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团体心理辅导神奇的圆圈
- 格式:ppt
- 大小:18.89 MB
- 文档页数:41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1【活动目标】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
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5、你会做这个圈吗?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
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
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
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
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
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
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
(教师示范)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神奇的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形状》中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圈”展开,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圆圈的基本特征,掌握圆圈的简单变换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圈,了解圆圈的基本特征,例如没有角、边界是曲线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圆圈进行简单的创意组合和变换。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圈的创意变换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圆圈的基本特征认识,以及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圈卡片、画笔、剪刀、胶水、白板、磁性圆圈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画有各种圆圈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圆圈的名称。
邀请幼儿到讲台前,用手触摸圆圈卡片,感受圆圈的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了解圆圈的基本特征,如没有角、边界是曲线等。
通过实例展示圆圈的变换,如圆圈可以变成轮胎、饼干、太阳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在画纸上用彩笔描绘圆圈,观察圆圈的边界。
邀请幼儿到白板前,用磁性圆圈进行创意组合和变换。
4. 小组活动(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大画纸、彩笔、剪刀和胶棒。
小组内讨论如何用圆圈进行创意绘画,然后将想法付诸实践。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和其他幼儿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圈,标注“神奇的圈”。
2. 在圆圈旁边列出圆圈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圆圈进行创意绘画,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用圆圈进行绘画,如圆圈可以变成小花、笑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圆的概念,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圆的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理解圆是一种几何图形,并激发幼儿对圆形物体的观察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实物(如球、硬币、瓶盖等)、圆形卡片、画纸、画笔、绳子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圆形实物,如球、硬币、瓶盖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幼儿回答:“圆形”。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圆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圆的特征。
(2)通过对比其他几何图形,让幼儿理解圆是一种独特的图形。
(3)教师用绳子演示如何画一个圆,让幼儿跟随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在画纸上用绳子画一个圆。
(2)请幼儿在教室内找出其他圆形物体,并与同伴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圈》2. 板书内容:(1)圆的特征:没有角,所有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2)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球、硬币、瓶盖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中的圆形物体,并与父母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并能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幼儿与父母分享所学知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之中。
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如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几何图形的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神奇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教材第三章“有趣图形”中,深入学习圆形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形基本特征、解生活中常见圆形物品、探索圆形无限分割及组合。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理解圆形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圆形物品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形无限分割及组合。
教学重点:认识圆形基本特征,发现生活中圆形物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实物(如硬币、瓶盖等)、圆形卡片、剪刀、胶水、彩色笔。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剪刀、胶水、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圆形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共同特征,引导幼儿关注圆形。
2. 讲解圆形基本特征(5分钟)利用圆形卡片,讲解圆形边缘是曲线,没有角,所有点到圆心距离相等。
3. 发现生活中圆形物品(5分钟)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他们认识圆形物品。
4. 例题讲解:圆形无限分割(5分钟)用剪刀和圆形纸片演示如何将圆形分割成更小圆形,让幼儿观察分割后形状。
5. 随堂练习:圆形组合(5分钟)让幼儿用圆形卡片进行组合,创造出不同图形。
6. 动手操作:圆形创意画(10分钟)让幼儿利用彩色笔和画纸,画出自己喜欢圆形物品。
让幼儿展示自己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神奇圈圆形基本特征:边缘曲线、没有角、点到圆心距离相等生活中圆形物品:硬币、瓶盖、轮胎等圆形无限分割:剪刀、圆形纸片圆形组合:圆形卡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圆形物品,画一画,并描述它们特点。
2. 答案示例:我找到一个圆形碗,它边缘是曲线,没有角,碗底到碗边距离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对圆形有深入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圆形认识程度,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圆形物品,培养他们观察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神奇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图形》,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神奇圈”展开。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索,让幼儿解圆基本特性,掌握圆基本构造,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圆,知道圆是一种闭合曲线,解圆基本特性。
2. 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圆基本特性,如闭合、曲线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物体(如篮球、乒乓球、硬币等)、圆规、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圆形卡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幼儿观察教室里圆形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物体共同特点。
2. 例题讲解:(1)展示圆形物体,让幼儿说出它们名称。
(2)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圆形物体共同特点,如形状、边界等。
(3)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幼儿观察圆规运动轨迹,解圆基本特性。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圆形卡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
(2)引导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圆形作品。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圆形物体用途和特点,分享自己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神奇圈2. 内容:(1)圆形物体共同特点:闭合、曲线等。
(2)圆基本特性:无始无终、每个点到中心距离相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一找家里圆形物体,画出来并描述它们特点。
(2)用圆形卡片制作一个有趣作品。
2. 答案:(1)圆形物体:如硬币、乒乓球、圆形饼干等。
特点:闭合、曲线、无始无终等。
(2)作品:如圆形拼贴画、圆形纸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圆形物体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有明显提高,但在理解圆基本特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形状》,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圆的相关知识,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圆形物体的观察和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圆形,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圆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光盘等)、画纸、画笔、剪刀、胶棒、圆形模型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圆形模型展示圆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了解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封闭曲线。
(2)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瓶盖、光盘等。
(3)讲解圆的相关知识,如圆的直径、半径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在画纸上用手指画出圆形。
(2)引导幼儿用剪刀剪下圆形,并粘贴在另一张画纸上。
4. 小组活动(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圆形物品和画纸。
(2)小组合作,用圆形物品在画纸上印出圆形。
(3)比较各小组的作品,讨论哪个圆形最大、最小。
