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质量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23
中药饮片炮制应该遵守的药品标准一、引言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制成的成品药品,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剂型之一。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对药效和药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药品标准,确保其药效和药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二、炮制工艺1. 选料炮制中药饮片的第一步是选料,选择优质的中药材作为原料。
原料的选择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相关药品标准,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2. 清洗在炮制过程中,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保证原料清洁、无杂质。
清洗时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清洗剂,按照药典标准进行清洗,确保原料表面的细菌和杂质被有效去除。
3. 切割对于一些较为坚硬的中药材,需要进行切割处理以便后续工艺加工。
在切割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器具,并严格按照药品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
4. 炮制炮制是中药饮片加工的关键环节,炮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时间等参数,确保中药材的药效成分不因过热而损失。
需要使用符合标准的炮制设备,确保炮制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三、炮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药品标准1. 药品卫生标准在炮制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遵守药品生产的卫生标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和整洁。
炮制设备应保持清洁、无菌,操作人员应该符合卫生标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药品质量标准炮制中药饮片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在炮制过程中,每一道工艺环节都需要遵循标准操作,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
3. 药品生产管理标准炮制过程中的生产管理应该符合相关的药品生产管理标准,包括生产场所、人员、设备、原辅料的管理等方面。
对于原料的采购、入库、出库等环节都需要符合管理规范,确保产品的安全和稳定性。
四、结语中药饮片是我国传统的药品剂型之一,对于中药材的炮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
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药品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药效。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质量要求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一种剂型,由药材经过一定的提取、粉碎、贮存等工艺制成。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下面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质量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提取工艺。
提取工艺是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提取工艺中,应严格控制提取的温度、时间、溶剂种类和比例等。
温度过高或提取时间过长会引起有效成分的损失,而溶剂种类和比例不当则会影响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稳定性。
因此,在提取工艺中要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提取时间控制和溶剂控制,以确保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稳定性。
其次,粉碎工艺。
粉碎工艺是将提取后的药材进行破碎,以便于贮存和制成饮片。
在粉碎工艺中,要保证粉碎的均匀性和粒径的一致性。
粉碎的均匀性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设备和控制粉碎时间来保证,而粒径的一致性则需要进行粒度筛选。
合理的粉碎工艺可以保证饮片的质量稳定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再次,贮存工艺。
贮存工艺是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贮存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对饮片的影响。
高温和湿度会导致饮片的变质、霉变和虫蛀,光照会引起有效成分的降解。
因此,在贮存工艺中要选择适当的贮存环境和贮存方式,保证饮片的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最后,包装工艺。
包装工艺是中药饮片炮制操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包装工艺中,要注意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包装方式的合理性。
包装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光泽度和保鲜性,以防止饮片的氧化和湿气的侵入。
同时,包装方式应便于患者的取用和使用,以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质量要求涉及提取工艺、粉碎工艺、贮存工艺和包装工艺等多个环节。
