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器与瓷器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41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欢迎阅读!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区别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古代各种手工业品种中有它的独有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陶器不能满足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瓷器的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制瓷技术越来越精,适应了人类生活发展需要。
那么,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哪里呢?现在就带你来了解一下: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之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
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
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
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
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
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
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
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陶器与瓷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
在商代之前,人们主要使用陶器,而到了商代晚期,瓷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普及。
本文将从商代陶器的特点、商代瓷器的出现以及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商代陶器的特点商代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时期,尽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陶器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但商代陶器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商代陶器多为红陶、黑陶或灰陶,其中以红陶最为常见。
商代陶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多采用手工捏制或胎模铸造的方式。
商代陶器的造型以圆形器物为主,如圜器和方器。
圜器一般为鼎、壶、罐等,其形态饱满、线条流畅。
方器则有方矩、角瓶等,造型简洁、端庄。
此外,商代陶器的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动物纹以及人物纹为主,常以线条、刻痕、印点等方式进行勾画。
二、商代瓷器的出现商代中晚期,瓷器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的瓷器主要分为微样(疑似瓷)和商瓷两种。
微样具有一定的陶质,表面较为粗糙,但已具备初步的瓷质。
商瓷则是较为纯正的瓷器,其制作工艺已相对成熟。
商代瓷器的出现与商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商则瓷出”是一种常见的说法。
商代中晚期的社会发展使得陶瓷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改进,其中包括烧制温度的提高、釉料的运用等。
商代瓷器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三、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工艺两个方面。
在技术方面,商代陶器的烧制温度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陶器的质地更加稳定坚韧。
商代的陶器烧制温度多为800-1000度,这在当时是一个较高的标准。
在工艺方面,商代陶器的表面加工以及陶瓷器的釉料运用得到了改进。
商代陶器经常进行精细打磨和磨光处理,使得表面更加光滑,色泽更为鲜艳。
同时,商代陶瓷器的釉料开始被使用,以增强器物的质感。
除此之外,商代的陶瓷工艺还涉及到陶器的装饰技法。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艺术成就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技能目标:学会从造型与装饰结合的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陶瓷艺术的灿烂辉煌及其对人类的伟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古代陶器艺术特点及其与当时生活的联系;瓷器的几个重要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中国辉煌的陶瓷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演示课件。
[教学程序]。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中国古代陶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1.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它们通常由铜合金制成,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用性。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器型多样,包括鼎、爵、觚等。
青铜器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等方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2. 瓷器:瓷器是中国陶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瓷器的原材料主要是瓷土,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烧制而成。
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如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等。
瓷器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寺庙和民间,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3. 壁画:壁画是一种将图案或图像绘制在墙壁上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壁画多以陶器为载体,采用彩绘的方式进行制作。
壁画的主题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等。
壁画在古代起到了装饰墙面、宣扬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4. 陶俑:陶俑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中国人民为了陪葬而制作的陶制人像。
陶俑的形象多样,有战士、官员、工匠、舞蹈家等。
陶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还能够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和艺术资料。
5. 雕塑:雕塑是一种将形象或物体雕刻成立体艺术品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陶器中的雕塑主要以陶瓷材料为基础,采用雕刻、塑造和彩绘等技法进行制作。
古代中国的陶器雕塑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神像、花卉等。
