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轨迹、范围问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98.43 KB
- 文档页数:3
2017届高三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之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1.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D ).A .线段B .一段椭圆弧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线面垂直及抛物线的定义.因为B 1C 1面AB 1,所以PB 1就是P 到直线B 1C 1的距离,故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的一段,从而选D .2.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B ).A .线段B .一段椭圆弧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3.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C ).A .线段B .一段椭圆弧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4.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AA 1的中点,点P 在其对角面BB 1D 1D 内运动,若EP 总与直线AC 成等角,则点P 的轨迹有可能是(A ).A .圆或圆的一部分B .抛物线或其一部分C .双曲线或其一部分D .椭圆或其一部分简析:由条件易知:AC 是平面BB 1D 1D 的法向量,所以EP 与直线AC 成等角,得到EP 与平面BB 1D 1D 所成的角都相等,故点P 的轨迹有可能是圆或圆的一部分.5.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 ,定点M 在棱AB 上(但不在端点A ,B 上),点P 是平面ABCD 内的动点,且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与点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 2,则点P 的轨迹所在曲线为(A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直线D .圆简析:在正方体中,过P 作PF AD ,过F 作FE A 1D 1,垂足分别为F 、E ,连结PE .则PE 2=a 2+PF 2,又PE 2-PM 2=a 2,所以PM 2=PF 2,从而PM =PF ,故点P 到直线AD 与到点M 的距离相等,故点P 的轨迹是以M 为焦点,AD 为准线的抛物线.6.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的图形可能是:(D )A A AB C B C B C B CA B C D简析:动点P 在侧面ABC 内,若点P 到AB 的距离等于到棱BC 的距离,则点P 在的内角平分线上.现在P 到平面BCD 的距离等于到棱AB 的距离,而P 到棱BC 的距离大于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于是,P 到棱AB 的距离小于P 到棱BC 的距离,故动点P 只能在的内角平分线与AB 之间的区域内.只能选D .7.已知P 是正四面体S-ABC 的面SBC 上一点,P 到面ABC 的距离与到点S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B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简析:选B.解题的要领就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把一些重要元素集中在某一个平面内,利用相关的知识去解答,象平面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等.8.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 )A .一个圆B .两条平行直线C .四个点D .两个点简析:如图,设点P 在平面β内的射影是O ,则OP 是α、β的公垂线,OP=4.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等于5的点到O 的距离等于3,可知所求点的轨迹是β内在以O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上.又在β内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29的点的集合是两条平行直线m 、n ,它们到点O 的距离都等于32174)29(22<=-,所以直线m 、n 与这个圆均相交,共有四个交点.因此所求点的轨迹是四个点,故选C .9.在四棱锥ABCD P -中,⊥AD 面PAB ,⊥BC 面P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4,BC=8,AB=6,CPB APD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简析:因为⊥AD 面PAB ,⊥BC 面PAB ,所以AD//BC ,且︒=∠=∠90CBP DAP .又8BC ,4AD ,CPB APD ==∠=∠,可得C P B t a n PBCB PA AD APD tan ∠===∠,即得2ADCB PA PB ==,在平面PAB 内,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 (3,0).设点P (x ,y ),则有2y )3x (y )3x (|PA ||PB |2222=+++-=,整理得09x 10y x 22=+++.由于点P 不在直线AB 上,故此轨迹为一个不完整的圆,选B .10.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α⊥α∉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简析:因为PC AC ⊥,且PC 在α内的射影为BC ,所以BC AC ⊥,即︒=∠90ACB .所以点C 的轨迹是以AB 为直径的圆且去掉A 、B 两点,故选B .11.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P 是侧面1B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11D C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简析:因为P 到11D C 的距离即为P 到1C 的距离,所以在面1BC 内,P 到定点1C 的距离与P 到定直线BC 的距离相等.由圆锥曲线的定义知动点P 的轨迹为抛物线,故选D .12.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若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椭圆D .直线简析:如图4,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AD 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 (x ,y ),作AD PE ⊥于E 、11D A PF ⊥于F ,连结EF ,易知1x |EF ||PE ||PF |2222+=+=又作CD PN ⊥于N ,则|1y ||PN |-=.依题意|PN ||PF |=, 即|1y |1x 2-=+,化简得0y 2y x 22=+-故动点P 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 .13.如图,AB 是平面a 的斜线段,A 为斜足,若点P 在平面a 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椭圆C .一条直线D .两条平行直线简析:由于线段AB 是定长线段,而△ABP 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 到线段AB 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 在以AB 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 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 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 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a 的交线 .14.如图,动点P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的对角线1BD上.过点P 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 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 ,.设B P x =,MN y =,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大致是( )简析:将线段MN 投影到平面ABCD 内,易得y 为x 一次函数.15.在正方体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简析:在解题中,我们要找到运动变化中的不变因素,通常将动点聚焦到某一个平面.易证BD 1面ACB 1,所以满足BD 1AP 的所有点P 都在一个平面ACB 1上.而已知条件中的点P 是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因此,符合条件的点P 在平面ACB 1与平面BCC 1B 1交线上,故所求的轨迹为线段B 1C .本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是:利用升维,化“动”为“静”,即先找出所有点的轨迹,然后缩小到符合条件的点的轨迹.16.在正四棱锥S-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点P 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线段MN (M 、N 分别为SC 、CD 的中点)17.若A 、B 为平面的两个定点,点P 在外,PB ,动点C (不同于A 、B )在内,且PC AC ,则动点C 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除去两点的圆)18.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上到点A 距离为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 简析:以B 为圆心,半径为且圆心角为的圆弧,长度为. 19.已知长方体中,,在线段BD 、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提示: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0.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中,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在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求MN 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简析:由于M 、N 都是运动的,所以求的轨迹必须化“动”为“静”,结合动点P 的几何性质,连结DP ,因为MN=2,所以PD=1,因此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D 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即.A B C DM N P A 1B 1 C1 D 1。
