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3
铅山县螺丝坞煤矿“1.12”较大火灾事故案例分析2008年1月12日7时50分,江西省铅山县螺丝坞煤矿主斜井井筒距井口约192米处发生一起火灾事故,造成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8万元。
一、矿井概况及事故地点基本情况(一)矿井概况螺丝坞煤矿位于铅山县葛仙山乡,2000年建井,2001投产,矿井设计能力3万吨/年,历史最高年产1.6万吨/年,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4万吨/年。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中央并列式通风,主斜井为进风井,回风井为梯式立井。
主要开采C 16、B8、B13煤层。
低瓦斯矿井,属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采用巷柱式采煤方法,手镐、放炮落煤,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采用串车提升方式,地面、井下大巷采用矿车运输,人力推车。
矿井采用单回路供电,电源来自杨林农网线路,电压等级10KV;另该矿有自备发电机组(75KW)一台,电压等级380V。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偏复杂,建有排水系统。
事故发生前该矿井下共有4个采掘工作面:一个采煤工作面,三个岩巷掘进工作面。
即:-38m水平东边穿层石门(岩巷掘进面)、东采煤上山(采煤工作面)、已延伸至-60 m西轨道下山(三水平斜坡,岩巷掘进面)、已延伸至-65 m北向东轨道下山(三水平甩道,岩巷掘进面)。
采用以包代管方式组织生产,矿主将采掘工作面分别承包,工人上岗前未进行安全培训。
螺丝坞煤矿作业班次:早班8:00~16:00,中班16:00~24:00,二班班制,晚班24:00~8:00基本上无人上班,实际上上班时间也不固定。
职工人数50人,2007年生产原煤1万吨,2008年元月1日~11日生产原煤345吨。
矿井证照齐全。
(二)事故地点基本情况发生事故的地点位于主斜井井筒距井口192米处,井筒特征:净高1.8 m,上宽1.8 m,下宽2.2 m。
井筒右侧敷设:电力电缆3根、信号电缆1根、电话电缆1根、监测监控电缆1根,共6根电缆,风管1根,主排水管3趟。
巷道大部分为岩巷,且裸体未支护,局部穿煤层或顶板破碎区段采用坑木架棚支护,背料为竹梢。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教训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案例一: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事故经过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化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事故发生时,现场有多名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
爆炸瞬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车间被夷为平地。
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操作经过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前,操作人员在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擅自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调整,导致了化学反应失控。
2、设备老化该化工厂的部分生产设备长期运行,未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化工厂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日常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事故教训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操作规程,不得擅自违规操作。
2、加强设备维护和更新企业要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预防措施1、强化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设备档案对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维修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案例二:某建筑工地坍塌事故事故经过在某建筑工地,一座正在施工的高楼突然发生坍塌。
当时,有许多工人在现场作业,事故造成了多人被埋,伤亡惨重。
事故原因分析1、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事故案例一硫化氢中毒事故(2013.8.13)事故经过2013年7月11日昌凌路雨水泵站竣工验收后投入试运行,巡检人员在巡检中发现5号轴流潜水泵运转异常,通知泰州泰丰泵业有限公司进行维修。
7月17日上午11时许,泰州泰丰泵业有限公司派人在泵站对潜水泵进行维修作业时,一名工人下到潜水泵筒井内晕倒,两名在场人员在不明情况、没有相应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先后下井施救,也晕倒在井下,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现场取样分析,发生事故的井内硫化氢浓度严重超标,三人死亡是因吸入井内硫化氢气体所致。
