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读后感
- 格式:pdf
- 大小:89.11 KB
- 文档页数:2
商君书读后感商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政治经济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了《商君书》之中。
《商君书》所提出的一些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国家政治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了《商君书》,我不禁对商鞅的智慧和胆识折服。
《商君书》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和掌握国家财政。
商鞅认为政权和财富是国家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掌握政权和财富,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和统治的稳定。
他提倡在国家治理中实行威权政治,强调政府权力的集中和决策的高效性。
他还提出了“兵民”和“官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官民利益的统一。
《商君书》的第二篇主要讲述了如何稳定国家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
商鞅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稳定和健康的经济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
他提出了“物力”和“人力”的概念,指出物力和人力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还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重要经济部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政策建议。
他还强调了管理者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商君书》的第三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保卫国家安全。
商鞅认为军事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只有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安全。
他提出了“兵法”和“防御”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和军队的组织管理。
他还对战争策略和战略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
《商君书》的第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城市和发展城市经济。
商鞅认为城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和管理城市,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他提倡城市规划和管理,强调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城市建设的合理性。
他还对城市交通、水利、建筑、教育和卫生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布局,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商君书》的第五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地方和发展地方经济。
商鞅认为地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才能带来地方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是一部重要的法家经典,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对法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治思想:这是《商君书》的核心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使得国家的法治建设得到强化。
重刑轻赏:认为要使国家安定,必须使民众畏刑、守法。
主张“重刑轻赏,上爱民而下用民”,认为“刑重而赏重,民不敢犯也”。
弱民愚民: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必须使民众保持贫困、愚蠢。
主张“民贫则易治,民弱则上尊,国贫而令行,则治强”。
强化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才能使国家强大。
主张“权制独断于君”,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
农战政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战争是国家的出路。
主张“农战结合”,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力量,才能使国家强大。
用人思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认为选拔人才应该以才能为标准,而不是以出身或关系为依据。
《商君书》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商鞅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和宗法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君书》注重实效和功利。
商鞅认为,只有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这种思想激励了人们积极进取、务实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君书》还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
商鞅认为,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新颖和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人治观念,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商君书》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商鞅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和前瞻性的,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商君书》读后感1000字商鞅为了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牺牲了自己。
他留下的《商君书》是反映今文经学政治思想的一部巨著,突出的变法革新主张是全书的思想精华。
我回去就几个篇章中的思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在《更法》篇中,商鞅对于秦孝公担心变法乱世会招惹天下非议的顾虑,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回答,认为只要对国家和人民国民有利,就没有遵循古法的必要;对于甘龙等人认为遵守古法便于国家治理的说法,商鞅则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事实或进行了辩论;而对于尊古就不会犯错的保守态度,商鞅也以“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对其进行了驳斥。
在《开塞》篇中,商鞅更从人类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在当时环境下只有变法才是唯一的强国之路的辩证法。
这种以历史发展来研究政治的眼光,展现出出思想了商鞅思想的进步性。
《商君书》中大多篇章都提及了有关军事的内容,体现着鲜明的重农重战思想。
它指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让,战争的存亡关乎着国家的存亡,要想立足于天下,就必须参与战争,重视战争。
《画策》篇中说道“以战去战,虽战可也”,就充分肯定战争了战争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它还强调了农耕的重要性,源泉认为这不仅是确保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让人民安居故地,为了保家卫国而战。
此外,它还提出了许多上述的战略战术,认为任何战争就要量力而行、谨慎用兵,要懂得权宜变通,强调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等等。
在《商君书》中,无论政治、军事,都表现出一种重刑轻赏的态度。
在以商鞅无党派人士的法家看来,只有重刑法、轻赏赐,人民才能爱护君主,愿意为君主付出奥坦,国家才能富强;相反,如果重在刑法而重赏赐,人民就不愿意听从君主的谕令号令,国家就会产生流血事件。
这种思想在《开塞》、《错法》和《去强》诸篇中才都有集中体现。
