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李建华:人文科学的体系分层及其教学方法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课程代码: SOCI119001.01课程名称: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The Philosohycal Basic of Sientific Method)学分数:2学分周学时:2学时主讲教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谢遐龄教授课程小组成员:助教:李世平王广杰冯晨左丹华预修课程:高中物理、数学、哲学(修习本课程最好有一点极限、微积分、力学基础知识)课程性质:《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一门思想方法课程,重视去除已往形成的思想障碍、增强创造力,为新时代各界领导人必修课程,适用于通识教育。
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分析科学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性、局限性、适用范围,为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在科学领域卓有创新打下思想方法基础。
与其他课程一样,包含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面。
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分析学生熟知的一些数学、科学、哲学概念入手,结合科学史上一些史实,让学生领略,科学创新归根到底须突破已有理论、概念的束缚。
知识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是帮助人类把握真实世界、探索未知领域、获取生存发展之资的有力凭借,但是知识描绘的世界毕竟与真实世界有不容忽视的差距。
科学理论成熟标志有二:完善的模型,完备的数学描述和运算。
很多门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设模型、做数学。
把模型当作真实存在是最常见的迷障;混同自然科学对象、社会科学对象为又一迷障。
本课程提出四个世界说法消除上述两大迷障。
揭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隐含的哲学的和逻辑的预设。
探讨因果律与概率之间的关联。
通过区分规律、价值、意义阐明人文学科与科学之区别,为以後学习人文学科方法及哲学基础布下悬念。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必要的张力,库恩著,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3·科学哲学名著选读(第二部分·规范的科学方法论),江天骥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实体、运动、规律、事实、价值、意义等基本概念;对科学的哲学基础,逻辑推理的基本预设,要有比较深入的把握。
《系统科学与战略思维》讲师-李建华简介
李建华,1950年生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科学哲学”、“系统科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系统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出版专著《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哲学》等,主编《系统科学大词典》,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多次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主讲课程为全国党校精品课程。
长期以来,在数百家机关、军队、大学和企业开设“系统科学与战略思维”、“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研究”、“系统思想与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等课程或讲座,受到普遍赞扬与好评,享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以“南山风格”为精神引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医学人文教育林爱华,张慧群,潘朝杰,许松青,张辉,熊燚,郑燕如,李建华广州医科大学,广州,511436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州医科大学医护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美守护者”。
同为广医人的一线教师,以“南山风格”为精神引领,及时将广医大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工作经历融入线上课堂教学,打造疫情期间的特殊医学人文教育,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南山风格,线上教育,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ourse Teaching Guided by the “Nanshan Spirit” during Fighting COVID-19 EpidemicLIN Ai -hua,ZHANG Hui -qun,PAN Chao -jie,XU Song -qing,ZHANG Hui,XIONG Yi, ZHENG Yan -ru,LI Jian -hua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36,China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the medical staff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MU)led by Academician Zhong Nanshan,had been unremittingly fighting the epidemic day and night,who became the most beautiful guardians of people ’s life and health.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Nanshan Spirit,the front -line teachers of GMU timely integrated their epidemic fighting experience into their online education. As the special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nspired the youngsters’ patriotism,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cientific spirit of truth -seeking.Keywords :Nanshan spirit,Online education,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ourse teaching收稿日期:2020-03-27;修回日期:2020-04-15通讯作者:李建华,E-mail:****************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广州医科大学智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高等教育类)“构建地方医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982263)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62-66ISSN 2095-1582 CN 11-9308/R DOI:10.3868/j.issn.2095-1582.2020.05.014医学人文林爱华等:以“南山风格”为精神引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医学人文教育 63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悄然肆虐神州大地,严峻的防控形势使得学校不得不延期开学,师生无法如期见面上课。
简述我国小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演变和发展1.古代人类历代的祖先将其所继承的前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技术设计与制作的经验以及当代科学技术的经验传授给后代,就是科学普及,也是广义的科学教学。
可以说,科学普及和科学教学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会功能之一。
最初的传承方法就是言传身教,学习者进行模仿与实践。
有文字之后,各个时代必然会有书籍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经验记载下来。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史游所编的《急救篇》、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在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小学绀珠》以及近代专门用于向儿童传授综合性知识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面向少年儿童的学习材料中都有自然科学的常识。
2.近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的科学课程设置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曾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学制体系,又称《壬寅学制》,但未能得到实施。
1903年,张之洞奉命入京主持制定新学制,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这一学制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该学制分为初等教育(初小5年,高小4年)、中等教育(中学4年)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有《格致》,中等教育阶段有《物理》《化学》《博物》等。
由于各阶段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分量的科学内容的课程,保证了科学教育的延续性。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3天后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由于民国与清末的培养目标不同,教育部很快(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之课程标准》,接着(9月)颁布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小学7年,中学4年。
初小有《格致》,高小有《理科》,中学有《物理》《化学》《博物》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原有学制体系面临改革。
1922年,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11月1日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6年。