事故原因: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没有进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分析是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加之现场人员在施救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盲目施救,导致次生事故发生,是这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安监部门表示,这起重大安全事故也暴露出井下施工作业的薄弱环节。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缺乏对下井作业危险性的认识,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实施下井作业;现场人员在施救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盲目施救,导致次生事故发生,是这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未配备作业现场必要的安全防护器材和应急救援装备,对受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不落实是这起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安监部门提醒通讯、排水、电力等管网施工井下作业相关单位注意,加强受限空间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对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预防及施救方法进行重点培训,并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深入开展防范硫化氢中毒安全大检查工作,要检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作业规程的制定及落实情况,要检查安全防护装备配备情况。
涉及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配备气体检测仪以及空气呼吸器等隔离式防毒面具。
硫化氢的性质:硫化氢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2S。
具有臭蛋气味。
分子式H2S。
分子量34.08,比空气重,经常集聚在比较低洼的地方。
正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易燃的酸性气体,浓度低时带恶臭,气味如臭蛋;浓度高时反而没有气味(因为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以麻痹嗅觉神经)。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二OO七年一月目录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五、××井铅模卡钻事故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一、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案例1.双观2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双观21井是河南油田双江区块的一口观察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江河村,设计井深2550m,实际井深2468.25m,井别为直井,井口未安装防喷器。
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13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79年7月23日18:40一开,表层设计下深80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74.11m。
7月27日0:05二开。
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979年10月17日0:00钻至井深2449.43m循环开始起钻,7:35起钻完,起钻时连续灌钻井液,7:35~14:00,换钻头后进行下钻作业,因钻头水眼堵塞,不能开泵,14:00~16:30处理憋泵,16:30~17:10起出钻杆4个立柱(钻头位置在井深2339.67m)。
17:10~17:15开泵憋通水眼,17:15~17:45发现钻井液池液面上升,且有大量原油、气泡从井口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全队职工奔赴井场抢险,当班司钻迅速将方钻杆提至转盘面以上,钻杆座在转盘上,用大钳钳头压在刹把上,进行刹车。
17:55发生井喷,喷高3~4m,喷出物为原油、天然气和钻井液,当时东北风3~4级,司钻立即通知机房司机和司助紧急停车,司机立即停1#、2#、3#柴油机,在停运3#柴油机时,因柴油机空气滤清器吸入的天然气进入燃烧室引起飞车,随即发生爆炸着火。
18:00大火蔓延到钻台、机房、钻井液池、1#、2#泵. 18:00~18:40先后有4台消防车和4台水泥车赶到井场参加灭火,19:30井场灭火结束。
10月18日利用水泥车打入~1.27g/cm3的加重钻井液184m3进行循环,没有发现溢流。
22日换好各种设备,井下钻具被卡,10月27日,泡油活动解卡,使用~1.20g/cm3的钻井液循环,恢复正常钻进,钻至井深2468.25m完钻。
矿山事故案例解析5篇本文档旨在通过分析5个矿山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1. 案例一:坍塌事故事故概述2019年某矿山在进行地下开采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导致5名矿工被困,最终2人遇难。
事故原因1. 地质条件复杂,未进行全面地质勘查。
2. 开采方案不合理,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查,全面了解矿区地质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2. 案例二:爆炸事故事故概述2020年某矿山在进行爆破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1. 爆破作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
2. 爆破作业前未进行充分安全评估。
3. 爆炸物品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
预防措施1. 确保爆破作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
2. 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制定爆破作业方案。
3. 加强爆炸物品管理,确保储存、使用安全。
