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档案--大运河滑县段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5
大运河(滑县段)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开发作者:张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4期摘要:大运河(滑县段)位于河南省滑县,是我国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经济价值。
大运河遗产保护区是滑县政府为保护运河遗址和道口古镇所建设的重要工程,但在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均衡发展和协同合作方面尚存在不足,还需调整加强。
关键词:大运河(滑县段);遗产保护区;文化遗产价值;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大运河(滑县段)位于河南省北部滑县行政区,是我国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卫河其中一段。
该运河河段由道口桥上村进入滑县,穿过现今道口镇行政区北部由南向北注入浚县。
运河河道全长8240米,宽33~50米,遗产保护区总面积达4.508平方千米。
2013年3月,大运河(滑县段)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滑县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处遗产类型繁多的大规模文物古迹、一条文化线路、一个持续演进的线性文化景观。
1 大运河(滑县段)的价值1.1 大运河(滑县段)是滑县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大运河(滑县段)开凿于东汉末年,属白沟运河的一段;隋代属永济渠;北宋称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
至20世纪70年代断航,通航历史达1800年之久。
现今运河主要发挥着灌溉排涝的作用。
大运河(滑县段)包括现今本体河道、3000余米古城墙、9处码头遗址及位于运河东南岸的道口古镇。
道口古镇位于现今滑县县城西北、卫河东南岸,面积约0.84平方千米,现存老胡同16条、老店铺8处、传统民居1134所以及大王庙等多处古建筑遗存。
古镇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居多。
古镇在宋代属于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明朝属黎阳,称“平川驿”,是一处河运中转地,运递粮食商物;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大运河漕运发达,道口镇地处南北之中、运河河畔,逐渐发展为豫北名镇;清末至民国,步入历史发展鼎盛期,水、旱交通完备,更因道清铁路的修建成为豫北交通枢纽之一;在抗战期间成为沦陷区,铁路被拆除,加之卫河淤积严重,水运停滞,道口古镇依靠河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中转集散地的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河南滑县大运河作文在河南的大地上,有一条流淌着历史与故事的长河,那就是滑县大运河。
我第一次真正走近滑县大运河的时候,就被它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我怀揣着满心的好奇,来到了这条古老运河的岸边。
站在岸边,放眼望去,河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往事。
河水的颜色并非那种清澈见底的湛蓝,而是带着一些岁月沉淀的微黄,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故事。
河面上,偶尔有几艘小船缓缓驶过,船头劈开平静的水面,留下一道道细细的水痕,那水痕慢慢扩散开来,又渐渐消失在河水的波动之中。
岸边的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就像大自然的画笔在水面上轻轻拂过。
有的柳条甚至垂到了水面上,随着微风的轻抚,轻轻地撩拨着河水,仿佛在与河水嬉戏玩耍。
树下的草丛中,五颜六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绽放着,红的、黄的、紫的,好不热闹。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忙碌得像个勤劳的小邮差,传递着春天的消息。
沿着河岸漫步,脚下是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小路。
这些青石有的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足迹。
小路旁,有一些古老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字迹,虽然已经难以辨认,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不远处,有一座小小的石桥横跨在运河上。
这座石桥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桥身上布满了斑驳的痕迹,石头的缝隙中还长出了一些青苔。
我小心翼翼地走上石桥,手扶着桥栏,向下望去。
只见河水在桥洞下潺潺流过,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古老的乐章。
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运河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舍,还有那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群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
她们有的蹲在河边的石头上,有的则站在水中,手中拿着棒槌,用力地敲打着衣服。
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大声地说着笑着,那欢快的笑声在河面上回荡。
我走近她们,其中一位大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妹子,来看看这运河啊?”我笑着点点头,和她聊了起来。
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标志。
道口老街导览图。
接上篇,从一面街运河转弯处返回与顺河南街交叉的Y字口,往东北方向去顺河南街走走看看。
现在您看到的是顺河南街。
顺河南街与顺河北街沿着卫河走向,因运河而立、因运河而兴而得名,南街与北街共长达千余米,是道口历史文化街区中一条重要的街道,现存有古建筑1000余间、老字号5处、绸缎庄1处、老票号1处、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房或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
