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爱玛_解读简_奥斯汀的婚姻价值观_王洁辉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
从简·奥斯汀个人情感经历浅析《爱玛》所体现的婚恋观作者:李丽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爱玛》是简·奥斯汀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广大评论家认为是她最为纯熟的作品。
《爱玛》通过描述几对英国乡绅阶级的婚恋故事,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
本文旨在分析四对婚恋人物,并结合简·奥斯汀本人婚恋经历,探索奥斯汀的婚恋观。
关键词:《爱玛》;婚恋观;奥斯汀作者简介:李丽阳,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人文科学系英语101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一、引言《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人公是富家千金爱玛·伍德豪斯,她一直热衷于给人做媒,经过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之后,自以为是地开始撮合他人,却接二连三地闹出不少尴尬和误解,最后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正视到自己不足,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淑女。
中外不少人士对这部经典作品展开过研究探讨,多数集中于爱玛的角色塑造、写作手法、《爱玛》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因素和女性主义意识。
然而,本文希望从婚恋观的角度去分析这部作品,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了解。
二、四对婚恋范例的分析1.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和鳏夫韦斯顿先生伍德豪斯家族是海伯里村最富有的家族,拥有当地最美丽的海特菲尔德庄园。
伍德豪斯先生自从夫人去世之后,幻想症越发严重,终日杞人忧天,无所事事。
爱玛极力赞成姐姐和姐夫的婚恋,结婚之后,姐姐和姐夫搬去了伦敦。
伍德豪斯先生就将家中一应事务都交给二女儿爱玛管理,十分宠溺女儿,因此爱玛实际上是海伯里村子最富有的女人。
泰勒小姐是伍德豪斯家的家庭教师,生性柔顺,未婚时惯于听从和赞同爱玛,已婚后则以丈夫为准则。
韦斯顿先生的妻子早逝,儿子过继给了富有的亲戚。
在爱玛的撮合之下,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于教堂做礼拜开始接触,交往不久后就结婚了。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恋父情结:以《爱玛》为例作者:问雪萍符新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子则表现为恋父情结。
本文在恋父情结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简·奥斯汀小说《爱玛》中爱玛与父亲及家族好友奈特利先生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爱玛有恋父情结。
一方面爱玛非常珍惜对现实中的父亲的爱,另一方面她又在生活中找到了更完美的父亲替身,并与他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恋父移情。
关键词:《爱玛》简·奥斯汀恋父情结一、引言简·奥斯汀被弗吉尼亚·伍尔夫赞为“女性当中最完美的作家”。
《爱玛》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大多数读者关注小说主人公爱玛和她身边朋友们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探讨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婚姻观。
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的一个边缘人物——爱玛的父亲,国内学者只有李永霞曾分析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爱玛》中父亲们的形象。
爱玛的父亲看似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实则暗藏玄机。
本文尝试通过弗洛伊德精神批评分析中的恋父情结来分析《爱玛》中主人公对父亲细腻的情感。
提及“恋父情结”,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
他曾在著作《梦的解析》中指出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性本能,它能让儿童对同性家长产生排斥,对异性家长产生爱恋之情。
由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弑父娶母,所以弗洛伊德将儿童的这种心理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这种情节用于男孩子叫“恋母情结”,用于女孩子则叫“恋父情结”。
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俄狄浦斯情结会逐渐衰退,而女孩子则无限地留在俄狄浦斯的境界中,只有在晚年才放弃,但也不是完全放弃。
二、爱玛的恋父情结英国社会学家杰弗瑞·高尔认为奥斯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恋父情结体现在两方面:憎恨母亲并且嫁给父亲的替代人。
但是爱玛并不完全符合高尔的发现,因为爱玛并未憎恨自己的母亲。
2462018年08期总第39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爱玛》看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婚姻观文/赵天琪 范丽娟【摘要】作为19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对妇女所处的各种境况感同身受。