重刑治国是法家的重要思想特征,而且他们还主张统一死刑: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谁触动了刑法都要入教相应的处罚。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君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君书》读后感篇1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的真是一点都不错。
大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烦恼,中国古代的先知哲人们都早已给出自己的论断注解,各类经典犹如一座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迷惘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不同于西方具形具象的特定学科理论,中国经典如老子、孔孟、鬼谷等只是针对某些广大的话题给出看似泛泛的理论,并结合自然现象予以辅助论述,实则千人千用,上可治国安邦,下能齐家修身,天文、地理、政治、人事的道理尽收其中。
先知们长于逻辑推断和论据间的辅佐和循环反复对比论证,并佐以自然原理(足见其质朴之心)帮助理解。
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先知们的例子并非例证,至少例子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西方论断中的那样紧密,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关系,例如鬼谷使用阴阳相生的宇宙概念来比拟谈话中的捭阖之道: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论点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松散,其论述的主旨也不可谓不模糊。
阴阳、德行、德力、圆方、捭阖这些相对的概念被分为两组,每组里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赋予相互模拟流通的含义而重叠使用,最后一句点出适用的情境(说人),还不忘加上天地的概念,意在为读者培养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烟雾缭绕的语境,发挥出自己无尽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赅简的原文加以诠释。
所以每个读者心中的鬼谷都是不同的,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经典的魅力吧。
此种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复杂多样,这与中国文化的隐晦深奥是相辅相成的。
西方人讲究简洁直观,文化和语言也自然如此。
就当中国经典(甚至现代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也有一种画蛇添足的遗憾,平白添加了许多译者自己的理解诠释,在读者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就划定了方向。
商君列传读后感【5篇】商君列传读后感【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君列传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君列传读后感【5篇】1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
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
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
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
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
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
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视过高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
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冲昏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
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
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
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人在自己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要多为别人想想考虑一下底下人的感受,只有让别人能过得去你才能沟通是你才能获得善终。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是一本古代经济管理方面的著作,作者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书中详细阐述了商鞅的政治经济观点和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管理者和经济学家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君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颖而创造性的管理和经济理念。
商鞅提出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强调国家的财富和实力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依靠陆地面积和资源的丰富。
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地推动商业发展,给予商人以充分的权力和利益保障,从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还提出了一套创新的管理制度,包括设立皇室官僚机构、规划统一的货币和商品交易制度,以及推行统一的法律和刑罚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财富创造能力。
同时,商鞅还关注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平衡和调节各方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期发展。
我个人认为,《商君书》对于现代管理者和经济学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非常大。
首先,商鞅的思想和理念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对于国家实力和长期发展的影响,这与现代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理论和市场导向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商鞅提出的推动商业发展和改革的理念,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其次,商鞅提出的管理制度和政府职能改革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实践也有很大的启示。
商鞅强调设立官僚机构和统一的法律制度,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的思想,对于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员工关系至关重要。
商鞅的管理哲学注重实践和创新,这也是现代管理学中强调的重要观点。
最后,我认为商鞅书中所阐述的“以贤者为官”、“使民智者为师”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民主与自由同样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商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领导者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选才和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商君书》作为一本古代经济管理方面的著作,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实践指导性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商君书农战》学习心得体会(一)我最近在阅读《商君书农战》,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政治上的启示《商君书农战》是一本有关政治统治的书籍。
其中不仅包含了管理社会的方法,还涵盖了政治统治的角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对人性的探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政治知识。
首先,我了解到一个有效的政治体系要建立在公正和公平的基础上。
《商君书农战》中强调了政治家应该建立一个公正的法律制度,无论富人和穷人都应该遵守同样的法律。
这样的政策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学到了一个强大的领导应该具备的能力。
