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创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6.18 MB
- 文档页数:63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骨伤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方法逐渐成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骨伤科学认为,骨折不仅仅是骨骼的损伤,还会导致气血、经络、脏腑等的失调。
因此,治疗骨折不仅要复位固定骨折端,还要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正骨医师通过触摸、推按、牵引等手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与西医的手术复位相比,手法复位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但手法复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仍需要手术治疗。
夹板固定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另一种特色方法。
夹板通常由竹板、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长度进行裁剪和塑形。
夹板固定具有轻便、透气、便于调整等优点,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复位,同时不妨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锻炼。
与西医的石膏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相比,夹板固定更加灵活,能够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中药在骨折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骨折早期,由于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肿痛明显,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在骨折中期,瘀肿逐渐消退,筋骨开始连接,此时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在骨折后期,筋骨已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以补养气血、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如敷贴、熏洗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消肿止痛和骨折愈合。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称之为“骨蚀”,是骨伤科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
此病之病理变化不论气血瘀阻,或痰湿内阻,或气虚肾亏,均滞中有虚,虚中有滞,互为因果,致经络不通,筋骨失养。
治宜审证求因分型施治。
一般将其分为瘀滞型、痰阻型和气虚肾亏型。
瘀滞型用复活汤,方中当归、土元、莪术、生山楂、茜草、木瓜活血通络;黄芪、柴胡、枳壳、白术益气除滞;白芍、续断、骨碎补益肝肾,壮筋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益气通络、强壮筋骨之效。
痰阻型用通阳豁痰汤,方中白附子、制南星豁痰祛邪;当归、丹皮、木瓜、淫羊藿活血通络,温肾助阳;配以黄芪、续断、枳壳、独活、茯苓、茵陈益气健脾,使气机得以通畅,痰湿得以祛除,气旺血活,诸药相伍共奏豁痰通经之功。
气虚肾亏型用益气填髓汤,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养血;续断、淫羊藿、芡实、杞果、白芍益肝补肾;当归、枳壳、独活、牛膝、土元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合而使肝血旺盛,肾精充盈,筋骨得以濡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为滞虚并存,气虚恋邪,不能化湿而成痰,不能运血,血行无力而致瘀,经络阻滞,痰湿聚结不化而发病。
故在分型治疗的基础上,常用益气健脾之法,取得良好效果。
无论何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有一种共同的病理特征,即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筋骨失养股骨头坏死。
动则使通,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配合主动的功能锻炼,适当的功能锻炼是促使股骨头坏死治愈和恢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功能锻炼,可以使全身及局部气血畅达,筋脉得以濡养,经络调畅,肌肉强健,髓充骨坚。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活动可增加局部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可改善局部的缺血状态,促使组织修复和再生,同时又可使药物抵达病所的量增加,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一、辨证分型施治1.瘀滞型症状体征:多因外伤所致,见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
表现为负重疼痛,劳累后加重。
查体腹股沟压疼明显,髋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4”字试验阳性。
中西医结合护理褥疮的方法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1].下面是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送大家阅读参考。
目的探析褥疮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xx 年11月—xx年11月期间我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根底上,再给予中医联合护理,对两组的治愈时间和疗效进行比照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愈时间方面比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比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给予骨科褥疮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使治愈时间缩短,使疗效提高,促进患者康复,是比拟有效的一种方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褥疮;护理褥疮是长时间卧床患者比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的是因为长期压迫局部组织使其营养不良、缺氧缺血,从而诱发局部组织坏死、溃烂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髂部、枕骨、足跟、肩胛以及骶尾部等骨突部位[1]。
由于骨科患者经常因为损伤脊髓或者骨折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往往容易发生褥疮,进一步加重原有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采取有效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是促进愈合和防止发生褥疮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本文对褥疮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选择xx年11月—xx年11月期间我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9例。
对照组中33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为(65.1±10.2)岁,其中8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为股骨颈骨折,5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为髋关节脱位;观察组中34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65.2±10.1)岁,其中7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为股骨颈骨折,6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13例为髋关节脱位。
感染、炎症、修复2019年 3月第 20卷第 1期.63.慢性创面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黄怡未1 黄海玲2 佘文莉2 刘宏伟2(1.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3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630)关键词:创面,慢性治疗方法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649.9文献标识码:A慢性创面是常见的以皮肤局部损伤,伴随组织修复反应生理性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目前其定义尚未统一界定,一般将治疗1个月后仍无明显愈合指征的创面称作慢性创面[1]。
由于与之伴随的漫长、复杂、繁冗的病程,慢性创面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慢性创面致使患者社交性隔离和自理能力下降,且患者的生理职能、情绪职能和精神健康均低于正常水平[2]。
慢性创面具有病程长、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对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学科发展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慢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创面的修复过程可分为凝血期、炎症期和修复期,正常的创面愈合要经历组织再生、修复和重建等。
西医认为,局部组织长期缺血缺氧、感染和生长因子减少等因素导致了愈合过程停留在炎性阶段而无法再发展,因此形成了大部分的慢性创面[3]。
中医认为,由于治疗欠妥、复感邪气,最终使创面形成虚、邪、瘀、腐互结而导致了难愈合性创面[4]。
临床上慢性创面常常发生在同一部位,这是因为创面愈合初期,组织修复并不彻底,但外观上创面已经愈合,此时组织很容易再次受到损伤,这一阶段容易被临床忽视。
2 慢性创面的病原菌分布慢性创面的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5]。
李溥[6]的研究显示,慢性感染性创面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为主。
3 慢性创面的分类慢性创面根据病因可以分为10种类型:创伤性溃疡,自身免疫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癌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血管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神经营养不良性溃疡,感染性溃疡。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创伤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而创伤一旦发生,感染就可能随之而来,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健康风险。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创伤感染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创伤感染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当人体受到创伤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正气不足,邪气容易入侵,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在治疗创伤感染时,中医骨伤科学首先注重的是伤口的清洁和处理。