陶器雕塑在古代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精品,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遗产。
以上介绍了几种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它们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陶器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回复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方法,而描述这两者的区别时,存在着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陶器是粗糙的、土质感强的制作品,而瓷器是细腻、通透的制作品。
事实上,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首先,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并不在于粗细或土质感,而是在于材料和制作工艺上的不同。
其次,陶器和瓷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能简单地归为好坏或高低。
首先,从材料上看,陶器主要采用陶土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陶土是一种天然的黏土矿物,含有丰富的铁质和有机物质,因此陶器常常呈现出深沉的土黄色或红色调。
而瓷器则是以瓷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
瓷土是一种含硅质的细腻物质,因含有较少的铁质和有机物质,所以瓷器常常呈现出洁白、通透的质感。
其次,从工艺上看,陶器和瓷器也有明显的差异。
制作陶器主要分为手工制陶和轮盘制陶两种方法。
手工制陶通过手工捏塑或模具成型,再经过晾晒、烧制等工艺加工而成。
而轮盘制陶则是指使用陶匠的双手和转盘同时操作,将陶土调整到合适的湿度后,通过旋转的转盘塑造出器物的形状。
制作瓷器则需要经历更加复杂的工艺过程,包括瓷泥制备、成型、修整、装饰、釉料涂覆、烧制等多个环节。
而且,瓷器的烧制温度远高于陶器,加工过程更为精细、繁琐。
此外,陶器和瓷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是不同的。
陶器早期被用作生活用具的制作材料,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而后来,陶器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媒介,陶艺家通过创作陶器来展现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念。
瓷器则常常被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它不仅是精巧技艺的结晶,更是独特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粗糙与细腻、土质感与通透感,而是涉及到材料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有何特点中国古代的陶器和瓷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们不仅在艺术上独具魅力,而且在技术和工艺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陶器和瓷器的材料、工艺、装饰以及影响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陶器和瓷器的特点。
一、材料特点中国古代陶器和瓷器所使用的原始材料是土,通过精选、矿物调配和烧制等工艺制成。
在陶器的制作中,常用的土制材料有黏土、砂土和粘土等。
而在瓷器制作中,则以陶瓷石、高岭土、瓷土为主要原料。
这些原料经过混合、研磨和筛分等处理,再经过成型、干燥和烧制等工序,最终形成了精美的陶器和瓷器。
二、工艺特点1. 制作工艺细致:中国古代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细致,要经历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常见的工艺包括制作胎体、修整成型、施釉、装饰和烧制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精心操作,耐心细致地打磨和雕琢,以保证最终作品的质量。
2. 独特的掐丝、鎏金技法:古代中国的瓷器以其独特的瓷质和细腻的质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掐丝和鎏金技法是制作瓷器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掐丝是在未干透的釉面上用刀刻出线条图案,使瓷器增加纹饰效果。
而鎏金则是在瓷器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箔,增加光泽和装饰效果。
三、装饰特点1. 青花装饰:中国古代瓷器以青花装饰为主,成为瓷器装饰中的一大特色。
青花装饰使用的是钴蓝色的颜料,在白釉上点缀出各种图案,形成了青花瓷器的特有风格。
常见的青花图案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其纹理流畅、色彩鲜明,给人以清雅的视觉享受。
2. 剪纸装饰:中国古代陶器和瓷器的装饰形式多样,其中剪纸装饰是一种独特的工艺。
剪纸装饰以其轻巧、灵动的特点,将纸上的花鸟鱼虫等图案剪贴到瓷器表面,增加了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四、影响特点中国古代陶器和瓷器不仅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世界瓷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陶器和瓷器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
中国的景德镇、汝州、宜兴等地,被誉为世界瓷都,这些地方独具的陶瓷工艺和技术传统,对世界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原始陶器到精巧的瓷器制作,中国的陶瓷工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以我国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艺发展过程为主题,详细介绍其历史背景、技术演变和文化影响。
一、古代陶器工艺的起源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
当时的陶器主要由粗糙的黏土制成,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这些陶器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其形状和装饰主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和采集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陶器的制作技术也逐渐改进。
青铜器的出现为陶器的制作提供了新的创意和技术方法。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温烧制,这促进了古代陶器工艺的发展。
古代陶瓷工艺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期陶器工艺的创新和突破古代陶器工艺在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战国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传统的辊制工艺逐渐被模制工艺所取代。
模制工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成型方法,通过木制的模具将陶泥压制成特定的形状和纹饰。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规模化。
在秦汉时期,陶器的装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陶瓷师傅开始采用雕刻、刻线和彩绘等方法来装饰陶器,使其外观更加精致和华丽。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汉代的“鸡缸杯”和绿釉陶罐等。
三、古代瓷器的诞生和发展瓷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即公元3世纪左右。
