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存的土家族歌谣——《梯玛神歌》——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印象
- 格式:pdf
- 大小:139.38 KB
- 文档页数:2
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初探李祎发表时间:2020-03-27T09:39:43.4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作者:李祎[导读] 土家族的舍巴日的原生性很强,具有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传统文化色彩。
作为这一民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土家族的舍巴日的原生性很强,具有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传统文化色彩。
作为这一民族庆典的重头戏自然是土家族传统宗教歌曲——梯玛神歌,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的传统宗教艺术,在这一片土地上世代传承发展,是土家族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梯玛神歌;八宝铜铃;社巴节;土家族;法事一、节日中的“梯玛神歌”---《舍巴祭》“社巴”(又称舍巴),是土家语,意为“摆手”,自明朝以来,摆手舞便作为土家族自娱自乐的大型传统歌舞而存在了。
[1]社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综合性节日,传说是在明朝时期皇帝听信谗言误杀了抗倭七大将军,后得知真相赦免了巴人,为了纪念这一天,当地土家人将其定为“社巴节”。
在这一重要庆典之上,古朴神秘的“梯玛祭祖”拉开了节日的序幕。
笔者为了切实感受梯玛神歌的文化魅力,来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龙山县洗车河镇政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作业。
演出是在洗车河镇政府的大摆手堂前举行的,此次参加“舍巴节”的演职人员由当地各个乡镇、事业单位等自愿参加报名。
“舍巴节”这一大型民俗活动,安排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时间定在上午的9点18分(又有9点19分之说),时间安排很有讲究。
现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原来散落的各个村镇分散、自行组织举办,转变成现在由政府部门组织进行。
据调查,以前该村每年的社巴节都是由田氏来主持,其他的姓氏没有权利来举办(“田”姓氏是土家族的大姓),但是田氏可以邀请其他姓氏来看或是参与。
直到现在,虽然由政府和村民一同举办社巴节,但是在当地人民的心中仍认为社巴节是田氏宗族的事情。
[2]而梯玛神歌作为社巴节的第一篇章——《舍巴祭》首登大堂。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XX年5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带领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奔赴湘西,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研。
5天内,调研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永顺县、龙山里耶、花垣边城、凤凰古城、吉首等地,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项目表演。
并与湘西州政府、政协及文化部门联合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认真分析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此次调研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基本概况湘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湘西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鼓舞,辰河高腔目连戏7个项目。
第二批公示的有8个。
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苗族古老话等22个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方面。
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
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
这些说明,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2.保护情况全面普查,科学化管理XX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
到XX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93%,其中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四个县市完成了100%,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
同时初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
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湘西“梯玛”仪式审美特征浅议摘要:湘西土家族“梯玛”仪式存在至今,可以说是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瑰宝,这种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价值不可估量。
其在表演工具、表演动作、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的《梯玛神歌》,其表演唱词的文化价值也不可低估。
土家族“梯玛”仪式在展现其独特神秘楚巫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以旅游休闲的展演形式被搬上了舞台。
关键词:湘西梯玛仪式特征土家族“梯玛”是流传在湘西北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及其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
梯玛,“梯玛”一词含两义,一是指从事这种原始宗教活动的巫觋,汉语称“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二是指这种原始宗教活动,汉语称“梯玛跳神”,土家语称“梯玛日”,在土家语中是做或举办的意思。
在梯玛法事中,梯玛被看做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统一体,时而威灵灵气煞煞如神降临,成为神的代言人,仿佛能向人传达神的旨意;时而又是活泼风趣、洒脱不羁的凡人,似乎能够面神表达人的诉求。
这样的表演蕴含了大量的原始宗教因子和丰富的古文化信息。
[1]一、梯玛仪式的形式特征㈠法冠梯玛头戴“凤冠帽”,“凤冠帽”一般分为五块,每页上面都绘有一尊神像,上面绘有太清、上清、玉清及“清清二帝”。
也有活页八块的,象征着八洞,八蛮,或八部大神,用来压邪镇鬼,更有甚者即扮成一副掌坛师的模样,来镇压邪魔的扰乱。
㈡法衣梯玛在进行仪式活动过程中,所穿的法衣也叫“八幅罗裙”,法衣基本上是红布长衫,蓝色镶边,矮领,对胸开叉,袖子较短,袖口较宽,裙子下摆有青、蓝、红、白、黄五种颜色,长约3.2尺,整体色彩鲜丽。
关于法衣太过女性化,有的学者认为之前的梯玛活动很可能是女性来主持。
㈢法具1、八宝铜铃八宝铜铃是梯玛在进行仪式的时候所拿在手上的器具,为上等黄铜制造,鸭蛋大小,成圆球状,直径6.5厘米。