与现代医学的清创方法类似,中医会清除伤口周围的异物、坏死组织等,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洗剂或药水来清洁伤口,如黄连、黄柏、苦参等熬制的药水。
这些中药不仅能够清洁伤口,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中药外敷是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外敷。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明显的感染伤口,可以使用如意金黄散。
如意金黄散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将其敷在伤口周围,能够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除了局部治疗,中医还强调全身的调理。
创伤感染会导致人体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内服中药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
补中益气汤能够补中益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八珍汤则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修复能力。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例如,针刺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抵御外邪。
同时,艾灸也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促进伤口愈合有一定的帮助。
在饮食方面,中医骨伤科学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创伤感染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炎症。
而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红枣等,则有助于伤口的恢复。
中医推拿按摩在创伤感染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伤口的愈合。
中西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02-26T15:47:19.2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黄海[导读] 本文旨在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因素的基础上对中西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作一综述。
(钦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广西钦州 535000)【摘要】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开放性创面不可避免。
肛瘘术后愈合为二期愈合,由于肛瘘发生部位特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长,如何加快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是肛肠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在肛瘘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中药注射液,中药熏洗,中药外敷及针灸疗法等。
本文旨在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因素的基础上对中西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肛瘘;创面;中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007-03 目前,肛瘘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由于受到排便摩擦、换药不当、局部炎性渗出物刺激等因素影响,易导致术后创面恢复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减轻患者肛瘘术后创面的疼痛,促进肛瘘创面的愈合是肛肠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本文对中西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进行综述。
1.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中医认为肛瘘术后创面属针刀所伤。
创伤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湿可以加重创伤,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肛门位于下位,受大便影响经常摩擦,湿易趋之。
西医认为影响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有:(1)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细胞再生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创面愈合。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可导致组织再生不良,影响创面愈合。
(2)局部因素,如感染、缺血、创面温度和湿度。
由于术后创面为开放性,容易受到粪便污染,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球菌等是常见致病菌。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有哪些中西医结合是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模式。
中医强调整体平衡与个性化治疗,运用中药、针灸等疗法;西医以科学方法研究疾病,并使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治疗。
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两者的优点,能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该模式在中国广泛应用,也逐渐受到世界关注,并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本文将为大家科普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一、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常见的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医借助中草药的药性和配伍原理,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治疗疾病。
中药通常以草药汤剂、颗粒剂或丸剂的形式使用,患者可饮用或外用。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针灸可以通过针刺、灸疗、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常用于疼痛管理、内脏疾病和神经疾病等方面。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手法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气血运行、舒缓肌肉和神经。
它常用于运动损伤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问题等。
西药治疗:西医药物治疗在中西医结合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病情,西医会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炎药等。
西药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作用快速。
营养调理:中西医结合也注重营养调理,通过膳食、饮食习惯和补充营养素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特定的饮食方案,西医提供营养补充建议。
物理疗法:中西医结合还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康复训练等。
这些方法常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的康复和功能恢复,例如针对创伤、手术后的康复。
心理疏导:中西医结合还注重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
医生通过交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中西医结合的技术中西医结合的技术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创口愈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意外伤害,导致身体出现创口。
而创口的愈合对于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创口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历经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骨伤科学认为,创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气血、经络、脏腑等多个方面。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创口的愈合。
因此,治疗创口愈合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调理。
首先,中医强调清创处理。
在创口形成初期,要及时清除伤口内的异物、瘀血和坏死组织,以保持创口的清洁。
这与现代医学的清创理念是一致的,但中医的清创方法更加注重手法的轻柔与细致,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的损伤。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于新鲜的创口,常常会使用一些具有止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如三七、蒲黄、乳香、没药等。
这些中药可以制成药膏、散剂等外用剂型,直接敷在创口上,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止血。
当创口进入修复阶段,中医会使用一些具有生肌收口作用的药物,如血竭、儿茶、白及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口的愈合。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合内服中药,以调理气血、扶正祛邪。
例如,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会给予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以增强身体的修复能力。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骨伤科学还注重手法治疗。
在创口愈合过程中,适当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有助于创口的恢复。
例如,通过按摩创口周围的穴位,如足三里、血海、合谷等,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创口愈合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促进气血流通,加速创口的愈合。
例如,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强组织修复能力。
中医还重视饮食调理在创口愈合中的作用。
认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蛋类、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营养,促进创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