在《爱玛》中,奥斯汀赋予主人公爱玛独立的人格意识,通过描写不同女性角色的婚姻来表达自己的婚姻观,以此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爱玛;婚姻;女性主义【作者简介】赵天琪,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范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及英美女性文学。
一、简介简·奥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国史蒂文顿的牧师家庭。
作为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了很多部经典作品。
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爱玛》出版于1816年,被公认为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小说《爱玛》主要围绕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展开,描写了发生在她周围的一系列爱情故事与琐碎。
通过对主人公爱玛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的刻画,肯定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表达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
二、简·奥斯汀在《爱玛》中的婚姻观婚姻在奥斯汀的小说中是个一成不变的焦点话题。
在奥斯汀眼中,婚姻对女人的命运有着极为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不同女性人物婚姻的刻画,体现了爱情、金钱和平等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1.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条件。
奥斯汀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尽管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很现实,但是在对待爱情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观点上,她从未动摇过。
小说中最为美好的爱情当属爱玛和奈特利先生。
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布满波折。
爱玛最初宣称自己对婚姻不感兴趣,她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海伯里这个小村庄以及家中的琐碎事情上。
她为人牵线做媒,却总狼狈收场,尤其是为朋友哈莉特指点姻缘时。
爱玛的挚友奈特利先生,一个富有的绅士,同时也是爱玛成长的精神导师。
他容忍爱玛的任性顽皮和骄傲自大,同时也欣赏和接受她千奇百怪的想法。
大 众 文 艺37摘要: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运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描写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中下阶层的五位青年男女——达西与伊丽莎白,彬格莱与吉英,韦翰与丽迪雅,柯林斯与卢卡斯之间从恋爱到婚姻的不同的选择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中的爱情的憧憬,即:金钱不是产生婚姻关系的条件,爱情应该以获得相互尊重为前提,这样才能拥有爱情,获得幸福。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中开卷第一句话这样说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然而真的是这样一条真理吗?作家是怎么样对这条“真理”进行深刻阐述分析的呢,作者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是怎么样的呢?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开头第一句话就这样说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供认的真理。
”故事便以班特纳一家为典型来检验此举世公认的真理,班特纳一家是住在浪博恩村当地的第一大户,班特纳夫妇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吉英、伊丽莎白、丽迪雅、卢卡斯与安娜,而这五位女儿由于没有生活保障,便只能等着结婚,另嫁他人作为归宿。
但班特纳夫人代表着当时英国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在对待婚姻问题的看法上极具世俗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当拥有十万遗产的彬格莱的先生租住邻近的尼日斐花园时,班特纳夫人便要在舞会上把五位女儿其中的一位介绍给这位先生,而彬格萊先生长相英俊,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为人又极其谦和,没有拘泥做作的习惯。
所以班府上的一家人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班太太更是非常得意,作者在这里又穿插进去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傲慢的达西先生,这位极具个性的人物立刻引起了班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的留心注意,而最终伊丽莎白由于对傲慢的达西产生偏见而引起误会,当柯林斯牧师拜访班特纳纳一家的时候,班特纳夫人又把二女儿伊丽莎白介绍给柯林斯牧师当妻子,而柯林斯是要继承班家的财产的,班特纳先生死后五个女儿就有被扫出门的危险,如果把女儿介绍给柯林斯牧师,那么班特纳夫人便会顺其自然安安稳稳地继续在这里享受生活了,可是事与愿违,个性独立且有主见的伊丽莎白当场便拒绝了柯林斯牧师的求婚,因为在伊丽莎白看来柯林斯牧师是一个荒谬透顶且及其迂腐的男人,所以简直令她气氛得走出家门,至此故事主要围绕着这几位人物展开。
浅析简·奥斯丁的《爱玛》【摘要】简·奥斯丁是18 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明星,也是那个时代理性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