只有在每个环节严格控制质量,才能制备出质量稳定、有效成分含量一致的中药饮片,以确保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中药炮制学——炮制品的质量要求1.净度2.片型及粉碎粒度《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规定: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血血,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血血;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血血。
粉碎粒度同样也应粉粒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3.色泽白芍变红,黄芩变绿—饮片变质。
4.气味5.水分7%~13%6.灰分生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稀盐酸。
7.浸出物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炮制品。
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
8.显微及理化鉴别9.有效成分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
10.有毒成分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不得过0.040%;含乌头原碱为0.070%~0.15%。
马钱子含士的宁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马钱子粉含士的宁0.78%~0.82%,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50%。
巴豆霜含脂肪油18.0%~20.0%。
11.有害物质重金属、砷盐及农药残留。
12.卫生学检查13.包装的检查经典例题A型题中药饮片含水率一般为A.1%-3%B.4%-6%C.7%-13%D.10%-15%E.18%-20%『正确答案』C酸不溶性灰分中所用的酸是A.稀硫酸B.浓硫酸C.稀醋酸D.稀盐酸E.稀硝酸『正确答案』DB型题A.0.070%~0.15%B.1.20%~2.20%C.0.78%~0.82%D.18.0%~20.0%E.0.04%~0.10%1.马钱子士的宁含量要求是2.马钱子粉士的宁含量要求是3.巴豆霜脂肪油含量要求是『正确答案』B、C、D。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要求中药饮片是通过炮制、加工等工艺制成的中药剂型,质量管理对于保证饮片的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是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一些主要要求。
一、饮片的质量控制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工艺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1.药材质量控制2.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制剂工艺是指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饮片的过程。
制剂工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饮片的质量。
制剂工艺控制主要包括原料的加料、炮制、粉碎、包装等工艺环节的控制。
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准确执行制剂工艺流程,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求。
二、饮片质量标准饮片质量标准是对饮片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要求。
饮片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按照药典的要求制定。
饮片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三个方面。
1.外观质量外观质量是对饮片外观的评价。
应根据饮片的品种和性质,制定相应的外观质量标准,包括形状、色泽、大小、气味等。
2.理化指标理化指标是衡量饮片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挥发油含量、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
这些指标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药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通过相关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3.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是对饮片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菌落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应根据饮片的用途和药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通过相关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为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1.药材采购管理建立合格的药材供应渠道,选择药材供应商时要考察其资质、品质管理体系、质量保证能力等,确保药材的质量可靠。
2.制剂工艺管理建立制剂工艺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于采购的药材要严格按照制剂工艺流程进行加工制作,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求。
3.质量检测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测体系,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对饮片进行常规检测和抽样检测,确保饮片符合质量标准。
4.质量问题的处理与控制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控制,分析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一.根、根茎、藤木类
二.果实、种子类
三.全草类
四.叶类
五.花类
六.皮类
七.树脂类
八.动物类
九.矿物类
