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484.50 KB
- 文档页数:6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在杂交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分离并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
这个定律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的。
本文将对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
1.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基因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们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每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质或RNA分子。
在杂交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从而决定了后代的性状和特征。
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豌豆的7个性状进行研究,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他发现,每个性状都由两个基因决定,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相同的(纯合子),也可以是不同的(杂合子)。
在杂合子的情况下,孟德尔发现,第一代杂交后代的性状都与父本相同,而第二代杂交后代的性状则呈现出3:1的比例分布。
这个比例分布表明,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在杂交后会分离,并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
3. 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它描述了基因在杂交中的行为,可以用来预测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分离定律也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4. 基因分离定律的意义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行为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基因分离定律也为人类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5.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中,基因分离定律可以用来预测杂交后代的性状和产量,从而指导作物育种。
在医学中,基因分离定律可以用来预测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汇总一、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系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3)测交:杂交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2. 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6)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一样。
(7)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
(8)共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只是单一表现出中间性状。
3. 基因类(1)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非等位基因:一般指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3)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
(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
(5)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4. 个体类(1)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3)纯合子: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4)杂合子:由含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 试验:用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只表现出高茎的性状。
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
2. 解释:(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名词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也被称为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指描述遗传因子在传递给后代时是如何分离和重新组合的规律。
这一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详细解释。
1. 遗传基因的概念遗传基因是指控制个体某一特性表现的基本单位。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它们位于染色体上特定的位置。
每个基因有一对等位基因,分别代表着同一个特征的不同表型。
2. 第一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规定,每个个体在产生生殖细胞时,等位基因会分离并随机组合,保持性状的分离和独立性传递。
这意味着个体的性状并不是通过一个混合的方式传递给后代,而是以一种离散的方式。
3. 随机分离和重新组合随机分离和重新组合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核心概念。
在个体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机分离,然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基因组合。
这样的过程使得后代个体的基因构成与父母个体有所差异,产生了遗传的多样性。
4.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组合,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会在表现型中发挥作用,一部分基因可能具有显性特征,另一部分基因可能具有隐性特征。
5.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基因的分离定律也为基因连锁提供了解释。
基因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因为物理上的联系而遗传到后代中。
然而,基因连锁可以通过重组事件进行打破,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通过交叉互换而重新组合。
6. 基因的自由组合和独立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和独立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关键特点之一。
它说明了不同基因对于性状的影响之间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
基因在产生性细胞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重新组合,因此每个特征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7. 裂变和交叉互换裂变和交叉互换是基因分离定律中的重要过程。
裂变是指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会分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部分,其中的基因也相应地进行分离。
基因分离知识点总结1.基因分离的概念基因分离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从父代到子代的基因的分离现象。
它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由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在19世纪中期首次发现。
门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遗传学的基础。
基因分离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解释了为什么子代能够获得父母的特征,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变异,这对于生物学的进化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门德尔的遗传定律门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三条基本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配对定律。
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纯合子的两个相异等位基因在子代中以1:1的比例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合子的两个相异等位基因在子代中以随机的方式组合。
配对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亲本染色体在子代中以随机的方式配对。
这三条定律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解释了为什么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分离会出现某种特定的规律。
3.基因型和表现型在遗传学中,基因型指个体的基因组成,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表现型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分离是基因型的分离,它决定了子代的遗传特征。
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个体的表现型可能会出现变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对于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和预测某一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情况。
4.基因和基因组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控制性状表现的一段DNA序列。
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个体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括了所有的基因。
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和基因组会出现分离和重组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子代的基因组成和表现型的变异,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分离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基因的重组和随机分离,使得后代能够获得不同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1. 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知识1.1 什么是基因分离定律?听说过孟德尔吗?对,那个种豆子的小哥!他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基因就像一个双胞胎,一起长大,但长大后却可以各自发展,各自精彩!简单来说,基因分离定律告诉我们,父母的基因在生孩子的时候会随机分开,就像抽奖一样,运气好就能抽到好基因,运气不好……那就怪基因了。
不过这可不是个坏消息,毕竟,基因的组合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惊喜包”一样。
1.2 现代的理解现代科学家们把这个定律拿出来,经过一番深挖,发现基因其实是复杂得多的。
比如,环境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这就像你有个好基因,但生活环境不太好,那结果可能就不会那么理想。
我们现在知道,基因和环境的互动是非常复杂的,感觉就像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每一根线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说白了,基因分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旅程。