简析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思维层次作者:陈晓东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2年第01期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在不断的改革中砥砺前行。
这包含了课程的改革,比如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这包含了教学思想的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默默地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们的改革也是不断地求新求变,以求适应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要求。
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背负着“重分轻文”“重知识轻文化”“满堂灌”“教学琐碎化”等批评,我们依然面对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其改变语文在学科体系中看似重要却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个巨大的挑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正如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出,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
我们力图在整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人文情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一个更全局的角度唤醒学生文化、生命的意识。
领略自然的环境之美于永正老师说过的语文教学的六字目标:学语言,用语言。
在教材课文中首先学习作家作品是如何用汉语来赞美歌颂大自然的。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就带领七年级的新生们走近大自然,看春天的草、花、风、雨,济南的冬天,四季的雨。
《春》用五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画卷,活泼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春回大地、勃勃生机的动人景色。
“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的结构划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则从古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们继续欣赏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
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随着这几年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体制的调整,我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日益增大。
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70%。
在对教师的管理和使用上,我们坚持“业以精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一、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应该说,王桥二中中学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摇头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迷惘者有之…… 针对这种局面,刚从外校赴任的李建华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仔细分析形势和学校实际状况,一致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新的教育理念的缺失。
对教师悉心关怀学生及敬业精神应加以表扬并传承,但他们需要引领,他们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
为此,学校提出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有明确的认识,要意识到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但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能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成为“弄潮儿”。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正确应对课改新形势、从容解答课改新问题。
三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四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通过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尽快走出低谷。
二、科研引领,课题推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开展教育科研,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实现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专业型”的“研究者”的角色转换的过程。
理念| 李建华:人文科学的体系分层及其教学方法改革一、人文科学的学科特质及方法人文科学的教学改革,首先立足于对人文科学学科本质和研究方法特殊性的充分认识。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都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互渗重叠的。
但另一方面,这三大类型科学却又有各自的学科特性与品格,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或关注中心,各有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其科学的体系分层、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也不一致。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里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用实证的、逻辑的方法探索自然运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使人类积累起关于自然物质世界的知识和理论,以有效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社会科学则对象人类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的进行分门别类或整体考察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稳定机制、变迁动因等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运行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使人类得以更有效率地来管理它的社会生活。
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人文科学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
人文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
人文科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匡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人文科学更为重要的功能。
人文科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
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
在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急速飞跃的今天,人类的精神上守护这样一种理想,在文化上保持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科学虽然也要关注经济与技术问题,也要涉及人类的社会制度和物质生活,但是,人文科学与其说是要去研究这些经济技术问题,毋宁说是要去研究经济技术赖以运行和发展的人文背景,研究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深层精神结构之中,潜在而持久地制约着人类的经济、技术、政治、法律行为的人的观念、文化、意识、传统、宗教等,揭示这些精神因素的特质、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文科学是以构建和更新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唤起人类的理性与良知,提高有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心性资源,开拓更博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格力量等方式来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
基于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在研究方法论上人文科学既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通用的,又有一些自己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主要使用事实、原因、规律、必然性等概念,运用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来构建起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科学体系,形成抽象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网络,再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去解释分析具体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力求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或普遍性规律。
人文科学虽然也离不开理性思维,也可运用实证或逻辑的方法,但它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的。
可以说,人文科学乃是人类情感与想象的产物,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思维互动的产物。
在人文科学所研究关注的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理性方法、科学方法、实证主义的方法不能简单地搬用,因为它们不能独立解答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意义世界的价值问题。
人文科学不是不关注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客观即存的事实,但它主要不是对世界既存状态之应该如何的主体构建。