第20讲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6类【题型一】由动点保持平行性求轨迹【典例分析】如图,在边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N 分别是CC 1、C 1D 1、DD 1、CD 、BC 的中点,M 在四边形EFGH 边上及其内部运动,若MN ∥面A 1BD ,则点M 轨迹的长度是( )A 3B 2C 3aD 2a【变式演练】 1.在三棱台111A B C ABC -中,点D 在11A B 上,且1//AA BD ,点M 是三角形111A B C 内(含边界)的一个动点,且有平面//BDM 平面11A ACC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三角形111ABC 边界的一部分B .一个点C .线段的一部分D .圆的一部分2.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E 、F 分别是棱1AA 、11A D 的中点,点P 为底面ABCD 内(包括边界)的一动点,若直线1D P 与平面BEF 无公共点,则点P 的轨迹长度为( )A 21B 5C 32D 63.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F 分别是棱11C D ,11B C 的中点,P 是上底面1111D C B A 内一点(含边界),若//AP 平面BDEF ,则Р点的轨迹长为( )A .1B 2C .2D .22 【题型二】动点保持垂直性求轨迹【典例分析】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Q 是正方形11B BCC 内的动点,11A Q BC ⊥,则Q 点的轨迹是( ) A .点1B B .线段1B C C .线段11B C D .平面11B BCC【变式演练】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在侧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且保持1AP BD ⊥,则动点P 的轨迹为 A .线段1CBB .线段1BC C .1BB 的中点与1CC 的中点连成的线段D .BC 的中点与11B C 的中点连成的线段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1BD ,11B C 的中点,点P 在正方体的表面上运动,且满足MP CN ⊥.给出下列说法:∥点P 可以是棱1BB 的中点;∥线段MP 的最大值为34; ∥点P 的轨迹是正方形;∥点P 轨迹的长度为25其中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3.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棱1CC 的中点,F 是侧面11BCC B 内的动点,且1A F 与平面1D AE 的垂线垂直,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A F 与1D E 不可能平行B .1A F 与BE 是异面直线C .点F 的轨迹是一条线段D .三棱锥1F ABD -的体积为定值【题型三】由动点保持等距(或者定距)求轨迹【典例分析】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P 为底面ABCD 内一点,若P 到棱CD ,A 1D 1距离相等的点,则点P 的轨迹是( )A .直线B .椭圆C .抛物线D .双曲线【变式演练】1.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为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M 为正方形ABCD 内(包括边界)的一个动点,且满足MP MC =.则点M 在正方形ABCD 内的轨迹为( )A .B .C .D .2.如图,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AD 、A D ''的中点,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M 在线段EF 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 B C D ''''上运动,则线段MN 的中点P 的轨迹(曲面)与正方体(各个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A .43π B .23π C .6π D .3π 3.四棱锥P ﹣OABC 中,底面OABC 是正方形,OP ∥OA ,OA =OP =a .D 是棱OP 上的一动点,E 是正方形OABC 内一动点,DE 的中点为Q ,当DE =a 时,Q 的轨迹是球面的一部分,其表面积为3π,则a 的值是( )A .23B .26C .336D .6【题型四】由动点保持等角(或定角)求轨迹【典例分析】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AB ,11A B 的中点,P 是边11C D 上的一个点(包括端点),Q 是平面1PMB 上一动点,满足直线MN 与直线AN 夹角与直线MN 与直线NQ 的夹角相等,则点Q 所在轨迹为( )A .椭圆B .双曲线C .抛物线D .抛物线或双曲线【变式演练】 1.如图,斜线段AB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60︒,B 为斜足,平面α上的动点P 满足30PAB ∠=︒,则点P 的轨迹是( )A .直线B .抛物线C .椭圆D .双曲线的一支2.如图所示,1111ABCD A B C D -为长方体,且AB =BC =2,1AA =4,点P 为平面1111A B C D 上一动点,若11PBC BC C ∠=∠,则P 点的轨迹为( )A .抛物线B .椭圆C .双曲线D .圆3.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6AB AD ==,12AA =,M 为棱BC 的中点,动点P 满足APD CPM ∠=∠,则点P 的轨迹与长方体的侧面11DCC D 的交线长等于___________.【题型五】 投影求轨迹【典例分析】1822年,比利时数学家 Dandelin 利用圆锥曲线的两个内切球,证明了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可以得到椭圆(其中两球与截面的切点即为椭圆的焦点),实现了椭圆截线定义与轨迹定义的统一性.在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用手电筒斜照地面上的篮球,留下的影子会形成椭圆.这是由于光线形成的圆锥被地面所截产生了椭圆的截面.如图,在地面的某个占1A 正上方有一个点光源,将小球放置在地面,使得1AA 与小球相切.若15A A =,小球半径为2,则小球在地面的影子形成的椭圆的离心率为( )A.23B.45C.13D.25【变式演练】1.如图,已知水平地面上有一半径为3的球,球心为O',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其投影的边缘轨迹为椭圆C.如图,椭圆中心为O,球与地面的接触点为E,4OE=.若光线与地面所成角为θ,椭圆的离心率e=__________.【题型六】翻折与动点求轨迹(难点)【典例分析】如图,将四边形ABCD中,ADC沿着AC翻折到1AD C,则翻折过程中线段DB中点M的轨迹是()A.椭圆的一段B.抛物线的一段C.双曲线的一段D.一段圆弧【变式演练】1.已知∥ABC的边长都为2,在边AB上任取一点D,沿CD将∥BCD折起,使平面BCD∥平面AC D.在平面BCD内过点B作BP∥平面ACD,垂足为P,那么随着点D的变化,点P的轨迹长度为()A .6πB .3πC .23πD .π2.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2AB =,1AD BC ==,AB CD >,沿着AC 把ACD △折起至1ACD △,使1D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恰好落在AB 上.当边长CD 变化时,点1D 的轨迹长度为( )A .2π B .3π C .4π D .6π 3.已知矩形ABCD 中,1AB =,2AE ABE △沿着BE 进行翻折,使得点A 与点S 重合,若点S 在平面BCDE 上的射影在四边形BCDE 内部(包含边界),则动点S 的轨迹长度是( )A 3πB 6πC .6π18D 3π【课后练习】1.(多选题)(海南省海口市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12月月考)如图,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12,,M DD 的中点,N 为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内一动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N 到直线1BB 与直线DC 的距离相等,则N 的轨迹为抛物线B .若2MN =,则MN 的中点的轨迹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πC .若1D N 与AB 所成的角为60,则N 的轨迹为双曲线D .若MN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60,则N 的轨迹为椭圆2.(多选题)(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数学试题)如图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棱长为2,点E 是棱1DD 的中点,点F 在正方体表面上运动.以下命题正确的有( )A .侧面11CDD C 上不存在点F ,使得11B F CD ⊥B .点D 到面1A BE 的距离与点1C 到面1A BE 的距离之比为13C .若点F 满足1//B F 平面1A BE ,则动点F 的轨迹长度为25D .若点F 到点A 221F 的轨迹长度为3π3.(多选题)(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六))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为1AA 的中点,点F 在线段1AD 上运动,G 为底面ABCD 内一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1C F CB ⊥B .若1//FG CD ,则点G 在线段AC 上C .当点F 从A 向1D 运动时,三棱锥1D BFC -的体积由小变大D .若1GD ,GE 与底面ABCD 所成角相等,则动点G 的轨迹为圆的一部分4.(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第一次月考)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1AA ,1CC 的中点,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点P 在正方体的表面上运动,且满足NP MO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P 可以是棱1BB 的中点 B .线段NP 的最大值为22C .点P 的轨迹是平行四边形D .点P 轨迹的长度为12 5.(广东省深圳市平冈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棱DD 1的中点,F 是侧面CDD 1C 1上的动点,且B 1F ∥平面A 1BE ,则F 在侧面CDD 1C 1上的轨迹的长度是( )A .aB .2aC 2aD 2a 6.(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已知在三棱锥S ABC -中,D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E 在SBC △(含边界位置)内,则满足//DE 平面SAC 的点E 的轨迹为( )A .