小说《爱玛》是奥斯丁最成熟的代表作,其中婚姻、道德与阶级观念等多方面表现了作者及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理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从《爱玛》中的婚姻观入手,浅谈简·奥斯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婚姻观和理性主义思想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爱玛;友情;婚姻观;金钱;财富;地位;理性主义一谈到简·奥斯丁我们就会想到她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她最著名的作品,而《爱玛》则是她是成熟之作。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 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 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前期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修道院》和后期的《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
两个时期的写作整整分隔8 年。
在这两个时期之间,奥斯丁无论是在审美能力上,还是在对人性的探讨上,都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本文简单的分析一下她的后期作品《爱玛》。
婚姻与金钱是奥斯丁小说的两大主题, 女性是主要的描写对象。
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围绕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展开的,他们或对爱情矜持或执着追求, 最终获得了幸福美满的婚姻;或受到了金钱、地位、外貌的蒙蔽和诱惑, 换来的却是名存实亡的毫无幸福的婚姻。
本文通过对《爱玛》这部作品的分析, 从作品中几对年轻女子的婚恋情节入手, 探讨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所要表现的婚姻观。
《爱玛》这部作品一开始对我来说,感觉不是很好看,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围绕着爱玛来写一些琐碎的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纯美爱情,也没有幽默的话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描写家常琐事的书,但一本书看些来后给我的感觉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爱玛》围绕着爱玛的生活展开来写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8世纪英国社会的爱情观、婚姻观。
简要分析简·奥斯汀的婚恋观1.爱情与金钱缺一不可奥斯汀认为爱情时幸福婚姻的基础。
金钱是美好婚姻的保障。
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种婚姻揭示了简·奥斯汀对不同婚姻的态度。
①夏绿蒂与柯林斯之间的婚姻完全是为了金钱而建立的一种婚姻。
夏绿蒂的目标就是嫁给一个能给她带来金钱保障的男人。
柯林斯是为了继承遗产,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并取悦于他的恩人。
他们之间没有爱。
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婚姻,她通过伊丽莎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当听到夏绿蒂接受柯林斯的求婚时,伊丽莎白非常吃惊,她从没想到夏绿蒂会为了赢得舒适的生活而牺牲感情,并据此推断,她朋友的选择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会得到任何幸福。
②通过莉迪亚与威克姆周围的人对他们私奔的反响,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婚姻也持否定的态度。
威克姆因为达西先生给的一大笔钱才愿意娶的莉迪亚,而莉迪亚是出于虚荣心跟威克姆结的婚,他们的婚姻既不道德又不牢固,以肤浅开始,以逃避收场,最终双方都得不到预期的幸福。
③简和宾利先生的婚姻在这本部小说中是成功婚姻的典范,宾利和简都是非常单纯善良的人,他们两个性格相近,所以容易被相互吸引。
宾利拥有大笔的钱财,简拥有着美丽的外貌,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就像是童话中的婚姻,是近乎理想中的完美爱情。
他们的婚姻既有爱情的滋润,也有金钱的保障。
④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爱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物质和感情俱全的。
伊丽莎白不会为了追求物质而结婚,却也明白没有物质支撑的婚姻是多么不堪一击。
同时经过一系列事情后看到了达西身上可贵的品质从而爱上了他。
而达西在第一次求婚失败后,摒弃了自己的傲慢,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也更加坚定了对伊丽莎白的感情。
他们的婚姻是奥斯汀最推崇的婚姻。
不难看出奥斯汀认为美满的婚姻必须以爱为基础,以金钱为保障。
2.理智与情感相得益彰奥斯汀认为大多数仅仅建立在情感或理性基础上的婚姻都是失败的,而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婚姻则是完美的。
在《理智与情感》,通过对理智的姐姐埃莉诺和无限追求浪漫的玛丽爱情经历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理智在面对爱情危机时的巨大作用。
《爱玛》与爱情的选择《爱玛》是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玛的一生。
爱玛是一个聪明机智、心机颇深的女孩,她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小说中,爱玛的感情经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探讨了关于爱与婚姻的选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于《爱玛》中的爱与婚姻选择的讨论。
首先,爱玛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个年轻的贵族女士,爱玛追求的不仅仅是婚姻,更重要的是追求一份真正的爱情。
