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工作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8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三极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本文将介绍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三极管由三个掺杂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构成,分别为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
其中发射区和集电区均为N型半导体,而基区为P型半导体。
三极管的正向偏置以及不同区域半导体材料的掺杂使其具有特殊的电流传输特性。
当三极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分别向发射区和集电区施加适当的电压。
当发射结受到正向偏置电压时,发射区的高浓度N型半导体会注入电子至基区,同时空穴从基区流入发射区。
这一过程导致了基区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并产生了少数载流子(电子或空穴)。
从而形成了发射区和基区之间的电流。
另一方面,当集电结受到正向偏置电压时,集电区的高浓度N型半导体会将发射区注入的电子吸收,并与从集电极流入的电流相结合。
这使得三极管的集电区产生电流输出。
通过控制发射结电压,可以调节发射区注入基区的电子数量。
这就实现了对三极管整体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完成对电流的放大和开关的控制。
二、三极管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意义1. 放大作用:由于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它能够将输入信号的微弱变化放大为较大的输出信号。
因此,在放大电路中,三极管常常被用作信号放大器。
它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信号(如音频、视频等)放大到适应于其他设备的水平,以保证清晰的信息传输。
2. 开关作用:三极管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在不同状态下控制电流的通断。
这使得三极管在数字电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逻辑门电路、计数器等。
3. 波形整形作用:由于三极管的非线性特性,它可以将输入信号的波形进行整形处理。
通过适当的偏置和连接方式,将输入信号转换为所需的输出波形,以满足特定应用的要求。
4. 温度传感与控制:由于三极管具有温度依赖的特性,它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
通过测量三极管的电压或电流变化,可以准确地反映环境温度的变化。
5. 时钟产生与频率控制: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使其能够以高频率开关,推动振荡电路的稳定工作。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详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一、很多初学者都会认为三极管是两个PN 结的简单凑合(如图1)。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个二极管的组合不能形成一个三极管。
我们以NPN 型三极管为例(见图2 ),两个PN 结共用了一个P 区——基区,基区做得极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正是靠着它把两个PN 结有机地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使三极管完全不同于两个单独的PN 结的特性。
三极管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形成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成为电流放大器件。
二、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与其物理结构有关,三极管内部进行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初学者暂时不必去深入探讨。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可以把三极管看作是一个电流分配器。
一个三极管制成后,它的三个电流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大体上确定了(见图 3 ),用式子来表示就是β 和α 称为三极管的电流分配系数,其中β 值大家比较熟悉,都管它叫电流放大系数。
三个电流中,有一个电流发生变化,另外两个电流也会随着按比例地变化。
例如,基极电流的变化量ΔI b =10 μA ,β =50 ,根据ΔI c =βΔI b 的关系式,集电极电流的变化量ΔI c =50×10 =500μA ,实现了电流放大。
三、三极管自身并不能把小电流变成大电流,它仅仅起着一种控制作用,控制着电路里的电源,按确定的比例向三极管提供I b 、I c 和I e 这三个电流。
为了容易理解,我们还是用水流比喻电流(见图 4 )。
这是粗、细两根水管,粗的管子内装有闸门,这个闸门是由细的管子中的水量控制着它的开启程度。
如果细管子中没有水流,粗管子中的闸门就会关闭。
注入细管子中的水量越大,闸门就开得越大,相应地流过粗管子的水就越多,这就体现出“以小控制大,以弱控制强”的道理。
由图可见,细管子的水与粗管子的水在下端汇合在一根管子中。
三极管的基极 b 、集电极 c 和发射极e 就对应着图4 中的细管、粗管和粗细交汇的管子。
三极管三个电流的关系以三极管三个电流的关系为标题,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详细介绍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以及三个电流之间的关系。
一、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三极管是一种非线性电子器件,由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组成。
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可以使集电极电流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信号放大的功能。
在三极管中,基极电流(IB)控制着集电极电流(IC)的放大倍数,而发射极电流(IE)等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即IE = IB + IC。
这三个电流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于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二、三极管的工作状态根据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将其分为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三种状态。
1. 截止区:当基极电流为零时,三极管处于截止区,此时集电极电流非常小,即IC ≈ 0。
发射极电流等于零,即IE = 0。
三极管不起放大作用,相当于一个断开的开关。
2. 放大区:当基极电流适当增大时,三极管进入放大区。
此时集电极电流会随着基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即IC = β × IB(β为三极管的放大倍数)。