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由于大量的投入和工艺的改进,瓷器的烧制温度得以提高,从而使其具备了陶器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特性,如高强度、高透光性和耐高温等。
而三国时期的白瓷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白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中国瓷器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随着宋代的到来,中国的瓷器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
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工艺技术而著称,白瓷则以其纯净的质地和精美的装饰而广受赞誉。
古代陶器与瓷器制作古代陶器和瓷器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在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技艺。
本文将介绍古代陶器和瓷器的制作过程和工艺特点。
一、古代陶器的制作陶器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烧制工艺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代陶器的制作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收口、修整、烧制等过程。
1. 原料准备:制作陶器的原料主要是黏土。
黏土通常需要粉碎和过筛,以去除杂质。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助熔剂,如石英、石灰石等。
2. 成型:成型是制作陶器的重要环节。
古代陶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工成型和轮盘成型。
手工成型是使用手掌或工具将黏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状,如盘、碗、罐等。
而轮盘成型是使用陶轮将黏土塑造成旋转对称的形状,如壶、瓶、碟等。
3. 干燥:成型后的陶器需要经过自然晾晒或人工加热干燥。
干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湿度和温度,以避免出现开裂或变形的问题。
4. 收口和修整:干燥后的陶器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边缘和表面瑕疵,需要使用刀具或砂纸进行修整和收口,使陶器的外形更加光滑和整齐。
5. 烧制:陶器的烧制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古代陶器的烧制通常采用窑炉,分为胎的烧制和釉的烧制两个阶段。
胎的烧制是先将陶器放入窑炉进行初烧,以去除水分和杂质,达到较高的硬度。
之后,再进行釉的烧制,即在陶器表面涂上釉料,然后进行高温烧制,使釉料与陶胎熔合,形成陶器的绚丽色彩和光泽。
二、瓷器的制作瓷器是古代中国的杰作之一,其制作工艺比陶器更加精细和复杂。
瓷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选材、成型、修整、烧制、装饰等环节。
1. 原料选材:制作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石和瓷土。
选择优质的瓷石和瓷土对于制作高质量的瓷器至关重要。
其中,瓷石需要进行研磨和过筛,瓷土需要经过沉降、过滤等工序。
2. 成型:瓷器的成型方式与陶器类似,主要有手工成型和轮盘成型。
手工成型是将瓷土塑造成所需形状,轮盘成型则借助陶轮将瓷土转动塑造。
古代陶器与瓷器的考古研究古代陶器和瓷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研究。
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样式变迁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对古代陶器与瓷器的考古研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古代陶器的考古研究古代陶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容器,其制作技术和装饰艺术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古代陶器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1. 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成型、烧制和装饰等环节。
通过考古发现的陶器遗址以及出土的陶器,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
例如,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分析出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陶器制作工艺特点。
2. 古代陶器的样式变迁古代陶器在样式上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从原始时期的简单陶器到后来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陶器样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明显的变化。
通过考古文物的发现,我们可以对不同时期陶器的样式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
第二部分:古代瓷器的考古研究瓷器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文化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古代瓷器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1. 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在陶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采用烧补和烧瓷两个环节,增加了制作复杂度和装饰层次。
通过对古代瓷器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瓷器制作的各个环节和技术细节。
例如,通过对窑址的发掘和瓷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瓷器的烧制温度、釉料配方以及装饰手法等信息。
2. 古代瓷器的文化意义古代瓷器不仅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瓷器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瓷器的图案和纹饰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符号的意义。
从陶器到瓷器的工艺渐进从史前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陶器来存储食物和水等生活用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这种器皿的制作工艺逐渐进步,逐渐演变成为瓷器这种高档的器皿。
那么,这个从陶器到瓷器的进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一、史前时期的陶器史前时期,人们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陶器。
这些陶器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的,制作工艺简单,采用的主要材料是黏土。
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对黏土进行塑形,再进行烧制。
这种陶器看起来质朴自然,但是由于工艺的局限,无法制作出太过精细的器皿。
二、青铜时期的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高档的器皿——青铜器。
青铜器采用的材料是铜和锡,比起黏土来说更加坚硬,可以更好地保护里面的物品。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也比较复杂,一般需要使用模具来进行制作。
因此,青铜器制作的器皿外形、内部结构都非常精细,容积也比较大。
在古代,青铜器被广泛地用于礼仪、宗教仪式等方面。