顺河南街店铺。
与前一篇写到的一面街相比,顺河南街显然各种商铺多了起来,不像一面街那样,民居多于商铺,这大概是一面街相对偏外一些,而顺河南街则走进古镇中心了。
这大概是个集市的大门。
与时俱进,古街上也有了“梦幻雪”(奶茶、休闲、K歌、看电影)和“影驿站”(影吧)这些现代人喜欢的时髦的东东。
顺河南街与大集街、水胡同交叉十字口(参看导览图)。
十字口往东是大集街,未去(暂时的)。
十字口西北角是滑县县百货公司。
这栋建筑可以说是道口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了,几乎所有介绍道口的文章里都能看到它的尊容。
两层楼建得很敦实,带有浓浓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气息,它现在似乎是个卫生院了。
走在道口,满大街都能看到烧鸡店。
这您大概不会奇怪吧,因为即使您木来过道口,但一定听说过“道口烧鸡”;其实更多的人知道道口并不是因为它是千年古镇、世界遗产,而就是因为道口烧鸡;话说过来了,仅凭道口烧鸡这一条,道口镇就足以闻名远近。
道口烧鸡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型”四绝而闻名国内外,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誉为是“中华第一鸡”。
至于中华第一鸡到底是道口烧鸡,还是德州扒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口烧鸡的名头是极大极大的。
道口烧鸡以“义兴张”世家制作的最正宗、最有名。
刚才走过的顺河南街有间义兴张烧鸡老铺,那里曾是中央电视台《乡土》、《记住乡愁》等栏目的拍摄地,因为我们慌着与前面的人去汇合,居然走过去而木有拍,现在拍一幅他家的分店吧。
放一张道口烧鸡图。
描写滑县大运河的作文滑县的大运河,这个地方真是有点儿意思。
我上个月去了一趟,结果就像被一个时间的隧道给吸进去了。
你说运河也能有这种感觉?是的!滑县的大运河就像是个古老的传送门,让人穿越回了古代。
先说说我的朋友小李,他是个地道的滑县人,对这个运河那叫一个熟悉。
我们刚到的时候,他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立刻开始了他那一套“专业”解说。
他指着运河上的一座古桥说:“你知道吗,这座桥在古代可是了不起的工程啊!”我咧嘴笑,心想这桥不就是个桥嘛,哪儿了不起?结果他接着说:“这桥在几百年前就能让船只顺利通过,厉害吧?”我顿时有点儿佩服,这小李居然还能把桥说得这么高大上。
我们沿着运河走了一段,小李还给我讲了好多有趣的事儿,比如说运河两岸以前是怎样的繁华景象,还有哪些古老的商贩和手艺人。
在他描述的那些场景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穿着古装的人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货物在街上讨价还价。
说实话,那些描绘比电视剧还精彩。
不过,滑县的大运河不仅仅有历史,它的美景也是让人惊叹的。
小李带我去了一处风景特别好的地方——一个古老的码头。
这里的水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阳光洒在水面上,闪闪发光。
我们坐在岸边的石凳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
就在这时候,小李突然笑着说:“你知道吗,这里以前可是热闹得很,商船往来不停。
现在倒是安静了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好地方。
”我笑了笑:“你这嘴真甜,搞得我都想当个滑县人了。
”小李摇头笑道:“你要是真的当了,咱们这儿就多了一个‘专家’。
”吃过午饭,我们决定乘坐一条古老的小船,在运河上兜兜风。
船夫是个老爷爷,他笑眯眯地招呼我们上船,一路上跟我们聊起了很多关于运河的趣闻轶事。
他讲到:“我这船可是‘老兵’,跟着运河走了很多年了。
”他那种自豪的神情让我们都忍不住笑了,仿佛在说:“看吧,这不就是咱们的宝贝吗!”船行在运河上,微风拂面,阳光正好,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
这运河就像是一个悠闲的老朋友,不紧不慢地陪着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河南安阳滑县大运河作文滑县大运河边,那些悠悠岁月的小确幸哎,说起河南安阳滑县的大运河,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那河面上轻轻荡漾的波纹,既平静又带点小激动。
你知道吗?那不仅仅是一条河,它是咱祖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我这小屁孩儿心中一抹别样的风景。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拉着我的小手,沿着大运河边散步。
那时候,河水还算清澈,能隐约看见鱼儿在水底穿梭,仿佛在跟我们玩捉迷藏。
爷爷会指着河面,悠悠地说:“这河啊,它见证了咱滑县几百年的兴衰更替,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那时候的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只觉得河风拂面,凉快得很。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我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条河。
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河面,金色的余晖洒满整个河面,美得让人心醉。
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历史在耳边低语,那些关于运河的故事,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但说实在的,大运河也有它的“小烦恼”。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曾经清澈的河面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每次看到那些漂浮的垃圾,我心里都不是滋味。
我想,要是每个人都能多一份爱护,少一份破坏,那该多好啊!不过,这两年我发现,大运河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水质慢慢得到了改善,河边还建起了漂亮的步道,成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河边的灯光亮起,就像是给这条古老的河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说起这些变化,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矛盾的。
