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7《屈原》(节选)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 )犀利(xī)鞭挞(tà )罪孽(niè )鞺鞳(tāng tà)徘徊(pái huái )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片段选录)》优秀导学案一、背景介绍本导学案主要围绕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屈原(片段选录)》展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的国粹。
本文选录了屈原的部分作品,旨在通过研究屈原的诗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并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研究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屈原诗歌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屈原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特色;4. 掌握屈原作品欣赏与表达技巧。
三、课堂活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2. 研究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出生地、成就和遭遇,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等;3. 分析屈原的抒发情感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4. 深入探讨屈原的作品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屈原诗歌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意义;5. 小组讨论与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6. 作品欣赏与表达: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名篇,并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得;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选取其中一篇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一篇读后感;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代表作家和作品,并做简要介绍;3.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屈原的诗歌对你有何启发?- 你如何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何贡献?五、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程度;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3. 个人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思维发展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屈原(片段选录)》课文及相关资料;2. 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部分的呈现;3. 各种参考书籍和电子资源,包括屈原的相关研究和评论。
第17课《屈原(节选)》
研读第一部分: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3.
答案:
1.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第一层:(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迸射出光明了吗”)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炸裂呀”到结尾)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
17 屈 原(节选)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的语气和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 ) 睥睨( ) 咆哮( )波澜( ) 鞺鞳( ) 污秽( )眩目( ) 稽首( ) 伫立( )木梗( ) 驰骋( ) 虐待( )雷霆( ) 迸射( ) 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 )二、品读——理解课文3.课文节选自历史剧 ,这是一台话剧。
“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 ,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4.诗人呼唤风、雷、电的目的是: 。
5.屈原的独白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三、展读——深入探究6.本篇想象瑰丽奇特,将屈原的情感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
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你的情感体验,用上适当的修辞完成句子。
①在你失意痛苦时,风 。
雨 。
②在你得意欢欣时,风 。
雨 。
7.屈原的独白大量运用修辞格,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liào pìnì páoxiào lán tāngtà huì xuànqǐ zhù gěng chíchěng nüè tíng bèng páihuái2.(1)拟人、反复、呼告 (2)比喻 (3)反复【分析】(1)“风”是呼告。
“咆哮吧!”三次出现,最明显的修辞是反复和拟人。
(2)把“电”比作“犀利的剑”是比喻。
17《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国殇.(sh āng ) 吹sh ēng(笙) 摇橹.(l ǔ) 咆哮..(p áo xi ào ) 诡谲..(gu ǐ ju é) 收揽.(l ǎn ) f én(焚)烧 脚镣.(li ào ) 伫.立(zh ù) 睥睨..(p ì n ì) 波l án(澜)发xi è(泄) 鞺.鞺鞳.鞳(t āng t à) 稽.首(q ǐ)迸.射(b èng ) 驰ch ěng(骋) ch án(婵)娟n üè(虐)待 鞠.躬(j ū) 犀.利(x ī)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愤愤不平: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受国法制裁。
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
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师生版) 【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诡谲.()罪孽.()镗鞳..()稽.首()..()徘徊睥.睨()睥睨: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17屈原(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分角色朗读,感知剧本内容。
2.《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17 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的语气和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 ) 睥睨..( )..( ) 咆哮波澜.( ) 鞺鞳..( ) 污秽.( )眩.目( ) 稽.首( ) 伫.立( )木梗.( ) 驰骋..( ) 虐.待( )雷霆.( ) 迸.射( ) 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 )二、品读——理解课文3.课文节选自历史剧,这是一台话剧。
“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4.诗人呼唤风、雷、电的目的是:。
5.屈原的独白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三、展读——深入探究6.本篇想象瑰丽奇特,将屈原的情感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
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你的情感体验,用上适当的修辞完成句子。
①在你失意痛苦时,风。
雨。
②在你得意欢欣时,风。
雨。
7.屈原的独白大量运用修辞格,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liào pìnìpáoxiào lán tāngtàhuìxuànqǐzhùgěng chíchěng nüètíng bèng páihuái2.(1)拟人、反复、呼告(2)比喻(3)反复【分析】(1)“风”是呼告。
“咆哮吧!”三次出现,最明显的修辞是反复和拟人。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鞭挞.()罪孽.()鞺鞳..()徘徊..()稽.首()睥.睨()睥睨:鞭挞: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污秽.()犀.利()鞭挞.()
罪孽.()鞺鞳
..()稽.首()
..()徘徊
睥.睨()
睥睨:
鞭挞:
稽首:
拖泥带水: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4.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