她深知婚姻是一生的大事,不愿意随随便便地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因此,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爱玛多次拒绝了追求她的男士,因为她并不爱他们。
她坚信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普遍思想。
在《爱玛》中,作者通过描述爱玛的朋友们的感情生活,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
许多贵族女子,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爱,嫁给一个有利于家族的人。
尽管这种现象在现代看来有些无法理解,但它却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和约束。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选择也涉及到了男女角色对于爱情的理解。
在爱玛的感情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角色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追求与女性有所不同。
例如弗兰克·邱吉尔,他的浪漫追求与女性视角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小说中,他多次为了引起爱玛的注意而做出一些浪漫而出格的举动,但却未必能让爱玛动心。
这反映了男女在爱情上的差异,也暗示了爱情选择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最后,在《爱玛》中,爱情选择与自由意志也是息息相关的。
小说中的角色们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自己的配偶。
然而,爱玛却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了自由的婚姻选择。
她决心不同于其他女子,坚持寻找自己真正的爱情。
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对于婚姻选择的渴望。
综上所述,《爱玛》中的爱与婚姻选择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主题,涉及到了不同的角色、社会现实、性别差异和自由意志。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分析【摘要】简・奥斯汀作为西方著名作家,是英国作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通过描写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创作出了经典巨著《傲慢与偏见》。
书中通过描述各种不同的婚姻类型和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反映了她心目中的婚姻价值观念。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婚姻观作品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把四对男女的爱情与婚姻进行了详尽描述,简・奥斯汀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揭示了19世纪社会的价值观与年轻人的婚姻观与价值观,同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述揭示了简・奥斯汀自己对婚姻观的理解。
简・奥斯汀在书中描写的四种婚姻,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婚姻现状,金钱和利益相结合成为了当时婚姻的普遍现象。
这些婚姻现状的事实既与简・奥斯汀的婚姻观有出入,同时又有些类似。
简・奥斯汀本质上认为婚姻的美满与否其关键在于爱情和互相的尊重,但金钱作为婚姻的基础物质保障,对婚姻的美满与幸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类型的婚姻所表达的婚姻观1.盲目的婚姻体现出的婚姻现实。
在《傲慢与偏见》中,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让人看到了盲目的婚姻、混乱的生活以及悲剧的现状。
莉迪亚在简・奥斯汀的笔下是一名性格轻浮多变、内心空虚、肆意妄为而且生活混乱的女孩,简・奥斯汀甚至用下流来形容莉迪亚。
莉迪亚尽管愚昧无知,但仗着自己年轻,颇有几分姿色,才得以不断追求被人爱慕的虚荣感觉之中。
而威科姆正是一名纨绔子弟,他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曾经为了还欠下的巨额赌债,而追求金小姐和达西小姐,同时他满嘴谎言,处处想着通过婚姻发一笔大财。
正是威科姆这种肤浅、虚伪的人投中了莉迪亚的胃口,最后金钱在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人结为夫妻,但他们的婚姻毫无情感和理智,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1]威科姆和莉迪亚的这种毫无道德的婚姻,简・奥斯汀呈批判的态度。
2.现实婚姻中的婚姻观。
在《傲慢与偏见》中,现实的婚姻中往往不乏对爱情和金钱的双重描述,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牧师的婚姻是现实婚姻的真实写照。
第21卷 第10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1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122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2)010-0022-03从《爱玛》解读简·奥斯汀的婚姻价值观王 洁 辉(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摘 要:《爱玛》中的人物融入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他们的婚姻并不意味着纯粹的爱情而是双方的契约。
本文根据18、19世纪英国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分析《爱玛》中的婚姻类型,以爱玛的婚姻为基础解读简·奥斯汀的婚姻价值观。
关键词:《爱玛》;简·奥斯汀;婚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爱玛》被多数文学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熟的作品。
