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和领土争端问题上的逻辑
- 格式:pdf
- 大小:356.58 KB
- 文档页数:4
人民币境内外汇率差异原因分析作者:孙骁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33期[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宣布将优化和完善人民币中间报价方法,所以“811汇改”成为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在岸银行间外汇市场中间价定价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个市场化进程。
自从我国实施“811汇改”后,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外汇市场之间的汇率呈现出显著的双向波动、汇率价差越来越大的特点。
所以,对离、在岸人民币汇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重要。
文章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人民币离、在岸汇率价差的波动特点,通过建立科学实证模型对汇率价差的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等进行实证研究后的结果显示:离岸人民币资金存量对汇率价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离、在岸利率价差与汇率价差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对汇率的预期、量化后的风险偏好、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波动、资本项目管制等因素与离在岸人民币利率价差呈正相关。
尤其是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变会直接导致汇率价差的反向变动。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在岸人民币;汇差;影响因素[DOI]10.13939/ki.zgsc.2019.33.0011 绪论1.1 引言自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发布的全球外汇市场调查报告,2016年4月人民币外汇交易(包括人民币即期交易、直接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掉期、货币互换、外汇期权交易)量日均达到2020.2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69%,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其中2016年4月人民币外汇日均交易量中,境内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日均成交量为748亿美元,而离岸外汇市场(包括伦敦、中国香港、纽约、巴黎、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外汇交易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量为1272.88亿美元,占总交易量的63%数据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网址http:///fe/Channel/21478,访问日期:2018年6月15日。
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国际关系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争端形成原因、解决方式和展望未来等方面探讨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问题。
一、历史背景不同国家间的边界问题与领土争议往往根植于历史原因。
在历史上,边界的划定往往通过战争、外交谈判和殖民活动等手段进行。
一些争端与纠纷依然存在于当今世界,如中印边界争端、中日钓鱼岛争议等。
这些争端的形成源于历史上的领土划定问题、民族纷争、殖民地遗留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影响。
二、争端形成原因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家之间对海洋资源、能源控制和战略地位的争夺,往往导致领土争议的产生。
另一方面,历史的遗留问题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也常常是争端的重要原因。
此外,民族、宗教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边界争端和领土争议的发生。
世界上的边界冲突,不仅仅是领土的争夺,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与各国的民族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相关。
三、解决方式国际社会对于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式和机制。
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在解决领土争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调解、裁决和仲裁等方式,联合国积极推动着各方对于争端的和解和解决。
此外,一些地区组织和国际法院也在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解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通过国际法遵从国际准则等也是解决争端的途径。
在解决争端时,各方应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对话对立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展望未来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将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调整,新的争端和纠纷可能会不断涌现。
然而,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努力寻找和推动解决方案。
全球化进程促使各国间的合作与沟通更加频繁,这为解决争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近年来,你可能会在各种媒体上看见或者听见“中国威胁论”,“人民币升值”,“对台军售”,“钓鱼岛问题”,“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名词,这些名词后面都有美国的身影。
中国和美国,被称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G2集团,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关系,被称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但两国之间的瓜葛和渊源,却远非这些辞令描述的那么喜人和明朗。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乐观,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
中美关系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和可观的看待呢?关于中美关系,民间和官方都有各种各样的诠释。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叫“世界是一个班”。
在这个班上,美国是班长,家里有钱,人长得壮,看谁不顺眼就打,班里没几个人敢惹他。
中国是团支书,经济状况尚可,身体比较强壮,讲义气,重情义,经常帮助班上的贫困生。
很想收拾几个不安分的学生,但是为了维护班级和谐常常忍了。
鉴于“团支书”实力和地位的攀升,“班长”表示严重关注。
官方也有几个不同版本: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官方彼此定义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小布什时期,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在中美关系委员会上,提出Stakeholder一词,译成“利益攸关者”。
而在奥巴马竞选总统之前说过一句话“China is neither a friend , nor a foe.”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浅谈三元悖论下中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摘要:本文对三元悖论的提出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三元悖论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三个经济目标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三元悖论对我国政策组合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在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之间有所取舍、找到平衡。
关键词:三元悖论;汇率制度;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三元悖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该理论认为对一国而言,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取其二。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助于达到低通胀且稳定的经济增长;稳定甚至固定的汇率制度降低了汇率风险,有助于价格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资本自由流动则能分散本国的金融风险。
因此,这三个目标对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三元悖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的二元冲突。
米德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一书中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必须运用政策搭配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政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时无法运用汇率政策,仅依靠支出改变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导致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发生冲突。
米德认为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特别是对短期资本自由流动的控制。
米德的二元冲突指出了在支出改变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冲突。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论述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和汇率是否固定对一国货币政策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当一国资本完全流动并实行固定汇率制时,若央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下调利率,利率下降至低于他国会导致资本外流,本国的货币供应量故而减少,容易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此时央行必须抛售外汇资产并购买本国货币直至货币供应量回到最初水平。
