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和手机浏览器大事记E01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3g发展历程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在3G发展的历程中,经
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2001年,国际电信联盟将WCDMA(宽带码分多址)
技术确定为IMT-2000标准,标志着3G的正式启动。
这一阶段,各国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研发,争取在
3G技术上取得突破。
接着是2003年,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
我国成立了一个专
门负责3G发展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
在此
期间,中国也积极争取3G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并逐渐形成了
由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3G技术共存的
格局。
随后是2004年,中国联通作为我国的第一家3G铁塔运营商
建成。
这标志着我国3G网络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为3G
技术的商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始建设各自的3G网络。
2009年,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获得了3G牌照。
这意味着我国3G商用向全面展开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后,我国的3G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013年,我国正式商用了LTE(长期演进)技术,也被视为
4G技术的一种演进。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逐步实现3G向4G
的过渡,并且4G网络的建设更加迅速和全面。
综上所述,3G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标准确定、国内外网络
建设和商用推广等多个关键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普及,3G为人们提供了更快速、更便捷的移动通信服务。
浏览发展历浏览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上网方式,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然而,浏览器的发展历程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的浏览器到现代浏览器,为大家介绍浏览器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浏览器早期的浏览器主要是用于浏览文本和图片,最早的浏览器是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的WorldWideWeb浏览器。
这个浏览器只能在NeXT电脑上运行,它的界面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文本框和一些按钮。
1993年,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埃里克·比纳(Eric Bina)开发了Mosaic浏览器,这是第一个流行的图形化浏览器,它可以在Windows和Macintosh上运行。
Mosaic浏览器的成功,为后来的浏览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IE时代1995年,微软发布了Internet Explorer 1.0,这是第一个集成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浏览器。
IE的出现,使得浏览器的使用变得更加普及。
IE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95%以上,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浏览器。
然而,IE也因为安全漏洞和性能问题而备受诟病。
三、Firefox和Chrome的崛起2004年,Mozilla基金会发布了Firefox浏览器,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E竞争对手。
Firefox浏览器的出现,使得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促进了浏览器的创新。
2008年,Google发布了Chrome浏览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浏览器的格局。
Chrome浏览器采用了多进程架构,使得浏览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Chrome浏览器的成功,也推动了Web应用的发展。
四、现代浏览器现代浏览器不仅仅是用来浏览网页的工具,它还可以运行Web应用,支持HTML5和CSS3等新技术。
现代浏览器的界面更加简洁,功能更加强大。
目前,Chrome和Firefox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浏览器,它们不断地推出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3g网络是哪一年
3g网络是2008年。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 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
3G网络技术,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即 1G)与第二代数字手机通信技术(即 2G)相比,3G 手机主要是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全面结合,以此形成一种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
这种移动技术可以处理图像、音乐等媒体形式,除此之外,也包含了电话会议等一些商务功能。
为了支持以上所述功能,无线网络可以对不同数据传输的速度进行充分的支持,即无论是在室外、内还是在行车的环境下,都可以提供最少为2Mbps、384kbps与14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Internet大事年表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为在可用于军事的科学技术方面建立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国防部成立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1965年 ARPA研究“分时计算机的合作网络”;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计算机TX-2和加州Senha Monica的System Development Corp的Q-32计算机直接连接起来(没有包交换)。
1967年 Lawrence G.Roberts出版了第一份 ARPAnet的设计文件。
1969年美国国防部下达 ARPAnet网络的研制计划。
国防部委托完成的 ARPAnet用来探讨连网,第一个节点设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后不久设在SRI(Standford 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NIC);第一次请求注解(FRC):Steve Crocker开发的“主机软件”(Host Software)在密执安大学为学生、教员建立基于X.25的Merit网络;使用了E-mail技术并将其扩展到会议。
