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04抒情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3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第四课时专题练习(一)文学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狭的天地.石灵.(1)法国公园附设的动物园里,有两头狮子,当清晨或薄暮,往往发出一种动人的吼声。
每次听了之后,不自觉地有一缕由激动或凄清交织成的酸意,升到胸际。
接着是许多遐想,挤掉手中的工作,挤断正常的思考.(2)我想到,它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
.(3)赤日西堕,黄云蔽空,长风怒啸,景色为昏。
是它出现的最好的背景。
于是它或穿越溪涧,或踞伏崖岭,发为长吼,群山响应,声震山林。
如果是秋天,败叶萎枝,簌簌地下落。
不要说猿鹿狐兔,各自潜隐,即山精魑魅,也将不敢显出身形。
.(4)但它现在在笼里。
.(5)挨着狮栏的另一个栏里,是一只文豹。
它不会吼,但据说,它的性子比狮子还急。
每次看它不是在栏里彷徨窜走,就是睡在木板上;睡在木板上,却并非在休息,它睁着两只灰碧的眼,一瞬不瞬,射出一股近乎疯狂的愤怒的光。
它在恨,我想这时候,即使是好心的开栏放走它的人,也逃不掉它的抓啮。
.(6)过了不久,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见。
2013高考语文冲刺系列: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冲刺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关键字】现代现代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一)理解文章。
即:(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
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
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必须全面地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与阅读它们的规律。
试将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归纳整理一下。
分析:1.记叙文。
(续表)2.说明文。
3.议论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现代文章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1.善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大致说来,包括词语的一般含义和词语的语境义这两个方面。
词语的一般含义,就是词语的一般表达意义;词语的语境义,就是词语在文句中特定的表达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主要是指词语的指代内容、概括内容和附加意义。
怎样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呢?(1)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
在阅读时,对文中有些代词和有某种指称、指代作用的词语的指代内容必须认真搞清楚,对文章才能理解得较透彻。
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记念君》)文中的“它们”、“这”都是代词,“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这”指上句“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即抒写自己极度悲愤的心情,表明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立场。
“非人间”不是代词,但有指称作用,指称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
把这些指代内容揣摩清楚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概括的内容。
文章中有些词语概括力很强,这需要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着眼,来体会这类词语所概括的内容。
高考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解题思路: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性格等);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解题思路: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3.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专题04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精讲目标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主旨手法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主旨手法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考向一:内容主旨【真题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高考语文三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专题教案小说的阅读指导及训练教学要点一、考点趋向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7、分析小说的标题教学过程一.把握故事情节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揣摩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⒈表现人物的手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四、注意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 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② 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③ 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五、概括主题内容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⒈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⒉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六、分析写作技巧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⒈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⒉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⑴表达方式①描写的角度②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⑵结构方式⑶表现手法七、品味语言特色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⒈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⒉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⒊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八、分析小说的标题⑴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⑵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⑶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小说的阅读训练散文的阅读指导及训练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难度大,分值又高,主观性强,考生很容易望而生畏,因此,近年来考生此题的得分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考生阅读不到位,有的人一目十行,跳读了事,自以为读懂了,其实没有对文章整体把握,因此,匆忙答题,结果是答非所问所以,做好此类题目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理清脉络,纲举目张抓住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这是快速阅读散文的前提二、把握主旨,明了态度散文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此,只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才不会离题太远要抓主旨,必须抓关键词句如统领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句,善于表达情感态度的疑问句,文章的中心句等三、明确手法,评价具体鉴赏散文离不开表达技巧,这里首先要搞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修辞手法看,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从写作手法看,如铺垫、渲染、衬托、类比、对比、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等从谋篇布局角度看,如过渡、照应、详略、主次、点面结合等等从表达方式上看,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等其次是弄清这些表现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这要作具体分析要想在散文阅读中少失分,除凭借文章特点、准确把握阅读流程之外,还要多总结适合自己的分析文章的经验,多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率另外,在答题上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归纳要点要全,把分散在各段的语句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把含蓄的语言材料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加以提炼二是表述要准,即答案既要全面准确地表达要点内容,又要符合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保证答题的归结点与试题要求的一致4 