十.菌澡类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部分名词解释
1.霉变:系指因干燥不够或受潮湿侵袭后,药物表面或内部寄生了霉菌,引起药物变质的现象。
2.虫蛀:系指中药因生虫而被蛀蚀的现象。
一般药品均应做到无虫蛀。
3.杂质:是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或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或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
4.伤水:系指药材在水处理时由于浸润过度,致使药材所吸水分过多,从而造成药材有效成份流失,甚至霉烂,又不易切制的现象。
5.走油变色:系指中药表面发软、发粘、呈现油状物质,同时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腻味。
6.异形片:包括不符合质量指标所规定的规格范围的饮片、斜长片、破碎片、斧头片、连刀片。
7.药屑:系指原药的药末。
中药炮制饮片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加强对中药炮制饮片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对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原材料的采集、炮制加工、质量检验等工作。
第三条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应遵循中药饮片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符合国家药品质量管理要求。
第四条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应当注重质量控制,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依法经营。
第二章采购与验收第五条中药炮制饮片的原材料采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采购。
第六条对原材料采购应当进行质量验收,验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符合质量标准的进行入库。
第七条对原材料进行验收时应关注原材料的外观、气味、颜色、杂质等品质状况,为了确保质量,应有专门的验收人员进行验收。
第八条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及时退货或报废,同时做好相关记录,便于追溯。
第三章炮制加工第九条炮制加工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加工过程中应当防止受到外在污染。
第十条炮制加工中应当严格执行炮制配方和工艺参数,确保产品的一致性。
第十一条炮制加工中应当关注加工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确保炮制的质量。
第十二条炮制加工中应当设立相应的文档记录,确保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四章质量检验第十三条对炮制完成的饮片应当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第十四条对质量检验应当进行检测记录,并留存相应的检测样品。
第十五条对不合格的产品应当做好相关处理措施,并及时做好记录和追溯。
第五章包装与储存第十六条对合格的炮制饮片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包装。
第十七条包装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八条包装后的产品应当存放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品储存要求的库房内。
第六章贮存与配送第十九条贮存库房应当保持通风、干燥、阴凉、无异味的环境,确保产品质量。
第二十条对贮存产品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整理,并留存相应记录。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一、根、根茎、藤木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极薄片:不得超过该品种标准厚度的0。
5mm。
; 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标准的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2mm。
检查:取10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 7%—-——13%药屑杂质:小于2%检查:取样100g+过3号筛/取样量二、果实种子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10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7%—---13%药屑杂质:小于3%检查:取样100g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三、全草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5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 7%-—--13%药屑杂质:小于2%检查:取样100g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四、花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10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7%————13%药屑杂质:小于2%检查:取样100g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五、皮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10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 7%--—-13%药屑杂质:小于2%检查:取样100g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六、叶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检查:取50g拣选取异形片/取样量水分:7%—-——13%药屑杂质:小于3%检查:取样50g拣选杂质+过二号筛/取样量七、树脂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药屑杂质:小于3%检查:取样100g拣选杂质+过三号筛/取样量八、动物类性状:按《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中药炮制规范。