(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说出圆形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圈2. 板书内容:(1)圆的基本特征(2)生活中的圆形物体(3)圆的直径、半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瓶盖、光盘等,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圆形物体1:硬币(2)圆形物体2:瓶盖(3)圆形物体3:光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幼儿了解了圆形的基本特征,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精彩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形状》,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
通过学习,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圆形的特点、运用及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知圆形,了解圆形的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圆形,了解圆形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实物(如瓶盖、饼干等)、圆形图片、画纸、画笔、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圆形实物、画纸、画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让幼儿说出它们都是什么形状。
2. 例题讲解(10分钟)b. 教师讲解圆形的运用,如车轮、硬币等。
c. 让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圆形物品。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发放画纸、画笔,引导幼儿画出一个圆形。
b. 让幼儿用剪刀剪下自己画的圆形,并贴在黑板上。
c. 教师与幼儿共同评价作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4. 动手操作(10分钟)a. 教师分发圆形实物和学具,引导幼儿观察、触摸,加深对圆形的认识。
b. 让幼儿尝试用圆形实物拼凑出不同的图案。
b. 提问幼儿:“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圆形的物品?”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拓展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形。
2. 在圆形旁边标注圆形的特点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圆形物品,并画下来。
2. 答案:圆形物品如碗、硬币、饼干、车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圆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对圆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如让幼儿尝试用圆形进行创意绘画,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奇妙的“○”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背景1. 学生年龄特点:二年级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培养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培养自信心。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品(如气球、圆形贴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圆形物品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它象征着什么?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奇妙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像圆形物品一样。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 分享环节: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鼓励。
5. 情景剧: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内容围绕接纳自己和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主题。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都是宝贵的,要学会接纳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作业设计1. 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圆形物品,并写上原因。
2. 写一写: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独特性的短文,分享给家长或同学。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回顾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对自我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引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后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对于接纳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他人独特性的接纳程度。
奇妙的圆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节:认识心理健康目标:通过讨论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 活动:心理成长的选择材料:纸和铅笔步骤:a. 请学生列出三种可能的心理成长方向,例如积极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培养自信等。
b. 在纸上绘制一个心形图表,将每个方向列在图表中的一个部分。
c. 学生根据个人观点,在图表中涂色或写下对每个方向的重视程度。
d. 学生将自己的图表与同桌分享,并解释他们的选择。
e. 引导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我们如何选择心理成长的方向?2. 讨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步骤:a. 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身体健康是否仅仅意味着身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c.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指导学生总结出心理健康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 活动:健康反应链步骤:a.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图表,图表中包含心理刺激、思维、情感和行为。
b.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给定的情境,模拟健康反应链。
例如,当遇到考试前紧张时,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
c.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表演,并讨论正面反应和负面反应之间的差异。
4. 讨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步骤:a. 引导学生思考保持心理健康的实际方法,如培养积极心态、寻求支持、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等。
b. 讨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法。
c.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于保持心理健康的个人想法和经验。
d. 总结讨论结果,并强调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性。
第二节: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目标:通过讨论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 活动:情绪颜色连线材料:彩色纸条或标签纸、彩笔步骤:a. 给每组学生分发不同颜色的彩色纸条或标签纸,每种颜色代表一种情绪(例如,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悲伤,绿色代表平静等)。
b.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颜色,并用彩笔在纸条上写下引发该情绪的事件或事物。
大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与发现》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神奇的圈”。
详细内容包括圆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圆的基本概念,知道圆是一种几何图形,掌握圆的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让幼儿理解圆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物体(如篮球、圆盘等)、圆形卡片、画圆工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圆形物体,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钟表等。
2. 新课导入(1)讲解圆的定义,让幼儿了解圆是一种几何图形。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幼儿观察圆的特点,如边界、中心点等。
3. 例题讲解(1)出示圆形卡片,让幼儿找出卡片上的圆形图案。
(2)讲解圆的分类,如实心圆、空心圆等。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圆工具在画纸上画出各种圆形图案。
(2)引导幼儿用彩笔给圆形图案涂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5. 小组合作(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圆形物体,观察其特点和应用。
(2)小组讨论并汇报,分享观察成果。
(2)引导幼儿思考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圈2. 板书内容:(1)圆的定义:一种几何图形(2)圆的特点:边界、中心点(3)圆的分类:实心圆、空心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 答案示例:(1)圆形物体:车轮(2)特点:可以滚动,方便移动(3)应用:用于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节《有趣的图形》中的“神奇的圈”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圆形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如边界、面积、对称等。
2. 培养幼儿对圆形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圆形,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难点:培养幼儿对圆形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圆形玩具等)、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张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邀请幼儿举例生活中见过的圆形事物。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PPT展示圆形的图片,讲解圆的基本特征。
(2)教师演示如何用彩笔和剪刀制作圆形作品,并引导幼儿注意安全。
3. 随堂练习(1)幼儿在画纸上用彩笔描绘圆形。
(2)幼儿用剪刀沿圆形轮廓剪下,并将剪下的圆形作品贴在另一张画纸上。
(2)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圈》2. 内容:(1)圆形的基本特征(2)生活中的圆形事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2)尝试用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等)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圆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其他形状的事物,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形状组合创作画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形状》,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让幼儿了解圆形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和描述圆形的特点,并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圆形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点:认识和描述圆形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圆球等)、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学具:圆形物品、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形的物品呢?”2. 例题讲解(1)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其特点。