摸索文章规律,探讨答题方法作文有规律,答题有方法,我们备考很有必要研究研究下面分类简要说明议论性文字揭示层意和主旨在叙述描写类作品中,议论往往是作者直接揭示层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文字抓住了这些文字,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段意和主旨卒章显志这本来是诗歌的一个特征,散文、小小说也有类似特点文章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它有可能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反复呈现的句子很关键一个句子反复出现,前后照应,这个句子,有可能就是文章的线索,或者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句它在结构思路上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它直接体现中心如果有几个句子反复,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中心也就明确了表达方式转换是切口用作考试的记叙文材料,往往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这样说,表达方式的转换刚好是文章结构思路的脉络标志如果是人称突然转化,就意味着作者为了抒情全文写物实质上是在写人物的特性,也就是人的品质局部用了象征法,象征文字结合全文来理解往往就是暗示主旨的文字就指代词命题,答案就在其附近作品有注释一定与命题答案有关就含有修辞的语句命题,修辞本身的作用就是答案的一半围绕主旨理解词句含义有些句子单纯看不易解释,一旦跟主旨联系起来就豁然开朗了高考考查考生对某个句子的理解,这个句子总是与作品主旨(或文段段意)发生直接联系句子位置结构决定意义在散文作品中,首句、过渡句,文尾(或段尾)句,往往对全文(或全段)进行概括性总起或总结一般来说,不是段意就是全文主旨句高考选择文首句、文尾句、过渡句作为考点,表面看是考查考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实质上是要考查我们对全文(全段)主旨是否把握准确这些位置上的句子不能等同于中心(段旨),但绝对与中心(段意)有直接联系换句话来说,用全文中心或段意来回答这个位置上句子的意义是不会有错的相邻句子和写作背景有暗示判断一个句子的重要性,有时研究句子本身难以下结论,此时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很有必要,因为相邻的句子对此句有可能作一些解释说明从这些解释说明中可以捕捉有关信息,进而破解试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解读文章中某一个句子的意义必要时要考虑一下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背景不一定在文中,有时在题中,有时在落款或注释中,不可大意题目限定了字数,答案直接抄录原文,刚好与字数相等,这样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就文章内容命题,我们围绕中心回答,答案即使不完全,也会对一半散文的阅读训练戏剧的阅读指导及训练一、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二、戏剧剧本的构成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三、戏剧剧本的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五、戏剧的语言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戏剧的阅读训练。
一、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特点: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
特点: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特点: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
4.时评,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
特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
5.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特点: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 论点2. 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事理论据。
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
3. 论证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例:《改造我们的学习》①例证法: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
②对比论证: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对比。
学历案4 表达技巧——答准技巧,看尽效果考向一赏析表达技巧【命题初探·微观考情】考势微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突出对审美鉴赏能力考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散文艺术技巧鉴赏自然也成为考查的重点。
散文中的艺术技巧所指很宽泛,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所有表情达意的手法,也包括语言技巧。
高考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的命题角度主要是鉴赏表达技巧和品味语言特色。
对于这两大命题角度,首先要构建起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常用的各种技巧的内涵及其表达效果,其次要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它们、欣赏它们高考链接(2021·天津卷)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赏析表达技巧·必备知识】一、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鉴赏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故事记叙安排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插叙对核心情节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隐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让这些片段显现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这一隐一显,可见得叙事的波澜2.描写(1)描写角度(2)描写手法分类阐释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作用: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动静描写又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作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解读与冲刺性训练考点:1.梁凌《茶王(节选)》2.谈歌《秦琼卖马》3.刘向阳《拐爷》4.刘庆邦《素材》5.(美国)雷蒙德·卡弗《小偷(节选)》【考点研究】一、考题类型1.语句赏析(1)情节角度——为下文铺垫(2)人物角度——人物特点,同一个人前后对比,或与别人对比。
(3)主题角度——思想情感。
(4)修辞、表现手法角度[考点]①整体观题语句赏析分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句本身角度,二是与上下文关系的角度。
②答题模式材料句(概括情节内容、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示例: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分(海因里希·伯尔《一件绿绸衬衣》)(1)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
(2分)(2)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2分)答案:(1)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短句)写出了女人的形象特征,与“她”的自私冷漠形成对比,也为下文不交换食物等情节做铺垫。
(2分。
手法1分,分析1分)(2)通过想象(动作描写、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用衬衣换取食物失败后极其愤怒的心理。
(2分。
手法1分,分析1分)【解析】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还要注意结合画线句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第一句主要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第二句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但第二句下文交代“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所以从“想象”角度回答也可以。
判断出表现手法之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2.原因分析题(1)两大原因①客观原因——环境特点,具体事件等;②主观原因——心理因素,事件中产生的某种情绪。
(2)答题模式材料句(环境,事件)+分析句(观点,情感)示例2:分析文中两处加点词语“苦涩味”产生的原因。
(4分)(海因里希·伯尔《一件绿绸衬衣》)(1)苦涩味:(2)苦涩味:答案: (1)屋子内空气混浊、有油腥味让“我”喉咙不舒服,从而产生苦涩感;要去用衬衣交换食物,因心理上的畏缩、胆怯、尴尬而产生的苦涩感。
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计划书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计划书(精选5篇)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计划书篇1在语文考试的第一轮复习中,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清知识系统。
这有利于同学们明确复习的目标,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并在答题时更好的寻找解题依据。
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和文言文知识系统等。
而小系统就是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
第一轮复习时要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
2、要注重利用教材。
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像一些文言文、诗歌、文学常识等就是完全考察教材中的内容。
