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郭锡良古汉名词解释上下册名词解释:1. 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憑—凭,嶽—岳,歎—嘆;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時—旹,哲—喆,野—埜。
2. 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 ”省为“書”,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3. 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 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5. 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注释:涕:泪翻译: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
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
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
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
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
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
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
”6、犹能雉头狐腋:雉、狐:名词作动词,穿雉头狐腋毛皮衣服。
7、恨:遗憾。
8、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翻译: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
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
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
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
侍中崔光只拿两匹。
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
9、亦不是过:宾语前置,也不超过这些(房舍)。
“是”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过”的前置宾语。
(正常语序是“亦不过是”)。
七、韩愈,子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文义传道”、“不平则鸣”、“文从字顺”等主张。
注释:1、偪:同“逼”,迫近,侵迫。
异体字。
2、雁鹜(wù)行以进:像鹅和鸭子一样排成行。
家中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花草飘香。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落在地上色彩斑烂。
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
攀桃折李啊不忍别离,送子出征啊泪湿罗衫。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
至于离别到极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
左右仆从感情激动,亲戚朋友泪流不息。
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
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铺草在地而坐,相赠以恨别诗篇;只有杯酒送行,叙说这别离悲情。
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露珠降下的时令。
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尽头?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
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面,妻子住在黄河的北边。
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
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
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春天,庭院里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照耀着明月的清光。
夏日辗转竹席白天难度,冬夕孤守银灯黑夜漫长。
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士,服食丹药回到深山。
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
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蹔游万里,少别千年。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
1Aaronsun0468淘宝汉语言资料屋独家出售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使用者自行注意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16今京不(度)17无(生)民心18夫人将(启)之19(隧)而相见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一、《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一部地理书。
(一)有鸟焉,其状(1)如乌(2),文首(3),白喙(4),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5)。
是炎帝之少女(7),注释:1、状:形状。
2、如乌:像乌鸦。
3、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4、喙:嘴5、其名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6、少女:小女儿。
翻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二)东流注于河注释: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不做主语时做状语)。
向东流。
二、《夸父逐日》夸父(1)与日逐走,入(2)日;渴,欲得饮(3),饮于河、渭(wèi);河、渭不足,北(4)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父:古代用在男子名称后的美称,有写作“甫”。
2、入:接近。
3、饮:动词作名词,喝的水。
(后面的两个饮为动词,喝。
)4、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活用时。
名词后有动词作状语,没动词作动词)三、《女娲补天》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下由他和他的门客撰写的一部著作。
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淮南》,列入杂家,《隋唐·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
注释:1、爁(làn)焱(yàn):叠韵连绵词,火势蔓延的样子。
2、浩瀚:水势浩大的样子。
3、颛(zhu ān)民:善良百姓。
4、鸷(zhì)鸟:猛兽。
鸷:凶猛5、撅(jué):用抓抓取。
6、淫水:洪水。
淫:过量的、过度的。
7、虫:古代包括禽兽,指所有动物。
今义昆虫。
(词义缩小)四、《蝜蝂传》柳宗元,字子厚注释: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判断句2、或:肯定性的不定代词,有的。
莫:否定性的不定代词,3、负:用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4、极:用尽5、以:用来,介词6、遇货:见到钱财。
货:古今异义,古钱财,今货物7、以厚其室:以:用来,介词。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修订本)是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金无足赤,该书依旧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其文选部分注释中的“属引”“乃自强步”“盛气而揖之”“絺”“劝”尚存疑问,本文对其中解释存有未尽之处予以辨析。
标签: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注”),是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金无足赤,郭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笔者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文中括号所标页码均出自郭注。
一、属引《水经注·巫山巫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郭注:“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像一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
属引:‘属音引调’的意思。
古时指人的歌唱,在此形容猿啸,是一种拟人写法。
”(20页)此处注释欠妥。
郭注增添了“音、调”二字,用“属音引调”偷换“属引”概念,并借拟人一说来迁就,而后得申其说为“叫声像一种悠长的歌曲”。
这样迂曲的解释,正是犯了古人所说的“增字为训”的错误。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一《通说下》“增字解经”条:“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则阢陧不安。
乃于文字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
”从语源来看,《仪礼·既夕礼》中已出现了“属引”一词。
卷三十八“属引”下郑玄注:“属,犹着也;引,所以引柩车。
”指“用绳索拴在车前横木拉着前行”,即“牵引”,进而又引申为“接连不断”义。
上揭《巫山巫峡》中的“属引”一词,郭在贻《训诂学》认为北京大学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释“谓猿声接连不断”,这个注解平实允当。
