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论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6.77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源于古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和对自然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相互关系密切的整体。
首先来看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关系,即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长和发展。
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例如,木有生命力,可以为火提供燃料;水可以滋润木,使其生长茂盛。
相生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互补和协调,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促进身体健康。
接下来是五行相克的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抑制另一种元素的过剩和异常发展。
这种相克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例如,水可以灭火,土可以吸收水分。
相克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人们可以根据相克关系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医养生强调五行相生的原则,提倡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适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夏季火旺,应多食用一些清凉、散热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等。
其次,中医治疗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进行辩证施治。
例如,火热内盛的肺热咳嗽,可以采用石膏清肺火;肝湿火旺的湿热黄疸,可以采用龙胆泻肝火。
这些都是中医治疗的实践经验,得以总结并编制成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不仅仅在中医学中有应用,也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在园艺学中,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用来指导种植和管理。
例如,某些植物会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的植物生长,这就是植物之间的相克关系在园艺实践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观的产物,在中医学理论中有重要地位和应用。
相生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互补和协调,相克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制约和平衡。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中医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的关系;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是相克关系。
中医对人体器官系统功能简介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证经验归纳出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深刻描绘出人体各部位的相关性。
在人体的五脏中:肝、胆属木,肝与胆相表里。
肝不好影响胆,胆不好影响肝,所谓“肝胆相照”就是这个道理。
肝,其华在甲,指甲是否颜色不正、发黄、发黑、暗,有很深的竖纹,有坑,都说明肝功能不好。
肝功能不好会使人眼睛经常感到疲劳,影响视力,多发眼疾。
肝胆不好脸色发青。
人们常说这个人喝酒脸都喝青了,说明这个人酒喝的过多,因为酒精通过肝脏解毒,对肝伤害最大,所以喝酒过多的人脸色会发青。
人的情绪中怒伤肝,一个人经常脾气暴躁,叫做动肝火伤肝气,对肝脏不好。
相反一个人肝出现问题,他的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坏,五味肝脏对应酸味,吃过多的酸性食物易伤肝。
肝的反射区在鼻梁的正中间(看图)这个部位颜色发暗、发青、生斑、长皱纹,都是肝功能不好的象征,两眉弓中间向外侧延伸到太阳穴部位也是肝反射区,此处生斑或有不洁物都可判断为肝功能不好,鼻梁中间肝反射区两侧为胆的反射区,此部位长斑是胆不好的象征。
心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功能不好影响小肠功能,小肠不好影响心功能,心脏不好的人脸色常发红,不是白里透红,面若桃花那种,而是一种病态的潮红,一般红到脸颊上,甚至额头上。
七情六欲中喜伤心,一个人大喜过望会诱发心脏疾病。
古代宋时牛皋大破金兵后,生擒金将金兀术,骑在金兀术背上兴奋地大笑三声,突然病亡,事后发现原来是心肌梗塞所致,可见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避免大喜大悲,方为长寿之道。
在口味上,心对应苦味。
脾胃属土,脾与胃相表里。
脾其华在肌肉,开窍于唇。
脾胃不好者,肌肉松弛,口唇苍白无色。
人体许多疾病就来自脾胃不调。
脾胃不好的人脸色发黄、土黄色,七情中思伤脾胃,古书讲一个人患相思病茶饭不思,其实是罹伤脾胃所致。
五行理论整理中医五行:汉族传统的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
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用来阐释实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实物本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五行:金木水火土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木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属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属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属水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
五行属性和归类方法:观点一:起源于《洪范》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
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
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属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
古人称“土爱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属土。
固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与金相似。
古人称“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属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
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均属水。
观点二:起源于单带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
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五行的归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人属五行推算原理
人的五行属性推算原理主要是根据出生年、月、日和时的天干地支信息来确定的。
在中国的八字命理学中,每个年份、月份、日期和时辰都对应着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而这些天干和地支又与五行元素相关联。
具体来说,天干的五行属性为:甲、乙属于木,丙、丁属于火,戊、己属于土,庚、辛属于金,壬、癸属于水。
地支的五行属性为:子、亥属于水,丑、未属于土,寅、卯属于木,辰、巳属于火,午、未属于火,申、酉属于金,戌、亥属于土。
通过对八字中的天干和地支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个人的五行属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出生八字是甲子年、乙未月、丙午日、丁亥时,那么这个人的五行属性包括木和火。
另一种常见的推算法则是纳音五行法,主要源于《李中虚命书》。
这种方法是用一个人的出生年份作为判断依据,例如1924或1984年出生的人属甲
子金命。
此外,还有日干法,即按照一个人出生的日期来看其五行属性。
这种方法是由宋代大师徐子平的八字理论演变而来的。
日干五行就是一个人八字中日期
所配天干分属的五行,而如果想要知道对应的天干是什么,需要了解起月法并依据天干的算法来推出五行。
请注意,这些都是一种文化信仰,并不具备科学依据。
五行理论整理中医五行:汉族传统的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
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用来阐释实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实物本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五行:金木水火土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木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属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属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属水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
五行属性和归类方法:观点一:起源于《洪范》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