1970年夏威夷大学的Norman Abrahanmson开发了ALOHAnet(夏威夷网络)。
1972年 ARPAnet主机开始使用网络控制协议(NCP);ARPAnet第一次在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上进行演示(连接40台计算机)。
1973年英国、挪威与ARPAnet连接成功。
1974年 Vinton Cerf和Bob Kahn出版了“包交换网络通信协议”,该协议具体规定了Transmissino Control Program(传输控制程序,TCP)的设计BNN开放了Telnet,第一个公共的包交换数据服务(ARPAnet的商业版本)。
1975年可操作的Internet管理提交给DCA(美国国防通信局,现称DISA)。
]1976年 UUCP(Unix-to-Unix Copy)在Bell实验室开发出来,一年后作为Unix的一部分分发;美国Wisconsin大学实现了基于UUCP电子邮件软件,100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
从3G到5G智能手机的时代变迁作者:来源:《微型计算机》2021年第24期陳奕迅的《十年》,是两个字的颤抖;智能手机的十年,则是两个时代的变迁。
十年之前,3G网络普及,4G网络初建,苹果iPhone初入国内市场,小米手机初代诞生,功能机时代的多个品牌相继走向没落。
十年后的今天,5G网络加速普及,国内手机市场历经多次洗牌,以“HOVM”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与三星、苹果等国际品牌分庭抗礼。
时代的变迁下,快速迭代的智能手机已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移动SoC的制程之战作为智能手机崛起的主要推力,手机SoC芯片在过去的十年里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过去,我们习惯将它称为处理器,随着其集成的元器件越来越多,架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获得了指数级的增长,现已进化为处理平台。
以苹果A系列SoC为例,2017年推出的A11 Bionic共有43亿个晶体管,而2021年推出的A15 Bionic的晶体管数量已达到近150亿个。
更多的晶体管数量,意味着SoC芯片拥有更高的集成度,可以容纳更多的元器件,这就对制程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1月3日,高通在CES 2017上正式推出骁龙835处理器,作为首款采用10nm FinFET工艺的移动平台,骁龙835除了包含GPU和GPU外,还集成了Hexagon 682 DSP、Spectra 180 ISP、X16 LTE调制解调器,支持802.11ac Wi+i、Bluetooth 5等功能,带来突破性的性能和出色的能效表现。
仅一年过后,华为于2018年8月31日发布首款商用7nm SoC——麒麟980,集成了两个NPU和两个ISP,从而具备更好的AI性能和拍照能力。
5nm SoC的首发则花落苹果,A14 Bionic的逻辑密度相比前代提升了80%,Al运算能力也提升到了11.8万亿次。
如今,基于4nm工艺的高通骁龙8移动平台已经发布,带来了三个,18bit ISP、更快连接速度和更好的游戏渲染性能。
网络安全大事记网络安全大事记自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网络安全的一些重大事件:2007年,俄罗斯发起的“沙粒”号卫星攻击,通过干扰美国情报卫星的正常通信,造成了美国对情报信息的极大损失。
这次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卫星通信安全的重视。
2010年,美国以色列合作开发的计算机病毒“斯图克网”袭击伊朗核设施,成功瘫痪了伊朗核能产业。
这次事件揭示了计算机病毒可能成为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种新型武器。
2013年,美国前情报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黑客组织“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监听全球各国的互联网通信,引发了全球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讨论,并推动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国际协议的修订。
2016年,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曝光了涉及超过5亿用户的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
这次事件引发了对企业数据保护措施的重视,并促使了全球各地立法机构制定更加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
2017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勒索软件”病毒攻击事件。
这次攻击通过加密受害者的计算机数据,并要求支付赎金以解密数据,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数据丢失和财产损失。
2018年,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曝光了涉及超过8,7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事件。
这次事件再次引发了对企业数据保护措施的重视,并促使了各国立法机构进一步修订数据隐私保护法律。
2019年,中国网络安全法正式生效,进一步强化了对个人隐私权和网络安全的保护。
这一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个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互联网的使用量大幅增加,网络犯罪也有所上升。
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投入,加强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网络安全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复杂化。
黑客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个人隐私和企业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共同任务。
浏览发展历浏览器是一种用于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的软件工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浏览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
本文将从浏览器发展的起源、关键技术、主要版本、市场份额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浏览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万维网时代。
最早的浏览器是由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发的WorldWideWeb,它的概念是由蒂姆·伯纳斯-李提出的。
然而,第一个真正流行起来的浏览器是马尔代夫公司(NCSA)开发的Mosaic,它通过图形界面和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实现了浏览网页的功能。
关键技术是浏览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最重要的技术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和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HTML是用于创建和呈现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而HTTP是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