可见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法实现。
人民币汇率波动分析论文一、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问题,其实已经演变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之间,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已经开始演变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这其中主要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洲,中国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体,在公开和非公开的场合,甚至在这些国家的民间,学术界,都对此有着极大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就官方的观点来看,针对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压力倾向是迫使人民币升值,至少是放开对人民币的官方管制,让人民币的走势直接与市场挂钩,也就是使人民币成为一个市场化的货币,当然,在其中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
这其中主要是由于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而引起的。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出口总额是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增长期,这让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瞠目结舌,因为中国的出口模式是他们所不能适应的,中国凭借着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大量的商品用于出口,一时间由中国生产的各种商品充斥着全世界各地,挤压了原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把持的一些市场,这种情况的发生让这些国家大为脑火,他们认为是由于中国政府控制了人民币的汇率,人为地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通过这样的手段让中国生产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因此,在国外的政界和学界针对这个问题总是在批评中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当然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之后,对美元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升值幅度,但是美国并不满足。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因此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又重新开始热起来,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人民币汇率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围绕着一个基点上下波动,并没有像美国人所希望的那样发生大幅度的升值,况且奥巴马政府背后有着强大的工会势力,所以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不会减少,但是,美国政府从大局出发,还是对此态度进行了一些软化,前段时间刚刚否认了中国是人民币汇率的操纵国。
编号2008051420080514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毕业论文题目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学生姓名陈敏学号2008051426系部经济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20080514指导教师姓名许春二〇一二年五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尽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年月日(学号):1 / 30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摘要该文旨在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第一部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资产市场法的分析。
这一部分重点是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的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了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的三大主要因素:长期的物价总水平变动、实际汇率的变动与美元汇率的长期走势。
前两个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的GDP增长。
美元长期走势则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近期看,我国经济呈现稳步发展,同期美国经济并未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发展,人民币长期汇率具有升值的压力第三部分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对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关键词: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汇率制度The influences of RMB exchange rate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MB exchange rate decis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RMB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is on the impact of RMB exchange rate in the long term factors analysis; third part of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The firs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 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 theory of balance of payments, asset market analysis.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bility in China analysis.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decision of China's RMB exchange rate trend of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e long-term price total level changes, the change of real exchange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US dollar long-term trend. The first two factors decisive action is China's GDP growth. Dollar long-term trend depends o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ok from the near future, our country economy presents the steady development period,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did not occur in a new round of high speed develops, the RMB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pressureThe third part of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system of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RMB;purchasing power parity; exchange rate system1 / 30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 (ⅱ)第一章引言 (4)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4)1.2 文献综述 (5)第二章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 (8)2.1 购买力平价理论介绍 (8)2.2 其他主要汇率理论简介 (10)2.3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适用性分析 (11)第三章人民币长期汇率决定因素分析 (14)3.1 物价总水平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14)3.2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 (16)3.3 美元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18)第四章对现行人民币制度的分析 (21)4.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影响 (21)4.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的优缺点 (24)参考文献.................................................................. ..27致谢.................................................................. (28)第一章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2011年,人民币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原则,对美元汇率在震荡中缓缓升值。
浅谈中国国家利益作者:陈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5期【摘要】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的底线。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保持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清楚的问题。
文章就以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为背景,分析国家利益中的中国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如何坚守国家底线、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国家利益;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最大化2013年6月8日,中美“习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开创了中美高层交往的新局面,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契机。