因为分送给傩愿老司一颗,苗老司一颗分,目前的八宝铜铃实为六颗,六颗铜铃分别系在一根长约35厘米的马头型木柄上,上面系上五色布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查报告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土木091组长:组员: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更深地了解到当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使我明白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前人的艰辛努力。
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该门学科知识和各理论的深入理解。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调查课题。
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实践内容及要求后,考虑到我是贵州省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为了对我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作为此次调查题目。
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形色各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赶潮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或已被遗忘,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为此,我作为印江县的一名土家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印江县人及其他国人能更好地传承印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呼吁人们不要遗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弘扬印江优良的民族风情,需要我们每一个印江人的共同努力。
由于家乡太远,坐车要10来个小时才能到印江,因此,我此次的调查内容主要从网上得知。
下面是我此次的调查结果: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简介:(一)印江少数民族方面: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
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摆手舞、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文化以及文物文人方面: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
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
蔡伦古法造纸、印江梵净山佛教文化、文昌阁、依仁书院……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031[摘 要] 仪式音乐是一类原生性的仪式音声形式,是重要的活态音乐语言符号,只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相关象征功能,与仪式场域紧密相连。
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文化作为湘西土家族所独有的宗教文化,不仅涉及舞蹈、信仰、文学等众多方面,透过其表象,还能看到土家族儿女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利用符号学对仪式音乐表意进行分析,是目前了解音乐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
对此,为进一步掌握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的价值内涵,尝试从符号学角度着手,先对梯玛巫祀仪式音乐基础状况与功能进行分析,再基于符号学探究音乐意旨,最后提出了梯玛音乐表意。
[关 键 词] 梯玛;仪式音乐;符号学;音乐意指湘西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表意的符号学探索钟涵骏梯玛是湘西土家族内部流传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宗教文化现象,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目的在于祈福、还愿、避祸、消灾,象征着土家族对自然、先祖以及图腾的崇拜。
在活动进行时,往往会伴随着歌舞,其中演唱的歌曲被称作“梯玛神歌”,是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的民俗生活以及豁达坚强的民族特性。
符号的作用在于意义表达,要想表达意义就必须使用符号,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梯玛巫祀仪式音乐中也蕴藏着符号学内容,体现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文化。
因此,重点探究梯玛巫祀仪式音乐表意的符号学,对掌握当地梯玛音乐文化内涵和湘西土家族民俗风情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是在该仪式活动中产生的古乐,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顺、龙山、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区域,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
在土家人内心,梯玛是实现人和神相互沟通的使者,巫祀仪式中的音乐就是人和神相互交流的载体。
其音乐传承历史久远,规模庞大,内涵涉及祭祀、农猎、繁衍、饮食等多项内容[1]。
其中,梯玛歌属于散文和韵文的综合体,实际演唱时可唱可吟,不仅拥有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也有欢快轻松的内涵体现,是土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下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土家族乡间的祭祀歌--“梯玛神歌的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祭祀歌属民间口传文学的范畴。
在人类原始宗教发育期万物有灵,人与鬼同生同存,鬼神支配人,人又依赖于鬼神。
祭祀歌便产生于人类对自然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魔力又非常崇拜的这一特定时期,即幻想用语言去取悦鬼神,指令鬼神,以达到驱邪消灾、求吉祈福的目的。
我国的原始宗教源远流长,祭祀歌的起源也很早。
但这类歌谣在民间带有神秘文化的性质,要完整地采灵它们并不是很容易。
因而,在汉族文化史上,真正属民间的祀典歌还有与之相关的招魂洞、咒语等,记载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而在云南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原始守教祭仪,云南少数民族中却以活形态的方式,大量地传承着这一类原始宗教祭祀歌。
各种祭仪上由本民族祭司或巫师念诵的祭祀歌作为原始宗教神圣祭坛的核心内容在民间受到尊崇并得以保护和流传。
土家族祭祀歌就其内容以及相关的宗教祭仪划分,可以分为祀典歌、诀术歌两大类。
其中祀典歌又包含驱邪祭祀歌、狩猎祭祀歌、农耕祭祀歌、年节祭祀歌、生活祭祀歌。
它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的歌谣。
而诀术歌则包含招魂和咒语。
它是古代巫觋用以治病求吉的巫歌。
长期生活在高山丛林的土家族人民凡遇天灾人祸,或重病缠身,便认为是鬼邪作崇,即请巫师作法,招魂送鬼,祈福驱邪。
而这类驱邪祭祀歌的内容,一是呼唤和依赖天界诸神制服恶魔,二是祈请作崇鬼神的宽恕,也有的直接恐吓驱赶鬼神,还有的则以祭品换取病人的魂魄。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
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
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