发射极电流等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即IE = IB + IC。
3. 饱和区:当基极电流进一步增大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
此时集电极电流达到最大值,即IC饱和。
发射极电流等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即IE = IB + IC饱和。
在三极管的放大区,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间存在着放大倍数的关系,即IC = β × IB。
这个放大倍数β是三极管的重要参数,决定了三极管的放大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三极管的工作稳定,通常会将基极电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以使集电极电流能够得到准确的放大。
而发射极电流等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即IE = IB + IC。
需要注意的是,三极管的放大倍数β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会受到温度、工作电压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实际设计电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三极管型号,并注意其参数的变化范围。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一、工作原理: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三个控制电极组成: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
它是一种双极型晶体管,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可以调节集电极电流的放大倍数。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基于PN结的电子输运和控制。
1. PN结电子输运:三极管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个不同掺杂的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
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PN结正向偏置时,发射极的电子从N区向P区注入,形成电子云。
同时,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PN结反向偏置,形成一个薄的耗尽区域,阻止电子从集电极流向基极。
2. 控制基极电流:当在基极电流(IB)的作用下,发射极的电子云会受到吸引,一部分电子会穿越耗尽区域,进入集电极。
这样,小的基极电流可以控制大的集电极电流,实现信号的放大。
3. 工作模式:根据三极管的工作区域,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放大模式、截止模式和饱和模式。
在放大模式下,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的放大倍数。
在截止模式下,基极电流很小,集电极电流接近于零。
在饱和模式下,基极电流足够大,集电极电流接近于最大值。
二、应用领域:三极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器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放大器:三极管可以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成较大的信号,用于音频放大器、射频放大器等电子设备中。
通过调节基极电流,可以实现对信号的放大和控制。
2. 开关:三极管可以作为开关控制电路中的关键元件,用于控制电流的开关状态。
在数字电路中,三极管可以实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如与门、或门等。
3. 振荡器:三极管可以用于构建振荡器电路,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
振荡器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计算机等领域。
4. 温度传感器:三极管的温度特性可以用于温度传感器。
通过测量三极管的电流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测量。
5. 电源稳压:三极管可以用于构建稳压电路,通过调节基极电流,实现对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控制。
总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基于PN结的电子输运和控制,通过调节基极电流,可以实现对集电极电流的放大和控制。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一、引言三极管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
了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对于学习和理解电子电路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包括结构、工作模式以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二、结构三极管由三个区域组成: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
发射区和集电区之间由P型半导体构成,而基区则是由N型半导体构成。
这种结构被称为NPN型三极管。
此外,还有一种结构为PNP型三极管,其结构与NPN型相反。
三、工作模式1. 放大模式在放大模式下,三极管被用作信号放大器。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将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将导致集电极电流的放大。
三极管在这种模式下的工作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电流控制器。
2. 开关模式在开关模式下,三极管被用作电子开关。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将被控制。
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没有电流通过。
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允许电流通过。
四、工作原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PN结的正向和反向偏置来解释。
1. 正向偏置当PN结正向偏置时,P型区域的空穴和N型区域的电子将发生扩散。
这些扩散的载流子将从发射区域进入基区域。
在基区域,扩散的载流子将与少数载流子复合,并形成一个非常薄的耗尽区域。
这个耗尽区域将阻挠进一步的扩散,形成一个PN结的屏障。
2. 反向偏置当PN结反向偏置时,P型区域的空穴和N型区域的电子将被推向结区域。
这将导致结区域变宽,形成一个更大的耗尽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耗尽区域的电场将阻挠载流子的挪移,并阻挠电流通过。
五、应用三极管在电子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示例:1. 放大器三极管可以被用作信号放大器,将输入信号放大到更高的电平。
这在音频放大器和射频放大器中非往往见。
2. 开关三极管可以被用作电子开关,控制电流的通断。
