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东教授-证素辨证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62
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吴爱虹王洋关键词:李灿东;三仁汤;杂病;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4-0041-02李灿东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名杰岀青年中医”。
李师临证应用三仁汤治疗咳嗽、便秘、外感热病、耳鸣等病证,谨守病机,遵循“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原则,古方新用,推陈岀新,每获良效。
现将4则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咳嗽郑某某,女,5岁,2016年2月28日初诊。
患儿咳嗽半月,痰黄质黏,喉中痰鸣,无恶寒发热,纳食欠佳,大便尚调。
舌淡红、苔白腻偏厚,脉滑。
药用:慧苡仁15g,神曲10g,杏仁、半夏、淡竹叶、紫菀、款冬花各6g,通草5g,厚朴4g,白豆蔻(后入)3g,生姜3片。
6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22日随访,患儿服3剂药后诸症皆除。
按:患儿属湿热内蕴,上犯于肺证,肺脾气虚之象不显。
故李师谨守病机,方选三仁汤加减治疗。
方中杏仁宣上,使湿热之邪从上焦肺系而岀;白豆蔻、厚朴、半夏畅中,使湿热从中焦脾胃而泻;慧苡仁渗下,通草、淡竹叶通利小便,使湿热从下焦膀胱而泄;配合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小儿脾常虚,易夹积滞,故加神曲消食祛滞,合生姜以解表邪,全方共奏化湿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李老师辨证准确,故3剂即愈。
2热疮陈某,女,24岁,2016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口角热疮1天,时痒,咽痛,无恶寒发热,腹胀时鸣,便可,舌淡红黯、苔微黄,脉滑。
西医诊断:单纯疱疹;中医诊断:热疮。
病机属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治宜清热化湿,祛风止痒。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慧苡仁30g,石斛12g,杏仁、半夏、淡竹叶、神曲各10g,白豆蔻(后入)、厚朴、通草、僵蚕各6g”剂,每日1剂,水煎服。
2月28日随访,患者诉服完6剂后诸症皆愈。
按: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学生,平素学业生活压力大,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易生痰湿。
痰湿中阻,气机失畅,故见腹胀时鸣;湿郁化热,湿热交结,复感外邪,两邪相合,上犯肌表,致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故见瘙痒;风热上犯咽喉,故见咽痛。
【中医诊断研究】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欢迎引用本文:李灿东, 翁慧, 魏佳, 夏淑洁, 靖媛, 陈谦峰, 王洋. 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J]. 天津中医药, 2020, 37(1): 14-17.LI Candong, WENG Hui, WEI Jia, XIA Shujie, JING Yuan, CHEN Qianfeng, WANG Yang. Thinking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7(1): 14-17.编者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辨证的全过程,体现为四诊信息采集的全面、规范、准确,以及辨证的整体、动态、个性化。
而谈到辨证论治,李灿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先后提出了“中医误诊学”和“中医状态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将中医诊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从对疾病状态的判断延伸到对生命全过程健康状态的把握,在该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天津中医药》杂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医诊断研究相关成果,促进了中医诊断的传承创新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医诊断研究成果,更好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天津中医药》杂志增设了“中医诊断研究”专栏,进一步梳理中医诊断理论研究相关的新标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进展,以期为后续中医诊断理论、临床和技术装备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简介:李灿东(1964-), 男, 福建石狮人, 医学博士,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高等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 世界卫生组织ICD-11传统医学项目专家组成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中医诊断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首席专家, 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获得者,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卫生计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多项课题; 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主编著作32部、副主编著作9部, 代表作有《中医误诊学》《身在中医》《中医状态学》《中医健康管理学》等, 担任'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 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读书笔记读李灿东《身在中医》有感从上学期选读书目的十本书中我一眼就相中了李灿东教授的《身在中医》。
因为初学中医,对中医的理解认识也还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阶段,我就想了解一下过来人的经验与想法。
拜读后,感慨良多。
我认为,《身在中医》,是李灿东教授经验体会之作,诚意十足,里面流露出的满满的都是他对中医的热爱。
李灿东教授从他青年时期初学中医写起,一直到他成为教授,博导,名家,这其中,有拼搏,有心得,有对当下一些现象的批判,也有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哦。
