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和端午》原文、翻译及简析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端午》原文、翻译及简析,欢迎大家阅读!和端午宋代: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注释竞渡:赛龙舟。
讵(jù):岂,表示反问。
殒(yǔn ):死亡。
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咏端午古诗词赏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节都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吟咏端午佳节盛况,让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纪念屈原,是历代端午诗词的主题。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意思是: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波浩,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再看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苏轼也和屈原一样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离骚》原文翻译及赏析《离骚》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离骚》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离骚》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通: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描写英雄乐观无畏的诗句
1、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先秦·佚名《荆轲歌/ 渡易水歌》
释义: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2、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唐代·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释义: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3、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王昌龄《出塞二首》
释义: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诗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出自:宋代·张耒《和端午》
释义: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5、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自: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释义: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写端午节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写端午节的古诗1《已酉端午》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煽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慨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不详)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端午节古诗四句诗
1、《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3、《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4、《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已酉端午》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6、《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节的古诗和诗句的意思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端午节的古诗和诗句的意思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端午节的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季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安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二.端午节的诗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三.端午节的古诗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意思是端午节也许从什么时候开头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奇,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视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敞的大江,就不能包涵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扩展资料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出自宋代张耒的《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全文赏析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此诗从端
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
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
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虽然“国亡身殒”,
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1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幺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小学三年级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及赏析1、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2、端午三首宋·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赏析:都说众人作诗是纪念屈原,不过全都乐呵呵的是为什么。
以前听说对木雕神像祈福,试着向艾人求福吧!忠言不被楚王采纳,最后投江而死,留下的文章像星斗一样不朽。
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击节歌唱吧!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只听到屋舍南北的鹁鸠鸣叫。
3、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4、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
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
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
即使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5、己酉端午元·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端阳”即端午节。
“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所以称“海榴”。
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能够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
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篇二】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主持词1、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关于端午节的诗原文:《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一、衍生注释:“竞渡”指赛龙舟。
此句描绘了人们在赛龙舟时对屈原冤屈的深沉悲哀。
“讵能还”意思是怎能回来,表达对屈原逝去的痛惜。
二、赏析:这首诗以竞渡为切入点,抒发了对屈原忠魂已逝的悲痛之情。
通过今昔对比,凸显出屈原的伟大以及他身后的凄凉,最后强调《离骚》的传世价值,深刻地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
三、作者介绍:此诗作者为北宋的张耒,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平易舒坦,不尚雕琢。
四、运用片段:端午节到啦,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赛龙舟。
望着那奋力向前的龙舟,我不禁想起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如今我们在欢乐中过节,可曾想过屈原当年的悲愤与无奈?就像这龙舟,奋勇向前却无法挽回历史的遗憾。
原文:《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一、衍生注释:“宫衣”指宫廷赐予的衣服。
“恩荣”指皇帝的恩赐和荣耀。
“细葛”是指用较细的葛布做成的衣服。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端午时节,作者得到皇帝赐衣的荣耀与喜悦。
从衣服的质地、触感、穿着感受等方面细致描写,表现出皇帝的恩宠,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恩之情。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运用片段:今年端午节,我穿上了新衣服,突然就想到了杜甫的“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我这普通的新衣都让我如此开心,那杜甫当年被赐宫衣时该是何等的激动啊!这衣服里承载的可不仅是柔软与清凉,更是皇恩浩荡呢。
原文:《和端午》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一、衍生注释:“汨罗”指屈原投江的汨罗江。
“灵均”是屈原的字。
二、赏析:此诗通过写竞渡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感慨。
认为屈原自被放逐后身心憔悴,其痛苦或许比死亡更甚。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
午》意思|赏析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作者:佚名
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