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上颌窦炎的CT影像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上颌窦病变的CT诊断本文总结2008~2010年经组织学证实的上颌窦病变27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探讨ct检查上颌窦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4~62岁,其中25例作了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
全部使用美国ge单排全身螺旋ct机作轴向扫描,以听耻线为基线,层厚5~7mm,扫描范围自眶上缘至上颌骨齿槽突部。
上颌窦正常ct解剖:上颌窦腔形如不规则三棱锥体,横断面象呈三角形,前壁最厚、后外壁较薄、内侧壁最薄。
内侧壁上部有上颌窦开口,约30%正常人尚有副口,故内侧壁上部骨质常不连续,上颌窦前壁与后外壁外周均有脂肪层与肌肉隔开,这些脂肪间隙能帮助确定病变蔓延的范围,上颌窦后外方为颞下窝,后壁与内外翼板连接之间为翼腭窝。
结果27例上颌窦病变中,慢性炎症19例,出血性息肉3例、纤维瘤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鳞状细胞癌1例,累及上颌窦的筛窦肿瘤2例。
慢性炎症19例,男12例,女7例。
年龄4~59岁,慢性炎症3例,慢性炎症并囊肿12例、慢性炎症并息肉1例,慢性炎症并真菌感染2例,炎性假瘤1例。
19例仅作平扫;其中3例慢性炎症者上颌窦内似见黏膜增厚,上颌窦内见边缘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0.8~2.0cm)。
并有或无黏膜增厚5例,上颌窦内大部或全部为软组织样密度又能够占据11例,鼻腔稍膨大2例,软组织密度影突向同侧鼻腔。
筛窦8例,炎性假瘤中软组织肿块甚至蔓延到眼眶、上颌窦前后方。
病变密度不均匀6例,并有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6例,炎性假瘤例的内壁,后外壁均有骨质破坏,部分窦壁骨质浓密、增厚,边缘不光整3例,19例病变ct值约25~59hu。
出血性息肉3例,均男性,年龄26~48岁,2例作ct平扫、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上颌窦腔内均充填密度不均的阴影,平扫ct值分别为75~95hu,70~78hu和50~77hu。
上述3例增强扫描见病变内有不规则小片状强化,ct值87~90hu;3例病变均向同侧鼻腔侵犯。
2015.08临床经验115霉菌性鼻窦炎是鼻窦感染性炎症中较为少见的病症之一,但是近几年,随着各种抗生素的滥用、人体免疫力的下降,慢性病的患病率有所增加,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上颌窦炎是霉菌性鼻窦炎最常见的,主要为单侧发病,中年人尤其是女性患病可能性更大。
临床表现和慢性鼻炎、鼻窦炎类似。
本文就回顾性分析30例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影像表现,分析其影像特点,并和相关的疾病进行影像鉴别。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霉菌性上颌窦炎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均在24~74岁,平均年龄约为46岁;病程在6个月~2年。
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流涕等。
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均使用西门子Somatom Senstation 16排螺旋CT 机行副鼻窦横断面连续扫描,扫描层厚4mm 、间隔4 mm ,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
其中1例同时进行CT 增强扫描。
2 结果病变的上颌窦密度增大,呈现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
其中单侧的有21例,双侧的有9例,伴片状、点状、条索状、结节状等钙化影的有24例,所占比率为%,上颌内侧壁骨遭破坏的3例,部分伴有鼻甲肿大、筛窦炎等,1例增强扫描力度的,病灶明显强化。
3 讨论3.1 病理和发病机制霉菌性上颌窦炎影像诊断赵士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中心卫生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141【摘 要】目的: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 显示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用来指导对于上颌窦炎的影像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30例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影像临床资料,观察其表现和机制。
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影像主要表现为单侧,双侧上颌窦或多个鼻窦腔中软组织密度大的较为少见。
这种窦腔密度增加,且不均匀,软组织内呈现斑点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好密度的钙化影,窦壁大多发生反应性增生,有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鼻窦骨受压遭破坏。
上颌窦肿块的影像学分析目的:探討上颌窦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肿块的CT及MRI表现。
结果:内翻乳头状瘤25例均与鼻腔内肿块相连。
CT:72.7%表现为中等软组织密度,13.6%可见钙化,邻近骨质72.7%受压变形,45.5%骨质吸收,18.2%骨质破坏。
MRI: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较混杂,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3.3%呈“脑回状”强化。
出血坏死性息肉6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部,呈分叶状。
CT:密度不均匀。
MRI: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
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鳞状细胞癌23例,表现为上颌窦内肿块沿窦壁向外浸润性增厚或形成不规则肿块。
CT:52.4%密度不均匀,4.8%可见钙化,均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其中82.4%可见内壁骨质破坏。
MRI: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多不均匀强化。
腺样囊性癌9例,CT:57.1%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
结论:CT能够显示骨质改变,对判断良恶性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显示肿块的病理特征及其周围受累结构的改变,对其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指导意义;二者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上颌窦病变种类较多,CT或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邻近组织及骨质受累情况,但对病变定性诊断仍较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89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惡性肿瘤及少见炎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是分析其特异性影像学征象,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上颌窦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89例上颌窦肿块患者,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龄2~82岁,平均50岁。