他在书开头提出的“什么是中医?难道草根树皮就是中医吗?”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医萌新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理论知识深厚的导师需要思考的,甚至是连德高望重的名中医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究竟什么是中医呢?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出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要想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学好中医。
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德”。
李灿东教授在书中曾举出“张良拜师”的例子来说明学医者的品德素质对于学习中医的重要性。
《内经·金匮真言论篇》也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否则就会“泄露天机”,这是古人对于学医者品德要求的一种体现,也再次说明了品德素质对于学医者的重要性。
告诫我们对待老师要有虔诚和求知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学习好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
学好中医,一定要有中医思维,把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就是要在整体的,联系的高度看待健康和疾病,所以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衡在局部的反应,站在这一高度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医的标志和特征,而且贯穿于中医保健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理念。
学好中医,更要有中医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百家谈 ·福建中医药2023 年9 月第 54 卷第 9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September 2023,54(9)李灿东教授论五辨思维在中医诊治咳嗽中的运用葛红杰1,余承润1,翁慧1,2*(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全国名中医工作室,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李灿东教授临证多年,治疗咳嗽经验丰富且颇有成效,主张运用“五辨”思维诊治咳嗽。
“五辨”思维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通过“五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咳嗽进行诊治。
李灿东教授认为咳嗽患者的总体体质特点为气机不畅,尤其多见于肝气不畅,咳嗽发病与肺、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咳嗽病机主要为“痰”与“气”。
李教授治疗咳嗽常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宣肺止咳为治疗原则,兼顾患者情志因素,同时注意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关键词:咳嗽;五辨;辨证论治;学术经验;李灿东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1],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在临床常见、多发。
西医临床上主要通过消炎、止咳、解痉等方法对症治疗[2],但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其身心都造成较大影响。
中医治疗咳嗽在缩短疾病病程、缓解患者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3]。
李灿东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中医,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4]。
李灿东教授临证多年,治疗咳嗽颇有成效,笔者现将李师运用“五辨”思维诊治咳嗽体会总结如下,以期对现代中医运用中医药临证咳嗽有所启发。
1 “五辨”思维由于咳嗽多发、普遍,往往为后世医家所研究颇多,但治疗咳嗽的方药层出不穷,咳嗽久治不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医学界甚至有“名医不治嗽,治嗽名声臭”的说法,可见其复杂难治。
李师临证多年,主张运用“五辨”思维诊治咳嗽。
·八闽医药 ·福建中医药2023 年10 月第54 卷第10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October 2023,54(10)李灿东教授治疗胃癌经验张静,王常松* 指导老师: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为本,气滞、痰浊、瘀血为标。
胃癌病位在胃,脾与胃生理相关,病理相及,又因患者多情志不畅,胃癌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治疗上常从脾、胃、肝进行论治。
李灿东教授治疗胃癌重视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强调健脾助运、固护胃气和补气养血、扶养正气,并常采用化痰散瘀之法消癥散结。
李灿东教授擅长从气、痰、瘀方面论治胃癌,疗效甚佳。
关键词:胃癌;本虚标实;学术经验;李灿东胃癌病情发展迅速,依靠常规疗法常难以遏制其发展,手术治疗治标不治本,反复多次化疗易致气血损伤、五脏失养而成虚损痼疾,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药治疗以祛除病邪,增强正气,调养身体。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系全国名中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近40年,李教授擅长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治疗胃癌,注重辨证施治,常从脾、胃、肝、气、痰、瘀论治胃癌。
李灿东教授以“重情志,扶正气、化痰瘀、护胃气”为治疗法则,治疗胃癌在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等方面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伺诊左右,观其诊疗经过,学其遣方用药,现将李教授治疗胃癌之经验总结于下。
1 病因病机胃癌在中医学中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
《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外证医编》亦指出:“正人虚则成岩”,故胃癌发生的最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言:“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医门法律》言:“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也”,可见痰、瘀为产生胃癌的重要病因。
