞调节S 2位置,记录相继10个相同李萨如图形坐标;误误差分析:fv ⋅=λ()()()22u v u u f vf λλ⎛⎫⎛⎫⎪⎪=+ ⎪ ⎪⎝⎭⎝⎭()()521551i i A u λλ=-=-∑0.01mm3B u =()22A B u u u λ=+()()521551ii A ffu =-=-∑0.13B KHz u =()22A B u f u u =+结小结☞驻波共振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fv ⋅=λ2l λ∆=☞相位比较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l λ∆=应☞驻波及李萨如图形;思考讨论☞本实验中的超声波是如何获得的?☞如何测量盐水中的声速大小?声速测量的应用l v t =⋅倒车雷达测距管材壁厚度超声液位测量思医学。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 •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
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最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來实现的。
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斥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Λ∙f(l)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
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V = L/t (2)表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和传播时间t,也可获得声速。
1.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SI和S?为压电晶体换能器,Sl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而声波:S?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
当SI和S?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L = n × j,n = 0, 1, 2, (3)时,Sl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Sl处差2nπ(n=l, 2……),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S?的表而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來说是波节,对声压來说是波腹。
本实验测最的是声圧,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o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入/2,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増大而逐渐减小。
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S?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
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容栅数显尺Z(Cln)图2接受器表巾1声压随距离的变化2.相位比较法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