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一长度单位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2
秦始皇主要的功绩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
二、统一文字、货币。
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小篆,秦始皇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铜钱。
三、统一度量衡。
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具容积的单位衡的单位。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
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
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
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千米、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千米、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长度单位换算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如路线图、身高、物体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2.新课导入:介绍千米、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换算。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换算的重要性和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1.长度单位换算关系:千米、米、分米、厘米。
2.长度单位换算公式:如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指名板演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例3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图见书本)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
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
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
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我会数:1、数出1厘米:(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1)统一单位年班 姓名一、我会看,我会估。
绳子大约有(绳子大约有( 那么长。
二、我会用 作标准。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三、比高矮。
小马大约有( )个高。
山羊大约有 ( )个高。
公鸡大约有( )个高。
3条绳子绕在3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
( )最长,( )最短。
数学小博士A BC(2) 厘米和用厘米量年 班 姓名一、看一看,填一填。
1.( )厘米2.()厘米3. ( )厘米二、量一量,填一填。
1.这本练习册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
2.数学书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
三、我是测量小高手。
这个图形是( )形,四条边共( )厘米。
四、我的眼力最棒。
(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 ) ( ) 一只蜗牛往墙上爬,第一天爬了30厘米,晚上却滑下10厘米,第二天又向上爬30厘米,现在蜗牛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数学小博士(3)米和用米量年班姓名桌子高约80( ) 床长2( ) 牙刷长约15( )汽车长约3( ) 茄子长约20( ) 小红高130()二、我会填。
1.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作单位。
2.用尺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 )作单位。
3.1米=( )厘米800厘米=( )米4. 9厘米比( )少4厘米。
5. 18厘米-9厘米=( ) 厘米60米+7米=()米三、我会比较。
1.在里填上“>”、“<”或“=”。
33厘米23厘米100厘米1米40厘米4米1米30厘米+70厘米2.把下列长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厘米60厘米6米66厘米60米四、我是数学小法官。
(对的画“√”,错的画“×”)1.一枝粉笔长12米。
()2.学校教学楼高16米。
()3.一根黄瓜长18米。
()4.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
()五、估一估椅子有多高,在正确答案下面画“√”。
六、森林运动会。
终点起点60m50m40m30m20m10m0m1.正在进行的是()米短跑比赛。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发表时间:2020-11-23T11:11:23.5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8月23期(中)作者:刘家美[导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1页《课桌有多长》刘家美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都江堰 61183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1页《课桌有多长》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统一长度单位师:昨天我们已经用很多工具测量教室的长了,今天我们一起来量一量课桌有多长(板书),在量之前先介绍一些古人的测量方法。
(播录音)师:听了刚才的录音你知道这是多长吗?(边说边比,这是一庹,这是一拃,拇指到中指的长就是一拃,请你比一比,这是步)师:刚才我你们在听录音的时候淘气和笑笑已经用他们自己的工具在量课桌的长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谁来说说课桌有多长?生:淘气量出来课桌有4支铅笔长,笑笑量出来课桌有5拃长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生:工具不同,(一个用拃,一个用铅笔) 师。
那现在你们和老师都用拃来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追问课桌的长在哪儿呢?)量之前请先听要求:1、请安静快速的量;2、量完以后用行动告诉我;生活动并汇报量的结果生:5拃,5拃半……师:刚才老师也去量了,我量出的课桌的长是3拃师:为什么都用拃,量的结果却不一样?生:因为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你的意思是我们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测量前要统一标准(板书)在生活中,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二、探究新知1、认识直尺师:生活中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那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尺子。
师:有这么多的尺子,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直尺,老师这有一把放大了的直尺,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统一单位一、我会看,我会估。
绳子大约有( )个那么长。
绳子大约有( )根那么长。
二、我会用 作标准。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大约( )个长。
三、比高矮。
小马大约有( )个高。
山羊大约有 ( )个高。
公鸡大约有( )个高。
3条绳子绕在3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
( )最长,( )最短。
数学小博 A BC(2) 厘米和用厘米量年 班 姓名 一、看一看,填一填。
1. ( )厘米2. ( )厘米3. ( )厘米二、量一量,填一填。
1.这本练习册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
2.数学书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
三、我是测量小高手。
这个图形是( )形,四条边共( )厘米。
四、我的眼力最棒。
(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 ( ) ( ) 一只蜗牛往墙上爬,第一天爬了30厘米,晚上却滑下10厘米,第二天又向上爬30厘米,现在蜗牛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01234567891 2 30 1231110945678123456789(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数学小博士(3)米和用米量年班姓名桌子高约80( ) 床长2( ) 牙刷长约15( )汽车长约3( ) 茄子长约20( ) 小红高130( )二、我会填。
1.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作单位。
2.用尺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 )作单位。
3.1米=( )厘米 800厘米=( )米4. 9厘米比( )少4厘米。
5. 18厘米-9厘米=( ) 厘米 60米+7米=( )米三、我会比较。
1.在里填上“>”、“<”或“=”。
33厘米厘米 100厘米米40厘米米 1米厘米+70厘米2.把下列长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厘米60厘米6米66厘米60米四、我是数学小法官。
(对的画“√”,错的画“×”)1.一枝粉笔长12米。
()2.学校教学楼高16米。
()3.一根黄瓜长18米。
()4.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中国的世界之最》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的世界之最,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转换长度单位和比较大小单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讲解中国的世界之最,包括海拔最高的山峰、河流最长的河流、人口最多的国家等。
2.学习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如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以及数学符号比较大小方法。
3.学习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导入环节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和讲解什么是长度,长度可以用来做什么。
2.展示一些物品,如小树枝、鞋垫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
3.分组讨论,比较各组估计的结果,并选择一个正确的估计结果。
正式教学1.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如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并介绍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比较,例如将鞋垫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和其他物品进行比较。
实验环节1.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自行测量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小组之间比较测量结果,选择最精确的测量数据,并汇报给全班。
第二节课导入环节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和换算关系。
2.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介绍中国的世界之最,比如世界最长的城墙、最大的人造水利工程等。
正式教学1.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的世界之最之间的长度和大小关系。
2.讲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和应用,如“>”、“<”、“=”等符号的比较方法。
实验环节1.分组进行实验,选择一个容器(如纸杯、玻璃杯等),估计它的容量。
2.使用标准的容量单位(如升、毫升等),对容量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容器之间的大小。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
本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国家的优点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同时,本节课结合了长度单位换算和数学符号应用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实验操作。
一、国际标准的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这些长度单位均属于公制单位。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千米=1000米=1公里长度单位符号2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21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21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211分=60秒1时=3600秒一、长度(一) 什么是长度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
(二) 长度常用单位* 公里(km) * 米(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um)(三) 单位之间的换算21* 1毫米=1000微米 * 1厘米=10 毫米 * 1分米=10 厘米 * 1米=1000 毫米 * 1千米=1000 米二、面积(一)什么是面积面积,就是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
对立体物体的表面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二)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 平方千米(三)面积单位的换算21* 1平方厘米=100 平方毫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1公倾=10000 平方米 * 1平方公里=100 公顷三、体积和容积(一)什么是体积、容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
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
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1)指导量的方法(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
(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
[板书:统一的标准]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及易错题解析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