---3. 案例三:中毒事故事故概述2018年某矿山在进行井下作业时,由于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原因1. 井下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2. 现场监测设备不足,未能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浓度异常。
3. 作业人员未配备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预防措施1. 优化井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增加现场监测设备,定期检测气体浓度。
3.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4. 案例四:物体打击事故事故概述2017年某矿山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导致1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原因1.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2. 作业人员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监督。
预防措施1. 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井喷事故心得体会井喷实例案例1 起钻形成抽汲,及时处理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
1996年7月,在齐2-9-5009井打捞FH-5封隔器施工中,下丢护捞矛至,850 m捞获。
上提打捞管柱至960 m时,管柱自动上粉,此时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对管柱进行反加压处理,并装井口,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的发生。
案例分析:打捞管柱自动上行原因是:起打捞管柱时,封隔器将其以上环空的压井液带出,降低了液柱压力,同时又将井内地层的油气抽出。
当井内压力超过管柱悬重及液柱压力时,形成抽汲,造成管柱自动上行现象。
案例提示:(1)在打捞封隔器施工中,当确认捞上封隔器后,必须反复上提下放管柱,使封隔器胶皮 __回缩解封,才能避免起管柱时形成抽汲现象。
(2)打捞封隔器前,要查清油层压力资料,并采用相对密度合适的压井液进行压井。
(3)打捞封隔器前,在制定的打捞工艺方案中,充分考虑井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措施上周密安排,防止井喷事故发生。
案例2 违章操作,引起井喷事故2000年10月5日,在齐108-25-1井起隔热管作业施工。
该井为补层后停喷下泵井,施工前没有按要求进行压井作业,当起管至第85根时,井口出现少量溢流,现场操作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施工,起出全井油管后,进行下步工序,下放第一根油管时,发现溢流增大,立即抢装井口。
因井内压力高,致使防喷井口坐不到四通平面上,发生井喷,后经抢险突击队制定抢喷方案,采取用钢丝绳反加压的方法才将井口坐上,制服井喷。
此次井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案例分析:(1)由于没有严格按井控设计施工,在起下管柱施工前,没有装井口防喷器,又未进行压井作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在发现少量溢流时没有及时安装井口和进行压井,延误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有利时机。
案例提示:(1)在作业施工中,要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对于重点工序要由专人负责指挥。
(2)一旦发现溢流、井涌、气大等井喷预兆应及时抢装井口,然后压井。
井下十大事故案例引言井下作业是一项危险且复杂的工作,经常涉及到高温、低温、有毒气体、高压和崩塌等危险因素。
由于这些风险,井下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将介绍井下十大事故案例,深入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事故案例一:瓦斯爆炸1. 事故原因•漏瓦斯气体积累超过爆炸极限•瓦斯泄漏管道破裂或损坏•井下操作失误导致火花产生2. 影响•人员伤亡•矿井结构损坏•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加强瓦斯检测与监测•加强瓦斯排放与通风•强化瓦斯防爆安全教育培训事故案例二:矿井崩塌1. 事故原因•井下岩层质量差•采矿活动导致岩层破裂•地震活动引发崩塌•人员被困或伤亡•矿井设备损坏•采矿工作中断3. 应对措施•加强岩层调查与评估•实施合理的支护方案•定期进行巡检与维护事故案例三:高温中暑1. 事故原因•高温工作环境•高湿度工作环境•工作时长过久2. 影响•人员中暑或晕倒•工作效率下降•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加强高温作业风险评估•提供足够的防护设备•设置适当的休息和避暑区域事故案例四:冒顶1. 事故原因•停采或恢复开采后,岩层应力变化导致冒顶•支护不到位或废弃巷道导致岩层失稳•工作人员被埋或受伤•设备损坏•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冒顶预警系统•实施强有力的支护措施•加强巷道巡检与维护事故案例五:工伤事故1. 事故原因•井下工作操作不当或使用不当的设备•缺乏安全培训和意识•管理不到位导致违章作业2. 影响•工作人员受伤或死亡•生产中断•公司声誉受损3. 应对措施•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强制执行各项安全规程•建立安全监测和报告机制事故案例六:井下火灾1. 事故原因•电气设备故障或电线老化•操作失误导致火源产生•瓦斯泄漏与火焰相遇2. 影响•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加强火灾预防与控制•建立灭火和疏散预案事故案例七:井下溺水1. 事故原因•瞬时突泥或爆裂泥浆区引发失控涌水•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井下水管破裂或泄漏2. 影响•人员淹死•设备损坏•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加强水文地质调查与监测•配置足够的泵水设备•建立疏散预案事故案例八:井下坠落1. 