痰邪为病,其性阴柔,不易速去,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瘀血致病常停滞不前,固定不移。
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脂肪肝欲病状态的中医干预方案脂肪肝中医称脂肪肝为“肝癖”或“肝痞”,是指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
脂肪肝的预防和早期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发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我院为中国医师学会发起的全国脂肪肝健康促进项目—福建省脂肪肝防治中心,对脂肪肝的预防有着丰富的经验。
一、建库(健康状态辨识)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证素辨识及健康体检等方法获得脂肪肝欲病之人的全面健康信息。
(一)问卷调查: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等,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二)中医体检1、体质辨识:采用王琦教授研制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
2、证素辨识:采用学科带头人李灿东教授研发的证素辨识系统,对脂肪肝欲病之人进行中医证候辩证。
3、五脏相音辨识:根据五脏相音辨识其脏腑功能状态。
(三)健康体检:体检项目除颈围、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一般项目外,还必须包括以下项目:肝功全套、肾功能、血脂全套、血糖、血液流变学检查、肝胆胰脾超声检查以及体脂肪成分测定。
二、知己(健康状态评估)四诊合参,从“宏、中、微”三观辨识,综合健康体检结果,对脂肪肝欲病之人进行评估,判定轻、中、重程度三种健康状态。
(一)轻度1、体质类型0~1级;2、证素辨识积分<70分;3、依据:(1)无明显不适症状,平素情志条达,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等;(2)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尚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无肝功异常或血脂异常或血糖异常等。
(3)超声改变: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
肝内回声稍致密、增强,后方回声轻度衰减,肝内血管走向清晰。
(二)中度1、体质类型0~1级;2、证素辨识积分:70-100分;3、依据:(1)偶有右下腹部不适症状,平素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等;(2)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3)出现肝功异常或血脂异常或血糖异常等(仅有其中一项或两项);(4)超声改变:肝脏轻度增大,下缘较钝。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投稿邮箱:sjzxyx88@254作者简介:吴爱虹(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全科临床及科研。
通信作者*:王洋(1984-),女,讲师。
·中医中药·李灿东教授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杂病验案举隅吴爱虹,房盛懿,黄文丰,王洋*(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丹栀逍遥散擅治肝郁血虚内热之证,有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之功。
李灿东教授临床注重“五辨”思想,通过异病同治,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丹栀逍遥散;杂病;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1.111本文引用格式:吴爱虹,房盛懿,黄文丰,等. 李灿东教授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杂病验案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1):254-255.0 引言丹栀逍遥散,首见于薛已的《内科摘要》,原文谓其可“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赤;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胀;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
”说明其主要治疗肝郁血虚内热而导致的各种症状。
丹栀逍遥散是根据肝郁日久,易化热生火的特点,由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而成。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肝郁血虚、脾虚失运之证而设,功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养血柔肝,加入丹皮、栀子可透达郁热、清血中伏火。
李灿东教授(以下简称李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李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载,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不同疾病疗效确切,认为临床疾病虽表现各异,但只要病机相同,即可异病同治,现整理四则典型病案介绍如下。
·八闽医药 ·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4 月 第 54 卷 第 4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pril 2023,54(4)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王宇晴,傅巧瑜,杨敏*(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症的三观、轻重、真假与偏全,重视整体;辨证在于辨明证的兼杂、主次、缓急,以判断该病所处的阶段,助于遣方用药;辨人则认为体质与该病发展有内在联系,并注重饮食习惯、情志的指导。
临证上灵活运用五辨,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以取佳效。