但同时,5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再报新高,突破6.19,报得6.1867。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攀升,反映的又是两国国家利益的较量。
此外,近来,中日、中印、中菲领土争端不断升级,我国主权领土安全不断受到威胁。
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应遵循什么国家利益解决此类的问题和争端,实现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政治问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直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交往过程中行事的基本原则。
但对于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内外学者各持己见。
(一)国外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国外一些学者主张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依靠逻辑推理和归纳分析国家利益。
他们认为:“国家利益是一种只对国家有利的事态,导致人们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利己主义动机,是以只关心一国自己的福祉为标志的,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
另外一些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如何界定国家利益。
其代表人物莫顿·卡普兰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行为体在满足国家行为系统的需要时所具有的利益。
这些需要一部分源于国家系统内部,而其余的则来自于环境因素。
同时,从跨国主义角度分析国家利益的学者则认为,由于国家间已建立起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兴旺。
因此,具有经济互动关系的行为体对于保护秩序以推进其利益就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开放经济的研究中发现,在资本的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的汇率稳定与其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将出现明显的冲突。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
如果把“三元悖论”用到我国,那么“三元悖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我国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视为我国的内部均衡目标、把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视为外部均衡目标,一旦我国国际资金流动不稳定情况发生,我国将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
然而,这个经典的“三元悖论”并不能保证: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后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以及在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下面将分别用Mendel-Fleming-Dormbusch模型和存在货币替代的情况来具体说明。
并得出结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不能以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作为主要依据,在浮动汇率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此,不能用它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Mendel-Fleming-Dornbusch模型模型假定:1、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2、我国人民币当前的汇率水平可变,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3、我国公众具有理性的预期;4、国内外生产部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滞后,即国内外产品价格变化缓慢;我国货币市场对价格的变动反应迅速,即我国资本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较为迅速。
模型表达式:y=h×(s+p+p*)+j×y-f×i+g(1)m=k×y-l×i(2)h×(s+p+p*)-r×y+n×(i-i*)=0(3)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h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对我国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反应敏感程度;s代表当前汇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p代表我国商品价格,p*代表国外商品价格(s、p、p*均为对数形式,s+p+p*表示单位国外商品所换取的本国商品数量,即真实汇率的对数式);j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进出倾向之差;f代表利率对投资的反应敏感系数;g代表政府支出;m代表我国国内的货币需求量;k代表货币需求量对收入的反应敏感系数;l代表货币需求量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系数;r代表我国边际进出口倾向,并假设为正,这在marshell-lerner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可以成立。
揭秘人民币汇率定价权之争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6期2016年第一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当周跌幅就接近700个基点,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贬值幅度超过0.8%,离岸人民币汇率更是大跌逾2.28%。
1月人民币沽空浪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民币加入SDR令国际投机资本认为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动能有所减少;二是去年12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市场预测中国央行从紧盯美元转向紧盯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稳定,由此引发更高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预期;三是去年12月外汇储备下降1079亿美元,创下单月最大降幅,令市场认为中国央行可能不大会持续消耗外汇储备干预汇市。
此次国际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操作手法,要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更加复杂。
具体而言,沽空人民币的策略主要分成三种,一是国际投机资本依然拿人民币中间价做文章,通过早盘率先大幅压低离岸人民币汇率,营造人民币汇率大跌恐慌氛围,“引导”第二天人民币中间价持续大幅下挫,进而引发市场更多的沽空人民币投机浪潮。
二是人民币境内外汇差套利交易越演越烈。
某些机构趁着境内人民币汇率大幅高于境外,先在境外卖出美元买入离岸人民币,再通过贸易项下将这些人民币划转到境内账户,再按境内较高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兑换更多美元流向境外,由此营造资本外流加剧的迹象,而且他们与人民币空头相互配合,一度将人民币境内外汇差扩大至1600多个基点的历史最高点,引发市场更强烈的套利潮涌。
三是,不少国际投机资本趁着人民币单日动辄400-500个基点下跌的高波动性,在香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建立基于波动性套利的人民币沽空期权投资组合,赚取可观的沽空收益。
这些沽空策略都是相辅相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中国央行的干预汇市“无功而返”。
在国际投机资本看来,央行干预汇市主要是为了防止人民币进一步下跌,但人民币境内外汇差套利交易未必依赖人民币贬值幅度获利,只要境内外人民币汇差不断扩大,这类套利交易就有利可图,甚至引发更多资本外流,创造沽空人民币的有利条件。
论文范文题目:论我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论与实践编辑:司马小[内容提要]国际争端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战争。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联合国的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历来以和平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及其现实问题。
我国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在对外关系中,我国历来主张并积极实践以谈判和协商、斡旋和调停的政治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对于国际仲裁,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接受任何仲裁条款。
80年代后期,在我国与外国签订的非政治性国际条约中,开始接受仲裁条款并有实践。
同时,我国也历来拒绝通过国际法院解决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争端。
80年代开始以来,除了对一些涉及我国重大国家利益的国际争端仍然坚持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之外,对有关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由国际法院解决争端的条款一般不作保留。
[关键词]国际争端和平解决政治方式国际仲裁国际法院所谓国际争端,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于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主张不一致,或者是政治利益和特定权利上的矛盾对立。
国际争端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彼此地位平等;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国际争端的解决也受到国际关系力量对比的制约,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战争。
传统的国际法将国际争端分为法律性质的争端和政治性质的争端。
所谓法律性质的争端,是指争端当事国提出的要求和论据是以国际法为根据的争端,因此而称为“可裁判的争端”,即可以通过国际仲裁和国际法院的法律方法来解决的争端;政治性质的争端,是指起因于政治利益的冲突而发生的争端,因其关涉到国家或民族的根本政治利益,所以,不能通过法律方法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政治的方法(又称外交方法)来解决,称之为“不可裁判的争端”。
但是,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实践中,由于国际争端的性质、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上述两种性质的争端往往相互交错,很难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