事故原因•井下设备或构件故障•人员操作错误导致坠落•安全带或绳索断裂2. 影响•人员受伤或死亡•工作中断•外露设备损坏3. 应对措施•定期检验和维修设备和绳索•强制佩戴安全带和其他防护设备•加强操作规程培训事故案例九:井下毒气泄漏1. 事故原因•毒气泄漏源头破裂或损坏•瓦斯与其他有毒气体混合•井下通风不畅导致积聚2. 影响•人员中毒或死亡•生产中断•设备受损3. 应对措施•加强气体检测与监测•强制佩戴适当的呼吸器和防护设备•提高井下通风质量事故案例十:机械故障1. 事故原因•井下机械老化或故障•操作失误导致机械损坏•缺乏定期维护与保养2. 影响•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中断3. 应对措施•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强制执行机械操作规程•建立故障检测和报告机制结论井下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井下作业火灾事故案例分析1. 事故概况在某煤矿井下作业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
据初步调查,事故发生在井下作业面,导致多名矿工被困。
随后,相关救援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但由于火势太大和作业面通风状况的限制,导致救援难度增大,最终造成了多名矿工伤亡。
2. 事故原因分析(1)设备故障:火灾事故往往与设备故障有关,井下煤矿作业所使用的设备常常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
在这起事故中,初步调查显示火灾起因是一台运输设备的短路引发的。
(2)人为因素:在井下作业进行过程中,矿工的操作失误或忽视安全措施也可能成为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在事故发生的现场,救援人员在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时发现,火灾发生时有多名矿工在作业,由于紧急情况下未按规定的安全程序行事,加大了事故的伤亡程度。
(3)安全管理不到位:井下煤矿作业场所的特殊环境和高风险性质,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在这起事故中,由于一些部门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不够,监督检查不到位,使得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3. 救援工作及后续处理(1)救援工作: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对火灾事故积极展开救援工作,派出了大量消防人员和救援队伍赶赴事故现场,采取迅速有效的灭火和救援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伤亡人数。
(2)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并对火灾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善后处理:对于事故中受伤和去世的矿工家属进行了相应的安抚和赔偿,并对事故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整改,同时对思想教育和安全培训加大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的可能。
4. 事故对社会的影响这起井下作业火灾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事故当事人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压力,而且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对煤矿安全问题的关注,加大了人们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
其次,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煤矿行业内部的安全检查和整改,提高了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各类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事故案例的教育工作。
本文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教训,以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事故案例概述1. 案例一:某化工企业爆炸事故2019年6月,某化工企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经调查,事故原因为企业违规操作、设备老化、安全意识淡薄等。
2. 案例二:某建筑工地坍塌事故2020年8月,某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导致3人死亡。
事故原因为施工方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违规作业、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
3. 案例三:某交通事故2021年3月,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事故原因为驾驶员疲劳驾驶、酒驾、超速行驶等。
三、事故原因分析1. 违规操作:事故案例一和案例二中,企业违规操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2. 设备老化:案例一中的爆炸事故,企业设备老化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设备老化导致安全隐患,最终引发事故。
3. 安全意识淡薄: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中,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发生的共同原因。
相关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导致事故发生。