一方面,我为运河的重生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样的美好能否长久。
毕竟,保护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能变成一条小鱼,那该多好啊!我就能自由自在地在运河里游来游去,亲身感受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变化。
但转念一想,还是做个人类好,至少我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这份美好,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总之,滑县的大运河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滑县大运河作文您知道滑县的大运河不?那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地方。
我第一次去滑县大运河的时候,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宝藏。
沿着河岸走,那河风呼呼地吹过来,就像是大运河在跟你打招呼呢。
这大运河啊,水缓缓地流着,像一条巨大的、会流动的丝带。
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就像有无数个小镜子在闪着光,晃得人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河两边的堤岸就像是大运河的两个忠诚卫士。
堤岸上的草啊,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给河岸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毛毯。
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小花,五颜六色的,在草丛里探出头来,好像在偷偷打量着路过的行人。
我就想啊,这些小花小草是不是也知道大运河的那些古老故事呢?听说啊,这大运河在滑县可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呢。
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以前,这大运河可热闹了,来来往往的船只多得数不清。
那些船装满了货物,什么丝绸啊、茶叶啊、瓷器啊,就靠着这大运河运到远方。
那时候,沿岸肯定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搬运货物的工人喊着号子,船家在船头掌舵,一片繁荣的景象。
我闭上眼睛,仿佛都能听到那时候的喧闹声,看到船只在水面上穿梭的样子。
现在呢,虽然没有了以前那种繁忙的运输景象,但大运河依然是滑县的宝贝。
它变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你看,河边有不少人在钓鱼呢。
那些钓鱼的人啊,一个个聚精会神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漂,就盼着能钓上来一条大鱼。
我凑过去看的时候,有个大叔还跟我打趣说:“这大运河里的鱼啊,可都是吃着历史长大的,肯定特别有味道。
”逗得我哈哈大笑。
还有些人在河边散步,有老人慢悠悠地走着,享受着河边的宁静;也有小情侣手拉手,说着悄悄话,那甜蜜的样子就像这大运河的水一样温柔。
在大运河边,不管是谁,都能找到一种放松的感觉。
到了傍晚,大运河就更美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把河水染成了橙红色。
整个河面就像一幅油画,美得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睛。
这时候,要是再有几只归巢的鸟儿飞过,那画面简直绝了。
我就在想啊,这大运河的美,真是每个时刻都不一样,就像一个多变的精灵,总能给人带来惊喜。
歌颂滑县大运河悠扬历史的作文咱们这个滑县啊,有个大名鼎鼎的景点,那可是让多少人神往的好地方——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可是有着悠扬的历史,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美丽的地方。
咱们要从大运河的源头说起。
大运河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长的,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运河只是个小水沟,主要是为了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演变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的水路,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说到大运河,咱们还得提到那些修建它的勤劳人民。
那时候的人们可真是不容易啊,他们顶着烈日炎炎,冒着严寒酷暑,一代又一代地修筑着这条大运河。
他们的辛勤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条美丽的运河。
大运河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宏伟壮观上,还体现在它沿途的风景上。
沿着大运河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春天的时候,桃花盛开,一片片粉红色的花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清风徐来,让人感受到了一丝丝凉爽;秋天的时候,稻谷金黄,果实累累,丰收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冬天的时候,雪花飘飘,银装素裹,把大运河装扮得如诗如画。
大运河不仅美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沿着大运河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古老的建筑、碑刻和遗址。
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而且,大运河还是很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比如《红楼梦》中的“荣府贾母游大观园”,就是以大运河为背景的。
大运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历史的地方。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们的梦想和希望。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滑县,一定要去大运河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美丽和历史。
相信我,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折服,爱上这个地方的!。