关键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五辨;学术经验;李灿东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GIM )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的病理改变,一般表现为腹部胀满、闷痛,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是伴随胃镜发展而得以诊断的一类疾病,但因GIM 临床缺少特异性表现,为中医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李灿东教授(以下简称李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四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李师总结了自己多年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提出“五辨”中医诊断模式[1],主张通过“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诊治疾病。
笔者幸列门墙,受益匪浅,现整理李师从“五辨”诊治GIM 的经验,以资同道借鉴。
1 辨 病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辨病则是对疾病发展整体的概括,以指导判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李师认为:GIM 的发病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三餐不定、饥饱无常或喜重盐、辛辣、熏制食品者多见;中医对于阻断GIM 的进一步发展及逆转其病理改变确有疗效,此有别于西医认为其病理改变不可逆转的观点;GIM 胃镜病理有轻度、中度、重度的不同,提示疾病所处的不同病变阶段,疾病形成时间愈久,逆转其状态所需时间亦久。
专利名称:基于证素辨证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灿东,杨雪梅,甘慧娟,赖新梅,陈梅妹
申请号:CN201510525212.6
申请日:20150825
公开号:CN105069314A
公开日:
201511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证素辨证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包括中医门诊模块、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管理模块、案例查询模块、个性设置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
本发明不仅可以起到辅助诊疗的目的,还可以达到健康跟踪的目的,对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申请人:福建中医药大学
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学俊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理论探讨 ·福建中医药2024 年2 月第55 卷第2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February 2024,55(2)“五辨”思维析微唐文1,王洋1,蔡姿尧2,王志斌1,童康1,陈斌斌1,吴祎然1,李灿东1*(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本文深入李灿东教授“五辨”思维,即“症”“证”“病”“人”“机”5个维度,重新梳理“五辨”思维中易混淆的概念,讨论“五辨”思维中尚未阐明的部分,全面理解“五辨”思维是提升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五辨;中医思维;中医诊断学;李灿东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特点。
李灿东教授凝练中医临床思维,将整体观念视为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其中,提出中医诊断的“五辨”思维,其内容包括“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
“五辨”思维与传统的诊断思维相比,从整体、动态的视角,“症”“证”“病”“人”“机”五维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貌,不唯“辨证”一途,可以有效解决漏诊、误诊以及因单纯理化指标异常而无症可辨的临床痛点。
现重新梳理“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五辨”思维的部分,针对易混淆的概念和未阐明的内容结合实际再做探析。
1 辨症辨症,即对个体人症状、体征以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致病因素的辨识[1]。
辨症可分为“症的有无”“症的轻重”“症的真假”“症的偏全”,以下将试论“症的有无”与“症的偏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症的缓急”“症的风险预警”。
1.1 “症的有无”与“症的偏全” “症的有无”与“症的偏全”在定义方面有相近部分,极易混淆。
“症的有无”强调四诊操作不当或缺失,导致所获取的临床参数不准确,偏离其实际承载的信息,产生噪音,致使症的信息缺失,或对症的误判从而漏诊、误诊。
信息是系统或事物的自我表征性,表征其真实状态[2]。
证候脘腹痛嗳气呕吐清水呕吐酸水脘痞胀嗳气酸馊得食痛缓呃逆呕吐馊宿食脘腹部肿块胃脘嘈杂进食痛增呕吐食后痞胀吞食梗塞表1“胃”的证候及其权值权值48.138943.214036.080035.415833.076331.094430.249829.003428.536026.879626.781226.568026.410625.898925.2560证候便黑如柏油痛喜按呕吐蛔虫胃部振水音隐痛牙龈红肿灼痛胀痛或串痛恶心口臭呕血干呕胃肠蠕动波饮食不慎痛拒按权值24.731223.010022.730421.123220.368820.172019.975219.663119.434019.425819.376618.597618.040017.564416.8264“证素辨证”,是朱文锋教授创立的新的辨证体系和方法[1]。
其基本原理是临床证的表现错综复杂,但都是由病位和病性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
所以,证素是证素辨证的核心和基本诊断单元,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的辨识,而对病变的位置与性质等本质所作的判断,各种具体证名都是由证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
把握每一证素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属性,认识各证候对相关证素的诊断贡献度,是准确辨证的关键。
为了准确反映各个证候出现的频数和权值对于相关证素判断的贡献度,我们建立了“双层频权剪叉运算法”,提取出各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相关证素判断的权值[2]。
也曾经报道了有关“脏病证素特征症的提取”[3]。
本文在同样条件下,采取相同的方法,提取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胞宫、胸膈、少腹、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等的特征性证候,目的在于为病位证素诊断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1.1研究资料:资料来源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名老中医诊疗验案,总计5139例。
