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导学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文中的古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活动方案】导入:1,指名读课题,点评“倍”字,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过渡语:要学好名诗,先来读好名诗。
活动一:读通古诗1.范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注意语速、停顿、重音。
2.组内练习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并注意及时激励。
活动二:理解诗意1.用“﹏﹏﹏”画出表现诗句意思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一听,看谁读得好。
3.展示。
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个别读,也可以小组齐读。
展示过程中相机引导理解“异乡”、“佳节”,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
介绍茱萸,结合图片理解茱萸的作用,书空“茱萸”两个字。
4,小组内讨论概括诗的大概意思,指名说说。
活动三:感悟诗情1.朗读课文,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王维所表达的感情?板书:思2.介绍吟诵,引导总结本诗的感情基调:忧伤。
示范吟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
3.组内练习吟诵。
4.班级吟诵展示。
【检测反馈】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有名的思乡诗,试着吟诵吧!《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意:(“间”读“jiàn”)。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课时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大意。
一、导入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
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
【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
“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二、字词识记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挽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念思绪万千重阳节指导书写重。
【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头插茱萸登高远眺【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
出示手挽手扶老携幼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兴高采烈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通过感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并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给学生发放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学案自学】资料袋: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祛邪避灾的习俗。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自主学习。
1.读本文,想一想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2.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请大家再次读读文,品品诗,将文中的句子和相应的诗句用铅笔标出来。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古诗熟读成诵。
.4.课外知识补充: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中【小组合作】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要求:由小组长主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针对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交流自学成果、问题、疑惑,自学中有疑惑的同学争取在组内解决。
【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要求:组长整理小组意见及问题,确定本组的发言人,展示自学成果、问题与疑惑。
1.请第一小组展示第1题;2.请第二小组展示第2小题;3.请第三小组展示第3小题;4.请第四五小组展示第4小题;(其他同学补充)【质疑探究】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解决不了,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悟?(可参照学习目标)【达标测评】一、我是拼写小能手jiājiéchónɡyánɡxiōnɡdìsīniàn()()()()qínɡjǐnɡdúzìhuíyìyìxiānɡ()()()()四、细读课文回答答问题1.重阳节指农历(),这一天,人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的主题。
2. 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猜测诗文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主题。
教学反思: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意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诗人王之涣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反思:第四章:诗歌朗诵与欣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诵诗文。
2. 学生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正确朗诵。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三、导学问题
1.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写了思乡诗,收集几首思乡诗写下来。
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 王维你们已经不陌生了,你对他了解多少?
3. 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4. 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
5.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 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过程:一、学情调查1、这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诗中的“佳节”指什么节?2、谁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谁写的?二、学习板块(一)——合作学习生字词。
(一)学习导引(1):1、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
2、把你认为最容易读错的生字用笔圈出来,自已多读几遍。
(注意:“逢、重”是后鼻音,“挽、念”是前鼻音,“采”是平舌音。
)3、同桌互读互查(一人读,一人听,帮助正音)。
4、组内交流(一人读,其他人听,帮助正音)(二)学习导引(2):1、自由认读下列生词:异乡思念无限深情天各一方扶老携幼兄弟重阳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2、组长带读,再个别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三)展示交流:1、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提醒大家注意。
2、小组比赛读生词。
3、“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三、学习板块(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学习导引:1、标上自然段序号,自由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
3、组内交流:组长检查朗读情况,及时帮助朗读困难的同学。
(二)展示交流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小组竞赛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四、学习板块(三)——品读第1、自然段(一)学习导引: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二)展示交流1、指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2、此时的王维一人孤身在长安,这就叫——()。
3、谁再来读读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话?4、王维一个人在他乡为客,这里的异乡指哪里?5、齐读第一小节五、学习板块(四)——生字的书写(一)学习导引:1、自由书空“采、幼、念”3字的笔顺。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3、你会写这些生字了吗?试试看!(要按笔顺书写呦!)(二)展示交流比一比,看谁写的最美观。
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活动单导学案活动一:初读古诗1、到课文中找出王维写的古诗。
2、大声地读一读古诗。
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进行全班交流。
活动二:初读课文1、认真地将课文读一遍。
2、小组交流一下,诗人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你读懂了诗人那时的心情吗?3、全班交流。
活动三:学习生字词语1、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生字。
2、各小组展示学习的方式。
3、全班交流。
出示:佳、倍、重、扶、幼、采、念、兄、忆、独相机进行习字册的描红。
兄弟异乡、重阳、天各一方、情景、佳节、登高、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登高远眺、此时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板书“佳节”师:像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称之为“佳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生:喜欢,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手势引读课题。
王维在重阳节那天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想不想读一读整首诗。
请看活动一的要求。
二、活动一:初读古诗1、到课文中找出王维写的古诗。
2、大声地读一读古诗。
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请看活动二三、活动二:初读课文1、认真地将课文读一遍。
2、小组交流一下,诗人为什么会写下这首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姓名:班级: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主备人:杜春花审核人:霍鲁亚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二、自主学习:1、认识字词,小组比赛读词语。
理解划线词语。
逢插倍重幼采念忆兄弟异乡重阳佳节登高扶老携幼思绪万千自己读。
小组之间比赛读。
互相挑战。
学生要互相评价。
2、仔细观察红字,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佳: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3、教师检测。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二、精读感悟。
理解课文。
(一)精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说了什么?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2)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二)精读感悟第三、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
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一年一度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2)离开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第一组词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你能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一年一度的重阳~~~登高游玩)
刚刚这第一组词语是形容这些欢度佳节的人们,这第二组词语是描写谁呢?(王维)
学习第1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
1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
2读第2自然段,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注意前后情绪的对比。
(指导朗读)
3.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后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