而对教材加以熟悉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心态。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这就要求学生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不能因为短期内成绩没有提高而放弃。
只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学习时多加些细心和耐心,成绩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4、语文考试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考点。
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专项训练,这种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更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进行整合练习,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总之,语文考试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投入大量的时间,不断积累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相信同学们只有更加耐心、细心的了解教材,大量训练,勤于思考总结,才能更快的提高成绩,并为今后的几轮复习打好基础。
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计划书篇2一、语言基础字音字形需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写错的词,如“褪色”、“舶来品”等。
《咬文嚼字》曾经公布了最常写错的100个字,可以作为复习参考。
其它的偏、难、怪字就不要理它们了。
近义词辨析词,建议做一道归纳一道。
比如近义词辨析常见的有四种方法:去除同类项、分搭配对象、两字变四字、比较反义词,当然,同学也可以总结自己习惯的方法——那么每做一道题,就应该将相应的近义词纳入到方法系统中,这样的话,考前要做的并非海量巩固,而是以方法为维度贯穿常见近义词,工作量会大大降低。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小说阅读之线索分析梳理讲练一、含义讲解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的始终,把小说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其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二、手法解析(1)常见的考查方式为: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2.小说中××(物品、人物或情节)有什么作用?3.小说中××(物品、人物或情节)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4.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有什么作用?5.小说以××为线索有什么作用?(2)线索分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3)小说中线索作用:1.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2.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4)双线结构线索讲解小说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暗线。
双线作用:小说的明线使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集中,人物突出;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三、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男孩和他的树①很久以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很喜欢在树下玩耍。
他常常爬上树摘苹果吃,或是在树下睡午觉……他非常喜欢这棵树,而树也喜欢和他在一起。
②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小男孩慢慢长大了,他不再天天来到树下玩了。
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
“来,和我玩吧。
”大树对男孩说。
“我不再是个孩子了。
我不想再爬树玩了。
”男孩回答说,“我想要很多的玩具,我需要钱去买它们。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拿去卖掉。
这样,你就有钱去买玩具了。
”男孩非常高兴,他赶快摘下所有的苹果,高高兴兴地走了。
③从那以后,男孩很久没有回来。
大树非常伤心。
④一天,男孩终于回到树下,大树非常高兴。
“来和我玩吧!”大树说。
高考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4、要点归纳题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找出推断的根据。
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021年高考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语文综合知识-一、注意词语和句子表达ﻭ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ﻭ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
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ﻭ如果是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ﻭ(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ﻭ二、认真审题,准备把握**种信息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ﻭ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ﻭ三、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从容作答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抒情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1、找准区域
•2、关联语句
•3、分析综合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
•2、关键语句
•3、组织语言
文章示例
秦腔
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③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
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
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④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
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
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
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
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注释:
①西府:陕西省西安以西的部分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
(取材于贾平凹散文《秦腔》)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窗外看排演的观众“哇地一声叫倒好”,只是开玩笑而已,并不是对演员的表演不满意。
B.秦腔的排练条件艰苦,但演出的戏台讲究,说明村民不重视排练过程,只注重演出结果。
C.演出的幕布已经放下,但锣鼓一直“叮叮咣咣不停”,渲染着演出的气氛,迟迟不开演。
D.摇帽翎的演员,一会双摇,一会单摇,双摇时上下飞闪,单摇时纹丝
不动,令观众叫绝。
E.村民们不爱看生戏爱看熟戏,因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新鲜刺激,追求陶醉于其中的乐趣。
2.解释词、句在文本中的特定含义,并回答问题。
(6分)
①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
②解释第5段的划线语句“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在文中的意思。
3.第6段提到:“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请联系全文,说说这里的环境是怎样的。
(4分)
4.第六段中作者写了两类观众,他们有什么特点?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4分)B、D[B项,对原因的解说不当。
根据文意,村民对排演非常热心,排练场所因陋就简,是乡村戏曲的正常特点;搭建戏台有与临村比富的原因,所以村民“宁可少吃少穿”以求用料讲究、做工上乘。
D项,“单摇时纹丝不动”的说法不合逻辑。
根据文意,应该是帽翎的两边“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
2.①(示例)“冗长”这里是“悠长”、“悠扬”的意思,表现乡村旷野中传来的二胡声给人以持久的听觉享受。
(希望声音长久地持续)“痴呆”这里是“痴迷”的意思,表现作者对二胡声、秦腔叫板的入迷和陶醉。
②(示例)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为之震撼;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
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也写出了观众的感受之细腻、欣赏之投入。
3.[基本自然、社会环境]
①广袤旷远的地域;②汉唐的古墓残碑以及千古的时空;
[观众状况(群众基础)]
③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④排演时都拥有大量观众;⑤急切盼望演出,高资搭建戏台;⑥正式演出,观众人山人海,鉴赏水平高,陶醉痴迷,不避寒暑,老少皆有;
[演员状况]
⑦在艰苦的环境下(夏暑冬寒)热情排练;⑧表演水平高,有震撼力;
4.第一问:(示例)“老一辈的秦腔迷”因不堪拥挤,无法走近台前,无法看清演员,却是最懂戏的观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虽不真正懂戏,但从戏中也获得了快乐。
第二问:(示例)一老一小两类特殊观众,他们虽然都不能站在最好的欣赏位置上充分享受秦腔艺术,但同样痴迷于秦腔。
这样选材,从侧面充分且富于情趣地写出了村民们对“秦腔”的热爱与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