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 《唐诗二首》
- 格式:docx
- 大小:24.43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掌握其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唐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对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5.欣赏与拓展:学生欣赏其他唐诗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两首唐诗进行学习,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唐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美,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唐诗艺术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诗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教学素材,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音】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突兀(wù)【注释】(1)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6)入竹去:进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0)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1)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资料: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编为《杜工部诗集》,诗歌多反映人民的苦难,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故称其诗为“诗史”。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本文选自《杜诗详注》,属于歌行体,诗中个“丧乱”指安史之乱。
二、个别词语解释(课本没有的)【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安得】如何能得到;安:如何。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蔽、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倚仗】拄着拐杖。
【昏黑】黑。
三、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自己对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四、理解性背诵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描写秋天凄凉气氛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身居漏室但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处境。
2、通过诵读品析感受诗人的精神。
3、通过情境翻译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春望》……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朗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明诗意
(学生多次朗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引导学生明确四言诗的朗读特点,理解诗意)
二、初读感知
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学生自学,教师对学生有疑问的语句稍作解释即可)
四、欣赏体会
抓情节·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教师引导概括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留意诗歌描绘出的情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推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诗歌的内容、主旨)
六、课堂检测
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
三、导入新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卖炭翁》……
二、朗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明诗意
(学生多次朗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引导学生明确古体诗的朗读特点,理解诗意)
三、初读感知
1、这是一首叙事乐府诗,到底叙述什么呢?
2、诗中的“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字概括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并简要分析。
3、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勾画诗句,同桌交流讨论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师提示学生注意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行动的描写并板书。
)
四、比较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两首诗在形式上、思想情感、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师讲解两首诗在形式上的异同点,学生同桌讨论两首诗在思想情感、写法上的异同、师巡视点拨后引导全班交流,师评价、归纳板书)
五、课堂练习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