线段SB ,BC 的中点连接而成的线段B .线段SB 的中点与线段BC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连接而成的线段C .线段BC 的中点与线段SB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连接而成的线段D .线段BC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与线段SB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连接而成的线段7.(辽宁省实验中学上学期联考)已知正六棱柱111111ABCDEF A B C D E F -3P 在棱1AA 上运动,点Q 在底面ABCDEF 内运动,2PQ =R 为PQ 的中点,则动点R 的轨迹与正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围成的较小部分的体积为( )A 2πB 2πC 2πD 2π8.四棱锥P OABC -中,底面OABC 是正方形,OP OA ⊥,OA OP a ==.D 是棱OP 上的一动点,E 是正方形OABC 内一动点,DE 的中点为Q ,当DE a =时,Q 的轨迹是球面的一部分,其表面积为3π,则a 的值是( )A .23B .26C .336D .69.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在平面..1111D C B A 内运动,点1B 到直线DP 的距离为定值,若动点P 的轨迹为椭圆,则此定值可能..为( ) A 3 B 3a C 6a D 610.(上海市建平中学期中)已知菱形ABCD 边长为2,60ABC ∠=︒,沿对角线AC 折叠成三棱锥B ACD '-,使得二面角B AC D '--为60°,设E 为B C '的中点,F 为三棱锥B ACD '-表面上动点,且总满足AC EF ⊥,则点F 轨迹的长度为( )A .23B .33C 3D 33 11.(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在三棱锥D ABC -中,G 是ABC 的重心,P 是面BCD 内一点,且//PG 平面ABD .(1)画出点P 的轨迹,并说明理由;(2)CD ⊥平面ABC ,2AC CD ==,1BC =,60ACB ∠=︒,当GP 最短时,求二面角P AD C --的余弦值.。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判断轨迹】一、点线面中的轨迹问题1.平面α的斜线AB 交α于点B ,过定点A 的动直线l 与AB 垂直,且交α于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解:设l 与l '是其中的两条任意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且斜线AB 垂直这个平面,由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可知过定点A 与AB 垂直所有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故动点C 都在这个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上,故选A .2.若A 、B 为平面α的两个定点,点P 在α外,PB ⊥α,动点C (不同于A 、B )在α内,且PC ⊥AC ,则动点C 在平面内的轨迹是(除去两点的圆)3.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四个点 简析:如图,设点P 在平面β内的射影是O ,则OP 是α、β的公垂线,OP=4.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等于5的点到O 的距离等于3,可知所求点的轨迹是β内在以O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上.又在β内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29的点的集合是两条平行直线m 、n ,它们到点O 的距离都等于32174)29(22<=-,所以直线m 、n 与这个圆均相交,共有四个交点.因此所求点的轨迹是四个点,故选C .二、柱体中的轨迹问题1.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线段B 1C .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A 1B 1,BC 上的动点,且A 1E =BF ,P 为EF 的中点,则点P 的轨迹是 线段MN (M 、N 分别为前右两面的中心).3.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AA 1的中点,点P 在其对角面BB 1D 1D 内运动,若EP 总与直线AC 成等角,则点P 的轨迹有可能圆或圆的一部分lABCα4.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AB BC ==63,,在线段BD 、A C 11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PM MQ =2,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锥体中的轨迹问题1.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图形可能是:( D )2.在正四棱锥S-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点P 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 线段MN (M 、N 分别为SC 、CD 的中点)3..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是CC 1、C 1D 1、DD 1、D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四边形EFGH 及其内部运动,则M 满足 时,有MN ∥平面B 1BDD 1.5.四棱锥P -ABCD ,AD ⊥面P AB ,BC ⊥面P 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 =4,BC =8,AB =6,∠APD =∠CPB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 分析:∵AD ⊥面P AB ,BC ⊥平面P AB ∴AD ∥BC 且AD ⊥P A ,CB ⊥PB ∵∠APD =∠CPB ∴tanAPD =tanCPB∴AD P A =CB PB ∴PB =2P A在平面APB 内,以AB 的中点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 (3,0),设P (x ,y )(y ≠0),则(x -3)2+y 2=4[(x +3)2+y 2](y ≠0)即(x +5)2+y 2=16(y ≠0) ∴P 的轨迹是(B )【轨迹中计算问题】1.A C PABP A BPA B CPABCD P A BC D.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B 1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它的长度为. 3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点一个端点M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π6.4。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料,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立 体 几 何 中 的 轨 迹 问 题主讲人:陈其荣例1、 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 点P 在侧面11B BCC 及其边界上运动, 并总是保持1BD AP ⊥,则动点P 的轨迹() (A )线段C B 1 (B )线段1BC(C )线段1BB 的中点与1CC 的中点连成的线段(D )线段BC 的中点与11C B 的中点连成的线段例2、 (年天津高考题) 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C PB P ,,αα⊥∉是α 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A )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例3、 (年北京高考题)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P 是侧面11B BC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11D C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曲线是(A )直线 (B )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例4、(年重庆卷) 若三棱锥A-BCD 的侧面ABC 内有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例5、如图: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 点M 在棱AB 上且31=AM ,点P 是平面ABCD 上的动点,且动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与动点P 到点M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则动点P 的轨迹是什么图形?例6、 异面直线b a 、所成的角为 90,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长为)(2d m m >的线段PQ 两个端点Q P 、分别在b a 、上运动,求PQ 的中点M 的轨迹.例7、如图: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是一超市的外型,大门设在AB 的中点处, AB BB BC 211==,在BC 处有一地下仓库在顶棚1D 处设立经理办公室,现在要在正面墙壁BA B A 11上安装一个音响设备P ,使P 到BC 的距离等于P 到11B A 的距离,同时在经理室听到的声音最响,问设备应安装在何处?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例析空间中点的轨迹问题的转化求空间图形中点的轨迹既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又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这是一类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交汇题,既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又考查如何将空间几何的轨迹问题转化为平面的轨迹问题来处理的基本思想。
一.轨迹为点例1已知平面βα||,直线α⊂l ,点P l ∈,平面βα,之间的距离为8,则在β内到P 点的距离为10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9的点的轨迹是 ( )A .一个圆 B.两条直线 C.两个点 D.四个点解析:设Q 为β内一动点,点P 在β内射影为O ,过O, l 的平面与β的交线为l ', PQ=10,∴OQ==-228106点Q 在以O 为圆心6为半径圆上,过Q 作QM l '⊥于M ,又 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为9∴QM=178922=-则点Q 在以l '平行距离为17的两条平行线上 两条平行线与圆有四个交点∴这样的点Q 有四个,故答案选D 。