三、东汉时期的低温陶瓷进入东汉时期,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制作出更加细腻的陶器。
这时期出现了一种低温陶瓷——瓷土,瓷土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等多种不同的矿物质,需要经过多次构建和烧制才能制作成瓷器。
相较于之前的陶器,瓷器更加细腻,透明度更高,更加容易被染上色彩。
而瓷器的制作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使用多次构建和烧制的工艺来实现。
四、唐宋时期的青瓷到了唐宋时期,青瓷成为了主打的瓷器产品。
青瓷制作的原材料是青料,考虑到青料的不稳定性,制作青瓷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窑炉技术。
唐宋时期的青瓷透明度更高,花纹也更加细致精美。
制作青瓷的工艺相对之前的陶器而言已经完成了一次飞跃。
五、明清时期的瓷器进入明清时期,瓷器制作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时期,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出那种完美无缺的白瓷器,而清代时期,装饰和洛阳黄釉等新材料成为了瓷器制作的主要技术内容。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瓷器也成为了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瓷器制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
总之,从陶器到瓷器的工艺渐进不断地演化和进步。
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技术的差别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陶器到后来慢慢过渡到瓷器制作,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而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技术的差别。
首先,我们从陶器开始,陶器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瓷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出陶器。
而且,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陶器的制作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工艺。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陶器的主要制作工艺,其首要工序便是原料准备,使用质量好的黏土来制作好的陶器。
接着是制作工具的准备,陶器的工具通常包括:陶轮、泥胚等。
通过这些工具,把黏土分段分别放到陶轮上,按照所需的造型进行塑造。
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还有就是干制、烤制、涂装等一系列的工序。
将塑好的陶器从陶轮上取下来,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接着进行烧制。
陶器经过烧制后就可以涂装了,一般用的是含有氧化铁、碳、黏土等成分的颜料。
接下来我们来看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相比较于陶器要稍微复杂一些。
瓷器是由高岭土和石灰岩等原料加上开釉等工序制成的。
首先需要进行原料的准备,然后经过研磨、混合、筛选等一系列的制作工序,最后进行成型。
瓷器的成型工艺比陶器复杂,需要采用手工制作和注模制作两种方法。
手工制作通常是用轮器快速搓制粘土,逐渐将其变成一个比较均匀的圆柱形。
注模制作通常是采用一种叫“芝麻盘”的模板,将瓷泥拍平,将模板压模,然后切除周边部分,瓷器的成型工序就完成了。
瓷器的烧制工艺更为复杂,需要进行高温窑烧,烧制温度通常要达到1300℃以上。
烧制完成后,瓷器的表面需要进行上釉处理,使得其外表可以闪闪发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陶器与瓷器制备技术的差别主要是在原材料、成型工具、成型工艺、烧制工艺等环节方面。
传承这一技术、保护好古代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
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
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2.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制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制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3.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烧制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4.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5.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6.从成型后特点看,陶器密度较小,不透光,有一定吸水性。
瓷器基本不吸水,有一定透光性。
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陶”和“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工艺品原料,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我们通常说的陶器,主要指泥质生活用具;而瓷器则专指烧制成形状不同于生活用具的其他用品。
它们都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但在制作过程上却各有自己的特点,使得产品之间在性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当你用陶与瓷的产品做比较时,要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
当然,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只能来自实践。
陶与瓷的特点非常多,为了方便我们的理解,简单举出两例:1、陶器不能发声。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度左右,因此烧成的陶器硬度很低,比较脆,轻轻一敲就碎。
在烧陶器时,如果你把手指头插到陶坯里,陶器也会裂开,断成几截。
即使再粘合起来,陶坯也可能变形或翘曲。
因此陶器不能敲击发声。
另外,我们也不应该把装饰有图案花纹的陶器去敲击,以免破损。
2、瓷器易破碎。
经过高温烧制的瓷器胎体比较致密坚硬,它的抗弯曲、抗压、抗拉强度都很高。
不仅如此,瓷器的耐化学腐蚀性也远比陶器强。
一般地说,瓷器即使长期置放在墓穴之中也不会受到损坏。
同时瓷器的绝缘性很好,耐高温性也特别好,在1200度的高温下也不会炸裂。
不过瓷器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怕冷、怕热,不能在冰冷的环境中使用;也不能盛放在温度高的地方,比如火炉边,更不能让它骤冷骤热。
这是由于陶器的导热性比较好,容易将炉火传过来的热量带走。
而瓷器又无法将热量散发出去,造成内部温度升高,瓷器的表面釉层被烤成棕眼,还会出现崩瓷的现象。
陶器还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没有耐高温性,如果温度超过400度就会变形,尤其是在陶坯中含有杂质时,会使陶坯发生氧化反应,这样陶器就更加难以保存了。
总的说来,陶器和瓷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它们的制作工艺也相似,但由于材质不同,所以其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异。
不管怎样,瓷器和陶器都属于文明的产物,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份贡献。
所以,它们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陶与瓷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无论哪一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