河南安阳滑县大运河作文篇一《滑县大运河:时光中的故事讲述者》滑县的大运河,就像是一位坐在老树下的长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记得第一次走近大运河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
那时候,沿着河岸慢慢走着,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河水缓缓流淌着,带着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它可不是那种清澈得一眼见底的小溪流,这河水里像是夹杂着历史的泥沙,微微有些浑浊,可这浑浊却并不让人讨厌,反倒给人一种厚重感。
河岸两边是不那么平整的草地,草长得高低不齐,有几头牛在慢悠悠地吃草。
那牛咀嚼草料的样子超级有趣,嘴巴左右晃悠着,像是在细细品味这河边的美味。
不远处还有几位大爷,坐在小马扎上钓鱼。
有个大爷钓竿猛地一弯,他兴奋得差点没从马扎上蹦起来,一边遛着鱼一边喊着“大个儿的,今儿个可碰上大个儿的喽”。
河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小船不大,船身看起来有些旧旧的,木板的颜色都有些发暗了。
船夫撑着篙,那动作熟练得很,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脸上带着质朴的笑。
这时候我就在想啊,这河上不知道承载了多少这样普通又温馨的画面呢。
运粮的、载人的、各种各样的船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穿梭在这河面之上。
那时候的热闹景象肯定很壮观,说不定岸边全是等待卸货的人们,忙忙碌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大运河也见证着岸边人家的生活。
那些沿河岸而建的房子,有的已经许多年头了,墙皮有些脱落,露出里面的砖头,但从房子里飘出的饭香,却也是那么的诱人。
走到一户人家门口,一只小花狗马上跑过来冲我叫了两声,又摇着尾巴跑开了。
这些画面就像一幅没有边界的画,而大运河就是把它们串起来的那根线。
如今它还在那,一直讲述着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岁月滋味的故事。
篇二《滑县大运河:岁月沉淀的宝藏》滑县的大运河就藏在这片土地的怀抱里,像一个封存已久的宝藏,蕴藏着无尽的乐趣和惊喜。
有次我跟着爷爷去运河边的集市,那热闹劲可别提了。
天刚蒙蒙亮,集市就在大运河边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爷爷拉着我在人群里挤着,周围都是各种摊位。
河南滑县的大运河作文在河南的大地上,有一处流淌着历史与故事的地方,那就是滑县的大运河。
说起这大运河,它可真是个有来头的老家伙。
它不像那些崭新的现代化建筑,闪闪发光、引人瞩目。
大运河啊,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我第一次真正走近大运河,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那天的天气好得出奇,蓝天白云仿佛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当我踏上那片土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宽阔的河道。
河水缓缓地流淌着,水波轻轻荡漾,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河边的堤岸上,绿草如茵,像是给大运河披上了一条绿色的披风。
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地绽放着,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微风吹过,花朵轻轻摇曳,好似在跳舞,又似在向大运河这位“长辈”撒娇。
沿着堤岸走,能看到不少附近的居民。
有老人坐在树下的凳子上,悠闲地扇着扇子,眯着眼睛,不知道是在回忆过去的岁月,还是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还有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嬉笑打闹着,他们奔跑的身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
再往前走,便能看到一艘艘小船停靠在岸边。
这些小船看起来有些老旧,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船身上的油漆有些剥落,露出了木头原本的颜色,那一道道木纹,仿佛记录着它们在大运河上的一次次航行。
船头系着的绳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等待着主人再次带它出发。
我踏上了其中一艘小船,船身微微晃动了一下,让我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
走进船舱,里面的布置简单而实用,一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角落里还放着一些捕鱼的工具。
我坐在小板凳上,想象着船夫们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一个个风雨交加或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船上下来,继续沿着河岸漫步。
这时,我看到了一位渔夫。
他头戴一顶草帽,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鱼竿,静静地站在河边。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紧紧地盯着河面,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那条河。
过了好一会儿,只见他猛地一收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被钓了上来。
渔夫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着收获的喜悦,也有着对生活的满足。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文物名称大运河滑县段所在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申报单位申报日期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名称大运河滑县段时代隋----清类别古遗址所有权国家所有所在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使用人海拔高程经度纬度保护级别管理机构简介大运河滑县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西部。
该河段由桥上村流入滑县,曲穿道口镇复注浚县,全长8.24公里,宽约33米,面积约271920平方米。