此外,JavaScript和CSS也是浏览器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其中JavaScript用于为网页添加动态交互功能,CSS用于控制网页的样式和布局。
主要版本的浏览器包括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Mozilla 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和Opera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个浏览器都不断地进行升级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目前,Google Chrome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浏览器,其市场份额远超其他浏览器。
浏览器市场份额的变化是浏览器发展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Google Chrome、Safari、Firefox、Microsoft Edge和Opera。
其中,Google Chrome的市场份额超过60%,远远领先于其他浏览器。
未来发展方向是浏览器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移动端浏览器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浏览器也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如更好地支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百度遭黑客攻击2010年1月12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黑客攻击,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
影响范围涉及北京、四川、广东等国内大部分省市。
2、国务院推动三网融合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6月30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3、四海商舟成立2010年2月起江苏科泰集团于2009年在国内首推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海外营销整体解决方案正式定名为“四海商舟”(BizArk),旨在帮助有进取心的外向型企业扎根海外市场,实现其海外本土化营销、打造本土品牌的战略目标。
4、QQ同时在线用户超过一亿2010年3月5日,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显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量用户运维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团购网站大规模兴起从2010年3月起,团购网站在中国逐渐兴起,网络团购以价格折扣低、小额支付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成为2010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
6、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发放2010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放首批三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获得牌照的企业将具备在数字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上开展跨网跨屏融合新业务的条件。
7、《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10年6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公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和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规章。
8、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6月20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人民网转企改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将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以至整个网络宣传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9、央行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3G和手机浏览器大事记●3G大事记✧1997年,正式成立第三代3G评估研究小组,并提交了中国的TD—SCDMA标准。
✧1999年,开发中国第一代项目。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
✧2001年,启动3G攻关及部分专项。
✧2001年,日本的运营商NTT DoCoMo全球最早开展3G业务。
✧2003年8月26日,大唐电信和北电网络的联合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中国自主开发的3G标准全面进入集成测试阶段。
✧2004年则是3G发展的高潮,Vodafone、Orange等运营商相继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国家开通了3G服务。
✧2004年3月31日,大唐宣布,国产3G标准手机面市,2005年上半年批量生产。
✧2005年10月18日,TD-SCDMA终端测试延迟,3G发牌时间悬疑重重。
✧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承诺2008奥运会前开通3G网络。
✧2006年1月20日,信产部宣布TD-SCDMA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2006年年初,广东试点WCDMA和TD-SCDMA网络。
✧2006年3月12日,规模测试方案最终正式确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三大运营商圈定保定、厦门、青岛。
✧2006年11月5日,TD-SCDMA步入规模放号阶段,按计划这一阶段将持续两个月。
✧2006年11月,北京等城市3G网络正式商用。
✧2007年5月16日,信产部正式对外公布,将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这两个国际3G标准确定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2007年10月17日,中国联通正式宣布,经过近一年的3G网络建设和业务开发,正式开通中国联通澳门3G业务。
✧2007年11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WRC-07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划定了3G/4G的四个新频段。
其中2.3GHz~2.4GHz是我国自主标准TD-SCDMA使用的频段。
✧2008年4月1日,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开始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600050,股吧)CDMA 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国内电信运营商由6家变为3家。
