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ppt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7
无线局域网(WLAN)拓扑结构——基于AP的Infrastructure结构这种基于无线AP的Infrastructure(基础)结构模式其实与有线网络中的星型交换模式差不多,也属于集中式结构类型,其中的无线AP相当于有线网络中的交换机,起着集中连接和数据交换的作用。
在这种无线网络结构中,除了需要像Ad-Hoc对等结构中在每台主机上安装无线网卡,还需要一个AP 接入设备,俗称“访问点"或“接入点"。
这个AP设备就是用于集中连接所有无线节点,并进行集中管理的。
当然一般的无线AP还提供了一个有线以太网接口,用于与有线网络、工作站和路由设备的连接。
基础结构网络如图3—1 4所示。
这种网络结构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网络易于扩展、便于集中管理、能提供用户身份验证等优势,另外数据传输性能也明显高于Ad-Hoc对等结构。
在这种AP网络中,AP和无线网卡还可针对具体的网络环境调整网络连接速率,如1 1 Mbps的可使用速率可以调整为1 Mbps、2Mbps、5.5Mbps和1 1 Mbps 4档;54Mbps的IEEE 802.1 1 a和IEEE 802.1 1 g的则更是方54Mbps、48Mbps、3 6Mbps、24Mbps、1 8Mbps、1 2Mbps、1 1 Mbps、9Mbps、6Mbps、5.5Mbps、2Mbps、1 Mbps共1 2个不同速率可动态转换,以发挥相应网络环境下的最佳连接性能。
理论上一个IEEE 802.1 1b的AP最大可连接72个无线节点,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更高的连接需求,我们建议为1 O个节点以内。
其实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连接性能往往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连接速率要远低于理论速率,如上面所介绍的AP和无线网卡可针对特定的网络环境动态调整速率,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还要看具体应用,对于带宽要求较高(如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电话会议和视频点播等)的应用,最好单个AP所连接的用户数少些;对于简单的网络应用可适当多些。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⒈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的拓扑结构。
无线局域网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局域网,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⒉网络设备⑴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 WAP)无线接入点是无线局域网的核心设备,它负责将有线网络转换成无线信号,并提供给无线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无线接入点通常安装在需要覆盖无线网络的区域内,如办公室、会议室等。
⑵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是连接到无线局域网的设备,包括无线笔记本电脑、智能方式、平板电脑等。
无线终端设备通过连接到无线接入点,实现与网络的通信。
⒊拓扑结构⑴基本拓扑结构基本的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无线接入点和多个无线终端设备。
无线终端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无线接入点将通信数据转发给有线网络。
⑵扩展拓扑结构扩展的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可以包括多个无线接入点,并通过有线网络进行连接。
这种拓扑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并支持更多的无线终端设备连接。
⒋安全性考虑⑴加密算法为了保护无线局域网中的数据安全,通常会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WEP、WPA和WPA2等。
⑵认证机制为了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连接到无线局域网,可以使用认证机制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常用的认证机制包括WEP密钥认证和WPA/WPA2个人/企业认证等。
⒌管理与维护⑴网络监控通过网络监控工具可以实时监测无线局域网的运行状态,包括无线接入点的连接状况、网络负载情况等。
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监控结果进行网络优化和故障排除。
⑵安全更新定期更新无线接入点和无线终端设备的固件和软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更新可以修复已知的漏洞,并提供更好的网络保护。
⒍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文件:附件1: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示意图附件2:网络监控工具推荐列表⒎法律名词及注释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涉及以下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无线局域网: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局域网,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7、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WLAN)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局域网内各终端之间数据的传输、共享和通信,无需布置电缆、光缆等有线介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轻管理成本和硬件投资。
WLAN拓扑结构是指组成无线网络的设备之间的组织关系,影响无线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传输速率。
1. 基础设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基础设施模式是无线网络的主体结构,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ccess Point,AP)设备和无线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组成。
所有的数据传输和交换都通过接入点完成,并且接入点还可以提供安全认证和加密的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无线终端必须连接到接入点才能进行通信,实现了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2. 自组织网络模式(Ad-hoc mode)自组织网络模式是指无需中心化的接入点设备,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无线终端自行组成一个局域网。
这种模式适用于场景较小、数量较少的网络,例如在会议、展览等活动中建立随意的临时网络。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接入点,数据传输相对较慢,不太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传输。
3. 混合模式(Mixed mode)混合模式是指在基础设施模式和自组织网络模式之间切换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无线网络接入点可以兼容两种模式,如果无线终端在接入点附近,则通过基础设施模式进行连接传输;如果无线终端间距较远,则通过自组织网络模式进行连接传输。
网格模式是指通过多个接入点形成一个覆盖面积更大的无线网络,通过多个接入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多跳传输。
在这种模式下,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动态路由变化,数据传输更加可靠和稳定。
网格模式在监控等需要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场景中较为常见。
但是,网格模式需要大量的接入点支持,对硬件设备和布线要求较高,需要考虑成本和维护等因素。
5. 万物互联模式(Internet of Things mode)随着物联网的兴起,无线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