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站危险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制氧站安全隐患排查要点制氧站是一种为患者提供医用氧气的设施,负责将空气中的氧气通过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分离和净化,然后供应给需要的患者。
由于涉及到气体的储存和输送,制氧站的安全隐患是需要重视的。
下面是对制氧站安全隐患的排查要点的详细介绍。
1.储氧设备:制氧站通常包括氧气储罐、氧气管道和氧气调压器等设备。
首先要保证储氧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查氧气储罐是否存在泄漏、腐蚀等问题,是否正常运行;检查氧气管道的连接是否牢固,是否存在漏气问题;检查氧气调压器的正常工作情况,确保氧气的压力和流量控制准确。
2.氧气输送系统:制氧站将氧气输送到患者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要检查临床气体管道的布置是否符合规范,避免出现死角和搅动氧气管道的行为;检查管道的连接是否牢固,避免氧气泄漏;检查配氧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保证氧气输送的流量稳定和准确。
3.防火安全:氧气是一种易燃物质,因此制氧站的防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要检查储氧设备和输氧系统周围是否存在可燃物品,如油漆、溶剂等,并采取措施将其移除或隔离;要确保储氧设备和输氧系统的周围没有明火或明火危险;要检查防火墙、防火卷帘、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的完好性和使用情况。
4.电气安全:制氧站中的电气设备也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要检查制氧站中的电气线路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如防爆要求;要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是否良好,避免因为漏电或静电而引发火灾;要检查电气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避免电气故障导致火灾。
5.设备维护和保养:制氧站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安全可靠的运行。
要检查维护保养记录,确认维护保养工作的频次和质量;要检查设备的磨损、老化情况,及时更换和修复损坏的设备部件;要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测和验收,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达到相关要求。
总之,制氧站是一个涉及气体的设备,需要高度重视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管理。
通过检查储氧设备、氧气输送系统、防火安全、电气安全以及设备维护和保养等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安全隐患,确保制氧站的安全运行,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用氧气。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氧气站应对充装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氧气站充装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包括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
二、事故风险分析2.1 主要风险(1)氧气泄漏:氧气具有高度氧化性,泄漏后遇明火、高温或自燃物质,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2)火灾:氧气助燃性强,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中毒: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2.2 风险等级根据事故风险分析,氧气站充装事故风险等级为二级。
三、应急组织与职责3.1 应急组织成立氧气站充装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事故应急工作。
3.2 应急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安全保卫组:负责现场警戒、疏散人员、维护秩序。
(3)灭火救援组:负责火灾扑救、泄漏控制、中毒救治等工作。
(4)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救护等工作。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保障、现场后勤保障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4.1 初级响应(1)发现事故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安全保卫组立即组织人员疏散,设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
4.2 中级响应(1)灭火救援组迅速组织灭火力量,控制火势蔓延。
(2)医疗救护组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并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3)后勤保障组提供应急物资和后勤保障。
4.3 高级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决定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2)协调消防、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根据事故情况,启动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五、后期处置5.1 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责任等进行调查。
制氧厂的危险源点及防护措施制氧厂是一种将空气中的氮气进行分离,得到纯氧气的设备。
由于制氧涉及到高温、高压等工况,同时也存在氧气本身的危险性,因此制氧厂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源点,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高温和高压:制氧过程中,氮气通过压缩、冷却等操作,使得氧气纯度提高。
这些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和高压,存在爆炸和燃烧的危险。
因此,制氧厂需要配备高温高压自动报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控和预警,同时配备安全阀和爆破片等设备,以保证高温和高压时系统能够自动释放压力,避免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