4. 违规作业:案例二中的坍塌事故,施工方违规作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施工方为了赶工期,忽视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5. 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案例二中的坍塌事故,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导致事故发生。
6. 驾驶员违规行为:案例三中的交通事故,驾驶员违规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驾驶员疲劳驾驶、酒驾、超速行驶等行为,严重威胁交通安全。
四、事故教训总结1.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企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避免违规操作。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教育煤矿事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工业事故,经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几起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一起发生在煤矿的煤层突水事故。
该事故发生在矿井井筒下方1000米的开采工作面,突发性的突水导致五名工人被困井下,造成三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煤层压力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煤层中的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这与井下作业人员对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不足、控制措施不到位等有关。
针对这一事故,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煤矿工人的安全教育来提高其对煤层地质的认识和水文条件的了解。
通过系统的培训,让工人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突水的可能性和要求,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第二起事故发生在矿井的通风系统故障。
该矿井的主风机突然停止运转,导致井下的通风系统瘫痪,大量有毒气体堆积,造成五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由于通风系统的维护和检修不及时,主风机故障后无法及时切换备用风机。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矿井可以通过制定通风系统的维护计划,并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维修和检修技能。
同时,也可以组织定期检查通风系统的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转,并建立备用风机的应急措施。
第三起事故是一起矿井火灾。
该矿井的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导致十五名工人被困井下,其中七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采煤工作面的火灾报警系统故障,未能及时报警。
此外,井下的救生设备也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救。
针对这一事故,煤矿可以加强对火灾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反应能力。
同时,应加强火灾报警系统的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
此外,应增加井下的救生设备,以便工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自救。
总结起来,煤矿工作环境恶劣且危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以上典型事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煤矿工人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十分重要。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煤矿地质、通风系统维护和火灾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二OO七年一月目录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五、××井铅模卡钻事故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二>、预防措施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1、参考在施工井的温度和施工压力条件下水泥浆的初凝、终凝时间数据;2、要保证施工用设备完好运转;3、要做好施工准备、反洗井前的施工时间不得超过水泥浆初凝时间的70%;4、在反洗井前及时上提井下管串至预计水泥面以上;5、要在下钻过程中随时观察指重表并要在挤水泥施工前试提井下管串校核、对比悬重;6、要在光油管挤封井上先套管找漏证实套管完好程度,防止水泥浆上移而固死油管;7、在单上封的井施工要保证封隔器座封完好;8、在多层井挤水泥前要有验串资料;9、下入井的油管要完好无损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647.82m,射孔段Y9:1561.0-1563.0m。
<二>、事故过程1、根据地质方案要求该井上修进行解堵除垢作业。
2、用三牙轮钻头除垢时一个牙轮落井,用一把抓打捞,起出打捞钻具发现落物未捞上,一把抓八个爪子全部弯曲。
3、用套铣筒钻磨除垢进尺5.56m,在接单根时大绳跳槽循环中断,垢粒沉积套铣筒卡死。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在接单根过程中由于大绳跳槽不能及时循环导致卡钻,大绳整改后上提480KN活动解卡无效,400型水泥车憋压40Mpa循环不通,垢粒沉积套铣筒外围填充堵死,将套铣筒卡死。
<四>、防范措施:1、套铣筒在套铣过程中,水质要清洁,钻压不可过大,停止循环时要洗井至少一周待井水质清洁后方可停泵。