现存大运河滑县段河道完整,道口古镇风貌相对完好,古村轮廓清晰,沿河遗迹丰富,有码头8处,古城墙1处,清代南大王庙重修碑1通,大王庙正殿1座。
火神庙遗址1处,道口古镇老房屋1000余间,还有老字号、老票号等,是隋唐大运河的历史见证。
大运河滑县段自开凿白沟以来,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通航约1800年,历史悠久,是中国大运河的杰出范例,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通道。
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报对象文物构成清单文物名称文物类别保存现状码头1 古建筑一般码头2 古建筑较好码头3 古建筑一般码头4 古建筑一般码头5 古建筑一般码头6 古建筑一般码头7 古建筑一般码头8 古建筑一般古城墙古建筑一般清代南大王庙重修碑石刻一般火神庙遗址古遗址一般大王庙正殿古建筑较好道口烧鸡老店古建筑一般“同和裕”票号古建筑一般“德锦诚”绸缎庄古建筑一般自然与人文环境一、自然环境1.气候大运河滑县段地处滑县道口镇,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64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2℃。
2.地貌大运河滑县段位于道口镇西部,这里地势平坦,河道走向弯曲自然,滑县段长8240米,宽约33米。
3.地质该河段土质疏松,地表为粘土层,深约2米,下层为沙质土,沙质纯净,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4.水文大运河滑县段所在区域的水系属海河水系。
5.植物、动物植被:大运河滑县段所在地,目前原始植被甚少,除耕作地带,多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或为人工栽植用材林、经济林等,树木主要有杨树、榆树、槐树、桐树、苹果、梨、桃、枣等树。
其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果树类等。
动物:该河段所在地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蛇、喜鹊、麻鹊等。
家养的动物有羊、马、牛、猪、狗、猫、鸡、鸭、鹅、鸽子等。
二、人文环境1、居民状况:目前大运河滑县段保护范围区域内,分布有桥上村,西街村、顺河南街村、顺河北街村、东关村、北辛店村、河西村、军庄村等八个自然村,其常住人口总计有10万余人。
2.产业状况:该河段所在地水源丰富,农业灌溉条件优越。
因此很早以前该地农业种植就很发达,农业经济基础较丰厚,该地居民大多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
3.交通状况:该河段所在地交通非常便利,东有大广高速,南有新乡至濮阳、济源至荷泽省道,开封至安阳从道口古镇南北穿过。
4.遗址周边特殊景观:遗址东岸有省保单位大王庙正殿,县保单位蔡阳坟遗址,所在地有原产地保护产品道口烧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版年画、滑县大平调、滑县二夹弦、滑县大弦戏等。
5.环境变化、主要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河道两岸地区被蚕食,周围的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人为垃圾的污染,大大影响了河道的环境风貌。
文物本体状况大运河滑县段位于道口镇西部,该河段由桥上村入滑县,曲穿道口镇流入浚县,全长8.24公里,宽约33米,面积约271920平方米。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该河段右岸发现古城墙一处,建于清代,现存城墙近3000米,码头8处,建于明清时期,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是运河(永济渠)的历史见证,在道口古镇西侧(地理坐标北纬35°34′,东经114°30′)这些码头均采用规则的青石块和白灰垒砌而成,其中部分保存较好。
道口古镇是明清时期因卫河航运而兴起,是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
因卫河上至百泉下抵天津,水运通达商业繁盛,最终使得道口这个沿河要埠于明清时期成为豫北重镇,是河南四大名镇之一。
清末民国时期,道口便成为航运、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素有“小天津”之美称。
道口古镇面积约84公倾,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较好,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
大王庙正殿,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王庙原名十方院,由天津盐业、绸缎业等八大商家集资创建,该殿座东朝西,西阔五间,进深十二架椽,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6.6米,檐高7.6米,通高9米,建在0.21米高的石台基上,属单檐硬山,“一殿一卷”式勾连搭房顶建筑,保存完好,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口古镇现存顺河南街、顺河北街、西街、一面街,长约3000米,老胡洞16条,古庙宇2处,古码头8处,水闸8处,老票号1处,绸缎庄1处。
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大弦戏、滑县大平调、滑县二夹弦、滑县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道口古庙会、莲花灯、背阁、抬阁等,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道口烧鸡,道口锡器1915年荣获巴那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运河文化遗存,体现了运河文化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财富。
历史沿革本段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永济渠,清水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
北宋时期永济渠更名为御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9年)又改为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也称卫漕,在明代,卫河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沟通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西南部与京津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在清代为增加卫河水源,对卫河干流及各支流进行了多次治理,将上游诸多泉水加以拓展。