结合已颁布、制定的证候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教材、辨证学论著中的辨证诊断资料。
1.2数据库建立:将全部数据录入电脑,建立“辨证数据库”,数据库除一般资料外,主要包括每例病案的全部病情,现在症的主次轻重,临床辨证诊断,证名中涉及的证素,可能的病名诊断。
李灿东教授临证运用生黄芪经验举隅
张淇;王洋;黄毅凡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22(14)34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李灿东教授临证时通过运用生黄芪配伍其他方剂,灵活运用生黄芪的药理作用特点,在治疗多种内科杂病时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总结了李灿东教授临床上运用生黄芪的主要经验以及相关的临床体会,认为生黄芪除了具有补气升阳、利尿消肿、健脾补肺、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同样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功效,如在治疗癌病方面,生黄芪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张淇;王洋;黄毅凡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李灿东教授运用二妙散治疗湿热痹验案举隅
2.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3.李应东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证经验及验案举隅
4.李灿东论治眩晕病临床经验举隅
5.李灿东教授运用柴芩温胆汤调理肿瘤术后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临床案例证素辨识一致性研究危凌云;杨雪梅;王君;李灿东【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40)6【摘要】目的:评价中医临床案例证素辨识的一致性及证素辅助诊断参考在临床案例证素辨识中的作用。
方法:从规范四诊信息的中医大型临床案例数据库中随机抽取50个案例,采用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针对每一个案例邀请4位专家做出证素辨识,两轮咨询间隔一周以上。
第一轮仅给予50个临床案例的四诊资料,请专家逐一作出证素辨识;第二轮在给予证素辅助诊断参考的前提下,请相同4位专家对上述50个临床案例再次做出证素辨识。
两轮证素辨识一致性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评价。
结果:第一轮专家证素辨识涉及37个证素,其中23个证素(占62%)通过一致性评价;第二轮专家证素辨识涉及29个证素,其中19个证素(占66%)通过一致性评价;两轮专家咨询各证素辨识一致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位中医专家对同一临床案例的证素辨识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而给予专家证素辅助诊断参考,对专家做出一致的证素辨识不一定具有促进作用。
【总页数】4页(P495-498)【关键词】中医;临床案例;证素辨识;一致性研究【作者】危凌云;杨雪梅;王君;李灿东【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相关文献】1.《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研究 [J], 徐浩;董红军;陈旭青;严道南2.中医体质辨识和干预对冠心病预后的临床研究 [J], 张道香; 冯小燕; 黄瑞聪; 张慧慧; 李玉婷3.中医体质辨识与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临床研究 [J], 陆阳;李远梯4.《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临床一致性再评价研究 [J], 李志田;李龙华;江一平;王木兰;华石瑶;胡佳;何凌;许嵩5.评测中医临床医生观察舌象及脉象一致性的研究 [J], 李晓彦;温泽淮;梁伟雄;许卫华;李素云;余学庆;王海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选择了病、证、症的不同角度。
在这三者中辨证是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即证是治疗的依据,据证立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
近年来有关证的研究开展甚多,但由于思维的偏差和技术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了误区,这也是制约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医诊断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中医诊断的关键问题是“五辨”,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
01辨症李灿东列举盲人摸象、指鹿为马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何为辨症。
症,指表现于外的各种表征,包含了西医所讲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检测指标,也包含了和疾病诊断相关的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中医把这些信息都看作“症”,或者“征”。
如何去辨症呢?李灿东指出,应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综合把握症的来源,要辨症的有无、轻重、真假、偏全。
只有来源准确,诊断才会可靠,才能避免出现盲人摸象、指鹿为马这样让人笑话的尴尬局面。
李灿东又以高血压举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没有头晕症状,但不少医生为了诊断为眩晕,就自编头晕的症状,比如患者高血压三年,病历就写为“眩晕三年”,连患者都说:“医生,我没有头晕呀!”从开始采集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就不可靠,最后辨出来的证就没有价值。
李灿东特别强调辨症要做到全面、规范和准确。
02辨证李灿东以按图索骥为例说明何为辨证,他指出在探讨证的关键问题时需要从证的轻重、缓急、主次、兼杂、真假等方面进行辨析,同时还强调辨证分型不能简单等同于辨证论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而且是以整体思维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整体的思维,辨证也会走入误区。
李灿东指出:辨证首先要辨别证的轻重。
依据治疗前后证的轻重变化才能对疗效做出评价。
第二是辨别证的缓急。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几个要素凑在一起进行辨证分型,就无法区别孰轻孰重,更无法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