2.氧气燃烧和爆炸:氧气本身是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接触就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因此,制氧厂需要设立严格的火源控制措施,禁止火种和易燃物进入氧气制造区域,制定相关操作规程,保证工人无火发生的安全距离。
同时,厂区内也需要配备灭火设备,如喷雾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以应对意外火灾。
3.毒气泄漏:制氧过程中,氧气产生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这些有毒气体泄漏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为了防范危害,制氧厂需要配备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及时发现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
另外,制氧厂还需要配备适当的通风设施,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减少有毒气体的积累。
4.静电火花:在制氧过程中,由于复杂的气体流动和压缩过程,容易形成静电火花。
静电火花与氧气结合,极易引起爆炸。
制氧厂需要采取有效的防静电措施,如合理的接地装置、防静电地板等,以防止静电火花的产生,保证设备和工人的安全。
5.设备运行故障:制氧厂中的设备可能由于磨损、老化、不当操作等原因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漏氧、气体流量异常、温度升高等情况。
因此,制氧厂需要设立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查设备的制度,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发生的风险。
另外,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制氧厂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教育员工了解危险源点,熟悉防护措施,并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
氧气危险特性以及应急措施1. 氧气的危险特性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
然而,尽管氧气的广泛用途和重要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氧气的危险特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下面将详细介绍氧气的危险特性。
1.1. 氧气的易燃性氧气本身并不易燃,但它是支持燃烧的气体。
当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时,会增加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从而导致火灾的扩大和加剧。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需要特别注意火源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引发火灾。
1.2. 氧气的增强燃烧性除了支持燃烧外,氧气还会增强某些物质的燃烧性能。
在氧气的存在下,一些本来不易燃或难以燃烧的物质会变得更易燃,甚至会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必须注意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避免可能引发突发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1.3. 氧气的强氧化性氧气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氧化反应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化学反应、挥发性物质的释放或爆炸。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避免可能引发危险氧化反应的场景。
1.4. 氧气的高压特性氧气通常以高压形式存储和使用。
高压氧气在泄漏或释放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因此,在处理高压氧气时需要格外小心,遵循相关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规定,确保安全操作并避免潜在的危险。
2. 氧气的应急措施2.1. 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在使用氧气之前,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手套和防护服。
•确保操作场所通风良好,并配备氧气泄漏报警器。
•在操作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他人注意。
•确保操作人员具备足够的操作经验和培训。
2.2. 避免与易燃物接触避免氧气与易燃物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尽量将氧气与可燃物质(如油脂、溶剂等)分开存储和使用。
•避免氧气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避免形成可燃气体的混合物。
•确保工作区域周围没有可燃物的积累,以防止意外火灾的发生。
液氧站岗位安全风险引言:液氧站是液氧供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负责储存和供应液态氧气。
液氧站岗位是一个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岗位,因此站岗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岗位安全。
本文将从液氧站的特点、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液氧站的特点液氧站是用于储存和供应液态氧气的设备,通常由液氧储罐、管道系统、阀门、仪表等组成。
液氧站具有以下特点:1.1 高压环境:液氧储罐中的氧气压力通常在2MPa以上,需要承受较高的压力。
1.2 低温环境:液氧的温度通常在-183℃左右,因此液氧站的设备和管道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低温性能。