(2)讲解圆形的概念,让幼儿了解圆形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自己找出一个圆形物品,并描述其特点。
(2)分发画纸、画笔,让幼儿画出一个圆形。
4. 合作探究(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圆形物品和一些画纸。
(2)小组合作,用画纸剪出圆形,并粘贴在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形,标注“神奇的圈”。
2. 在旁边列出圆形的特点:闭合曲线、点到圆心距离相等。
3. 在另一侧展示幼儿剪贴的圆形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到5个圆形物品,并描述其特点。
(2)画一画:用画笔画出一个自己设计的圆形图案。
(3)剪一剪:用剪刀剪下自己画的圆形图案。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过程,针对不同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形状的特点,进行类似的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探索圈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圈子的多种用途和特点。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掌握圈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圈子的多种用途,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三、活动准备1.教具:各种大小的圈子(如塑料圈、铁圈、纸圈等),剪刀,胶水,绳子,彩笔等。
2.环境布置:将教室划分为若干个操作区,每个区域放置不同的圈子及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一)热身活动1.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圈圈游戏,如“圈圈乐”、“穿越圈圈”等,活跃气氛,激发幼儿兴趣。
(二)主题活动1.教师出示各种圈子,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圈子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圈子都有什么特点呢?幼儿:它们都是圆的,有不同的颜色和大小。
2.教师演示圈子的多种用途,如套圈、滚圈、跳圈等。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圈子可以怎么玩吗?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3.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圈子进行创意制作。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圈子,尝试用它们来制作一些有趣的作品。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4.各小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师:请每个小组展示你们的作品,并分享一下你们的创作心得。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对圈子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幼儿:圈子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还可以用来玩游戏。
师: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圈子的多种用途,这说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创意。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作品。
五、活动反思2.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在操作环节,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4.对于本次活动,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充分的教具和材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三节“神奇的圈”。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圆形物品的趣味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圆形物品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圆形的基本特征,探索圆形物品的趣味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物品(如气球、饼干、瓶盖等)、圆形图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现圆形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形图片,讲解圆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在画纸上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圆形,教师巡回指导。
4. 趣味活动(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用圆形物品进行创意拼贴,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合作完成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圈2. 内容:圆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的圆形、创意圆形作品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圆形请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寻找圆形物品,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车轮、饼干、太阳、气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圆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观察、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圆形时,部分幼儿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形状的特征和应用,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进一步丰富幼儿的图形认知。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形状创意画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
通过学习,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圆的基本特性,探索圆的相关现象,培养幼儿对圆形的兴趣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知道圆形的基本特点,并能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圆形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圆形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圆形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物品(如瓶盖、硬币、圆球等)、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圆形模板。
2. 学具:每人一份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圆形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让幼儿说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圆形的基本特点,如边缘光滑、没有角等。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圆形模板画出圆形,并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根据教师要求,使用圆形模板在画纸上画出圆形。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操作错误。
4.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利用画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将画出的圆形制作成自己喜欢的物品,如圆形饼干、圆形花朵等。
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幼儿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圈2. 内容:圆形的基本特点:边缘光滑、没有角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瓶盖、硬币、圆球等制作圆形物品的方法:使用圆形模板、画笔、剪刀、胶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圆形物品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圆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圆形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大班科学神奇的圈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三节“神奇的圈”。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的基本特点、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圆的组合与变化,以及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圆的基本特点,能正确识别圆形。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圆形事物的能力,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圆的组合与变化,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重点:认识圆的基本特点,观察生活中圆形事物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圆球等)、圆形图案卡片、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圆形物品、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圆形物品,如时钟、球、饼干等。
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的特点,如没有角、边缘光滑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向幼儿展示圆形图案卡片,讲解圆的基本特点。
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圆形。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让幼儿在画纸上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工具创作圆形作品。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并尝试将其运用到作品中。
4. 创新实践(10分钟)鼓励幼儿利用圆形物品进行组合,创作出新颖的图案。
分享作品,让幼儿相互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圈2. 内容:圆的特点:没有角、边缘光滑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时钟、球、饼干等创新实践:圆形组合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事物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并记录下来。
提交一份观察报告,内容包括圆形事物的名称、特点和应用。
答案示例:圆形事物:硬币特点:圆形,边缘光滑,没有角应用:货币、游戏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充分认识和理解圆形的特点,培养幼儿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