点评:本题以空间图形为背景,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到平面上,再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要熟记一些平面几何点的轨迹。
二. 轨迹为线段例2. 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点P 在侧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保持1AP BD ⊥,则动点P 的轨迹是( )。
βαlMOQPA. 线段1B CB.线段1BCC. 1BB 中点与1CC 中点连成的线段D. BC 中点与11B C 中点连成的线段解:连结11,,AB AC B C ,易知111BD A AB ⊥所以11111,,AB BD AC BD B C BD ⊥⊥⊥,所以1BD ⊥面1ABC ,若P ∈1B C ,则AP ⊂平面1ABC ,于是1BD AP ⊥,因此动点P 的轨迹是线段1B C 。
评注:本题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从而求出点P 的轨迹。
例3 已知圆锥的轴截面SAB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O 为底面中心,M 为SO 的中点,动点P 在圆锥底面内(包括圆周),若MP AM ⊥,则点P 的轨迹是________。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轨迹及最值(范围)问题)1.翻折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类典型问题,是考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好素材.解答翻折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解题时我们要依据这些变化的与未变化的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过程,一般地,涉及多面体表面的距离问题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2.在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探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基本轨迹转化.对于较为复杂的轨迹,常常要分段考虑,注意特定情况下的动点的位置,然后对任意情形加以分析判定,也可转化为平面问题.对每一道轨迹命题必须特别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3.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或面积、体积的最值.其一般方法有:(1)几何法:通过证明或几何作图,确定图形中取得最值的特殊位置,再计算它的值;(2)代数方法:分析给定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及目标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以及不等式的均值定理等求出最值.题型一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例1】(2019·全国Ⅲ卷)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2)求图②中的二面角B-CG-A的大小.(1)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所以AD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 ,C ,G ,D 四点共面.由已知得AB ⊥BE ,AB ⊥BC ,且BE ∩BC =B ,BE ,BC ⊂平面BCGE , 所以AB ⊥平面BCGE .又因为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BCGE .(2)解 作EH ⊥BC ,垂足为H .因为EH ⊂平面BCGE ,平面BCGE ⊥平面ABC ,平面BCGE ∩平面ABC =BC , 所以EH ⊥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 的边长为2,∠EBC =60°,可求得BH =1,EH = 3. 以H 为坐标原点,HC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则A (-1,1,0),C (1,0,0),G (2,0,3),CG→=(1,0,3),AC →=(2,-1,0).设平面ACG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G →·n =0,AC →·n =0,即⎩⎨⎧x +3z =0,2x -y =0. 所以可取n =(3,6,-3).又平面BCGE 的法向量可取m =(0,1,0),所以cos 〈n ,m 〉=n ·m |n ||m |=32.因此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为30°.【训练1】 (2021·浙江名师预测卷四)在梯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AD =2AB =2BC =2CD .将△BCD 沿BD 翻折至△BPD ,且满足平面ABP ⊥平面BPD .(1)求证:二面角P -BD -A 是直二面角;(2)(一题多解)求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1)证明由已知条件易得∠BAD=60°,∠BDA=30°,AB⊥BD.在△BPD中,过点D作DH⊥BP,交BP的延长线于点H.∵平面ABP⊥平面BPD,平面ABP∩平面BPD=BP,∴DH⊥平面ABP,∵AB⊂平面ABP,∴DH⊥AB.又∵BD∩DH=D,∴AB⊥平面BPD,∵AB⊂平面ABD,∴平面ABD⊥平面BPD.即二面角P-BD-A是直二面角.(2)解法一过点P作PG⊥BD,交BD于点G,则G是BD的中点.由(1)可知平面PBD⊥平面ABD,又∵平面PBD∩平面ABD=BD,∴PG⊥平面ABD.设OB=1,则OP=1,OA=2,AB=BP=3,∵AB⊥平面BPD,∴AB⊥BP,∴AP=AB2+BP2=6,由余弦定理得cos∠AOP=OA2+OP2-AP22OA·OP=-14,则sin∠AOP=15 4.设点D到△AOP的距离为h,∵V P-AOD=V D-AOP,∴13·PG·S△AOD=13·h·S△AOP,∵PG=32,S△AOD=12×2×2·sin2π3=3,S△AOP=12×1×2×154=154,∴h=215 5,∵PD =3,∴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θ的正弦值sin θ=h PD =255.法二 分别取BD ,AD 的中点E ,F ,连接EP ,EF ,则EF ∥AB .由(1)可知AB ⊥平面BPD ,∴EF ⊥平面BPD ,∴EF ⊥BD ,EF ⊥EP .∵PB =PD ,∴PE ⊥BD ,以点E 为坐标原点,EF→,ED →,E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B =1,可得P ⎝⎛⎭⎪⎫0,0,32,D ⎝ ⎛⎭⎪⎫0,32,0, A ⎝ ⎛⎭⎪⎫3,-32,0,O ⎝ ⎛⎭⎪⎫0,-12,0. ∴PD →=⎝ ⎛⎭⎪⎫0,32,-32,P A →=⎝⎛⎭⎪⎫3,-32,-32, AO→=(-3,1,0). 设平面P AO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P A →·n =0,AO →·n =0,即⎩⎨⎧3x -32y -32z =0,-3x +y =0, 令x =1,则n =(1,3,-1),∴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θ的正弦值为sin θ=|cos 〈n ,PD →〉|=|n ·PD →||n |·|PD →|=255. 题型二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例2】 (1)已知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与平面A 1B 1C 1D 1垂直,且AD =AB ,E 为CC 1的中点,P 在对角面BB 1D 1D 所在平面内运动,若EP 与AC 成30°角,则点P 的轨迹为( )A .圆B .抛物线C .双曲线D .椭圆(2)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 若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答案(1)A(2)B解析(1)因为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与平面A1B1C1D1垂直,且AD=AB,所以该平面六面体ABCD-A1B1C1D1是一个底面为菱形的直四棱柱,所以对角面BB1D1D⊥底面ABCD,AC⊥对角面BB1D1D.取AA1的中点F,则EF∥AC,因为EP与AC成30°角,所以EP与EF成30°角.设EF与对角面BB1D1D 的交点为O,则EO⊥对角面BB1D1D,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EO为轴的一个圆锥的底面,故选A.(2)如图,以A为原点,AB为x轴、AD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x,y),作PE⊥AD于E、PF⊥A1D1于F,连接EF,易知|PF|2=|PE|2+|EF|2=x2+1,又作PN⊥CD于N,则|PN|=|y-1|.依题意|PF|=|PN|,即x2+1=|y-1|,化简得x2-y2+2y=0,故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训练2】(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点P是△A1C1D内的动点(不包括边界),记直线D1P与MN所成角为θ,若θ的最小值为π3,则点P的轨迹是()A.圆的一部分B.椭圆的一部分C.抛物线的一部分D.双曲线的一部分(2)如图,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α内运动,使得△ABP 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答案(1)B(2)B解析(1)延长D1P交底面ABCD的内部于点Q,连接QD,则∠D1QD为直线D1Q 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也就是直线D1P与MN所成角θ的最小值,故∠D1QD=π3,从而∠DD1Q=π6,所以D1Q的轨迹是以D1D为轴,顶点为D1,母线D1Q与轴D1D的夹角为π6的圆锥面的一部分,则点P的轨迹就是该部分圆锥面与△A1C1D面(不包括边界)的交线,而△A1C1D面所在平面与轴D1D斜交,故点P 的轨迹是椭圆的一部分.(2)由于线段AB 是定长线段,而△ABP 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 到线段AB 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 在以AB 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 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 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 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α的交线是椭圆.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长度、面积、体积的最值(范围)问题【例3】 (1)如图,正三棱锥S -ABC 的底面边长为2a ,E 、F 、G 、H 分别为SA ,SB ,CB ,CA 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33a 2,+∞ C.⎝ ⎛⎭⎪⎫36a 2,+∞ D.