片形:异性片不得超过10%。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 引言中药饮片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药剂形,通过对中药材的加工和炮制而成。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为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提出的一系列操作指导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2. 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药饮片炮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材料选择、清洗处理、切割炮制、炮制工艺、干燥保存。
下面将逐一介绍各环节的规范要求。
2.1 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是中药饮片炮制的第一步,对于中药材的种类、质量、储存期限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选择新鲜、无污染、符合药典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作为原料进行炮制。
2.2 清洗处理清洗处理是为了去除中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保证中药材的纯净度。
清洗时应使用干净的水源,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
清洗过程中应细心操作,避免对中药材造成损伤或水分过多。
2.3 切割炮制切割炮制是将中药材切割成适当的大小,为后续的炮制工艺做准备。
切割时应注意刀具的锋利度和切割的均匀性,确保切割面的整齐和一致性。
2.4 炮制工艺炮制工艺是中药饮片炮制的核心环节,要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和炮制目的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
炮制工艺包括炒制、蒸制、炮制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调控。
炮制工艺应遵守药典规定和经验总结,确保中药饮片的品质和功效。
2.5 干燥保存中药饮片炮制完成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和适当的包装保存。
干燥过程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中药饮片受潮或变质。
包装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包材,密封性好,以防止湿气和空气的侵入。
3.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重要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中药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遵循规范能够保证中药材的纯净度和含量一致性,确保饮片的疗效和安全性。
规范还能规范中药制药企业的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民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4. 总结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保证中药饮片品质和疗效的重要保障。
饮片质量标准饮片是中药材的一种加工形式,是中药制剂的重要原料。
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饮片质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质量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观质量标准。
1. 饮片应整齐、饱满、无虫蛀、无霉斑、无异物。
2. 色泽应与原药材基本一致,无明显变色。
3. 饮片的大小、形状应符合规定要求,不得有明显破碎。
二、理化指标。
1. 含水量,饮片的含水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得超过12%。
2. 杂质,饮片中的杂质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3. 灰分,饮片的灰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三、理化成分。
1. 主要有效成分,饮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药效。
2. 重金属、农药残留,饮片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安全范围。
四、微生物指标。
1. 饮片中的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饮片的微生物安全。
2. 不得检出致病菌和霉菌毒素。
五、质量控制。
1. 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良好的生产规范,保证饮片的质量稳定。
2. 对原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饮片的原料质量。
六、贮存和运输。
1. 饮片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和污染。
2. 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确保饮片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变质。
七、质量标准的执行。
1. 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确保饮片质量符合要求。
2.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饮片质量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中药质量、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保障饮片的质量安全,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一.根、根茎、藤木类