✧2008年6月2日,中国联通向中国网通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对两家公司实施合并,每股中国网通股份将换取1.508股中国联通股份,每股中国网通美国存托股份换取3.016股中国联通美国存托股份。
同时,中国电信将以总价1100亿元收购联通CDMA网络。
✧2008年7月20日,青岛TD-SCDMA网络正式放号。
✧2008年7月29日,中国电信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发展CDMA业务,并提出在三年内把CDMA用户数由目前约4300万增至1亿,届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率将达15%。
✧2008年8月,工信部批复中国移动“在全国建立TD网络并开展试商用”的申请。
✧2008年10月1日,中国电信开始与中国联通进行C网交割,并于60天内完成。
✧2008年10月15日,网通红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新联通公司正式成立,此次电信重组改革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工作全部结束。
✧2008年12月中旬,李毅中表示工信部会根据综合考虑,通过一定的程序在2008年年底或2009年年初发放3G牌照。
✧2008年12月22日,中国电信发布移动业务品牌"天翼",189号段在部分省市投入试商用,全面转型为全业务运营商。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三张3G牌照,此举标志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2009年10月1日,中国联通WCDMA业务正式对外商用,其公布的商用资费套餐显示,今后联通的3G电话在全国统一资费,在国内拨打电话一个价,接听电话免费。
同时,中国电信也宣布,对新加入“我的e家”“商务领航”和“天翼商旅套餐”的3G客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接听免费和市话、长途、漫游价格一致的政策。
中国移动随即跟进。
12月初,中国移动在浙江、江苏、湖南、辽宁、福建、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全球通“88套餐”中先后取消国内漫游接听费,部分地区“88套餐”中,除了全国接听免费外,也将市话、国内长途、国内漫游主叫统一定价。
《iResearch-2009年中国网民3G手机调研报告》●过半网民对换机持观望态度艾瑞研究发现,虽然移动运营商的大力宣传使网民对3G 手机的功能及服务有所认知,但目前3G 终端普及率较低,过半网民对换机仍持观望态度。
此次北京晨报和艾瑞联合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3G 手机,但已拥有3G 手机的网民比例仅为8.5%。
过半用户对3G 手机仍持观望态度,仅有32.5%的网民表示短期内(3个月内)有购买打算。
●网络服务不完善降低网民换机意愿此次调研数据表明,3G 网络服务不完善成为阻碍网民换机的最大因素。
另外3G 终端价格高也成为网民对换机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艾瑞咨询认为,网民不愿购买3G 手机的深层因素源于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运营商3G 网络部署进程缓慢使用户并未真正体验到3G 网络的优越性;其次,视频通话等3G 特色增值业务发展滞后也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3G 服务的热情;再次,目前终端渠道商低价抛售2G 手机以减少积压囤货风险的行为降低了用户对3G 手机的需求和关注。
手机浏缆器Windows Mobile的平台✧2000年4月19日,Pocket PC 2000的发布,Pocket PC 2000最初代号为”Rapier”(双刃剑),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这也是后来被称为Windows Mobile的操作系统的首次亮相,意味着要继承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可以说早期的版本还是非常不成熟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都非常少。
✧2003年6月23日,Windows Mobile 2003的原代号为”Ozone”(臭氧)发布,这是第一个版本的Windows Mobile。
这个版本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名字从PPC、SP到windows mobile 的改变,不过PPC等名称都沿用了至今。
我们可以看见windows mobile的羽翼正在丰满的一个过程。
大陆的玩家最早接触的windows mobile应该就是基于wince 3.x版本的Windows Mobile 2003或者Windows Mobile 2003 se(上图为hp 6510,采用Windows Mobile 2003)。
✧2005年9月5日,发布的windows mobile 5就是现在玩家最常见到的了,用户界面也在这几个版本里有了大飞跃。
上在后来发布的WindowsMobile6、6.1、6.5一系列版本都是基于 wince5.0。
所以我们在下载软件的时候根据平台分类的话,都是按照基于的wince版本下载,并没有windows mobile 6.0或者6.1的版本区别出来。
大家都知道下载手机软件的时候要按照平台和手机的分辨率分别下载,而windows mobile基本上就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wince4.x,另一个就是wince5.x,网站上一般都分为windows mobile 2003和windows mobile2005来下载,如果你去注意的话很容易发现。
✧2007年2月12日微软在巴塞罗那推出Windows Mobile 6.0,内部名称Crossbow,内核为Windows CE 5.2,其操作界面和Windows Vista相似,分三个版本:1,Windows Mobile Classik,传统掌上电脑,PDA2,Windows Mobile Standard,即智能手机, Smart Phone3,Windows Mobile Professional,掌上电脑型智能手机✧2008年4月微软推出Windows Mobile 6.1,内核仍为Windows CE 5.2。
主要新特性:1,将短信改为类似于Messenger的聊天界面。
2,改善了Internet Explorer,加入缩放,Adobe Flash视频,Silverlight,H.264视频等。
3,增加了文字输入选项。
4,增加了文字的复制和粘贴。
5,大大简化了蓝牙和WiFi的设置。
✧2010年2月,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 Phone 7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简称wp7,并于2010年底发布了基于此平台的硬件设备。
主要生产厂商有:三星,HTC, LG等,从而宣告了Windows Mobile系列彻底退出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
全新的wp7完全放弃了wm5,6x的操作界面,而且程序互不兼容。
DeepfishDeepfish是应用于Windows Mobile设备的新型移动浏览器,可为移动用户提供“桌面级别的”浏览体验。
当前的移动浏览体验缺乏直觉感,页面看上去与桌面浏览的效果不同,而且加载时间过长。
Deepfish可以捕获页面的完整布局并在移动设备上快速展现出来。
其结果是,获得类似于类似使用桌面浏览器的体验。
”Deepfish允许移动用户像使用桌面计算机那样通过缩略图预览完整的互联网页面,然后在屏幕上导航并缩放相关数据。
Deepfish运行在Windows Mobile 5.0或更高版本操作系统的Windows Mobile智能电话或Pocket PC。
遗憾的是,微软在2008年10月停止了该公司手机浏览器研究项目Deepfish的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