⎝ ⎛⎭⎪⎫12a 2,+∞ (2)(2021·“超级全能生”联考)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侧棱AA 1=t (t >4),点E 是BC 的中点,点P 是侧面ABB 1A 1内的动点(包括四条边上的点),且满足tan ∠APD =4tan ∠EPB ,则四棱锥P -ABED 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A.433 B .16 3 C.1633 D.6439答案 (1)B (2)C解析 (1)因为E 、F 、G 、H 分别为SA ,SB ,CB ,CA 的中点,∴EF 綉12AB ,HG綉12AB ,∴EF 綉HG ,同理,EH 綉FG ,所以EFGH 为平行四边形,又∵S -ABC 为正三棱锥,∴SC ⊥AB ,∴EF ∥AB ,FG ∥SC ,所以EF ⊥FG ,从而四边形EFGH 为矩形,其面积S =GH ·GF =12a ·SC ,当正三棱锥的高→0时,SC →正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的半径233a ,所以四边形EFGH 的面积→33a 2,选B.(2)作PF ⊥AB ,垂足为点F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DA ⊥平面ABB 1A 1,CB ⊥平面ABB 1A 1,在Rt △P AD 和Rt △PBC 中,所以tan ∠APD =AD AP ,tan ∠EPB=BE PB .因为tan ∠APD =4tan ∠EPB ,BE =12BC =12AD ,所以PB =2AP .因为平面ABB 1A 1⊥平面ABCD ,平面ABB 1A 1∩平面ABCD =AB ,PF ⊥AB ,所以PF ⊥平面ABCD .设PF =h ,AF =x ,则BF =4-x ,x ∈[0,4],由PB =2AP ,得h 2+(4-x )2=4(x 2+h 2),即h 2=-x 2-83x +163.因为函数y =-x 2-83x +163在[0,4]上单调递减,所以当x =0时,(h 2)max =163,即h max =433,所以四棱锥P -ABED 的体积的最大值(V P -ABED )max =13×12×(2+4)×4×433=1633,故选C.【训练3】 (1)在棱长为6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BC 中点,点P 是平面DCC 1D 1所在的平面内的动点,且满足∠APD =∠MPC ,则三棱锥P -BCD 体积的最大值是( )A .36B .12 3C .24D .18 3(2)(2021·镇海中学模拟)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球O 与正方体的各条棱相切,P 为球O 上一点,Q 是△AB 1C 的外接圆上的一点,则线段PQ 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B (2)⎣⎢⎡⎦⎥⎤3-22,3+22 解析 (1)因为AD ⊥平面D 1DCC 1,则AD ⊥DP ,同理BC ⊥平面D 1DCC 1,则BC ⊥CP ,∠APD =∠MPC ,则△P AD ∽△PMC ,∵AD =2MC ,则PD =2PC ,下面研究点P 在面ABCD 的轨迹(立体几何平面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设D (0,0),C (6,0),D 1(0,6),C 1(6,6),设P (x ,y ),因为PD =2PC ,所以x 2+y 2=2(x -6)2+y 2,化简得(x -8)2+y 2=16,该圆与CC 1的交点纵坐标最大,交点为(6,23),三棱锥P -BCD 的底面BCD 的面积为18,要使三棱锥P -BCD 体积最大,只需高最大,当P 在CC 1上且CP =23时棱锥的高最大,V =13·18·23=12 3.(2)因为球O 与正方体的各条棱相切,所以球心O 为正方体的中心,切点为各条棱的中点,则易得|OP |=22.△AB 1C 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设其外接圆的圆心为M ,则易得|MB 1|=6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易得BD 1⊥平面AB 1C ,则OM ⊥MB 1.又因为|OB |=32,|MB |=33,所以|OM |=36,则|OQ |=|OB 1|=|OM |2+|MB 1|2=32,所以|PQ |max =|OQ |+|OP |=3+22,|PQ |min =|OQ |-|OP |=3-22,即线段PQ 的取值范围为⎣⎢⎡⎦⎥⎤3-22,3+22一、选择题1.已知线段AB 垂直于定圆所在的平面,B ,C 是圆上的两点,H 是点B 在AC 上的射影,当C 运动时,点H 运动的轨迹( )A .是圆B .是椭圆C .是抛物线D .不是平面图形答案 A解析 设在定圆内过点B 的直径与圆的另一个交点为点D ,过点B 作AD 的垂线,垂足为点E ,连接EH ,CD .因为BD 为定圆的直径,所以CD ⊥BC ,又因为AB 垂直于定圆所在的平面,所以CD ⊥AB ,又因为AB ∩BC =B ,所以CD ⊥平面ABC ,所以CD ⊥BH ,又因为BH ⊥AC ,AC ∩CD =C ,所以BH ⊥平面ACD ,所以BH ⊥EH ,所以动点H 在以BE 为直径的圆上,即点H 的运动轨迹为圆,故选A.2.设P 是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对角面BDD 1B 1(含边界)内的点,若点P 到平面ABC 、平面ABA 1、平面ADA 1的距离相等,则符合条件的点P ( )A .仅有一个B .有有限多个C .有无限多个D .不存在答案 A解析 与平面ABC ,AB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BC 1D 1上;与平面ABC ,AD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B 1C 1D 上;与平面ABA 1,AD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CC 1A 1上;据此可知,满足题意的点位于上述平面ABC 1D 1,平面AB 1C 1D ,平面ACC 1A 1的公共点处,结合题意可知,满足题意的点仅有一个.3.(2021·温州中学模拟)如图所示,用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硬纸,按各边中点垂直折起四个小三角形,做成一个蛋巢,将体积为4π3的鸡蛋(视为球体)放入其中,蛋巢形状保持不变,则鸡蛋(球体)离蛋巢底面的最短距离为( )A.5+12B.5-12C.3+12D.3-12答案 D解析 因为蛋巢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过四个顶点截鸡蛋所得的截面圆的直径为1.又因为鸡蛋(球体)的体积为4π3,所以球的半径为1,所以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d =1-14=32,则截面圆到球体最低点的距离为1-32,而蛋巢的高度为12,故鸡蛋(球体)到蛋巢底面的最短距离为12-⎝⎛⎭⎪⎫1-32=3-12,故选D. 4.(2021·温州适考)如图,在△ABC 中,点M 是边BC 的中点,将△ABM 沿着AM 翻折成△AB ′M ,且点B ′不在平面AMC 内,点P 是线段B ′C 上一点.若二面角P -AM -B ′与二面角P -AM -C 的平面角相等,则直线AP 经过△AB ′C 的( )A .重心B .垂心C .内心D .外心答案 A解析因为二面角P-AM-B′与二面角P-AM-C的平面角相等,所以点P到两个平面的距离相等,所以V P-AB′M=V P-ACM,即V A-PB′M=V A-PCM.因为两三棱锥的高相等,故S△PB′M =S△PCM,故B′P=CP,故点P为CB′的中点,所以直线AP经过△AB′C的重心,故选A.5.(2021·浙江名师预测卷一)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面P AD为正三角形,且侧面P AD⊥底面ABCD,已知在侧面P AD内存在点Q,满足PQ⊥QD,则当AQ最小时,二面角A-CD-Q的余弦值是()A.2-34 B.2+34C.2-62 D.2+64答案 D解析取PD的中点M,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CD⊥AD,又平面P AD⊥平面ABCD,且平面P AD∩平面ABCD=AD,CD⊂平面ABCD,所以CD⊥平面P AD,所以CD⊥QD,则二面角A-CD-Q的平面角是∠ADQ,又因为点Q的轨迹是以M为圆心的圆,如图,当|AQ|最小时,∠ADQ=∠ADP-∠QDP=60°-45°=15°,即二面角A-CD-Q的余弦值为cos 15°=cos(60°-45°)=2+6 4,故选D.6.(2021·浙江新高考仿真卷二)如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为BD1,BB1上的动点,则△C1PQ周长的最小值为()A.215 3B.4+2 2C.4+83 2D.213 3答案 B解析连接B1D1,BC1,由图易得△C1PQ的三边分别在三棱锥B-B1C1D1的三个侧面上,将三棱锥B-B1C1D1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可得四边形BC1D1C1′为直角梯形,当C1′,P,Q,C1四点共线时,△C1PQ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C1′D21+D1C21=4+22,即△C1PQ的周长的最小值为4+22,故选B.7.(2021·上虞区期末调测)在棱长均为23的正四面体ABCD中,M为AC的中点,E为AB的中点,P是DM上的动点,Q是平面ECD上的动点,则AP+PQ的最小值是()A.3+112 B.3+ 2C.534D.2 3答案 A解析 如图,作MG ⊥CE 于点G ,连接DG .由已知得平面CDE ⊥平面ABC ,又平面CDE ∩平面ABC =CE ,则MG ⊥平面CDE ,故DG 为DM 在平面CDE 上的射影.将半平面ADM 沿DM 翻折至与半平面DMG 所成二面角为180°,记翻折后的点A 即A ′到DG 的距离为h A ,则h A 为△A ′DG 的边DG 上的高,且AP +PQ =A ′P +PQ ≥h A .因为MG =12AE =32,DM =DC 2-⎝ ⎛⎭⎪⎫AC 22=3,则sin ∠MDG=MG DM =36,故cos ∠MDG =336.又∠ADM =∠A ′DM =π6,所以sin ∠A ′DG =sin ⎝ ⎛⎭⎪⎫∠MDG +π6=336×12+36×32=3+3312,所以AP +PQ的最小值h A =A ′D sin ∠A ′DG =11+32.故选A. 二、填空题8.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 答案 线段B 1C解析 易证BD 1⊥平面ACB 1,所以满足BD 1⊥AP 的所有点P 都在一个平面ACB 1上.而已知条件中的点P 是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因此,符合条件的点P 在平面ACB 1与平面BCC 1B 1的交线上,故所求的轨迹为线段B 1C .9.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M 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π6解析 连接DP ,因为MN =2,所以PD =1,因此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D 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18,即V=18×43π×13=π6.10.已知在矩形ABCD中,AB=3,BC=a,若P A⊥平面AC,在BC边上取点E,使PE⊥DE,若满足条件的E点有两个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6,+∞)解析连接AE,由三垂线逆定理可知DE⊥AE,要使满足条件的E点有两个则须使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有两个交点,所以半径长a2>3,∴a>6.11.