二.果实、种子类
三.全草类
四.叶类
五.花类
六.皮类
七.树脂类
八.动物类
九.矿物类
十.菌澡类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部分名词解释
1.霉变:系指因干燥不够或受潮湿侵袭后,药物表面或内部寄生了霉菌,引起药物变质的现象。
2.虫蛀:系指中药因生虫而被蛀蚀的现象。
一般药品均应做到无虫蛀。
3.杂质:是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或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或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
4.伤水:系指药材在水处理时由于浸润过度,致使药材所吸水分过多,从而造成药材有效成份流失,甚至霉烂,又不易切制的现象。
5.走油变色:系指中药表面发软、发粘、呈现油状物质,同时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腻味。
6.异形片:包括不符合质量指标所规定的规格范围的饮片、斜长片、破碎片、斧头片、连刀片。
7.药屑:系指原药的药末。
中药饮片炮制操作的质量要求一、净药材的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1.经净制后的药材必须按大小粗细分档,无虫蛀、无霉变、无走油泛黑,无杂质。
杂质包括非药用部位、伪品、混淆品、异物、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
2.质量指标2.1药典规定枸杞子杂质不得过0.5%;五味子、桃仁杂质不得过1%;山茱萸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过3%;女贞子杂质不得过3%;小茴香、穿山甲杂质不得过4%;草乌杂质(残茎)不得过5%;酸枣仁杂质(核壳等)不得过5%;蒲黄杂质不得过10%。
2.2饮片通则规定2.2.1根、根茎、藤木、叶、花、皮、菌藻类等类的药屑杂质不得过2%。
2.2.2果实、种子、全草等类的药屑杂质不得过3%。
2.2.3树脂类的杂质不得过3%。
2.2.4动物类的杂质不得过2%。
2.2.5矿物类的杂质不得过2%。
3.杂质检查法3.1取规定量的供试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有可以筛的杂质,则通过适当的筛,将杂质分出。
3.2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计算其在供试品的含量(%)。
杂质含量(%)=杂质的重量/样品总重量*100%3.3注意3.3.1药材中混杂的杂质如与正品相似,难以从外观鉴别时,可称取适量,进行显微、化学或物理鉴别试验,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
3.3.2个体大的药材,必要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虫蛀、霉烂或变质情况。
3.3.3杂质检查所用的供试品量,除另有规定外,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中药材软化操作的质量要求、质量指标和检查方法二、软化药材采取操作的质量要求1.质量要求经软化后的药材,必须无泥沙等杂质,无伤水,无腐败,无霉变、异味,软硬适度,达到“药透水尽”的要求。
2质量指标2.1喷淋药材未润透或水分过大的不得超过5%。
2.2淘洗及抢水洗药材水分过大或未透者不得超过5%。
2.3浸泡药材未泡透者不得超过5%,伤水的不得超过3%。
2.4闷润药材未润透的不得超过10%。
3.检查方法3.1取定量样品,用下列方法拣出未润透和水分过大的药材,合并称重计算。
3.1.1刀劈质地坚硬药材用刀劈开,内心应有潮湿痕迹。
3.1.2指掐团块状药材用指甲应能掐入药材表体。
3.1.3穿刺法(针刺法)用钢针穿刺药材中心,应无坚硬感。
3.1.4弯曲长条形药材用手弯曲,应曲而不折断。
3.1.5口尝断面应无异味。
3.1.6鼻闻应有该药材特有气味,无异味。
3.2表面泥土较重的药材,取定量样品置清水中淘(冲)洗,洗水不得有明显沉积物。
三、切制的质量要求、质量指标和检查方法1.质量要求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整齐、表面光洁,片面无机油污染,无整体,无长梗,无连刀片和无斧头片。
2.质量指标2.1各类不规格饮片不得超过10%。
其中,极薄片不得超过该品种标准厚度的0.5;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标准的1;段不得超过标准的2。
2.2破碎片(碎丝)不得超过8%。
2.3斜长片不得超过5%。
2.4以上总的异形片不得超过15%。
3.检查方法取定量样品,检出不合格片、破碎片和斜长片,分别计算。
不合格片不规格片重量/取样量*100%破碎片破碎片重量/取样量*100%斜长片斜长片重量/取样量*100%四、干燥的质量要求、质量指标和检查方法1.质量要求干燥后的饮片,必须干湿度均匀,保持固有色泽、气味,片形整齐。
2.质量指标2.1水分一般饮片含水量为713%。
2.2干燥后不变色。
3.检查方法取定量样品,按药典附录水分测定法测定水分。
五、炒黄(清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1.1表面特征是呈黄色、或变色、或带火色、或微带焦色斑痕。
1.2形态特征是鼓起、有裂纹,甚至爆裂,有的能听到爆鸣声。
用手捻之,比生品容易捻碎。
1.3内部特征是基本不变色。
1.4气味特征是嗅到发出的香味,或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
1.5炒后不易显露出黄色的药物(如莱菔子、牛蒡子、牵牛子等),炒黄一般是看形体是否鼓起,或带焦斑,嗅到药物的固有气味。
1.6炒黄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
炒黄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2.操作方法将净药物倒入“手掌控制火候法”的热锅内,文火炒至黄的程度后,迅即出锅,放凉,除净药屑。
3操作注意事项3.1炒前和炒后都要进行净选,使其符合净度标准。
3.2用“手掌控制火候法”控制好火候,并保持锅温均匀一致。
炒黄大多使用文火;个别药物(如王不留行)要用武火。
3.3要翻搅均匀,并始终注意锅中药物的“色、形、质、味”等方面的变化。
3.4炒至符合质量标准后,要迅即出锅。
六、炒焦(清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药物炒后表面色泽呈焦黄色、褐色、焦褐色;内部色泽为淡黄色或变色;嗅有焦香气味,有些炒至焦化面比较重的药物还能嗅到稍带焦糊气味。
炒焦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3%;炒焦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
