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9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记叙文阅读是每年的考试必考的题型,如何正确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是我们每个人在做语文阅读练习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本店铺给大家带来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叙文阅读知识点由本店铺整理,仅供参考: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2、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⑴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⑵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记叙的详略记叙文有详写和略写,能够反映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一般略写或不写。
阅读时,要清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并知道为什么。
其他类型试题一、段落层次的划分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出题形式】1、为文章划分段落结构〖补充知识点〗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这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由本店铺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记叙文阅读知识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记叙文阅读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记叙文阅读必背知识点如下:一、记叙文的要素1、人物:a.主要人物:故事的核心角色,其性格、行为和情感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对比等作用,丰富故事内容和主题。
c.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同时结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综合判断。
2、事件:a.起因: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
b.经过: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人物的行动、冲突和转折等。
c.结果:事件的最终结局,可能是圆满的、遗憾的或开放性的。
3、时间: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4、地点: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环境描写通常与地点相关,能烘托气氛、塑造人物。
二、记叙文的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例如:从主人公小时候开始讲起,依次叙述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倒叙: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中间部分,然后再回头叙述起因和经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如:以主人公站在领奖台上回忆自己奋斗的历程作为开头。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丰富内容,补充背景,解释原因。
比如:在讲述主人公的冒险故事时,插入一段关于他童年经历的回忆,解释他勇敢性格的形成原因。
三、记叙文的线索1、人物线索:以人物的活动、经历或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
例如:以一个旅行者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2、事物线索:以某个具体的物品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如:以一条项链为线索,讲述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3、事件线索:以某个特定的事件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情节。
比如:以一场比赛为线索,描写参赛选手们的准备、比赛过程和结果。
4、情感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例如:以主人公从悲伤到振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四、记叙文的描写方法1、人物描写:a.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衣着等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特点。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
如《背影》《枣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4.记叙的顺序:(1)顺叙的作用:(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丰富人物形象或烘托相关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或表达作者的美好情感③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记叙文知识点一、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式: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写出(对象+特征)夸张:形象写出了……..排比:增强了气势,表现了…….反问:增强语气,突出强调了……..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引出下文二、人物描写肖像: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语言动作心理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心理、心情、情感等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突出主旨。
6、为下文做铺垫。
社会环境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人物的身份、地位四、记叙顺序及作用五、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描写、抒情五种六、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表层深层——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作用:(1)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七、段落的作用(首先分析这个段落有没有特殊性,比如插叙、倒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修辞等)(1)、内容(2)、结构开头:1、统领全文;2、引起下文;3、伏笔铺垫4、照应标题;5、点明线索中间:1、引出下文;2、总结上文;3、承上启下;4、照应前文5、为下文做铺垫结尾: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2、照应前文,结构严谨;3/补充前文 4、首尾呼应5、与标题呼应(3)、中心(切记:不要拘泥于格式,阅读没有固定公式,还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八、情感类类似于“笑”“流泪”“脸红”等能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我们叫做情感类词语题型:原因,含义等模式:分析原因(事)+情感、心情等九、比较类句子的比较题型:分析改前和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类题目,需要分析不同之处形式上:标点符号、倒装句(标点符号作用)内容上:看句子内容上是否有删减(内容作用,修辞或描写的角度)十、主要内容的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任务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以下是 8 条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 要留意故事中的人物呀!你看《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多生动,他的命运变化可是贯穿了整个故事呢!
2. 情节可重要啦!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鲁宾逊的各种冒险经历,那叫一个精彩刺激,情节的起伏是不是让你读得停不下来?
3. 环境描写也不能忽略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那简直就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美妙的氛围,对吧?
4. 叙述顺序得搞清楚!《背影》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我们才能清楚明白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5. 细节描写最能打动人啦!《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为“我”找《山海经》的细节,多让人感动啊!
6. 主题可是文章的灵魂啊!《散步》表达的那种尊老爱幼的主题,是不是让你心中也涌起温暖的感觉?
7. 写作手法要关注呢!像《变色龙》用了讽刺的手法,把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多厉害呀!
8. 情感体会也很关键呀!读《藤野先生》的时候,你难道没有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那种敬重之情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记叙文阅读真是丰富多彩,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呀!。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概括主要事件或概括多件事,概括多件事要分别说(2)梳理故事情节(3)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人+事+结果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序的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倒叙的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好处:交代(补充)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3、记叙的人称:我、你、你们、他(姓名)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又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记叙的线索:(1)、物(人物、事物)线如:《背影》(2)、情线如:《白杨礼赞》(3)、事线如:《故乡》(4)、时间(5)地点变换5、解题含义+作用=好处含义:表面义+象征义(引申义)作用:(1)贯穿全文的线索(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4)(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为主,辅以-------,议论、抒情、说明7、人物的形象刻画:(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肖像(外貌)、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2)环境(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细致的刻画。
社会环境指人物生存的社会状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人物的命运等。
8、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景物描写的作用:(1)描写了-----景,(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3)渲染了---气氛,(4)烘托了人物----的心情,(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背景,(6)暗示文章中心,表现人物性质。
9、人物形象(1)分析某个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她)吗?为什么?10、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六种方法)的作用:这是----描写方法+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心理等。
一、主要知识1、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
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
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
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4、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 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气氛。
(4)衬托人物的心情。
2、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故事情节的一条脉络。
(1)有的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有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3、在记叙文中,抒情或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抒情: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起提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顺叙作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作用: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5、常见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卒章显志。
6、文章的语言特色: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7、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8、分析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9、分析语段(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10、划分层次的依据:根据话题的转换:(1)时间(2)地点(3)人物感情的变化11、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材、立意、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主题。
12、设伏笔的好处: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13、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好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说明、抒情为辅助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二)记叙文表达方式:①叙述:用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交代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梗概以及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②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句子往往优美、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可以细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全文中心,烘托主题,为下文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③议论:对人物、事件、景物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在记叙文当中,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④说明: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当中,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不常用,但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⑤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抓住抒情的语句,才能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刻画的形象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三)记叙文分类:一般按照写作对象来分①记人: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
②叙事: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等。
④写景: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海滨仲夏夜》等,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⑥状物: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
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记叙文阅读重点是:①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
这就要求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和他所处的环境,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与业绩。
②叙事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情的意义和影响。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侧重分析景物或物的特点、状写的顺序以及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记叙文六要素: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者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把六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时间——晋代;地点——武陵;人物——渔人;原因——渔人误入桃花源;经过——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所见、做客及辞去;结果——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
由于六要素交代得清楚,使全文眉目清晰,故事完整。
再看《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代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五)记叙文写作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己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和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
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③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六)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①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
②以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一文,是以油印、散发《挺进报》为线索。
③以某物为线索:《七根火柴》就是这样。
④以某人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背影》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⑦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七)记叙文人称: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
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真实。
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而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诗歌、抒情散文中,有利于感情面对面的交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亲切感人。
(八)记叙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①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本体和喻体都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比喻词(是、成为),本体和喻体都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没有比喻词,本体不出现,喻体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②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③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④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长于抒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⑤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音韵和谐,互为映衬,互为补充,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⑥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⑧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