如图,已知∠ACB=90°,DA⊥平面ABC,AE⊥DB交DB于E,AF⊥DC交DC于F,且AD=AB=2,则三棱锥D-AEF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 6解析因为DA⊥平面ABC,所以DA⊥AB,AD⊥BC,∵AE⊥DB,又AD=AB=2,∴DE=2,又因为BC⊥AC,AC∩AD=A,所以BC⊥平面ACD,所以平面BCD⊥平面ACD,∵AF⊥DC,平面BCD∩平面ACD=CD,所以AF⊥平面BCD,所以AF⊥EF,BD⊥EF,所以BD⊥平面AEF,由AF2+EF2=AE2=2≥2AF·EF可得AF·EF≤1,所以S△AEF ≤12,所以三棱锥D-AEF体积的最大值为13×2×12=26.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 ⎛⎭⎪⎫12,1解析 如图,在平面ADF 内过D 作DH ⊥AF ,垂足为H ,连接HK .过F 点作FP ∥BC 交AB 于点P.设∠F AB =θ,则cos θ∈⎝ ⎛⎭⎪⎫22,255.设DF =x ,则1<x <2,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AB ,DK ⊥AB ,DK ⊂平面ABD ,∴DK ⊥平面ABC ,又AF ⊂平面ABC ,∴DK ⊥AF . 又∵DH ⊥AF ,DK ∩DH =D ,DK ,DH ⊂平面DKH , ∴AF ⊥平面DKH ,∴AF ⊥HK ,即AH ⊥HK . 在Rt △ADF 中,AF =1+x 2,∴DH =x 21+x 2, ∵△ADF 和△APF 都是直角三角形,PF =AD , ∴Rt △ADF ≌Rt △FP A ,∴AP =DF =x . ∵△AHD ∽△ADF ,∴cos θ=11+x 2t =x1+x 2. ∴x =1t .∵1<x <2,∴1<1t <2,∴12<t <1. 三、解答题13.(2018·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BF .(1)证明:平面PEF ⊥平面ABFD ;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可得,BF ⊥PF ,BF ⊥EF ,又PF ∩EF =F ,PF ,EF ⊂平面PEF ,所以BF ⊥平面PEF .又BF ⊂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平面ABFD . (2)解 作PH ⊥EF ,垂足为H .由(1)得,PH ⊥平面ABFD .以H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FB→,HF →,H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BF →|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由(1)可得,DE ⊥PE .又DP =2,DE =1,所以PE = 3.又PF =1,EF =2,故EF 2=PE 2+PF 2,所以PE ⊥PF . 可得PH =32,EH =32.则H (0,0,0),P ⎝ ⎛⎭⎪⎫0,0,32,D ⎝ ⎛⎭⎪⎫-1,-32,0,DP →=⎝ ⎛⎭⎪⎫1,32,32,HP →=⎝ ⎛⎭⎪⎫0,0,32为平面ABFD 的一个法向量.设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为θ, 则sin θ=⎪⎪⎪⎪⎪⎪⎪⎪HP →·DP →|HP →||DP →|=343=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14.(2021·杭州二中仿真模拟)如图,平面四边形ABCD 关于直线AC 对称,∠A =60°,∠C =90°,CD =2.把△ABD 沿BD 折起.(1)若二面角A -BD -C 的余弦值为33,求证:AC ⊥平面BCD ; (2)若AB 与平面ACD 所成的线面角为30°时,求AC 的长. 解 (1)取BD 的中点E ,连接AE ,CE . 因为AB =AD ,CB =CD , 所以AE ⊥BD ,CE ⊥BD , 又AE ∩CE =E ,所以BD ⊥平面ACE ,所以BD ⊥AC , 所以∠AE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在△AEC 中,AC 2=AE 2+CE 2-2AE ·CE cos ∠AEC =4,则AC 2+CE 2=AE 2, 所以AC ⊥CE .因为CE ∩BD =E ,CE ,BD ⊂平面BCD , 所以AC ⊥平面BCD .(2)由(1)得以点C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0),B (2,0,0),D (0,2,0). 设A (m ,m ,n ),则BA→=(m -2,m ,n ),CA →=(m ,m ,n ),CD →=(0,2,0). 设平面ACD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n ·CA →=0,n ·CD →=0,即⎩⎨⎧xm +ym +zn =0,2y =0,取⎩⎨⎧x =n ,y =0,z =-m ,所以n =(n ,0,-m ), 因为BA =22,所以(m -2)2+m 2+n 2=8, 则|cos 〈BA→,n 〉|=|n (m -2)-mn |22m 2+n 2=12,解得m 2=n 2,解得m =2或m =-23, 所以AC =23或AC =23 3.。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在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依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基本轨迹转化.对于较为复杂的轨迹,常常要分段考虑,注意特定情况下的动点的位置,然后对任意情形加以分析判定,也可转化为平面问题.对每一道轨迹命题必须特别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或面积的最值的问题.其一般方法有: 1、 几何法:通过证明或几何作图,确定图形中取得最值的特殊位置,再计算它的值;2、 代数方法:分析给定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及目标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以及不等式的均值定理等,求出最值.轨迹问题【例1】 如图,在正四棱锥S -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P 点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与△SCD 组成的相关图形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如图,分别取CD 、SC 的中点F 、G ,连结EF 、EG 、FG 、BD .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连结SO ,则动点P 的轨迹是△SCD 的中位线FG .由正四棱锥可得SB ⊥AC ,EF ⊥AC .又∵EG ∥SB∴EG ⊥AC∴AC ⊥平面EFG ,∵P ∈FG ,E ∈平面EFG , ∴AC ⊥PE .另解:本题可用排除法快速求解.B 中P 在D 点这个特殊位置,显然不满足PE ⊥AC ;C 中P 点所在的轨迹与CD 平行,它与CF 成π4角,显然不满足PE ⊥AC ;D 于中P 点所在的轨迹与CD 平行,它与CF 所成的角为锐角,显然也不满足PE ⊥AC .评析:动点轨迹问题是较为新颖的一种创新命题形式,它重点体现了在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知识交汇处设计图形.不但考查了立体几何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又能巧妙地考查求轨迹的基本方法,是表现最为活跃的一种创新题型.这类立体几何中的相关轨迹问题,如“线线垂直”问题,很在程度上是找与定直线垂直的平面,而平面间的交线往往就是动点轨迹.【例2】 (1)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是CC 1、C 1D 1、DD 1、D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四边形EFGH 及其内部运动,则M 满足 时,有MN ∥平面B 1BDD 1.(2)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线段B 1C .(3)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A 1B 1,BC 上的动点,且A 1E =BF ,P 为EF 的中点,则点P 的轨迹是 线段MN (M 、N 分别为前右两面的中心).(4)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1B 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 ,它的长度是 .若将“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1B 1上到点A 距离为23 3 的点的集合”改为“在正方体表面上与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 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又是 ,它的长度又是 .1AC C 1AEC C 1A AB1A 1(1)(2)(3)(4)DDA .B .C .D . A【例3】 (1)(04北京)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是侧面BB 1C 1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D )A .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 变式:若将“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相等”改为“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之比为1:2(或2:1)”, 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椭圆 (双曲线). (2)(06北京)平面α的斜线AB 交α于点B ,过定点A 的动直线l 与AB 垂直,且交α于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是 (A )A .一条直线B .一个圆C .一个椭圆D .双曲线的一支解:设l 与l 是其中的两条任意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且斜线AB 垂直这个平面,由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可知过定点A 与AB 垂直所有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故动点C 都在这个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上,故选A . (3)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M 在棱AB 上,且AM =13,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与点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则点P 的轨迹为 抛物线 .(4)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点一个端点M 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π6. 