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和脱落细胞学进修报告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42.04 MB
- 文档页数:22
骨髓细胞进修个人总结
骨髓细胞进修个人总结
在骨髓细胞进修期间,我有幸获得了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
对骨髓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个人总结和收获:
1. 知识储备:通过参加课程和独立学习,我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遗传
学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我学习了骨髓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调控机制,以及与血液系
统疾病相关的分子改变。
2. 实验技能:在实验室实践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技术和仪器,包括流式细胞术、细
胞培养和PCR。
通过这些实验技能的习得,我能够进行细胞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
进一步加深了对骨髓细胞的理解。
3. 科研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项关于骨髓细胞的研究项目。
通过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结果分析,我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
这个经验不仅锻炼了我
的实验技能,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学术交流:在骨髓细胞进修期间,我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专业人
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这些学术交流不仅让我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还让我有机会
向其他人展示我的研究成果,获得反馈和建议。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进修经历是我成长和发展的宝贵机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骨髓细胞的认识更加深入,实验技能和科研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我相信这些
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1篇一、前言细胞实验作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疾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报告针对我所参与的细胞实验进行反思总结,旨在提高实验技能、优化实验设计、提升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1. 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细胞传代、细胞接种、细胞计数等。
2. 熟悉细胞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了解其作用和用途。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三、实验过程1. 细胞传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细胞传代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生长。
通过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调整传代比例,保证了细胞的活力和数量。
2. 细胞接种:在细胞接种过程中,我们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生长。
同时,根据实验需求调整接种密度,为后续实验提供充足细胞资源。
3. 细胞计数:在细胞计数实验中,我们熟练运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并对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细胞数量,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4. 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四、实验反思1. 实验操作方面:(1)在细胞传代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细胞污染和传代失败。
(2)在细胞接种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细胞污染。
(3)在细胞计数过程中,应保证计数准确,避免人为误差。
2. 实验设计方面:(1)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2)在实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参数,优化实验设计。
(3)在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应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 实验结果分析方面:(1)在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实验数据,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2)在实验结果解释过程中,应结合相关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5脱落细胞学检验6教学的点滴体会X李新岳,彭乔,毛豪初,陈宇,刘志军(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系,长沙410006)[摘要]脱落细胞学检验是一门临床依赖的、实用的诊断技术,临床迫切需要专业素质人才。
改革脱落细胞学检验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形态教学,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临床细胞病理诊断医师,已是迫在眉睫,也为检验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前景。
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等几方面,总结了我室多年来在脱落细胞学检验教学中所做的教学改革尝试,以期和同道们共同商榷,以求共同为临床输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服务于基层的防癌普查骨干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脱落细胞学;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中图分类号]R446.1;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6x(2005)03-0029-03脱落细胞学也称细胞病理学,是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包括脱落细胞和细针吸取细胞二大方面检查,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初筛、确诊及普查的意义,特别是细针吸取细胞学,对某些肿瘤的诊断有取代组织病理诊断的意义,他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范围更广,倍受临床欢迎。
由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知识来研究它诊断的规律与方法。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临床细胞病理诊断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临床输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服务于基层的防癌普查骨干力量。
我系从80年代初就开设了脱落细胞学检验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概念、知识的传授主要基于文字描述,教学手段较落后,虽有图像,但图像不多或为手工绘图,使学生有概念无形象,甚至有的概念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结构单调,与上述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较少,使学生对临床细胞病理诊断缺乏综合的思维能力,加上实验课时少,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动手机会不多,以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多年来,几代教师一直都在探讨着教学改革,为此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病理进修总结(优秀5篇)病理进修总结篇1病理进修之旅:收获与展望自从2023年1月开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病理进修课程。
