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为什么“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 “像给 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说“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这种境界具体指什么呢?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闭眼想象,仰望高不可及的蓝天、纯洁无瑕 的白云,环视四面一尘不染的绿草、连绵起伏的小丘,注视身边移动的 羊群、静立的骏马,感受千里之碧的草原既广阔无垠,又处处充满生机。
从迎接远客的人们,他们的年龄、穿着打扮,想 象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你有什么感受?
现场气氛的热闹和蒙古同胞的热情。
走进作者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 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 较大的国际影响。他勤奋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写了 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 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代表作有《四 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草原》摘 自他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思考: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课后第二题)
我们以后在描绘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 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 让读者感同身受。
练习背诵
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美好的境界更值得 我们用心灵感受,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 忆的深处吧!
第二课时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 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 互倾诉着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