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916.50 KB
- 文档页数:15
专题8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时空坐标】8.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洋务运动一、知识梳理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
②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主要活动①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①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重点剖析1. 概念阐释——自然经济解体自然经济解体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它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2. 构图解史——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3. 图解历史——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进步8.2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知识梳理二、重点剖析1. 思维导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 图解历史——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8.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
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主要的抵抗行动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②③④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整体感知]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被动变革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①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阶段,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通史版历史·第一部分通史整合突破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①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③1856天京变乱是转折点④《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关键字】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制度。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得出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技术力量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少。
②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或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较发达。
西方的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要与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外来侵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有关。
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社会习俗变化不大。
误区警示1.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前提,近代化是最终目标。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发展,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民族独立是前提,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
《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它只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事实上并未实施。
3.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专题五|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内忧外患中艰难成长的民族工业[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挖掘认知的深度1.(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命题者说]解析:选A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
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专题综合(三)——中国近代史大总结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特征及影响(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
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但具有盲目排外的阶级局限性。
评价: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但因受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影响,农民阶级只能以传统农耕文明对抗先进工业文明,其提出的方案和口号具有极大的空想性和落后性。
因此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林则徐、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使中国开始了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工业化)的第一步。
评价:地主阶级是以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他们选择了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清政府腐败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