《商君书农战》中提到,一个优秀的领导应该具备智慧、判断力、决策力和虚心接受意见的品质。
这些品质可以帮助领导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更有效的政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二、商业上的启示《商君书农战》中涵盖了对商业的探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商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则。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财富管理的探讨。
对于富有的人,管理资金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财富,还包括了信用和声望等方面。
这个观点向我展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钱不仅仅是为了消费,还可以用来建立权利和影响力。
三、生活上的启示《商君书农战》也提供了生活上的启示。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时间就是金钱”,这表明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利用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因小失大”,这告诉我们在决策中应该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读《商君书农战》让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它不仅仅只是一本古籍,更是一本关于管理、领导和生活的指南。
它不仅对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影响,也对我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我相信阅读《商君书农战》不仅会对我的人生有帮助,也可以对所有的读者们带来宝贵的启示。
读商君书的体会。
看上去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却那么残暴。
最近读《商君书》引起了我对商鞅这位秦国改革者的兴趣。
在网上查了一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在秦国立功封于商,后人称他为商鞅。
他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24篇只有3万字,却让人读后感到震惊,觉得商鞅这个人太可怕了。
商鞅是什么样的人?据史料记载,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门研究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
商鞅认为魏惠王既然不用自己,也不会杀自己,所以也没有跑。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
商鞅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国后来的应侯范睢说商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擒)将破敌军,攘地千里……”意思是说,事奉孝公,竭尽自己所能没有二心,一心为公不顾私利,使赏罚诚信而致国家大治,用尽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故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最终帮秦国擒获敌将破败敌军,掠地千里……一个人为了秦国,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欺骗自己的老朋友,掠夺自己故国的土地。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是一本古代兵法经典,由春秋时期的齐国重臣商鞅所撰写。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完《商君书》,我深受启发和震撼。
首先,我对《商君书》的观点深感赞同。
商鞅认为政治的核心应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私利。
他提出了“充实天下、粟币时刻”的理念,强调发展农业和贸易,建立强大的国家经济基础。
他还强调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主张实施全面的军事改革,建立强大的军队,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次,我对《商君书》中的实践经验感到震撼。
商鞅通过自己在齐国政治上的实践,达到了国家治理的目标。
他通过废除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简化行政程序,制定统一的法律,推行公正的司法制度,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议设立县官、令史等等,以管理地方事务,推行了一系列的政府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让我深刻理解到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为《商君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要求。
商鞅在书中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强调通过修养和威严来管理国家。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以德治为本,通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引导和激励民众。
这让我深入思考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个人品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总之,通过阅读《商君书》,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古代军事兵法的经典之作,更是一本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管理、道德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它的观点深刻独到,实践经验宝贵可贵,对于个人素质和修养有着重要的要求。
我深切感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和感悟,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好地应用其中的智慧和经验。
《商君书》中的重农思想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变法改革使秦国富国强兵,可以说商鞅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同时秦以法家思想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某些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影响。
《商君书》是关于商鞅的的重要著作,研读《商君书》对于了解商鞅和他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商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重农思想,《商君书·农战》指出农业是“治国之要”,说“民不归其力于耕,则食屈于内”,《商君书•去强》“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
千岁强者王。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商鞅提倡重农思想。
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壮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鞅提出农战并重。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的来源,农业是提高经济的根本,是战争取胜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条件。
商鞅提出只有提倡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
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
农战思想及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商鞅重农思想及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商君书》与农业相关的有《垦令第二》《农战第三》《算地第六》《立本第十一》《徕民第十五》等篇,其中农业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
开篇的第二就是《垦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度。
发布垦令,促使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垦,提高粮食的产量,富国强兵。
“无宿治”“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禄厚而税多”等垦令二十条,最后的落脚点都为“农则草必垦矣”。