2、除垢时应选用铣锥、磨鞋等,不宜选用套铣筒除垢。
3、接单根时准备工作要充分,动作要迅速。
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858.80m,射孔段Y9:1784.0-1792.0m,1796.0-1802.0m。
<二>、事故过程1、修井队接到检串方案后上修施工,起出原注水钻具时,发现下配水器上接头带出来,其余掉入井内。
2、下捞矛捞上之后,上提至980m时,发现卡钻,经活动解卡,未成功,上提最大拉力24t。
3、倒扣发现下部活动,起出后发现距井口2.5M处脱扣,后对扣三次,发现公扣磨损破坏严重,后来把井口2m处冲洗干净,发现有试井钢丝。
至此,造成了该井井内落物为:(1)、试井Φ2mm钢丝1580m+Φ44mm流量计一台(长约1.5m)。
(2)、Φ44mm捞矛1个(长1.63m)+短节1个+Φ62mm平扣油管102根(长963.06m)。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作业队上修时,不知井内掉入试井钢丝,起钻过程中不谨慎,致使部分管柱落井。
在进行打捞工作中,盲目下入了捞矛打捞,钻具下的过深,钢丝窜入工具上部,致使起钻遇卡。
<四>、防范措施:1、井内有测井钢丝、电缆绳或抽汲绳之类落物时,打捞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不能用钻具将绳类落物重压或顿压,避免将绳压成绳团,给打捞工作带来困难。
2、钻具不能下的过深,到预计鱼顶位置时,每次下入10-20m,要试捞1次。
避免绳类窜入工具以上,造成卡钻事故。
工具上部还要带有盖帽,防止绳类上窜。
3、在制作打捞工具时,如外钩等工具,要根据不同落物形状,在制作上要特别仔细。
4、上修前设计一定要将井史叙述清楚,作业队应对井内落物进行了解。
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658.80m,射孔段Y9:1582.0-1584.0m,Y10:1595.0-1597.0m。
Φ38mm加长泵:1180.33mm,Y211-114封隔器:1590.0m、母堵:1600.23mm。
<二>、事故过程××井下入Y211-114封隔器实施隔采作业,半年后需重新隔采,起原钻具时发现轨封卡。
在上下活动过程中致使Φ32mm管式泵下压紧接箍拔脱,泵内衬套全部落井,每个衬套长:150mm,重约1.76Kg,共30个。
<三>、原因分析1、造成轨封卡钻的主要原因是井筒内结垢所致。
2、衬套落井是上提力超过压紧接箍丝扣抗拉力或丝扣加工质量不合格所致。
<四>、预防措施1、在结垢井上不宜下轨道式卡瓦封隔器。
2、上提解卡力不超过丝扣抗拉力。
3、对管柱中有深井泵的事故井在活动解卡时,不能硬拔,限吨位活动。
若解卡无效,采取其它方法解卡。
4、丝扣加工质量要合格。
五、××井铅模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井完井日期:1972年4月,套补距:4.70m ,人工井底2167.0m,射孔段长8:2137.0-2139.0m。
固井质量:管外水泥上返深度957.0m,固井质量良好。
<二>、事故过程××井下入工具油管带Φ118mm通井规于276m遇阻,查资料700m有落物,后下入工具油管带Φ115mm铅模于680m遇阻。
拉力表数值略有下降,即上提钻具遇阻,也放不下去,拉力达到530KN仍解不开,铅模卡死。
<三>、原因分析××井铅模卡钻事故套补距3.10m洛河层破裂,套管卷起,铅模卡死。
<四>、预防措施1、通井遇阻后应用小通井规检查套管通过能力,不能盲目下入其它大直径工具。
2、使用铅模时,应用大于铅模通井规通井,根据通井情况再下铅模。
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一>、基本数据完成日期:1999年5月19日,完钻井深(斜):1641.0m,套补距:4.7m,人工井底1526.86m,射孔段Y6:1495.5-1497.5m,Y7:1510.4-1511.8m。
<二>、事故过程××井下隔采钻具(Y111-114一个、Y211-114一个)时因故停工,第二天早上发现150m油管全部喷到地面,以井口为中心环状分布于井场。
<三>、原因分析××井是一口地层压力和天然气含量高的隔采井,加上封隔器环空小,随着地层压力的恢复,动液面的上升,天然气的溢出,井下压力越来越高。
当压力集聚到足以克服管柱自身重量和封隔器摩擦阻力时,管柱开始上行做活塞运动,最后全部喷出地面。
<四>、预防措施1、因故停工时必须座井口。
2、重新施工时,井口装压力表观察压力,放空后压力降为零再打开井口作业。
3、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拉力表数值,数值突然变化时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完成日期:1996年10月,完钻井深(斜):1674.0m,套补距:4.8m,人工井底1651.48m,射孔段:延10:1597.0-1599.0m,长3:1610.0-1615.0m。
<二>、事故过程××井合采延10、长3结垢,在除垢过程中,准备接单根时上提钻具遇阻,铣锥被卡。
<三>、原因分析××井除垢过程中洗井液循环排量小于300L/min,洗井液只携带出了铣锥铣下的小的垢粒,大的沉积于铣锥上部,致使铣锥被卡。
<四>、预防措施除垢过程中洗井液循环排量大于500L/min,防止大的垢粒沉积。
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372.47m,射孔段Y6:1209.6-1212.0m。
<二>、事故过程××井隔洛河水采油,Φ44mm加长泵:1300mm,Y211-114封隔器:1260m。
当下抽油杆至1260m时遇阻,多次活动无效。
起出检查。
封隔器中心管通径只有38mm,更换封隔器后下入即正常生产。
<三>、原因分析对下井工具检查不细,造成无效施工。
<四>、预防措施1、熟悉各类工具的特点、规范,合理配置下井管串。
2、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责任心要强。
××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372.47m,射孔段Y6:1209.6-1212.0m。
Φ44mm 管式泵:1300mm。
<二>、事故过程××井检泵下入后,试抽不出液,测液面正常,功图显示油杆断脱,起出检查油杆活塞完好。
后分析认为功图显示应为活塞未入泵筒,需起出泵筒检查,泵筒起出检查意外地发现泵筒倒下,泵筒自身完好。
管串正确下入后试抽,很快出液,功图显示深井泵工作状态良好。
<三>、原因分析1、××井管式泵倒下返工事故属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监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