1.3 易燃易爆性:液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质接触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1.4 液氧的特殊性:液氧具有高氧浓度和强氧化性,对人体和一些材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二、液氧站岗位的安全风险液氧站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高压危险:液氧储罐中的氧气压力较高,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事故,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2.2 低温危险:液氧的温度极低,容易引起冻伤和低温灼伤,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3 火灾爆炸危险:液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质接触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4 毒性危险:液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人体和一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危害。
三、液氧站岗位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保障液氧站岗位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3.1 岗位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液氧站岗位的人员应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了解液氧的特性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3.2 安全设施的完善:液氧站应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包括泄漏报警装置、防爆设备、紧急停气装置等,确保岗位的安全运行。
3.3 定期检查与维护:液氧站岗位的设备和管道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3.4 火灾防护措施:液氧站应配备火灾灭火器材和自动灭火系统,以及防火隔离设施,降低火灾扩散的风险。
制氧站安全隐患排查要点(一)设备检查1.制氧站内平面布置(1)氧气站生产多种产品需要灌瓶和储瓶时,灌氧间、空瓶间和实瓶间应分别设置。
(2)若空瓶、实瓶在同一灌氧间内时,空瓶和实瓶必须分开存放,并用墙隔开,不得直通。
数量不得超过50瓶。
空、实瓶之间可合并,但要用栏杆相隔。
(3)空瓶间、实瓶间应设装卸平台,平台宽一般为2m,平台高度按气瓶运输工具的高度确定,一般高出地平0.4~1.1m。
装卸台应备有防漏、防火设施。
(4)灌氧车间的生活室应与灌瓶间和实瓶间隔开。
(5)制氧站房四周应设围墙或栅栏。
2.站房建筑与结构(1)制氧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属乙类,主要车间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
(2)氧气压缩机间、氧气储气囊间、灌瓶间、空瓶间、储气罐间、净化间等相互之间及与其毗连的房间,应采用无孔洞、管道且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防火墙隔开,隔墙上的门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0.6h。
(3)碱液设备周围的地面,应有防止碱液腐蚀的措施。
灌瓶间和实、空瓶间的地面为沥青混凝土,而且平整、不起灰尘、耐磨、防滑。
(4)液氧槽附近0.9m范围内,不应铺设沥青路面,液氧槽的基础应用难燃烧材料建造。
(5)氧气压缩机间、净化间和储气罐间均应有安全出口。
(6)主要生产车间的门窗向外开,木制门窗涂防火漆。
灌瓶间、实瓶间和储气囊间以及独立的瓶库的门窗玻璃均应涂白色或采用毛玻璃,以防阳光直射气瓶或气囊。
3.设备布置(1)设备的布置应方便安装、操作和维修,并符合:①设备之间净距,一般为1.5m;②设备为双排布置时,两排之间净距不小于2m;③设备与墙壁之间的通道宽,应不小于1m;④灌瓶间、气瓶间、实瓶间的通道宽度为1.5m。
(2)布置在制氧间内的储气囊,不应放在氧压机的顶部,储气囊与设备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3m,并有安全防火围墙。
在储气囊入口管道上应设安全水封,水封的放散管应伸出室外。
(3)氧气储罐之间或与可燃性气体储罐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相邻两罐中较大者之半径。
四.针对以上分析,作以下改进:
(一)为更好做到节能降耗工作,有计划性不断持续改进,维修科针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由氧站人员严格执行氧气输送管理:
1.氧站正规操作,保障输出到各科室二级阀口的正常压力。
2.氧气管路定期巡查,且台账清晰。
3.末端设备带的插口无故障。
4.临床科室输氧设备的正常使用、氧量正确开启。
5.临床氧使用严格遵守使用制度。
6.临床氧气管路的及时报修。
7.注意氧站存量足以供应,瓶内气体不能完全使用,应及时更换。
五。
PDCA运用后全院氧气使用量对比图:
月使用量
1000
50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六.改进后降耗、安全已经取得成绩,维修科将持续改进,配合临床和相关部门共同管理,循环下一个PDCA达到更高节能降耗目的要求。
维修科2016-12-02。
氧气厂氩气氮气二氧化碳充装项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本章对本评价项目中的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按以下方法进行:首先给出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然后确定主要的危险、危害因素,再对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形式、产生的部位、产生原因及可能的伤害后果等进行详细分析。
较次要的危险、危害因素就不再进行详细分析。
1.1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1.1.1 危险、有害物质及其特性根据对XXX氧气厂氩气、氮气、二氧化碳充装项目有关资料的分析,对照《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危险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及《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1990),本项目所涉及到的主要危险有害物质为氩、氮和二氧化碳,其危险特性如下表。
危险、有害物质特性表危险、有害物质特性详述1. 氩2. 氮1. 二氧化碳中毒和窒息氩气、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氮气比空气略轻,为非毒性气体,XXX氧气厂生产、储存过程中如发生泄漏,厂房通风不好,会造成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气体积聚,局部浓度过高,它们会使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引发操作工呼吸困难、二氧化碳中毒或窒息性危险,当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低于19.5%,会使人出现头昏、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1.1.2 工业噪声与振动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机械设备的运转会产生噪声,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上。