在此期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习环境中,以期提高自己的病理学知识和技能。
进修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病理学知识,包括组织学和细胞学、病理解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等。
通过参加讲座、研讨会和实验操作,我对病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特别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我学习了如何使用先进的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诊断。
此外,病理解剖学课程使我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疾病对机体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实验操作方面,我进行了病理切片观察、冰冻切片制作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项技能培训。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更加熟悉病理学的技术流程和操作规范。
例如,在观察病变切片时,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并能够准确描述病变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此外,冰冻切片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也让我大开眼界。
进修期间,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与同行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病理学实践方法和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进修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病理学知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病理学也为我打开了临床病理学的大门,让我对临床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回顾这段进修历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病理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如何与同行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这次进修使我对病理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将所学到的病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我也计划进一步深入学习临床病理学,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我还希望能参与科研项目,提升自己在病理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总之,这次病理进修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2023年检验科进修自我鉴定(通用10篇)检验科进修自我鉴定篇1已经过去,充满期望的向我们走来。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医院领导和主任正确领导下,同事的帮忙下,我们齐心协力,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结合科室的工作特质,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职责心,在工作上积极主动,求真务实,踏实苦干,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全科素质,能够积极配合主任做好检验科的各项工作。
在工作中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也存在必须问题。
现鉴定如下:一、思想政治方面进取要求提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政治活动和业务学习。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服务技能,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围绕我院改革发展大局,认真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人作风正派,不对人说三道四,不打小报告,不对上级决策妄加评论。
顾全大局,和同事能和睦相处,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相互关心,相互帮忙。
二、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方面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对待每一个前来检查的病人,都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吃苦耐劳,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勤恳努力的精神状态。
对不贴合检验质量的标本,要求病人重新留取,并和病人说明原因,取得病人的认可。
严格组织纪律观念,做到早上班,迟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
无理解病人吃请和收受红包、礼品、回扣的现象,无医疗事故。
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纠正和改正,时刻与各科室坚持联系,发现两次因病人标本留取有问题,并及时通知到相关科室,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再做检验,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在工作上,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坚持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事。
为人正直,心胸坦荡,坚持追求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严要求。
业务本事比较强,已能胜任本职工作,爱岗敬业。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经验总结【摘要】近年来血液骨髓疾病的研究发展如雨后春芛,实验室检查除普通的瑞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与活组织切片正渗入组织化学染色、血细胞化学、免疫学、遗传学、染色体检查并运用了组织培养、活体染色、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及流式细胞等新技术。
这些技术对血液细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正常与病理状态下血液病细胞的生长,动力状态,代谢过程及功能特征,对血液的病因、发病机制分析及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临床上,普通的瑞氏染色形态检查,可以为病情提供重要线索,为其他检查提供思路,因而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经典的方法,对我们基层的医务人员由于没有高端的检查设备,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现将我多年来开展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讨论,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帮助1、取材1.1在做检查时,我们必须对骨髓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认识,首先骨髓是含有丰富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穿刺时有特殊的疼痛感),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造血微环境,其实质是各阶段的造血细胞,存在于骨髓各血窦之间,正常人的骨髓与血液之间存在髓血屏障,只允许成熟的血细胞进入外周血,而原幼细胞却不能能。
这些正确的认识对我们很有帮助。
1.2在穿刺时要垂直进针,指向主质区,这时穿刺针固定很稳,如果穿刺针偏离主质区或过深、过浅,将穿刺不到骨髓。
抽吸时用力过猛,吸取时量过大都会导致血窦破裂而使骨髓被稀释,稀释分为部分稀释(吸取了部分血窦血),完全稀释(全部为血窦血),吸取量以0.2-0.3ml为宜。
1.3注意观察骨髓的性状,骨髓小粒的和脂滴的颜色、性状和多少,他能帮助我们鉴别疾病。
正常时,骨髓为粘稠红色,易凝固,在病变过程中可出现各种颜色:脂肪多发亮常为再障,浓稠红色:为红细胞过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均均深紫红色:多为MM(多发性骨髓瘤)。
其涂片后片子也呈蓝紫色。