虽然咸丰年间漕运改由海运,但是,卫河的航运并未衰落,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航运任务,发挥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
之后因水源越来越少,导致水运中断。
现在卫河在滑县境内,曲穿道口镇西部,之后流经鹤壁市浚县境内,沿河两岸遗留有运河码头、古城墙以及道口镇历史街区等物质文化遗存,以及滑县大平调、滑县大弦戏、滑县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存。
价值评估1、历史上的滑县段运河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白沟以来,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通航约1800年,历史悠久,是中国大运河的杰出范例。
2、大运河滑县段的开通最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在征辽东的多次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宋时期的御河成为向河北边防运送军粮和各种物资的重要通道。
3、大运河滑县段历史上除承担漕运功能外,作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沿线的道口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4、大运河滑县段历史上具有航运、灌溉减灾、生态调节等综合功能,目前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5、现存大运河滑县段河道完整,沿河遗迹丰富,道口古镇风貌相对完好,古村轮廓清晰,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历史见证。
相关研究情况1、现存的道口镇码头,均采用规则的青石和白灰垒砌而成,其中部分保存较好,是滑县段运河航运的历史见证。
2、现存道口古镇是明朝因卫河航运而兴起,是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
因上至百泉下抵天津,水运通达,商业繁盛,最终使得道口成为豫北重镇,属河南四大名镇之一。
3、现存的道口古城墙,长3000余米,是道口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道口古镇兴衰演变的历史。
据考证,道口古城墙建于明朝时期。
完整墙体高7.6米,墙体厚2.4米,墙基以青石白灰垒砌而成,上部为粘土白灰夯土,上有垛口。
4、现存的大王庙正殿,系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天津盐商、绸缎商等八大商家集资创建。
该殿面阔5间,进深十二架椽,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6.6米,高9米,是一保处存很好的实物见证。
5、道口烧鸡已列入中国原地理产地保护产品;道口锡器荣获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那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滑县大弦戏、滑县大平调、滑县二夹弦、滑县木版年画已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一、调查情况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大运河滑县段全长8240米,宽约33米。
沿河遗留有码头、水闸、碑刻、庙宇、道口古镇。
二、保护1、道口古镇、码头、水闸、庙宇纳入卫河河道统一划定重点保护区。
2、道口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面积9.5公倾,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7.2公倾。
3、道口古镇历史文化街区边界;以顺河北街、一面街、水胡同、大集街为轴左右偏移10-40米的距离,具体情况视街道两侧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而定。
4、道口古镇建设控制地带边界;以道口古镇范围为界,东至贸易路,西至卫河东岸及道口镇古城墙处,北至大王庙,南至长虹路。
三、展示1、大运河滑县段河道①近期结合滑县大运河段的环境整治进行局段重点展示,根据县城(2005-2020年)总体规划,修建卫河公园。
②中期结合全段环境整治,建成滑县段运河遗产小区,供广大居民、游客休闲、游憩之用。
2、道口码头、水闸实施本体保护工程后,结合说明牌对其进行原状展示。
3、道口古城墙在实施本体保护及环境治理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说明牌对城墙遗址进行原状展示。
4、道口古镇在实施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放展示,并选定部分具有代表性建筑增加与运河文化相关的陈列展示内容。
“四有”工作情况1、保护管理机构使用机构: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滑县河务局保护管理机构:滑县旅游文物管理局性质:行政管理经费来源:财政划拨2、保护范围大运河滑县段长8240米,宽33米,道口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面积9.5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以道口古镇范围为界,东至贸易路,西至卫河西岸,北至大王庙,南至长虹路。
(待定)3、保护标志因该遗址尚未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没立标志牌和保护档案。
大运河河南滑县段的保护已委托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保护规划编制,四有工作也正在有序的落实中。
安全保卫情况滑县旅游文物管理局指导道口镇人民政府加以保护,目前,该遗址内尚无监控设施,防盗设施和消防设备。
文物保护员自备有通讯设施。
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大运河滑县段已纳入滑县城市总体规划和道口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在实施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严禁在保护区内:1、重点保护区内严禁围垦河道、采沙、取土、钻探挖筑鱼塘、爆破等破坏或影响河道的行为。
2、重点保护区内严禁弃置沙石或淤泥、垃圾,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等破坏或影响河道及环境的行为。
3、重点保护区内涉及到村镇建设,公路铁路专用线,高压走廊等工程建设选址的应对河道进行避让。
4、其它未涉及的事项,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