2.操作方法将净药物倒入“手掌控制火候法”的热锅内,中火炒至焦黄或焦褐色后,迅即出锅,放凉,除净药屑。
焦化程度重的炮制品,出锅前要喷淋少许清水。
3.操作注意事项3.1炒前和炒后都要进行净选,使其符合净度标准。
3.2用“手掌控制火候法”控制好火候。
一般药物炒焦时,先用文火去除药物所含水分;待药物内部受热稍有变色后,改用武火,使表面很快焦化,内部变为淡黄色。
3.3药物焦化程度重者,要喷水降温,防止程度太过。
3.4出锅后,要散尽余热和水汽,再收藏。
七、炒炭(清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炒至“黑色、存性”的程度。
药物炒炭后,表面色泽呈黑色、黑褐色、焦褐色、褐色、七至八成黑;内部断面色泽呈焦黑色、褐色、还能显出原来色泽,口尝时仍具有原药物的性味。
花、叶类炒炭一般炒至表面焦褐色。
炒炭品含生品和完全炭化者不得超过5%。
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
2.操作方法将药物倒入“手掌控制火候法”的热锅内,武火炒至呈黑色、存性时,喷淋少许清水,降温后出锅,及时摊开晾凉,散去余热,除净药屑。
3.操作注意事项3.1炒前和炒后都要进行净选,使其符合净度标准。
3.2用文火和武火结合的火候为好,并炒至时间稍长些,可促使药物内部变色。
花叶类及薄片药物加热温度稍低,成品要保持原花形、叶形及片形。
3.3要灵活运用“手捻法”、“掰断法”、甚至口尝法等,检视技巧来控制炭药的质量,以免炒得太过或不及,要保证成品达到“黑色、存性”的质量标准。
3.4如出现火星过多,要及时喷淋适量清水熄灭火星,防止燃烧,失去存性。
3.5出锅后,要及时摊开晾凉,待散尽余热和湿气,检查无复燃可能,再贮存。
八、麸炒(加辅料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薰炒至表面黄色或深黄色。
一般色白和易赋色的药物,薰炒的黄色稍浅些;色深和不易辨别色泽的药物,薰炒的黄色可深些,麸炒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
麸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
2.操作方法先用武火将锅烧热,用“麦麸控制火候法”预试锅温后,再将定量麦麸均匀撒入锅中,待冒烟时,投入净药物,均匀翻搅,薰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迅速取出,筛去焦麦麸,放凉,除净药屑。
3.麦麸用量及净制3.1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净药物用麦麸10。
3.2炮制用麦麸,要选取大片、无碎麸和无面粉者。
麸炒前要筛净碎麸和面粉,以免影响成品色泽。
4.操作注意事项4.1药物炒前要进行“分档”,使薰炒的时间和色泽一致。
4.2麦麸的火候用“麦麸控制火候法”,操作手法是:往武火加热的锅底及其周围的各对称点上撒撮麦麸,都是稍停即焦化冒烟又无火星出现时,即为火候适中。
若麸炒后筛下的焦麦麸呈现鲜艳的焦褐色,亦可佐证火候适中。
4.3操作中做到“四速”、“三均匀”4.3.1撒麸迅速且均匀;4.3.2撒药迅速且均匀;4.3.3翻搅动作迅速且均匀;4.3.4出锅动作迅速。
以免药物受热不均和表面色泽不匀。
4.4成品出锅后,若色泽浅些,可暂不筛除焦麦麸,用余烟熏制,使颜色稍深。
九、米炒(加辅料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1.1用“糯米检视质量规格法”,观察贴在锅底上的米已大部分出现黄棕色,少数焦褐色或焦黑色时;或拌炒中的米呈现黄棕色至黄褐色时,即可。
1.2米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2.操作方法2.1拌米法将米撒入中火加热的锅内至米冒烟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米成黄棕色至黄褐色时取出,去净焦米,放凉。
2.2贴米法将渍湿的米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净药材,轻轻翻动药物,炒至米的色泽符合“糯米检视质量规格法”要求时,取出,去净焦米,放凉。
2.3米用量每10药物用米2。
炮制时选用大米或糯米。
十、土炒(加辅料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炒至药物表面挂匀土色,带火色或微带焦斑,嗅有药物与土的混合气味。
土炒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
土炒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3%。
2.操作方法将土细粉放入中火加热的锅中,待土的热度达到“伏龙肝控制火候法”的要求时,迅速投入净药物,拌炒至药物表面均匀粘染一层土粉,呈现土黄色,透出土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除净药屑。
3.土用量每100药物用灶心土20-30。
4.灶心土净制选取全体呈红褐色、无砂粒、质细软的灶心土。
土炒前用刀削去焦黑色部分及杂质,粉碎,过罗,是成极细粉末。
5.操作注意事项5.1土炒的火候用“伏龙肝控制火候法”,操作手法是:将灶心土放入中火加热的锅内,在翻搅中观察土的变化。
炒至土色泽稍深,搅动时质地显得轻松、呈现较滑利状态时,即可。
土温过热成为土烫,导致片面焦化。
土温不及影响色泽。
5.2筛下的土粉,如果色泽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原土色,还可再炒药一次;否则需更换新的土粉,以免影响制品色泽。
十一、砂烫(加辅料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质地酥脆;或形体鼓起,毛微焦。
烫制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醋淬品含水量不得超过10%。
2.操作方法净河砂放入武火加热的锅内,待河砂的热度达到“河砂控制火候法”或“炒烫预试火候法”的要求时,迅速投入净药物,不断用砂掩埋搅拌,砂烫至质地酥脆或鼓起,表面呈黄色时,有的需烫至毛微焦,取出筛去砂,放凉;鳖甲、穿山甲、龟甲等,需趁热投入醋中浸淬,取出,干燥。
3.沙的用量烫炒时砂的量已能完全掩埋药物为宜。
4.河砂的净制炮制用河砂要选米粒大小、颗粒均匀、无土粉者。
砂烫前先用铁丝筛筛去粗粒和石块,再用一号罗罗去较细的砂粒,用清水淘洗干净,晒干备用。
5.操作注意事项5.1砂烫的火候用“河砂控制火候法”,操作技巧是:将河砂放入武火加热的锅内,在翻搅中观察河砂的变化,炒至翻动质地较为轻松、滑利时,即可。
也可用“炒烫预试火候法”,技巧是:用少量药材投入热砂中试烫,如果符合砂烫的质量标准,说明河砂的温度适中。
5.2砂可反复使用,但须将其中残留的杂质除去。
砂烫过有毒药物的河砂不可再烫炒其他药物。
5.3砂烫温较高,为防止药物烫焦,操作中要勤翻动,快出锅,即使筛砂。
十二.蛤粉烫(加辅料炒)质量要求1.成品质量要求烫炒至鼓起、成珠、内无溏心(无胶茬),表面呈黄色。
烫制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