【例4】 (04重庆)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图形可能是:( D )【例5】 四棱锥P -ABCD ,AD ⊥面P AB ,BC ⊥面P 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 =4,BC =8,AB =6,∠APD =∠CPB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 分析:∵AD ⊥面P AB ,BC ⊥平面P AB ∴AD ∥BC 且AD ⊥P A ,CB ⊥PB ∵∠APD =∠CPB ∴tanAPD =tanCPB∴AD P A =CB PB ∴PB =2P A在平面APB 内,以AB 的中点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 (3,0),设P (x ,y )(y ≠0),则(x -3)2+y 2=4[(x +3)2+y 2](y ≠0)即(x +5)2+y 2=16(y ≠0) ∴P 的轨迹是(B )BABCDAB1A lAB Cα A B CD D 1 C 1B 1A 1 M PABCDD 1 C 1 B 1 A 1 M N3 323P A BC D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教师版)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D).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B).A.线段B.一段椭圆弧C.双曲线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C).A.线段B.一段椭圆弧C.双曲线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A1的中点,点P在其对角面BB1D1D内运动,若EP总与直线AC成等角,则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A).A.圆或圆的一部分B.抛物线或其一部分C.双曲线或其一部分D.椭圆或其一部分简析由条件易知:AC是平面BB1D1D的法向量,所以EP与直线AC成等角,得到EP与平面BB1D1D 所成的角都相等,故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圆或圆的一部分.5a,定点M在棱AB上(但不在端点A,B上),点P是平面ABCD内的动点,且点P P到点M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2,则点P的轨迹所在曲线为(A).A.抛物线B.双曲线C.直线D.圆连结PE.则PE2=a2+PF2,又PE2-PM2=a2,所以PM2=PF2,从而PM=PF,故点P到直线AD与到点M的距离相等,故点P的轨迹是以M为焦点,AD为准线的抛物线.6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1,则动点P的轨迹为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线段MN(M、N分别为SC、CD8.若A、B P C(不同于A、B,则动点C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除去两点的圆)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组成的图形可能是:(D)A A AP PP PB C B C B C B C A B C D简析 动点P 在侧面ABC 内,若点P 到AB 的距离等于到棱BC 的距离,则点P 在∠ABC 的内角平分线上.现在P 到平面BCD 的距离等于到棱AB 的距离,而P 到棱BC 的距离大于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于是,P 到棱AB 的距离小于P 到棱BC 的距离,故动点P 只能在∠ABC 的内角平分线与AB 之间的区域内.只能选D . 10.已知P 是正四面体S-ABC 的面SBC 上一点,P 到面ABC 的距离与到点S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B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解题的要领就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把一些重要元素集中在某一个平面内,利 用相关的知识去解答,象平面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等.11.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B 1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 简析以B 为圆心,半径为33且圆心角为π2的圆弧,长度为36π. 12.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AB BC ==63,,在线段BD 、A C 11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PM MQ =2,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 提示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13.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求MN 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简析 由于M 、N 都是运动的,所以求的轨迹必须化“动”为“静”,结合动点P 的几何性质,连结DP ,因为MN=2,所以PD=1,因此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D 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18,即1843163⨯⨯=ππ.14.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 ) 简析:如图,设点P 在平面β内的射影是O ,则OP 是α、β的公垂线,OP=4.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等于5的点到O 的距离等于3,可知所求点的轨迹是β内在以O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上.又在β内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29的点的集合是两条平行直线m 、n ,它们到点O 的距离都等于32174)29(22<=-,所以直线m 、n 与这个圆均相交,共有四个交点.因此所求点的轨迹是四个点,故选C .16.在四棱锥ABCD P -中,⊥AD 面PAB ,⊥BC 面P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4,BC=8,AB=6,CPB APD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简析:因为⊥AD 面PAB ,⊥BC 面PAB ,所以AD//BC ,且︒=∠=∠90CBP DAP . 又8BC ,4AD ,CPB APD ==∠=∠,可得CPB tan PB CB PA AD APD tan ∠===∠,即得2ADCBPA PB == 在平面PAB 内,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3,0).设点P (x ,y ),则有2y )3x (y )3x (|PA ||PB |2222=+++-=,整理得09x 10y x 22=+++由于点P 不在直线AB 上,故此轨迹为一个不完整的圆,选B .17.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α⊥α∉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简析:因为PC AC ⊥,且PC 在α内的射影为BC ,所以BC AC ⊥,即︒=∠90ACB .所以点C 的轨迹是以AB 为直径的圆且去掉A 、B 两点,故选B .18.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P 是侧面1B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11D C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简析:因为P 到11D C 的距离即为P 到1C 的距离,所以在面1BC 内,P 到定点1C 的距离与P 到定直线BC 的距离相等.由圆锥曲线的定义知动点P 的轨迹为抛物线,故选D .19.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若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椭圆D .直线简析:如图4,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AD 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 (x ,y ),作AD PE ⊥于E 、11D A PF ⊥于F ,连结EF ,易知1x |EF ||PE ||PF |2222+=+=又作CD PN ⊥于N ,则|1y ||PN |-=.依题意|PN ||PF |=,即|1y|1x2-=+,化简得0y2yx22=+-故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20.如图,AB是平面a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a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分析: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a的交线.21.如图,动点P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的对角线1BD上.过点P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设BP x=,MN y=,则函数()y f x=的图象大致是()分析:将线段MN投影到平面ABCD内,易得y为x一次函数.22.已知异面直线a,b成︒60角,公垂线段MN的长等于2,线段AB两个端点A、B分别在a,b上移动,且线段AB长等于4,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图5简析:如图5,易知线段AB的中点P在公垂线段MN的中垂面α上,直线'a、'b为平面α内过MN的中点O分别平行于a、b的直线,'a'AA⊥于'A,'b'BB⊥于'B,则P'B'AAB=⋂,且P也为'B'A的中点.由已知MN=2,AB=4,易知,2AP,1'AA==得32'B'A=.则问题转化为求长等于32的线段'B'A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a、'b上移动时其中点P的轨迹.现以'OB'A∠的角平分线为x轴,O为原点建立如图6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A BCDMNPA1 B1C1D1yxOyxOyxOyxO图6设)y ,x (P ,n |'OB |,m |'OA |==, 则)n 21,n 23('B ),m 21,m 23('A - )n m (41y ),n m (43x -=+=222)32()n m (41)n m (43=++- 消去m 、n ,得线段AB 的中点P 的轨迹为椭圆,其方程为1y 9x 22=+.点评:例5和例6分别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与椭圆巧妙地整合在一起,相互交汇和渗透,有利于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1.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2.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3.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4.