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属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
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属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
古人称“土爱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属土。
固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与金相似。
古人称“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属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
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均属水。
观点二:起源于单带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不及时: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固流。
太过时: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1)以五行之特征,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2)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气、五季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
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中风)。
五行属性归类木性生发条达,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除体外,故肾属水。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为反常现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省不足,乘袭者乘虚而凌其弱。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他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相克”和“相乘”区别: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相乘: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为病理状态。
相侮:恃强凌弱,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木(亢)侮金。
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气衰反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例如:临床的支气管扩张病症,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
金乘木(虚)症候,临床较少见。
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
相克: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
规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或克金、金克木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
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
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化:“制”:即制约,“化”:即生化。
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称为“五行制化”即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是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指五行系统在结构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再次恢复平衡。
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盛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两类,皆属五行相克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变化。
母病及子规律:(1)母行虚弱,累及其子行也不足,导致母子两行皆虚如水虚不能生木,引起木性也不足,结果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临床常见:肾精亏虚,引起肝精肝血不足,或肾阴亏虚引起肝阴不足而肝阳上亢的病变。
(2)母行过亢,引起子行亦过盛,导致母子两行皆亢。
如木行过亢,可引起活性过旺,导致木火俱盛。
临床常见:肝火亢盛引致心火亦亢,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
子病及母规律:(1)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亢盛;临床:心火过亢引起肝火亦旺,导致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
(2)子行亢盛,劫夺母行,导致母行虚衰;临床:肝火太盛,下劫肾阴,导致肝阴肾阴皆虚的病理变化。
(3)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临床: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终致心肝两虚的病理变化。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长脏象学说的基础: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主持五体,开窍于五官,外荣与体表的组织结构系统。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体表:瓜,面,唇,毛,发此外“天人相应”: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
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本脏之病可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传至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讲,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母病及子”: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
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喉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范母”: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
“相乘传变”:克伐太过。
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
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多见肝病症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症候。
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肋痛,眩晕头痛等症。
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症。
“相侮传变”:反克为病。
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
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筋或肺络,一般仙剑胸肋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证,继则又见咳嗽,甚至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症候(3)脏腑生理功能与相互联系脏腑之间相互资生关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即肾水滋养肝木(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即肝木上济心火(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即心火运脾土(火生土);脾能传输精微,益气以冲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即脾气生养肺气(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即肺金滋养肾水(金生水)。
脏腑之间相互克伐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上逆和肝阳之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4)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内脏病变可以反映于机体的表面,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肋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
中医诊治很注重色诊和脉诊的结合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见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等症。
基本原则:补母或泄子,即“虚则补母,实则泄子”《难经》补母:用于虚证,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
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不批益肺法进行治疗,即虚则补其母。
泄子:用于实证,肝火炽热,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进行治疗。
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泄心火则有助于泄肝火,即实则泄子。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