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脓涕、涕中带血、鼻出血、头痛、颌面部胀痛、面部麻木、眼球胀痛、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受限、牙痛。
单侧上颌窦炎的CT影像学分析一、立论依据(一)上颌窦作为鼻旁窦之一,有关其上下,左右,前后径的测量,无论是CT影像学的测量,还是尸体解剖的测量,都已经很成熟。
但是有关其骨壁厚度和容积,以及炎症刺激下上颌窦骨质厚度的数据,以及同正常上颌窦解剖数据的比较则罕有报导。
(二)慢性上颌窦炎的发生机制,相邻的各解剖结构对上颌窦的通气造成的阻碍可能是其主要的原因,比如下鼻甲的过度气化形成的泡状鼻甲。
而鼻甲黏膜的肥大,鼻中隔的偏曲能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鼻腔通气的影响,推测它们的存在也可能与上颌窦炎的发生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1. White PS, Robinson JM, Stewart IA, Doyle 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ini-series: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paranasal sinus radiographs. Aust N Z J Surg 1990, 60(1):25-29.1.2. Pernilla SJ, Magnus J, Anita Strömbeck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maxillary and frontal sinuses J BMC Medical Imaging 2011, 11:83. Jamie S. Stallman, Joao N. Lobo, and Peter M. Som. The Incidence of Concha Bullos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asal Septal Deviation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 AJNR Am J Neuroradiol 25:1613–1618, October 2004.4 曲德伟,李幼琼,郭京丽等.中国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及测量[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366-368.5牛一山,李志军,王利东等. 青年上颌窦及毗邻结构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2):457-4606景骏蕾. 上颌窦穿刺窦内注氧治疗儿童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2,24(3)317-3187 池田敦子,应用CT影像行上领窦体积测定对正常与慢性鼻窦炎病例的对比研究[J]。
单侧上颌窦炎的CT影像学分析
一、立论依据
(一)
上颌窦作为鼻旁窦之一,有关其上下,左右,前后径的测量,无论是CT影像学的测量,还是尸体解剖的测量,都已经很成熟。
但是有关其骨壁厚度和容积,以及炎症刺激下上颌窦骨质厚度的数据,以及同正常上颌窦解剖数据的比较则罕有报导。
(二)
慢性上颌窦炎的发生机制,相邻的各解剖结构对上颌窦的通气造成的阻碍可能是其主要的原因,比如下鼻甲的过度气化形成的泡状鼻甲。
而鼻甲黏膜的肥大,鼻中隔的偏曲能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鼻腔通气的影响,推测它们的存在也可能与上颌窦炎的发生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
1. White PS, Robinson JM, Stewart IA, Doyle 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ini-series: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paranasal sinus radiographs. Aust N Z J Surg 1990, 60(1):25-29.1.
2. Pernilla SJ, Magnus J, Anita Strömbeck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maxillary and frontal sinuses J BMC Medical Imaging 2011, 11:8
3. Jamie S. Stallman, Joao N. Lobo, and Peter M. Som. The Incidence of Concha Bullos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asal Septal Deviation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 AJNR Am J Neuroradiol 25:1613–1618, October 200
4.
4 曲德伟,李幼琼,郭京丽等.中国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及测量[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366-368.
5牛一山,李志军,王利东等. 青年上颌窦及毗邻结构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2):457-460
6景骏蕾. 上颌窦穿刺窦内注氧治疗儿童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2,24(3)317-318
7 池田敦子,应用CT影像行上领窦体积测定对正常与慢性鼻窦炎病例的对比研究[J]。
日耳鼻会报,1996,99(8):1136~1143。
二、研究目标
慢性上颌窦炎过程中上颌窦及其周围的毗邻结构的变化,与正常上颌窦的解剖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炎症对上颌窦的影响,获得各影像学数据。
并从中探讨上颌窦炎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利用功能上颌窦内镜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提供数据。
并探讨上颌窦炎的其他有效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大样本的单侧上颌窦炎CT图像,分别测的健侧和患侧上颌窦的骨壁厚度,容积的相关数据,下鼻甲黏膜变化,鼻中隔偏曲等情况。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颌窦解剖学变异比较大。
其中男女,不同的年龄段都分别存在差异。
回顾分析的慢性上颌窦炎的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
CT影像的分析也存在扫描层厚不够薄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单侧上颌窦炎的CT影像学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机器上的软件进行有关的上颌窦长度和体积的有关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在上颌窦的的相关固定的平面进行上颌窦前壁骨质厚度的测量。
并且分别选择一定的上颌窦的扫描层厚,然后分层获得了上颌窦的各个层面的面积,然后获得积分求的容积。
同时进行鼻甲黏膜厚度的增厚评估,以-,+,++分别表示鼻甲黏膜的增厚情况。
并且利用三维重建的方法,在冠状面的CT影像图片上进行分析鼻中隔偏曲的情况,并分析与上颌窦炎的发生的联系。
六、可行性分析
(1)CT影像学图像的可来自医院放射线科。
(2)测量的工具可来自机器系统所带的软件。
七、本项目创新之处
本项目不同于以往鼻窦的测量,主要集中在正常的解剖学结构,本项目测量慢性上颌窦炎的各种解剖结构,同时研究了影响慢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的重要因素,即鼻腔通气的情况。
其中下鼻甲的黏膜厚度和鼻中隔的偏曲是形成鼻腔通气阻碍的两个具体表现形式。
这样可以提示临床,矫正鼻中隔的偏曲和切除肥厚的鼻甲可以改善鼻腔的通气情况,而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仅凭此手术疗法,是不能有显著疗效的,尚需配合其他方案协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