这在数字电路和控制电路中时常使用。
3. 振荡器三极管可以被用来产生振荡信号,用于时钟电路和无线电频率发生器。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一、引言三极管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
了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和设计电子电路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包括结构、工作模式和特性。
二、结构三极管由三个不同掺杂的半导体材料组成,通常是两个P型半导体夹着一个N 型半导体。
这种结构称为PNP型三极管。
另外还有一种结构是两个N型半导体夹着一个P型半导体,称为NPN型三极管。
三极管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三、工作模式1. 放大模式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正向偏置时,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P型基极吸引大量的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基极。
这些电子经过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空间,进入集电极。
因此,小电流的输入信号可以控制大电流的输出信号,实现电流放大的功能。
2. 截止模式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反向偏置时,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此时几乎没有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基极。
因此,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非常小,接近于零。
这种模式下,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不起放大作用。
3. 饱和模式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正向偏置时,但电压不足以使发射结正向偏置,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
此时,虽然电子注入基极的数量较少,但仍然有一部分电子通过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空间,进入集电极。
因此,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较大,接近于最大值。
这种模式下,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四、特性1. 放大增益三极管的放大增益是指输出信号电流与输入信号电流之间的比值。
放大增益决定了三极管的放大能力。
根据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放大增益可以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电流和电压来调节。
2. 饱和电压饱和电压是指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当电压超过饱和电压时,三极管进入饱和模式。
饱和电压是三极管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设计电子电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 截止电流截止电流是指当三极管处于截止模式时,通过集电极的电流。
截止电流是三极管的另一个重要参数,也会影响电子电路的设计。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一、工作原理: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三个掺杂不同材料的半导体层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PN结的特性和电场控制。
三极管的结构包括一个发射极(Emitter)、一个基极(Base)和一个集电极(Collector)。
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形成一个PN结,而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形成另一个PN结。
当三极管处于正向偏置时,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PN结处于正向偏置,而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PN结处于反向偏置。
在正向偏置下,发射极注入大量的载流子(电子或者空穴)进入基极区域。
这些载流子会被基区的电场吸引,并通过基极进入集电极区域。
而在反向偏置下,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PN结形成一个反向击穿区域,阻挠电流通过。
根据电场控制的原理,当在基极区域注入的载流子数量增加时,会导致集电极区域的电流增加。
因此,三极管可以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
二、应用:1. 放大器:三极管可以作为放大器使用。
在放大器电路中,三极管的基极电流被调整,从而控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
通过适当的电路设计,可以将输入信号的弱小变化放大为输出信号的较大变化。
2. 开关:三极管也可以作为开关使用。
当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为零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集电极电流为零。
当基极电流增加时,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集电极电流达到最大值。
因此,可以利用三极管的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通断。
3. 振荡器:三极管还可以用于构建振荡器电路。
通过适当的电路连接和反馈,可以使三极管在特定频率下产生连续的振荡信号。
4. 温度传感器: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和温度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三极管的电流和电压,可以推算出环境的温度变化。
5. 电压调节器:三极管还可以用于构建电压调节器电路。
通过控制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稳定输出电压,保护后续电路免受过高或者过低的电压影响。
总结:三极管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PN结和电场控制的特性,可以作为放大器、开关、振荡器、温度传感器和电压调节器等多种电路中的关键组件。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三极管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基于PN结的导电特性。
它由三个控制端分别为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构成。
当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施加一个正向电压时,即基极的电势高于发射极,此时PN结会被正向偏置。
由于PN结的导电特性,电子会从N区域注入到P区域,并与P区域中的空穴重新组合。