小说反映了以财产来界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社会,突出了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当时英国的女性受到社会价值观的鼓励,利用其女性特质来赢得婚姻伴侣。
婚姻为阶级提供了一个交换整理与经济交流的市场。
女性人物明白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地位提升并改善经济的机会,财力与社会地位成为决定结婚对象的相关条件,为了达成结婚的目的,她们擅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外貌与才艺,吸引男性目光。
社会地位、家庭因素成为女性婚姻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二、 18、19世纪英国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 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但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不但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反而进一步受到男权的制约,成为男性的附庸。
1. 女性的社会地位布瑞吉特· 希尔指出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对农业和城市手工业的入侵宣告了家庭经济的死亡, 家庭不再是工作的中心。
妇女由于不再为获得经济必需品而外出挣工资, 被束缚在家里, 家务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并开始呈现出一种低价值化趋势, 这种状况被进一步固定化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妻子和母亲的道德责任——将其自身全部奉献给家庭的社会观念。
18、19世纪的妇女仍处于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地位低下的处境中。
[1]工业革命也是文化上的深刻革命,产生了家庭和工作的分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出现。
男人拥有了比女人更易获得社会承认的技术地位,女性被人为地降到了无技能或低技能的地位,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定位被社会普遍认可。
女性被降到社会的底层,被排除在社会公共事务之外,将相夫教子的观点内化,其社会地位被认定为边缘的、从属的、依附的。
2. 女性的家庭地位在18世纪后期,有文化、有教养的中上层女性具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有幸与男性在家中分享待遇,在男性的鼓励下,女性完成音乐作品仅仅是表明其具有高雅端庄的形象。
如果女性工作就破坏了“贤内助”的形象,因此被认为属于社会地位低的阶层。
但是,对于社会下层的女性而言,养家糊口仍然是她们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关乎家庭的生存。
简·奥斯汀就生活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非常低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作品充分表现出对女性当时所处社会、家庭地位的认知与思考,以及从女性角度对婚姻问题的深入探究。
三、《爱玛》中的婚姻爱玛拥有自己的财产,在家中自由发号施令,言行影响海伯里的舆论方向。
简·费尔法克斯和哈里特· 史密斯两个人物则是英国19世纪女性的代表。
她们甘愿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接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
因此以这三位收稿日期:2012-06-19作者简介:王洁辉(1979—),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女性为代表把《爱玛》中的婚姻分为功利、幸福、完美三类。
1. 功利的婚姻简·费尔法克斯是费尔法克斯太太的养女,优雅大方、聪明伶俐,是小说中为数不多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子。
她的兰心慧质似乎超过了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
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正的优雅获得了一向看人精准的奈特利先生的赞誉。
我们相信这样美好的女性完全具备嫁给一个完美丈夫的优势。
出人意料的是她嫁给了弗兰克·丘吉尔。
弗兰克·丘吉尔童年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把他过继给妻子的兄嫂——丘吉尔夫妇。
他们膝下无子却出身望族,拥有巨大的财富。
因此,原来不匹配爱玛的弗兰克具有了追求者的资格。
向爱玛疯狂献殷勤的弗兰克仰慕的却是出生贫穷但才貌双全的简,他们偷偷相恋,秘密订婚。
在弗兰克公开秘密之前,简一直默默忍受着弗兰克和爱玛的调情,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简·费尔法克斯因为出身低微、家境贫寒, 无论多么漂亮、聪慧, 都难以维持生计,继承父亲的寥寥数百元的嫁妆不可能使她经济独立。
缺少经济支撑的女性只有通过婚姻寻求出路,简·费尔法克斯凭借与丘吉尔先生的婚事从孤儿一跃成为有钱有势、生活奢华的丘吉尔太太。
简·费尔法克斯明白自己虽然已经和丘吉尔订婚,但是她的的身份地位很难得到丘吉尔家族的承认,他们的结合也是对门当户对婚姻传统的挑战。
只有等适当的时候公开他们订婚的秘密,因此在这之前她必须接受弗兰克对她自尊的残忍践踏。
《爱玛》中另一个功利型婚姻的例子是埃尔顿的婚姻。
埃尔顿闪婚的妻子受伦敦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影响认为双方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两者的联合可以满足了她的物质需求。
她所标榜的音乐才能只是钓得金龟婿的诱饵,婚后从来没练习过。
埃尔顿先生也认为她的财富和地位是婚姻的不二人选。
小说中功利婚姻都是以付出真爱、自尊、自由等很多人性方面的因素为代价,奢华生活的背后是空洞的灵魂。
作者对这种婚姻采取讽刺的态度,人物通常是滑稽可笑的,可以看出对这类婚姻也是极不赞成的。
2. 幸福的婚姻温顺善良、单纯无知的哈里特·史密斯是一个身份卑微, 一贫如洗的寄宿学生。