正常的骨髓有明显的髓粒和脂滴,小粒除正常外,可见油性小粒(再障造血低下),凝集样小泣(营养不良),中空小粒(再障典型表现)及病态血细胞小粒,小粒缺乏,浆细胞性小粒,原幼细胞簇小粒等。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骨科的进修学习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这段时间里,我受益匪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此,我将对我这段时间的进修经历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进修期间的主要收获1. 临床技能提升在骨科进修期间,我跟随科室的资深医师学习了骨折、关节疾病、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骨折复位、固定、牵引等技术,并熟悉了关节镜、椎间盘镜等微创手术的操作流程。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
2. 理论知识巩固在进修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骨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学术讲座,我对骨科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的积累为我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骨科进修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科室的医师和护士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4. 职业素养提升在骨科进修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做到敬业、爱岗、奉献。
通过这次进修,我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服务的信念,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临床经验不足尽管在进修期间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的临床经验仍然不足。
面对复杂病例,有时难以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
2.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有时无法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3. 学术研究能力较弱在进修期间,虽然参加了一些学术讲座,但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以下是我对未来工作的规划:1. 深入学习骨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细胞结构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是研究染色体结构、数量及异常的重要方法。
通过染色体制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从而分析细胞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采用小鼠骨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分裂阻滞在中期,再进行低渗处理、固定、滴片、染色等步骤,制备染色体标本。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鼠骨髓细胞、秋水仙素、柠檬酸钠、固定液、染色液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小鼠处死,取出骨髓组织,放入装有柠檬酸钠的小烧杯中,用剪刀剪碎,使骨髓细胞游离出来。
2. 低渗处理:将骨髓细胞悬浮液放入离心管中,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加入适量固定液,再次离心,弃去上清液。
3. 染色:将固定后的细胞沉淀用染色液染色,室温放置10-15分钟。
4. 滴片:将染色后的细胞沉淀用滴管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细胞呈圆形,细胞核较大,染色质清晰可见,染色体呈X形,可见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2. 观察到染色体数目与小鼠的正常染色体数目一致,染色体结构完整,无断裂、缺失、易位等异常。
六、实验讨论1. 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是一种细胞分裂抑制剂,能使细胞分裂阻滞在中期,有利于观察染色体结构。
2. 低渗处理:低渗处理可以使细胞膨胀,便于观察染色体结构。
3. 固定:固定可以使细胞和染色体保持原状,便于观察。
4. 染色:染色可以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并观察到了染色体结构。
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染色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提高了观察细胞结构的能力。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染色体分析技术,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骨髓穿刺实验报告总结
本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穿刺技术,获取骨髓细胞以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与观察,得出以下结论:
1. 骨髓穿刺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可以用于采集骨髓细胞样本。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地通过骨髓穿刺针将骨髓细胞采集到集合管中,验证了该技术的可用性。
2. 在骨髓穿刺过程中,注意力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由于骨髓穿刺针需要直接刺入骨髓腔,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
任何不准确或粗糙的操作都可能导致穿刺失败、骨髓损伤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 骨髓细胞的采集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保存,以确保细胞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实验中,我们首先对采集到的骨髓细胞样本进行染色处理,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保持细胞样本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细胞的变性和死亡。
4. 骨髓穿刺技术可用于多种研究目的。
骨髓细胞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具有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的特点。
因此,通过采集骨髓细胞,我们可以进行多种生物学或医学方面的研究,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癌症等疾病的研究。
总之,骨髓穿刺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适用于骨髓细胞的采集和研究。
通过该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骨髓细胞进修个人总结
骨髓细胞进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进修机会,我通过这次进修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个人的总结:
首先,我学习了骨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骨髓细胞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它们负责产生和维护我们身体中的血液系统。
我了解了骨髓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其次,我学习了不同类型的骨髓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了解了它们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身体中的作用。
这对我理解和诊断血液相关疾病非常有帮助。
此外,我还学习了骨髓细胞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采集骨髓样本,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
我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骨髓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这些知识对我未来的医疗实践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骨髓移植的知识。
我了解了骨髓移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移植方法和预后。