2.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1 性状的多样性基因分离定律还告诉我们,性状的表现是多样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爱吃,有的人爱喝,都是基因在捣鬼。
更神奇的是,这些性状不止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基因的合作,像一支乐队,大家一起合奏,才能演绎出美妙的乐曲。
想想看,如果只有一种基因,那生活多单调啊,真是没意思。
2.2 性状的遗传而且,遗传性状就像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有些特征像蓝眼睛或者卷发,可能在家族里就像流行风潮一样,越传越广。
这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点儿祖辈的影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当然,也不乏那些“遗传奇葩”,让你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奇妙。
比如,隔代遗传就像是基因的神秘游戏,让我们从曾祖父母那儿继承一些意想不到的特征。
3. 实际应用与影响3.1 基因科技的进步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也在不断深化。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就像给基因进行了一次“整容手术”,让我们能有机会改进一些遗传病的可能性。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基因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由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提出。
该定律描述了父母个体在生殖过程中,所拥有的两个基因分离开来,每个子代只能继承到其中一个基因。
以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1. 遗传单位: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
每个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allele)组成,可以分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位基因(homozygous)或异源染色体上的异位基因(heterozygous)。
2. 隐性与显性基因:基因可以表现出显性(dominant)或隐性(recessive)的性状。
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而隐性基因只有在双重隐性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
3.基因分离原理: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个体的基因分离开来并随机地与配偶的配对。
每个个体从父母那里只能继承到一个基因。
4. 纯合子和杂合子: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同样的时候,它被称为纯合子(homozygote)。
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时候,它被称为杂合子(heterozygote)。
5.分离的结果: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每个个体在生殖过程中都会产生性状不同的两个配子。
这些配子与另一半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产生多样性的后代。
6.第一代杂交(F1代):当两种纯合子个体杂交时,它们的子代被称为F1代。
F1代的个体都是显性性状的表现,因为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
7.第二代杂交(F2代):当F1个体自交或与同种杂合时,产生的后代被称为F2代。
F2代个体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显性和隐性性状表现的比例是3:18.概率与遗传:孟德尔认识到遗传是一种可能性的过程,每个基因的表现是相互独立的。
通过概率统计,可以预测一些性状在一代中的出现概率。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定律的要点和原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方式和基因频率的分布,也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经典理论,它由奥地利的修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这些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背景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5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实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单位的传递规律,被后世称为孟德尔遗传学。
他选用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及其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为后来的遗传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本和理论支持。
第一定律:单因遗传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说明了基因以及其对应表型的传递规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观察到某些性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形式,并且在第一代杂交中显现出显性性状,但在后代中隐性性状可以重新表现出来。
这一定律形成了“基因不会相互融合,而是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的基本观点。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阐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在自交实验中,孟德尔观察到在F2代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而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了基因在受精过程中是独立分离的,并且随机组合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的孟德尔遗传学经过扩展和改进,融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DNA的发现和结构解析使得基因的物质基础得以明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在当今的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代遗传学已经超越了孟德尔时代的限制,但其提出的遗传单位和基本遗传规律仍然适用于多种生物,为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伦理和应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孟德尔定律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可以更加精确地操作和改变,这对农业生产和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争议。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配子时彼此分离,其发生时间为减Ⅰ后期,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2)该现象只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核基因的遗传。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2015·江苏卷,4A)(√)
(2)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2012·江苏,11B)(×)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4)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5)(×)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2 P2~7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及相关分析,全面把握孟德尔实验选材及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过程是解题关键。
2.(教材P3图1-2改编)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如图是植物杂交过程示意图,请思考:
(1)图中①、②操作具体内容及目的是什么?①②是否同时进行?
(2)本杂交实验中涉及两次套袋,其时间分别在何时进行,目的是什么?
(3)图示杂交是以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作母本,若进行反交实验,则F1应表现为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应如何统计F1性状?能否通过直接统计图示豆荚中种子获得数据?(可就子叶、胚乳、茎高矮、花色及花着生位置等分别说明)
提示(1)①②分别为去雄和授粉,去雄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授粉的目的是实现杂交,二者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进行,授粉操作应在“花粉成熟”后进行。
(2)第一次套袋应在[①]人工去雄之后,其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第二次套袋应在[②]人工授粉后,其目的是确保所结种子为“杂交实验”结果。
(3)高茎高
茎统计F1的子叶或胚乳性状时可直接就豆荚中种子予以统计。
而统计茎高矮、花色等需将豆荚中种子种下,待植株形成时方能统计茎高矮,待植株开花时方能统计花色及花的着生位置等。
遗传学核心概念及科学实验的方法
1.(2013·新课标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 A
2.下列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
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
D.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的分离
解析基因型对表现型起决定作用,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也相同,环境条件同时影响表现型,A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有纯合子出现,C错误;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的分离,D正确。
答案 C
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假说—演绎法
1.(2017·洛阳模考)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能产生D、d两种配子,作出的“演绎”是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预测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B错误。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繁殖时核基因的遗传规律,不适用于质基因的遗传,D错误。
答案 A
2.(2017·安徽合肥检测)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
W对w完全显性。
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子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A.花粉1
2变蓝、子粒
3
4变蓝
B.花粉、子粒各3
4变蓝
C.花粉1
2变蓝、子粒
1
4变蓝
D.花粉、子粒全部变蓝
解析WW和ww杂交之后的种子中胚的基因型为Ww,该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
植株含有W和含有w的花粉各占一半,所以花粉滴加碘液有1
2会变蓝,而该植
株的子代,即产生的种子中可以按照Ww自交来进行分析,后代中WW和Ww 遇碘不变蓝色,ww遇碘变蓝色,所以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1.“假说演绎”法推理过程(“四步”法)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