在基极注入的电子数量足够多时,P区域会形成一个“电子云”,这就是基区。
基区的电荷状态会对P区和N
区的导电特性产生影响。
当外部施加的电压继续增大,足够大以让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达到饱和值时,三极管就进入了饱和区。
在饱和区,电流可以从集电极流向发射极,这时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特性可以得到利用。
当外部电压减小时,三极管将退出饱和区。
另一种情况是,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施加一个反向电压时,即基极的电势低于发射极,此时PN结会被反向偏置。
在这种情况下,三极管处于截止区,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总之,通过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可以实现对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电流的控制和调节。
这使得三极管成为了很多电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元件之一。
三极管工作原理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元件。
它是由三个掺杂不同材料的半导体层构成,通常是两个P型半导体层夹着一个N型半导体层。
在三极管中,最外侧的P型半导体层称为集电极(C),中间的N型半导体层称为基极(B),而内侧的P型半导体层则称为发射极(E)。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两种基本的工作模式来解释:放大模式和开关模式。
在放大模式下,三极管被用作信号放大器。
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即基极电压)为0.6-0.7伏时,三极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此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被称为集-发电压(Vce),集电极电流被称为集电流(Ic)。
如果在集电极电压为正时,向基极输入一个小的正信号,该信号将引起基极电流的变化,从而改变集电极电流。
由于集电极电流的变化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变化较大,三极管可以作为放大器来放大信号。
在开关模式下,三极管被用作开关。
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小于0.6伏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无电流通过。
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大于0.6伏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集电极电流可以流过。
因此,通过改变基极电压,可以控制三极管的开关状态。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特性。
在P-N结的边界上,存在一个电势垒,其作用是阻止电子和空穴的自由扩散。
当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0.6-0.7伏时,电势垒被克服,电子从N型半导体层向P型半导体层扩散,同时空穴从P型半导体层向N型半导体层扩散,形成电流流动。
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可以通过结构特点来解释。
在三极管中,电子从基极注入发射极,进而在集电极上形成集电流。
这个过程是由于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使基极电流扩散到发射极,并由于集电极的电势吸引电子流入。
当基极输入信号时,基极电流会受到变化,而这种变化会通过集电极电流的变化来放大。
三极管的开关原理是基于电压的变化来实现的。
当基极电压小于0.6伏时,电势垒会禁止电流流动,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当基极电压大于0.6伏时,电势垒被克服,电流可以流动,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三极管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
它具有放大、开关和稳压等功能,在各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应用场景。
一、三极管的工作原理1. 构造三极管由三个掺杂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组成,分别是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
这三个区域分别对应着三个电极,即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
2. 工作模式三极管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是放大模式、截止模式和饱和模式。
- 放大模式:当基极电流较小时,三极管处于放大模式,此时集电极电流大于发射极电流。
这个模式下,三极管可以放大输入信号,并输出一个放大后的信号。
- 截止模式:当基极电流为零时,三极管处于截止模式,此时集电极电流接近于零。
这个模式下,三极管不起放大作用,相当于一个断开的开关。
- 饱和模式:当基极电流很大时,三极管处于饱和模式,此时集电极电流接近于饱和电流。
这个模式下,三极管不起放大作用,相当于一个导通的开关。
3. 工作原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
基极电流的变化会引起集电极电流的相应变化,从而实现放大、开关和稳压等功能。
二、三极管的应用1. 放大器三极管作为一种放大器件,广泛应用于音频放大、射频放大等领域。
它可以将微弱的输入信号放大到较大的幅度,以便驱动输出设备。
2. 开关三极管的开关功能使得它在数字电路和逻辑电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控制基极电流的开关,可以实现信号的开关控制,如数字电子计算机中的逻辑门电路。
3. 稳压器三极管可以作为稳压器件,用于稳定电路中的电压。
通过控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三极管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输出电压。
4. 振荡器三极管还可以作为振荡器件,用于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振荡器常用于产生射频信号。
5. 温度传感器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电压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三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
通过测量基极-发射极电压的变化,可以推算出环境的温度。
三极管工作原理
2009-10-04 21:52
一、很多初学者都会认为三极管是两个 PN 结的简单凑合(如图1)。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个二极管的组合不能形成一个三极管。
我们以NPN 型三极管为例(见图 2 ),两个 PN 结共用了一个 P 区——基区,基区做得极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正是靠着它把两个 PN 结有机地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使三极管完全不同于两个单独的 PN 结的特性。