在生理上噪声会引起听力损伤、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等。
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体现在失眠、疲劳、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方面。
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操作人员的疲劳、烦恼、迟钝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下降。
本项目中的某些生产环节:输送泵、风机等,可能存在着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人们往往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
在噪声设备下工作的作业人员,如无个人噪声防护用品,工作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操作人员情绪,危害操作人员身心健康,引起作业人员职业性难听及神经、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伤害,导致作业人员误操作,从而容易诱发造成工伤事故。
制氧车间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制氧车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工作场所,其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危险有害因素。
下面将从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化学因素(1) 氧气:制氧车间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氧气,氧气的浓度过高会造成强氧化作用,引起物质自燃或爆炸事故,同时氧气也具有毒害作用,对人体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2) 硝化剂:在制氧过程中会用到硝化剂,如硝酸、硝酸铵等。
这些物质不仅有腐蚀性,还具有氧化性,易于与其它物质引起化学反应,产生剧烈燃烧、爆炸等危险。
(3) 油类化学品:制氧设备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润滑油、冷却油等。
这些油类化学品会挥发出可燃气体,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2. 物理因素(1) 压力:制氧设备中的压缩空气、氧气等物质压力很大,如果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就会造成压力释放,引起伤害或事故。
(2) 噪声:制氧设备的运作会产生噪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损害和心理疲劳。
(3) 电气:制氧车间设备多采用电气控制,如果电气系统出现故障,会造成电击、火灾等危险。
3. 生物因素制氧车间对生物因素的关注较少,但也存在某些问题。
(1) 高温潮湿:在制氧生产过程中,因为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因此氧气设备房间内比较潮湿,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
(2) 病毒:当制氧车间的操作人员存在感冒、流感等传染病时,容易通过呼吸道传播给其他人员,影响到整个车间的生产。
综合以上分析,制氧车间的危险有害因素很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例如:先是加强化学品管理,保证储存使用的化学品稳定性;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员工培训,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等;对生物因素同样需要关注,保持车间环境干燥清洁,预防病毒传播等。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防范,可以有效减少制氧车间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所造成的隐患和危害。
氧气站危险性分析
氧气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成投产后的生产过程中及以后检维修过程中,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低温、噪声、辐射和雷击、地震、洪涝、台风等危险有害因素。
(1)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氧气存在,其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种助燃剂、氧化剂,与易燃物质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因此氧在设备、管道内运行或因设备损坏而泄漏均有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的危险:
1 压缩氧气遇油脂等易燃物会发生爆炸性;
2 空分装置中乙炔及碳氢化合物在液氧、液化空气中积聚,浓缩会引起燃烧、爆炸;
3 压缩机排气管积炭会引起自燃现象;
4 在精馏过程中,液氧从设备管道中泄漏出来遇可燃物会发生燃烧爆炸;
5 在氧气压缩过程中,如活塞或氧气机活塞环泄漏,间隙过小,润滑水中断,活塞杆磨损、漏油、漏气、高速氧气吹刷未清除铁锈、杂质等均会发生火灾、甚至爆炸;
6 在液氧压送和氧气输送过程中,泵及管道中留有铁锈、珠光砂、铝末等杂质,在流体冲刷及杂质磨擦情况也都会发生火灾、爆炸;
7 液氧储槽(工作压力 3.0MPa)、液氮贮槽(工作压力 3.0MPa)、液氩贮槽(工作压力 3.0 MPa)等压力容器一旦超压会引起物理爆炸,泄漏液氧在常温常压下迅速蒸发,扩散与可燃物能导致重大火灾事故。
(2) 在生产过程存在着氧气、氮气、氩气都可能产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1 在常压下,吸入氧气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2 吸入高浓度氮气时会产生窒息、中毒。
3 高浓度氩气会使人窒息,当含氩量达75%会发生数分钟内死亡。
(3) 在工程建设施工和检维修过程还存在着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危险因素。
(4) 生产过程的压缩机、管道等是产生噪声的主要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在制氧过程,空气冷却系统,分子筛强化系统,分馏塔及管线,阀门等大多带有低温操作,会产生冻伤危险。
(6) 本工程采用一套DCS控制系统,对长期从事操作人员存在着一定的辐射危害。
(7) 在自然条件下也存在着地震、雷击、洪涝、台风及严寒酷热带来的危险、有害因素。
【发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