在词义上,“属”有“连属”义,“引”有“延长”义,翻译成“接连不断,无懈可击”。
从结构上看,“属引”是形容词性谓语动词,与“凄异”能组成联合结构。
语法上,“属引凄异”前省略了主语“长啸声”,将“属引”翻译成接连不断,可与之后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相呼应。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点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所写的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隶变: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 。
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异体字: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六书:对“六书”进行具体解释,并根据六书的原理编成字书的是东汉的许慎。
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取班固的次序。
即(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
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将“六书”分成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的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又叫“体用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范围的形训著作。
作者东汉许慎。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尔雅》: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所收上古词语按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采用同训的方式解释词语含义。
汉代刘熙《释名》:“《尔雅》:尔,昵也;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以通语解释方言,注意不同地域的语言差异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古代汉语(上)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㈠定义: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确切的说,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习惯上,把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也叫做古代汉语。
上限: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开始下限:五四运动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分为文言和白话,白话分为古白话和现代白话㈡研究对象:古代汉语主要研究文言文而不是古白话㈢课程的性质和内容⒈性质: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它和现代汉语一样,同属语言课,具有较强的工具课性质。
⒉内容: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几个主要方面,还有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还有文言文标点、翻译。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㈠可以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㈡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㈠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要多读文言作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㈡文选、常识、常用词相结合,重点是词汇第一章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什么是工具书㈠定义:工具书是广泛汇集某一方面知识或文献资料,用特定的体例系统地加以编排,专门供人们在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的书籍。
㈡特点:备查性、概括性、易检性㈢工具书的作用:⒈解决疑难⒉可以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工具书的分类㈠字书⒈定义:字书现在称为字典,它是解释单字的形体、读音、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周《史籀篇》是最古老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比较完备的字书,自从清代《康熙字典》问世,才开始使用“字典”命名。
⒉常用字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新华字典》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完成,它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解释字义、分析字形、辨识声读的字典。
该书正文14卷,叙1卷,共15卷,全书共收字9353字,重文(异体字)1163个,它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540部。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山海经》古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消”)。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
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一、《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人,它是我国古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论语》(论本义编辑)的最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他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订的。
注释:2.一日:虚指一两天的意思。
日名词作状语。
3.尔:你们4.乎:介词,表比较5毋吾以也:宾语前置,不用我。
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人家)不用我了。
(二)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也。
否定代词作宾语。
(三)何以哉:介词宾语前置,“以何”:怎么办。
(四)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注释:1.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2.如:或者3.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如不是按规定的时间去朝见叫做“会”,与众诸侯一起去朝见叫做“同”,后来两君相见也叫做“会”。
4.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穿礼服,名词作动词。
5.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6.愿:愿意;。
7.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翻译:"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注释:1.莫:(mù)暮的本字,古今字。
莫春:晚春。
2.既:副词,已经。
3.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4.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5.浴乎沂:浴:洗澡;乎:介词,在,于;6.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乘凉,吹风。
(介宾短语做补语)7.咏而归:而:连词,表并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郭锡良教材157个常用词讲解晁瑞☐愛爱,本义,行貌。
形声字,从夊suī㤅声。
㤅,慈爱的古字。
☐謗☐谤:背后议论别人。
形声字,从言旁声。
☐幣☐币:礼物。
形声字,从巾敝声。
☐斃☐毙:倒下。
形声字,从死敝声。
按:《说文》从犬敝声。
☐兵☐兵:本义兵器。
会意字,从廾从斤。
☐除☐除:本义宫殿的台阶。
形声字,从 声。
☐黨☐《说文·黑部》:“不鲜也。
从黑,尚声。
”☐党:居民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貳☐本义副,居次要地位的。
会意字。
从贝从弍。
☐訪☐访:咨询。
形声字,从言方声。
☐憤☐憤(愤):本义郁结于心。
形声字,从心賁fèn声。
☐糞☐粪:扫除。
会意字,从廾。
☐羹☐羹:带汁的肉。
会意字,从羔从美。
☐購☐悬赏征求。
形声字,从贝冓声。
☐館☐馆:客舍。
形声字,从食官声。
☐國☐國(国):本义都城。
形声字。
从囗或声。
按:未采用《说文》会意字的说法。
注释:或、國、域,古今字。
☐恨☐恨:遗憾。
形声字,从心艮声。
☐給☐给:供应,使充足。
形声字,从糸合声。
☐憐☐怜:爱。
形声字,从心粦声。
☐賂☐赂:赠送财物。
形声字,从贝各声。
☐勤☐勤:辛劳。
形声字,从力堇声。
☐窮(穷):本义尽头、完结。
形声字,从穴躳(躬的异体字)声。
☐去☐去:离开。
会意字,从大从凵qiàn。
按:未采用《说文》的形声字说法。
☐勸☐勸(劝):本义勉励。
形声字,从力雚声。
☐乳☐乳:人及鸟生子。
会意字,从孚从乙。
☐色☐色:神情。
会意字,从人从卪jié。
☐售☐售:把东西卖出去。
形声字,从口雔省声。
☐樹☐樹(树):本义种植。
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
☐睡☐睡:坐着打盹儿。
会意字,从目从垂。
☐塘☐塘:堤防。
形声字,从土唐声。
☐涕☐涕:眼泪。
形声字,从水弟声。
☐誣☐誣:本义说话虚妄不实。
形声字,从言巫声。
☐寫☐写:铸刻成(某人、物形状)。
形声字,从宀舄què声。
☐臭☐臭:气味。
会意字,从自从犬。
☐淫☐淫:浸润。
形声字,从水㸒声。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