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精品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6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2. 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
难点: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网络设备配置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校校园网为例,介绍校园网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理论讲解: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学校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拓扑的重要性。
4. 协议讲解:讲解网络协议的作用,以TCP/IP协议为例,介绍协议的工作原理。
5. 设备介绍: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并讲解其功能和作用。
6.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构建过程。
7.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
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3. 请解释网络协议的作用。
4. 请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其功能和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高三年级第四节课计算机网络的优质课信息技术高三年级第四节课:计算机网络的优质课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涵盖了如何互联计算机、数据传输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如何打造一堂优质的计算机网络课。
一、引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认识。
比如,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为什么计算机网络如此重要?通过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为下面的授课打下基础。
二、基础知识介绍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链路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
它能够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连接了个人计算机,还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各种网络设备。
2.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常见的有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
局域网覆盖较小的范围,比如学校、公司等;广域网则连接了不同地域的局域网;互联网是全球范围内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3.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和逻辑布局,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例了解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4.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的规则集合。
例如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协议。
了解网络协议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比如,如何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如何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四、实践操作一堂优质的计算机网络课应该包含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网络的设置与管理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网络环境,让学生配置网络设备、实现互联等。
五、总结与展望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未来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改革及特色等。
关键词:网络技术;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档案、丰富了教学资源,2005年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课程组借学院专业人才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加强本课程建设,参照评估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考核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课程2008年评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
笔者作为本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概述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1 本课程的历史沿革1.1 第一阶段(1999-2002):课程开设与定位阶段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历时8年。
主要定位于学院计算机应用、金融、会计电算化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金融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当时硬件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组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课程档案,当时的课程资源只局限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测试题库等。
1.2 第二阶段(2003-2004):教学模式转变阶段(1) 教学模式转变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4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工程的培训,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出“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带领我系专兼职教师全面开展了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
至此,计算机教学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本性地转向现代的职业教育。
(2) 课程体系构建本课程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总学时: 64(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0学时)学分:4适应专业:计科、软工、网工、信管、电商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3版周舸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推荐书目:杜煜.计算机网络基础[M].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二.课程前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网络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因此“计算机网络基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旨在把握教学对象对理论知识“必要、适度、够用”的原则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局域网基本原理、以太网原理、传输介质、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的基本原理、网络连接和浏览器的设置与应用;熟练掌握在互联网上的操作方法、网络基本工具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能通过Internet发布、搜索、获取、交流信息,防范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
该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时完成每章课后的习题和实验。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以下课程作为前导性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本课程的后序课程包括:《网络工程》、《组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基础》等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4学时)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概述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6 三大网络介绍1.7 标准化组织1.8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1.9 网络参考模型学习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的4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基础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工具,具备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等。
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线索,具有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等特点。
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探索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优化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知识的精炼讲解和准确完整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通过思考、研究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把教学工作置于切实有效的基础上来。
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和详细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此框架内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的活动形式。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从讲课的语言到授课的方法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多让学生去动手,多说多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的互动和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双向的互动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强烈兴趣。
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生生互动,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师生有效的交流,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这样所讲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做到当堂消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