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 格式:ppt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林则徐离京赴粤禁烟,临行前毅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
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从中可以感受到林则徐( )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B.祸福置外,一心为国C.忠于职守,扶危济贫D.刚正不阿,洁身自好2.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进口货物税率变化情况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是( )A.协定关税B.开辟通商口岸C.官吏受贿D.鸦片走私贸易3.火烧圆明园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相比肩。
当时就有法国人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
这说明火烧圆明园( )A.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B.改变了中法外交关系的方向C.促使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D.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4.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从空间上理解历史。
下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一国家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5.“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这一土地纲领体现出其追求的是( )A.男女平等B.民主自由C.土地私有D.绝对平均6.太平天国的许多官员以显示威风、讲究排场为能事。
至于基层乡官,出门也前呼后拥,出尽风头。
甚至在平时用餐时,也需鸣锣击鼓,奏乐助兴。
这( )A.表明太平天国政策的空想性B.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反映出清政府对农民的诬蔑D.预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结局7.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据此可知,他强调( )A.机器也可益于民生B.筹办洋务,学习西方技术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D.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8.下面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第三、四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他在100多年前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这里的“他”是指( )A.康有为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3.《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传统主流媒体。
以下是其对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报道的新闻标题检索表。
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鸦片战争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贵族的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D.提出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5.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成立了中华民国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专权,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②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③成功组织了国民党的责任内阁④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
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8.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是()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B.宋教仁改组国民党C.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D.二次革命爆发9.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时代D.社会主义时代1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精选模拟一、材料分析题1.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15页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八年级历史上册28页材料三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百度词条《三民主义》材料四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
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66页(1)材料一中“这个方案”指的是什么?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位农民革命领袖?(2)材料二中“引进外国器物”指的是什么运动?领导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哪些?(3)“三民主义”分别是哪三大主义?它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关系?(4)材料四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代表大会的内容?这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2)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民族、民权与民生,由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而来(4)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自从有了中解析:(1)《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2)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民族、民权与民生,由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而来(4)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详解】(1)由材料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可知,材料一中“这个方案”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常州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期中历史非选择综合题测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贴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朝的统治基础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上,在“反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袁世凯都是受益者,这些“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成为“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有很多的反清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后人前仆后继地反清。
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新兵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文件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图二文件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3)根据材料三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解析:(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3)影响:严重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的力量(或“汉族精英”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或推动了后世的反清斗争)。
【详解】(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贴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的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一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历史作用是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小问:图二文件在内容上的特点是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 (2019·吉林质检)为了阻止日军打通南北战场,国民政府与日军进行了( B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长沙会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针对于此,国民政府组织了徐州会战。
2.某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3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
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
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该战役为( B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万家岭大捷D.枣宜会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徐州〞“1938年3月〞“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可知是台儿庄战役。
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拓展延伸】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它鼓舞着抗战军民去进行新的战斗。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有助于固守徐州;在政治上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决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3.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范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范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该会战是( D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依据材料中“平汉铁路〞“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江西南昌〞等地名,可以判断是武汉会战,应选D。
A地点在上海,B地点在山西,C地点在徐州,故排除。
4.叶挺将军曾评价某战役为:“……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该战役发生在( D )A.卢沟桥B.广州C.南京D.万家岭【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
依据“作江汉之保障〞可知该战役发生在湖北、江西一带,依此分析选项:A在北京;B在广东;C在江苏;D在江西。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努力。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1)材料一中该条约签订的时间?哪场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2)材料二中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割让哪些领土?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摘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件?材料三中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是多少白银?(4)简述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战争)对中国社会分别有何影响?答案:(1)1842年鸦片战争(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3)《辛丑条约》 4.5亿两(4)《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解析: (1)1842年鸦片战争(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3)《辛丑条约》 4.5亿两(4)《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根据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战争失败后签订的。
(2)根据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日《马关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3)根据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自《辛丑条约》,这是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赔款数额是白银4.5亿两。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考试范围23—24课)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1、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这是一次胆识的较量,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然而却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毛泽东的2、“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气魄。
这里的“较量”和“谈判”是指1945年的()A.南京谈判B.重庆谈判C.西安谈判D.北平谈判3、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4、右边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反映了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假和平,真内战”5、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再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其评价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重庆谈判6、对于1945年8月——10月的国共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
说其失败的理由是()A.谈判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B.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C.没有制止内战的爆发D.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7、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重庆谈判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8、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表是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借助这些条约,列强()A.打开了中国市场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掀起了瓜分狂潮D.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2.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3.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
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A.八国联军侵华B.甲午中日战争C.英法联军侵华D.台湾人民抗日4.1849年至1853年,俄国对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上述材料最能反映俄国()A.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在东亚军事实力很强大C.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侵略注重获取经济利益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
这反映出()A.革命纲领不断发展B.农民运动出现了新因素C.太平天国走向成熟D.自强求富思想广泛传播6.下面为中国近代某次革命运动的示意图(局部)。