这对我今后处理骨髓移植病人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次骨髓细胞进修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通过学习不仅补充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希望将来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更多的患者。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 cytology)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基本检验技术一、标本采集1、原则:①正确地选择采集部位:这是细胞学诊断的基础和关键。
故要求准确地选择采集部位,应在病变区直接采集细胞。
②标本须新鲜:尽快制片,防止细胞腐败或自溶。
③避免干扰物混入,如粘液、血液等。
④采集方法应简便易行,操作应轻柔,减轻病人痛苦,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和肿瘤扩散。
2、采集方法:①直接采集法,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③灌洗法,④摩擦法,⑤针穿抽吸法直接采集法:皮肤、外阴、阴道、阴道穹窿、宫颈、肛管、口腔、鼻腔、鼻咽部及眼结膜等部位可直接用刮片刮取、刷洗、吸管吸取。
食管、气管和肺支气管、胃及直肠则可用纤维内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细胞制片。
(一)自然脱落细胞标本脱落自上皮表面,包括:①咳出:如痰液。
②排泄或导尿:如尿液。
③挤压:如乳头分泌物等。
【主要特点】:①易从病变器官获取标本。
②标本内常含大量各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亦可含有炎性细胞、巨噬细胞、微生物和外源性污染物。
③细胞成分保存较差。
④能进行多次标本采集。
(二)非自然脱落细胞指通过物理刮擦作用取得的细胞,采集方法包括:①刷取:如气管、子宫颈。
②刮取:如乳头、皮肤、子宫颈。
③灌洗:用生理盐水溶液冲洗所得液体,如支气管。
【主要特点】:①能直接从病变器官表面采样,如子宫颈和支气管。
②使用纤维镜能直接从器官内部获取。
③能获得上皮细胞下的病变标本。
④细胞成分保存良好,但在结果解释时,不能采用与脱落细胞相同的标准。
(三)细针穿刺细胞标本通过穿刺吸取或非吸取法,从充满液体的器官或实体性器官中获得细胞标本,如肿瘤、心包膜腔积液、胸膜腔积液、腹膜腔积液和脑脊液等。
血液科进修总结2016年最新血液科医生年终总结自从成为一名医生后,自从开始我的医学学习后,我就没有后悔过,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需要医德和医术的双重结合的,我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中,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的竞争和不断的生活中取得进步。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1、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
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医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3、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严谨,视病人为上帝,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能及时准确的完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
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血液内科进修个人总结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血液内科是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和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贫血、白细胞疾病、血小板疾病、出血和凝血障碍等。
内科医生在血液内科的进修过程中将接触到临床实践中常见的血液病例,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深入了解血液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以及相关的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
在血液内科的进修过程中,医生将学到如何对各种血液病进行细致全面的诊断,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此外,进修还将促进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个人经历、学习收获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血液内科进修的过程和成果。
结论部分对个人经历进行总结回顾,分享了感想体会,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的组织和脉络,便于阅读和理解。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回顾我在血液内科进修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分享我的个人成长和收获。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对内科专业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同时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在总结回顾的同时,我也将对未来的发展和规划进行展望,为自己的学习和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在内科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2.正文2.1 个人经历:在血液内科进修期间,我有幸接受了一系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各种临床活动和研究项目,我对血液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中,我有机会与临床专家和同行们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在进修期间,我积极参与各类病例讨论、学术报告和研究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经验总结摘要】近年来血液骨髓疾病的研究发展如雨后春芛,实验室检查除普通的瑞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与活组织切片正渗入组织化学染色、血细胞化学、免疫学、遗传学、染色体检查并运用了组织培养、活体染色、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及流式细胞等新技术。
这些技术对血液细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正常与病理状态下血液病细胞的生长,动力状态,代谢过程及功能特征,对血液的病因、发病机制分析及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临床上,普通的瑞氏染色形态检查,可以为病情提供重要线索,为其他检查提供思路,因而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经典的方法,对我们基层的医务人员由于没有高端的检查设备,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现将我多年来开展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讨论,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帮助1、取材1.1在做检查时,我们必须对骨髓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认识,首先骨髓是含有丰富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穿刺时有特殊的疼痛感),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造血微环境,其实质是各阶段的造血细胞,存在于骨髓各血窦之间,正常人的骨髓与血液之间存在髓血屏障,只允许成熟的血细胞进入外周血,而原幼细胞却不能能。
这些正确的认识对我们很有帮助。
1.2在穿刺时要垂直进针,指向主质区,这时穿刺针固定很稳,如果穿刺针偏离主质区或过深、过浅,将穿刺不到骨髓。
抽吸时用力过猛,吸取时量过大都会导致血窦破裂而使骨髓被稀释,稀释分为部分稀释(吸取了部分血窦血),完全稀释(全部为血窦血),吸取量以0.2-0.3ml为宜。
1.3注意观察骨髓的性状,骨髓小粒的和脂滴的颜色、性状和多少,他能帮助我们鉴别疾病。
正常时,骨髓为粘稠红色,易凝固,在病变过程中可出现各种颜色:脂肪多发亮常为再障,浓稠红色:为红细胞过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均均深紫红色:多为MM(多发性骨髓瘤)。
其涂片后片子也呈蓝紫色。
正常的骨髓有明显的髓粒和脂滴,小粒除正常外,可见油性小粒(再障造血低下),凝集样小泣(营养不良),中空小粒(再障典型表现)及病态血细胞小粒,小粒缺乏,浆细胞性小粒,原幼细胞簇小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