从这20条法令来看,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官吏征用、劳动力管理、粮食的买卖、音乐服装的控制、禁止雇用、废除旅馆、矿藏资源的国有、酒肉价格政策、刑罚制度、居住制度、军队的管理、税收政策、运粮制度。
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但是据考究,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著,因为书中的《更法》《错法》《徕民》这几篇,是在商鞅死后的事情,所以此书并非商鞅一人所著。
书中集中了商鞅关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对政治,以及政治如何驭民阐述的相当露骨,以至于后世的改革家无一不是参考此书,据说在历朝历代,都对此书封禁,只供统治阶级上层阅读,下层老百姓读书人是不允许阅读的。
具体原因只要你读过这本书就会明白。
我是在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的讲座后被吸引,于是专门找来阅读,我的古文水平一般,看个白话文还行,看这种纯古文能力有限,所以买的是注释版,一段古文,一段白话文的阅读,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凉”,越看越冷,夏天看能起到空调的作用,冬天不建议观看,除非家有暖气。
这里我节选几段,古文与白话文的注释,勾引一下大家的兴趣。
《商君书》去强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国多物,削;主少物,强。
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
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释】运用强民的办法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会被削弱;运用刑罚使民众听话等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就会强大。
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
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
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会被削弱。
军队能做敌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强大;对征战等国家大事能做敌人认为耻辱不愿做的事(儒家把发动战争看做耻辱)就有利。
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
国家政务繁多,就会被削弱;国君政务精简而不杂,国家就会强大。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只是满足守住一千辆兵车的物资,国家就会削弱。
行军征战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国家就强大;打仗时军阵安排混乱,士兵不卖力,国家就会被削弱。
《商君书》弱民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朴则强,淫则弱。
弱则轨,淫则越志。
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释】人民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人民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
人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
不敢触犯法律就会守法。
人民守法,就听众役使;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
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强。
《商君书》靳令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
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
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
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
六虱成群,则民不用。
是故兴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
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一轻者不至,重者不来。
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释】加重刑罚,减少奖赏,这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
增加奖赏,减轻刑罚,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爵位利禄出自一个途径,那么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爵位利禄出自两个途径,那么国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那么国家的安全就难保了。
加重刑罚,能严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像虱子一样的东西作怪。
信奉像六种虱子似的有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么民众就不会愿意被君主役使。
因此,兴盛的国家刑罚实行了,那么民众就会与君主亲近,奖赏实行了,民众就能被君主所利用。
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轻刑(诸多学者认为此句当为衍文,与此篇文字多有类似的《韩非子·饬令》中就无“轻其重者”几个字——录者注),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事情也没办成,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大的刑罚,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看商君书一定要平心静气,心有杂念不行,读不下去的,我买了书以后,基本就是翻翻看,很长时间都没仔细阅读过,一直到有些日子我很平静的时候,才仔细的阅读了一遍,你心里平静,没有杂念,才能仔细地体味书中的意思,尤其是古文的那种意境,看到后来,你会发现,古文确实有着简介,一语中的的精明作用。
单从商君书每一篇的标题你就能看出来,这本书值得阅读。
当然这本书读过后,每一个人的见解都是不同的,我读过两个版本的商君书,再加上鲍鹏山老师的视频讲解,我发现他们对书中一些见解是有区别的。
希望大家感兴趣的话在阅读中多多体会。
我个人的体会是了解了商鞅的治国之术,了解了他对政治的看法,同时通过他的这些方法了解了他是如何看待民,商,兵,士,国这些细节性的问题。
比如他的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朴则强,淫则弱。
弱则轨,淫则越志。
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这一段话,简明扼要,阐述了自己在对待民与国的关系上的看法,从这种简单却有效率的古文中,我们既看到冷血,也看到了统治阶级对待民众的看法,另外大家还可以看到古文很有意思的一点,硬邦邦的一个字,好简单,但是却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书中的观点和做法确实让人很震惊,比如“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一个国家如果用善良的百姓去领导恶人,这个国家就会羸弱;一个国家如果用恶民来领导善良的百姓,这个国家就会强盛。
】还有他对待战争的策略,“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这句话意思是说,【“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
”】一场战争要得到敌人的三十颗头颅才算及格,如果没有杀人那就要处罚,所以秦朝能够统一
六国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这种残忍冷血的规定造就了秦王朝的统一大业,同时也注定了他的短命。
商鞅所在的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
春秋战国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也很难有定论,历史学家们各自发表了很多看法,让人眼花缭乱。
长期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论调,占了主导地位。
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赞美之词是一致的。
商鞅是中国第一位改革设计师的地位,也因此无可撼动了。
商鞅虽然落得个“五马分尸”,但他与秦始皇都获得后世连绵不绝的赞誉,你不觉得奇怪吗?赞美商鞅,是替皇帝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商君书》是中国人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百姓噩梦的开始。
秦朝以后,帝王们奉商君书为统治宝典,密不示人,在统治阶级的愚民,弱民之治下,百姓昏昏而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