对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B.洋务派自发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C.洋务派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D.洋务派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8.“中国是战胜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战败方的侵略要求,而作为战争的战败方,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不仅夺去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同步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C.红军的- -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B.是在长征结束以后召开的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内蒙古赤峰中考)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
下列长征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四渡赤水河②飞夺泸定桥③渡过金沙江④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4、 (江苏宿迁中考)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A.瑞金B.遵义C.会宁D.吴起镇5.1934年10月,党中央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因为( )A.国民党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革命根据地B.蒋介石调集军队“围剿”革命根据地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红军要北上领导全国人民抗日6.下图所示地点发生的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一地点是( )A.汉口B.遵义C.吴起镇D.会宁7.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D.遵义会议8.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国家和人民无辜受难。
为此,他主张( )A.走民主共和之路B.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C.走君主立宪之路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2.以下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国家强盛复兴之路——三民主义190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就中国目前的状况,分析欧美各国推行三民主义使国家强盛的事实,以及三民主义在当时中国可以实现的途径……A.《时务报》B.《国闻报》C.《民报》D.《新青年》3.观察下面的“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据此可知,关于图中反映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建立B.清朝统治大势已去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D.民主思想广泛传播4.“‘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材料中“前无古人的变化”体现在( )A.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B.封建君主专制走向终结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
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
这表明( )A.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B.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C.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纪年C.为限制袁世凯,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它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7.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士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期末历史非选择综合题测试题及答案精选模拟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但结局不一样,其结果令人深思。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选择题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的原因是①战线过长②兵力不足③国内资源紧张④汪精卫叛国投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制造者是A.日本侵略者B.国民党亲日派C.国民党顽固派D.反动地主武装3.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集团军总司令是A.左权B.张自忠C.姚子青D.赵登禹4.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这次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A.三民主义B.反帝反封C.毛泽东思想D.马克思主义5.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64%的陆军、45%的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难以同美军对抗,但又无法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予以增援。
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B.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战场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D.抗日战争扭转了近代反抗侵略的屡败局面6.1945年,《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问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
”材料中的“这一天”是A.8月1日B.8月6日C.8月9日D.8月15日二、非选择题1.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当时的目的是什么?抗战时期,聂耳号召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里的“长城”是指什么?目的何在?2.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
在一次欢庆晚会上,有一则谜语引起大家的关注。
谜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位历史人物)。
”谜底争议较大,有以下几种答案:①“屈原”(指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②“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③“蒋干”(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抗日);④“毛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抗);⑤“共工”(一个神话人物,“共工”二字理解为“共同”“工作努力”.“工”作动词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此历史事件指的是()A.萍浏醴起义B.安庆、绍兴起义C.黄花岗起义D.广西起义2.某学者指出:“它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实现这一成果的指导思想是()A.自强求富B.变法维新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3.“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是蔡元培先生为孙中山先生书写的挽联的上联,其中“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A.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B.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4.革命打倒了皇帝,却没有也不愿连根刨除君主专制的经济根基;革命推翻了一个“洋人的朝廷”,却没有也不敢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统统赶出中国。
这里强调的是革命的()A.必然性B.偶然性C.进步性D.局限性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它是由参议院制定,由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B.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C.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6.下面是某班同学排演某历史剧时拟定的各幕的题目。
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A.师夷长技B.国家统一C.军阀割据D.走向共和7.1916年3月,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原因有()①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护国战争轰轰烈烈地开展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复辟帝制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8.下表是1914—1918年中国农户、耕地、荒地数量变化表。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914—1918年农户减少1 500多万户1914—1918年耕地减少2 600多万亩1914—1918年荒地增加4 900多万亩A.洋务运动的开展B.军阀割据混战C.新文化运动的爆发D.北伐战争的进行9.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A.北京B.南京C.武昌D.广州2.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成立了中华民国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右图是民国十五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该毕业证书颁发的具体时间是()A.公元1912年B.公元1915年C.公元1927年D.公元1926年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揭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一页。
跨越时空,在这一年里我们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B.跟随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C.在报纸上读到清宣统帝下诏退位的消息D.收集到大量的《新青年》杂志5.袁世凯成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不包括()A.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孙中山的南京政府B.袁世凯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C.南京政府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D.南京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以下哪些内容符合这个文件()①总统世袭制②国民一律平等③司法独立④国民拥有言论、出版等权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袁世凯上台前,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采取的措施是( )A.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B.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就即行辞职D.临时政府迁往北京8.在一篇题为《中国简史》的杂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C.展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二、非选择题9.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0.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具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练习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袁世凯称帝②护国战争③二次革命④宋教仁遇刺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2.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A.帝制复辟 B.日本侵华 C.军阀混战 D.东北易帜3.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是()①孙中山、蔡锷等爱国人士的打击②复辟帝制遭举国上下的反对③北洋军阀的割据与混战④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列强争霸,相互残杀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5.1916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
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这样说的理由是指袁世凯()A.篡夺革命果实 B.建立新式陆军 C.出卖了维新派 D.公然复辟帝制6.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C.袁世凯之后无人能统一各派军阀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7.由如图内容,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B.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C.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D.军阀割据混战加速了袁世凯政府倒台8.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掌握着北京政府的是()A.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张作霖C.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 D.滇系军阀唐继尧9. 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在下列哪一事件中最能体现()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C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 .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10. “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洋军力量强大B .国民党的投降C .帝国主义的干涉D .国民党力量涣散 11.下图檄文中出现“万户涕泪”的原因是 ( ) A .二次革命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护国战争 D .军阀割据12. 护国战争的直接作用是( )A .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B .建立中华民国C .结束中国封建帝制D .推翻清朝的统治13. 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有 (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运动 ④广州起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言之有理即可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
杭州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非选择综合题测试题一、材料分析题1.屈辱、觉醒、抗争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的历史)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二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2)材料二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觉醒的民族)材料三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抗争的民众)材料四下图(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右图中两个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
(沉重的反思)(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反思与启示,请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变化)(言之有理即可)(2)《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把抵御外解析:(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变化)(言之有理即可)(2)《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4)太平天国运动或发动金田起义;黄海海战(5)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等(两条,两层意思)【详解】(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