哈里特·史密斯与马丁先生的婚姻是这部小说中相对完美的婚姻。
在与马丁短暂的相处中,哈里特·史密斯对马丁有了好感。
然而,因为马丁是一个农民受到爱玛的鄙视,受此影响,哈里特拒绝了马丁的殷勤。
后来,爱玛极力撮合哈里特和牧师艾尔顿。
哈里特自以为找到了婚姻的理想归宿;但埃尔顿喜欢爱玛。
伤透心的哈里特得到奈特利先生的安慰。
在奈特利先生的热忱帮助下,她恢复了自尊。
然而,对奈特利满怀感激之情的哈里特认为自己的感恩就是对他的爱。
明白自己的一厢情愿后的哈里特想起马丁先生。
他们地位相当,最核心的是马丁喜欢自己,并且有经济实力支撑起未来的家。
认识到这一点的哈里特重新回到马丁身边,接受一直守候在她身边的爱,两人在爱情、丰富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甜蜜婚姻也算幸福美满。
3. 完美的婚姻女主角爱玛是简·奥斯汀小说中唯一拥有巨大资产的女孩,是一个甘愿单身也不想错嫁的女子,地方长官奈特利先生是受人尊敬的乡绅。
他们门当户对婚姻令人羡慕。
爱玛美丽聪慧、充满爱心,是作品中的核心人物。
但她的致命弱点是: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傲慢,做人势利,注重等级观念。
她以阶级势力和金钱为标准看待人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民粗俗,没有优点;对婚姻的态度代表着资产阶级普遍的观点。
她最大的乐趣就是按自己的主观判断为别人牵线搭桥、乱点鸳鸯。
爱玛的缺点多于优点,显示不出丝毫的可爱。
作者在爱玛身边安排了一位训导者——奈特利先生。
乡村绅士奈特利为人谦逊诚恳、眼光犀利,对人对事有公正、客观的评判。
他通过言传身教时时提醒爱玛的缺点与错误,并对其做出指导。
最终,爱玛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并发现她与奈特利的深厚感情,收获了幸福婚姻。
改掉缺点的爱玛是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正如奈特利先生所说: “如果不看她的缺点, 她是毫无瑕疵的。
”[2]这门婚姻不仅考虑到家庭、门第、财产等概念,满足资产阶级对婚姻的传统观念,而且拥有浪漫甜蜜的爱情,毋庸置疑他们的婚姻是完美的,婚姻将给予他们长久的幸福。
四、构成完美婚姻的因素1. 爱情是婚姻的基石爱玛并不完美,在小说开篇是个惹人反感的人物,作者处处嘲笑讽刺这位贵族小姐,她自以为是和傲慢的个性使她不能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世界。
牧师埃尔顿为了财产追求她,弗兰克的百般殷勤使她心动,后来,当哈里特向她倾诉对奈特利先生的爱慕之情时,爱玛突然意识到她自己一直深爱着奈特利。
奈特利冷静全面的分析让爱玛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爱玛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心与心的交流使他们彼此倾心。
由此可以看出纯真的爱情是她和奈特利完美婚姻的基础。
2. 社会地位、家庭环境是婚姻的保障爱玛是作者塑造的唯一处于优越社会地位的23女性,是哈特菲尔德的一号女主人,精神上她也坚持做自己的主人。
她是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的,只有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算得上成长过程中的唯一的监护人,但泰勒小姐给予她最多的是关爱与呵护而并非管教,正如书中所说: “她十分尊重泰勒小姐的意见,但她主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事。
”[3]这样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赋予了爱玛自由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
在海伯里村爱玛出身高贵、聪明能干,平日里,帮父亲张罗牌局、设宴待客、 侃侃而谈,书中处处都是她的宏篇大论,精彩不断。
大家都知道哈特菲尔德有位风趣幽默、无微不至的女主人,像慈善大使一样安抚帮助村里的穷苦人。
她一心改变哈里特的命运,处处栽培提携,为村里举办的舞会献计献策,待人接物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与判断,处处彰显出不俗的品位与见解。
爱玛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出身于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的古老世家,作为三万磅财产的继承人无需为生活担忧。
奈特利先生则是一位高贵的绅士,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的角度抉择都是婚姻的最佳人选。
所以,当爱玛和奈特利缔结良缘时,大家迅速接受了这一事实。
3. 良好修养是婚姻的催化剂爱玛的家庭环境还赋予了她自以为是的性格与肆意妄为的权力,她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因这两个因素受到损害,而真正的祸根就是她的生活环境。
最初的爱玛因为家境良好而培养出傲慢自私的个性,过分自信,事实上总引起让人难堪的误会,娇生惯养、生性倔强,自认为自己负有匡扶正道的职责。
爱玛热衷于为周围人安排婚事,但她的自以为是总令人深陷痛苦之中,这样一个人物,确实让大家怀疑她是否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
奈特利先生从旁观者的角度适时提醒,使爱玛认识到自身不足,转变成为一位人见人爱的淑女。
在爱玛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们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使两人走近婚姻。
五、结语简·奥斯汀在《爱玛》中描绘出自己最推崇的婚姻类型,富家姑娘爱玛·伍德豪斯和青年绅士奈特利从开始观念上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相互理解、喜结良缘,反映出作者的婚姻观。
婚姻没有爱情是错误的,只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够的。
简·奥斯汀认为完美的婚姻不仅源于表面的好感和社会地位、家庭出身的匹配,更重要的是双方良好的修养、内心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与磨合,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个人修养只是幸福婚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