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197.71 KB
- 文档页数:6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特别是近20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sounds过程,sounds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构成展开历史分析,融合结构演化史、下陷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积极开展了包覆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重新认识。
(3)sounds动力学,即为油气运移与涌入研究,融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研发了大量实验演示和数值演示的定量化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就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砌和Unlike岩层)和地质促进作用(油气生运共聚促进作用和glycol构成促进作用)列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量,特别强调彼此间的布局关系,从而弄清楚油气原产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sounds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和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构成的关系,阐明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原产的关系。
地压场就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原产特征,通常由正常压实拎、异常高压拎、异常低压拎共同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原产的掌控促进作用主要彰显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相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进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雕向上看作就是交错式温压系统,这种交错式温压系统以可以分成高压型和扰动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构成原产存有关键的掌控促进作用。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学说为代表,并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同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和相互之间有机配置关系的研究,同时进行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定量和半定量研究。
但是由于油气藏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研究难度大,致使油气成藏机理仍为石油地质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现状特别是近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评价、油藏的采收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从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石油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时的石油工业主要是以经验为主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技术手段。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J.J. Arps等人提出了油藏物理学理论,为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Hagoort等人提出了油藏动力学理论,为油藏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油藏工程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油藏工程学的现状目前,油藏工程学已成为石油工业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涉及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评价、油藏的采收等多个环节。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藏工程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藏模拟技术的发展。
油藏模拟技术是油藏工程学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中的流体运移和物质交换过程,预测油藏的产量和储量等参数。
目前,油藏模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阶段,为油藏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 油藏评价技术的进步。
油藏评价是油藏工程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指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油气藏的储量、产量、采收方式等参数。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岩心分析技术等的不断进步,油藏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3.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关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油藏立体开发研究进展与现状摘要:油藏立体开发在辽河油田和胜利油田虽然已经有所应用,但是油藏立体开发的油藏类型、目的、内涵等都有很大不同。
文章对各自的应用重点、研究程度等进行了介绍。
同时介绍了国外在立体开发重要基础——重力驱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介绍了油藏立体开发前景、将来可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变质岩基岩潜山油藏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油藏立体开发重力驱变质岩潜山关键技术1 油藏立体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立体开发,在城市规划等领域虽然早有提出和应用,但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却少有研究。
辽河油田第一次明确提出油气田立体开发的概念、内涵,并应用于兴隆台变质岩潜山油藏和巨厚层稠油油藏开发实践[1]。
油藏立体开发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井网,合理选取开发方式和井型,利用重力势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油气采收率,经济、高效实现油气开采的新型开发模式。
既适用于巨厚或者大倾角砂岩油藏,更适用于高角度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油藏、火山岩油藏和变质岩油藏。
立体开发的渗流机理中既考虑水平方向上的注采压力差、粘滞力等水平作用力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同时考虑重力、毛细管力等垂直作用力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在中国,油藏立体开发作为关键词最早是在2007年提出的,但是其概念、内涵和所应用的油藏类型在2013年之前一直比较模糊,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以立体开发应用的油藏类型,就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以王端平、关富佳、张金岗[2-4]研究、应用的复杂断块油藏。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断块小、油层多、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开发单元分散,难以形成开发井网,布井难度大的特点,王端平提出通过层系、井网、钻采工艺的立体优化, 对平面上大小不等的块和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的层, 实现统筹兼顾, 一次调整到位, 从而达到经济有效开发的目的。
同时总结了层系、井网、钻井、采油4方面优化方向的转变:层系的立体优化由原来的分段划分向相似划分转变, 由逐步细分向一次细分到位转变井网的立体优化由断块内完善向跨断块完善转变;井网由仅考虑构造因素向考虑多因素各向异性影响转变, 由多期井网向一期井网转变;钻采工艺的立体优化由原来的水平井单一井型为主, 转变为多靶点定向井、跨块水平井、绕锥弧形井等复杂结构井,在采油工艺方面由原先的分层注水转为分采分注及同井采注, 由原先的作业换层转为智能换层。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对前人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在成藏基础理论、油气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且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在各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1 成藏基础理论研究进展Dahlberg在Hubbert流体势理论的基础上,将流体势理论与石油勘探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LVZ法则;England等(1987)建立了独立二相、二维(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基于流体势和达西定律的渗流运移模型,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同时国内也进行了二维三相(二相)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Hunt(1990)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理论”;张义刚(1991)建立了封存箱内渗流成藏、对流成藏和封存箱外涌流成藏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理论(成油系统)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时必不可少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合适的时空匹配,对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指出了新的思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1]。
其核心是“源”,对单源成藏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应用效果不理想。
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动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过程和结果,核心是研究油气等流体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和过程。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郝 芳1,2,邹华耀2,王敏芳1,杨旭升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2.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摘 要: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②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③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
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优势通道运移;幕式快速成藏;深盆气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2)04-0007-08 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是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源岩生成的烃类在输导格架和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共同控制下的自然流动过程[1]。
由于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改进、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模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引进和完善及断裂流体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2~9],地质工作者认识、刻划地质体和输导格架的能力大大提高[10]。
与此同时,由于沉积盆地温度场[11~13]、压力场[14~17]控制因素研究的进展及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正演和反演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地质工作者研究和认识沉积盆地能量场及其演化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沉积盆地流体的流动和油气的运移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核心。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油田行业发展态势尤为迅猛,油气勘探技术也在飞速更新。
然而当前石油供需矛盾的增长,对油气勘探提出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想使我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不断提升,有必要推动我国油气勘探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通过对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研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盆地后期改造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打牢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成藏;盆地剥蚀;后期改造;现状与未来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oilfield industry is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rapidly updat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oil supply and demand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oil and gas supp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strengthening of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data 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a'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n, hop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 work.Key word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sin denudation; Post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1前言石油被视为工业血液,具有不可再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