人文科学总是力图透过客观事实的世界,去构造一个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这个理想世界当然不是随意编造的乌托邦幻想,不是完全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和经验事实的主观臆想。
它立足于现实但却又具有它的超越性和理想性,是一种情感与理性互动的产物。
因此,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不仅要运用事实、原因、规律等概念,但更多的是使用意义、价值、理想、意志、情感、人性、人格、善恶、美丑等概念,去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的。
人文科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理想的世界。
文学、诗歌、艺术是一个追求美的世界,史学使人类不断回归自我,重返精神的故乡以获得对人之本质的新体验,哲学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对存在目的作终极关怀的精神活动。
在这个人文科学的意义世界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逻辑实证方法也可以运用,但它们的适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世界是以主体性、丰富性、个体性、独特性为特征的。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从多样性和特殊性走向统一性、一致性、简单生和必然性,其研究成果一般可以为经验或实验所检验,较直接地作用于现实的社会活动,显示出鲜明的可操作性,而人文科学则因它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主体精神和价值世界,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心性、审美、理想等问题,因而具有更多的意外性、独特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也更多地渗入了人文研究者自己的观念、情感。
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于用经验或实验的方法来加以检验或证实,从而使人文科学的成果不具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成果那样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许多时候,人文科学被简单地归之于社会科学而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科学类型。
虽然就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言,人文科字与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接近或相似。
有些人文科学比如历史学则兼有较明显的社会科学的特性,但人文科学在许多方面仍然与社会科学有着明显区别。
经济学、政治、法律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等等当然都是人的主体活动的产物,具有人的属性,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都具有的规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因而可以把社会视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客体来进行研究认识,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来对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社会运行发展的一般模式或规律。
但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在人文科学那里,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个性、多变性和丰富性。
人文科学当然也可以借用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的、实证的、逻辑推导的方法,但人文科学更需要形成适应自己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的特殊研究方法,比如解释学方法、接受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精神分析学方法、哲学反思与顿悟直觉的方等等。
许多时候,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更强调借助研究者个人的精神体验、生活积累、靠心性的体验与知觉。
人文科学既是一种分析说明的科学,更是一种理解和体验的科学。
如果以一般的知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来实施人文科学教育,不但会歪曲人文科学的基本精神,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内化和提高。
二、人文科学的体系分层及其相应的教学理念人文科学以文化创作、历史知识、哲学理论、宗教思想等人文知识为媒介,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及自我发展规律、建立健康的精神体系和理想人格。
人文科学从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及知识内涵的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教材层和思想层。
相对于每个人文科学层次,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
1、人文科学知识层:启蒙与灌输。
在人文科学的知识层,人文知识如同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内容,每一颗都自己散发着光彩。
这一层次的人文科学教学理念应该是:启蒙与灌输。
所谓启蒙与灌输,就是要传授基本和入门知识,并对教育对象进行开导,使其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
在这一学习阶段,学习者对人文知识处于几乎一无所知的状态,头脑中缺乏对人文科学的基本映像。
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使他们对于人文科学建立宏观认识,并培养学习者对人文科学的感情。
在人文科学启蒙的过程中,引发学习者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是其最主要的目标。
入门、基本的人文知识不足以使人产生系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却可以帮助人们激发对生命价值、对人生意义、对社会现象思考的兴趣。
自然科学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社会科学将以人为细胞组成的社会整体当作研究对象,而人文科学则直接关注人性的发展、人们的尊严、生活的目的,给予学习者以人性化的关怀。
因此,人文知识的内化更多地需要接受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如果一个人能背颂优美的文学作品,但却不能理解它们,哪怕这些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再强,内容再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对这位记忆者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人文科学的启蒙阶段,如果不能使学习者产生对自我价值、自身人文意义的关注,不能使他们产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则会阻碍他们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更深入的境界。
只有使学习者认识人文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对人文科学的情感,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吸收人文知识,对之进行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
与其它科学不同,人文知识不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简单描述,任何人文知识中都包含有情感、思想、理想、道德、以及价值判断的成分。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创作者自我感情、观念和思想的宣泄,都包含有对是非美丑的判断,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在向人文科学的学习者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灌输知识本身,还要灌输寓于这些知识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事件不过是人文知识的肉体,而承载于其中的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知识的灵魂。
人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把握人文价值、领悟人文意义、了解人文观念。
由于在人文科学的知识层,知识接受者没有建立鉴别、品位人文价值载体的思想体系,缺乏从人文事件中发觉、提炼人文精神的能力,因此,对人文事件内核的认识与吸纳就有赖于教育者的灌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步骤比简单地教授人文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是人文知识灌输的中心环节。
2、人文科学教材层:融会与贯通。
当使人们掌握了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后,下一阶段的教学就进入了人文科学体系的第二层次教材层。
在这一层次,人文知识不再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出现,它们就如一串珍珠项链,相互关联,交相辉映。
在人文科学教材层的教学理念为:融会与贯通。
融会与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当学习者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知识后,就如在海滩边的小孩,手中抓满了贝壳,此时教学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根细绳,把贝壳串成精美的项链。
人文事件纷繁复杂,人文知识多种多样,个体知识中折射出缤纷的人文思想光芒。
在这些复杂、多样的人文理论和人文精神情感中,人们往往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对人文知识加以取舍和归纳,形成自己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思想。
人文科学教材层的教学就是要对人文知识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其蕴涵的人文思想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类,使人文知识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在学习者面前,让他们掌握人文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过程,从而使自己零散的人文知识形成一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