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AA 1的中点,点P 在其对角面BB 1D 1D 内运动,若EP 总与直线AC 成等角,则点P 的轨迹有可能是 ( ) A .圆或圆的一部分 B .抛物线或其一部分 C .双曲线或其一部分 D .椭圆或其一部分5a ,定点M 在棱AB 上(但不在端点A ,B 上),点P 是平面ABCD内的动点,且点P 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 2,则点P 的轨迹所在曲线为( )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直线 D .圆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A A AB C B C B C B CA B C DA B C D 7.已知P 是正四面体S-ABC 的面SBC 上一点,P 到面ABC 的距离与到点S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8.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 )A .一个圆B .两条平行直线C .四个点D .两个点9.在四棱锥ABCD P -中,⊥AD 面PAB ,⊥BC 面P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4,BC=8,AB=6,CPB APD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不完整的圆 C .抛物线 D .抛物线的一部分10.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α⊥α∉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11.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若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椭圆D .直线12.如图,AB 是平面a 的斜线段,A 为斜足,若点P 在平面a 内运动,使得△ABP 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椭圆C .一条直线D .两条平行直线 13.如图,动点P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对角线1BD 上.过点P 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 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 ,.设BP x =,MN y =,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大致是( )14.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15.在正四棱锥S-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点P 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16.若A 、B 为平面α的两个定点,点P 在α外,PB ⊥α,动点C (不同于A 、B )在α内,且PC ⊥AC ,则动点C 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17.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B 1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18.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AB BC ==63,,在线段BD 、A C 11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PM MQ =2,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A BC D MNP A 1B 1C 1D 1 yxOyOxOyx O19.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20.已知异面直线a ,b 成︒60角,公垂线段MN 的长等于2,线段AB 两个端点A 、B 分别在a ,b 上移动,且线段AB 长等于4,求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高考数学有一类学科内的综合题,它们的新颖性、综合性,值得我们重视,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方向,以空间问题为为背景的轨迹问题作为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点,由于知识点多,数学思想和方法考查充分,求解比较困难.通常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能够把空间问题转化到平面上,再结合解析几何方法求解,以下精选几个问题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题方法。
一、用空间运动的观点来得到点的轨迹。
例1:直线PA 是平面M 的一条斜线,斜足为A ,动直线PB 过点P 且与直线PB 垂直,且交平面M 于点B ,求动点B 的轨迹.解:先探讨直线PB 的运动轨迹,由于直线PB 始终与PA 垂直,可知PB 的运动轨迹应是直线PA 的垂直平面N 。
再结合点B 一定在平面M 内,所以点B 的轨迹应该是两个平面的交线,所以点B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针对以上解法,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深层次的探讨:若直线PA 与平面M 成α角,直线PB 始终与直线PA 成β角,再来求点B 的轨迹。
由上述解法可知,我们只要得到直线PB 的空间轨迹,再来考察该轨迹与平面M 的交线即可。
由简单的模型模拟即可知,直线PB 的轨迹是一个圆锥面,再用一个平面截圆锥面,这一知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来历中有提到,即所得曲线可能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
因此,我们在以下命题:直线PA 是平面M 的一条斜线,且与平面M 成α角,斜足为A ,动直线PB 过点P 且与直线PB 成β角,交平面M 于点B,求动点B 的轨迹。
结论: (1)若α=90°,β≠90°,则动点B 的轨迹是一个圆; (2)若α≠90°,β=90°,动点B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3)若α≠90°,β≠90°,则①若90°〉α〉β,则轨迹是椭圆; ②若α=β,则轨迹是抛物线; ③若α<β,则轨迹是双曲线。
立体几何轨迹、范围问题练习
1.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
2.在正四棱锥S -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P 点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与△SCD 组成的相关图形最有可能的是 ( )
3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A 1B 1,BC 上的动点,且A 1E =BF ,P 为EF 的中点,则点P 的轨迹是 .
4.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1B 1上到点A 距离为23
3
的点的集合形
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 ,它的长度是 .
5.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点一个端点M 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的轨迹周长为
,则点中点,为的球面上动点,为球的内切球,的正方体为边长为球P BM DP C B M O
P D C B A ABCD O ⊥-1111112.6
7.(04北京)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是侧面BB 1C 1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
A . A 直线
B .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8.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M 在棱AB 上,且AM =1
3
,点P 到直线A 1D 1
的距离与点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则点P 的轨迹为 . .
9.(04重庆)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图形可能是:( )
B
A
B
C
D
D
D
A .
B .
C .
D .
C
C 1
A
C C 1
A
E
C
C 1
A A
1
A 1
1
3 4
B C C 1
A A
B
C
D
D 1 C 1
B 1
A 1
M
P
A
B
C
D
D 1 C 1
B 1
A 1
M N 3
3
2
3
P
A
B
C
D
1
C A B
C
D
E 1
A 1
B 1
D 的最大值为
,则所成角为与平面设,表面上一动点,且满足是正方体已知点θθABCD PD PB PA D C B A ABCD P 111112.10=-
11.四棱锥P -ABCD ,AD ⊥面P AB ,BC ⊥面P 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 =4,
BC =8,AB =6,∠APD =∠CPB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不完整的圆
C .抛物线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1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为1DD 上一点,且
13
1
DD DE =
,F 是侧面11C CDD 上的动点,且//1F B 平面BE A 1,则F B 1与平面11C CDD 所成角的正切值构成的集合是
( )
A .}2
3
{ B .}1352
{
C .}22
323|
{≤≤m m D .}2
3
1352|{≤≤m m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
的棱长为1,N M ,是对角线
1AC 上的两点,动点P 在正方体表面上且满足||||PN PM =,则动点P 的轨迹长度的最大值为
( )
A .3
B .23
C .33
D .6
14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移动,但保持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上移动,则
点C 1到原点O 的最远距离为 (
)
A .
B .
C .5
D .4
15.如图6-8,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棱AB ∥平面α,则正四面体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内的射影构成的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斜边长为4的直角ABC ∆,=90B ∠,60A ∠= 且A 在平面α
上,B ,C 在平面α的同侧,M 为BC 的中点.若ABC ∆在平面α上的
射影是以A 为直角顶点的三角形''C AB ∆,则M
到平面α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