三极管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形成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成为电流放大器件。
二、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与其物理结构有关,三极管内部进
行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初学者暂时不必去深入探讨。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可以把三极管看作是一个电流分配器。
一个三极管制成后,它的三个电流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大体上确定了(见图 3 ),用式子来表示就是
β和α称为三极管的电流分配系数,其中β值大家比较熟悉,都管它叫电流放大系数。
三个电流中,有一个电流发生变化,另外两个电流也会随着按比例地变化。
例如,基极电流的变化量ΔI b = 10 μA ,β= 50 ,根据ΔI c =βΔI b 的关系式,集电极电流的变化量ΔI c =50×10 = 500μA ,实现了电流放大。
三、三极管自身并不能把小电流变成大电流,它仅仅起着一种控制作用,控制着电路里的电源,按确定的比例向三极管提供 I b 、 I c 和 I e 这三个电流。
为了容易理解,我们还是用水流比喻电流(见图 4 )。
这是粗、细两根水管,粗的管子内装有闸门,这个闸门是由细的管子中的水量控制着它的开启程度。
如果细管子中没有水流,粗管子中的闸门就会关闭。
注入细管子中的水量越大,闸门就开得越大,相应地流过粗管子的水就越多,这就体现出“以小控制大,以弱控制强”
的道理。
由图可见,细管子的水与粗管子的水在下端汇合在一根管子中。
三极管的基极 b 、集电极 c 和发射极 e 就对应着图 4 中的细管、粗管和粗细交汇的管子。
电路见图 5 ,若给三极管外加一定的电压,就会产生电流 I b 、 I c 和 I e 。
调节电位器 RP 改变基极电流 I b ,I c 也随之变化。
由于 I c =βI b ,所以很小的 I b 控制着比它大β倍的 I c 。
I c 不是由三极管产生的,是由电源 V CC 在 I b 的控制下提供的,所以说三极管起着能量转换作用。
四、如图5,假设三极管的β=100,RP=200K,此时的
Ib=6v/(200k+100k)=0.02mA,Ic=βI b=2mA
当RP=0时,Ib=6v/100k=0.06mA,Ic=βI b=2mA。
以上两种状态都符合Ic=βI b,我们说,三极管处于"放大区"。
假设RP=0,Rb=1k,此时,
Ib=6v/1k=6mA按Ic=βI b计算,Ic应等于600mA,而实际上,由于图中300欧姆限流电阻(Rc)的存在,实际上Ic=(6v/300)≈20mA,此时,Ic≠βI b,而且,Ic不再受Ib控制,即处于"饱和区",当RP和Rb
大到一定程度,使Ube<死区电压(硅管约0.5V,锗管约0.3)此时be
结处于不导通状态,Ib=0,则Ic=0,处于"截止区"。
五、单纯从“放大”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β值越大越好。
可是,三极管接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图 6 )时,从管子的集电极 c 到发射极 e 总会产生一有害的漏电流,称为穿透电流 I ceo ,它的大小与β值近似成正比,β值越大, I ceo 就越大。
I ceo 这种寄生电流不受 I b 控制,却成为集电极电流 I c 的一部分, I c =βI b + I ceo 。
值得注意的是, I ceo 跟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升高, I ceo 急剧变大,破坏了放大电路工作的稳定性。
所以,选择三极管时,并不是β越大越好,一般取硅管β为 40 ~ 150 ,锗管取 40 ~ 80 。
六、在常温下,锗管的穿透电流比较大,一般由几十微安到几百微安,硅管的穿透电流就比较小,一般只有零点几微安到几微安。
I ceo 虽然不大,却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遵循着所谓的“加倍规则”,这就是温度每升高10℃ , I ceo 约增大一倍。
例如,某锗管在常温20℃ 时, I ceo 为 20μA ,在使用中管芯温度上升到50℃ ,I ceo 就增大到 160μA 左右。
测量 I ceo 的电路很简单(图 7 ),三极管的基极开路,在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接入电源 V CC ( 6V ),串联在电路中的电流表(可用万用表中的 0.1mA 挡)所指示的电流值就是 I ceo 。
七、严格地说,三极管的β值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在实际使用中,
调整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 I ,β值会随着发生变化(图 8 )。
一般说来,在 I c 很小(例如几十微安)或很大(即接近集电极最大允电流 I CM )时,β值都比较小,在 1mA 以上相当宽的范围内,小功率管的β值都比较大,所以,同学们在调试放大电路时,要确定合适的工作电流 I c ,以获得最佳放大状态。
另外,β值也和三极管的其它参数一样,跟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温度升高,β值相应变大。
一般温度每升高1℃ ,β值增加 0.5 %~ 1 %。
八、三极管有一个极限参数叫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用 I CM 表示。
I CM 常称为三极管的额定电流,所以人们常常误认为超过了 I CM 值,由于过热会把管子烧坏。
实际上,规定 I CM 值是为避免集电极电流太大时引起β值下降过多。
一般把β值降低到它的最大值一半左右时的集电极电流定为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 CM 。
九、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值还与电路的工作频率有关。
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可以认为β值是不随频率变化的(图9 ),可是当频率升高到超过某一数值后,β值就会明显下降。
为了保证三极管在高频时仍然具有足够的放大能力,人们规定:当频率升高到使β值下降到低频( 1000Hz )值β 0 的 0.707 倍时,所对应的频率称为β截止频率,用 f β表示。
f β就是三极管接成共发射极电路时所允许的最高工作频率。
三极管β截止频率 f β是在三极管接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时测定的。
如果三极管接成共基极电路,随着频率的升高,其电流放大系数α(α= I c / I e )值下降到低频( 1000Hz )值α o 的 0.707 倍时,所对应的频率称为α截止频率,用 f α表示(图 10 )。
f α反映了三极管共基极运用时的频率限制。
在三极管产品系列中,常根据 f α的大小划分低频管和高频管。
国家规定, f α< 3MHz 的为低频管, f α> 3MHz 的为高频管。
当频率高于 f β值后,继续升高频率,β值将随之下降,直到β=1 ,三极管就失去了放大能力。
为此,人们规定:在高频条件下,β=1 时所对应的频率,称为特征频率,用 f T 表示。
f T 常作为标志三极管频率特性好坏的重要参数。
在选择三极管时,应使管子的特征频率f T 比实际工作频率高出 3 ~ 5 倍。
f α与 f β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仅仅是放大电路连接方式不同。
理论分析和实验都可以证明,同一只三极管的 f β值远比 f α值要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f β=( 1 -α) f α
这就说明了共发射极电路的极限工作频率比共基极电路低得多。
所以,高频放大和振荡电路大多采用共基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